APP下载

《劝导》中的认识论解读

2016-03-16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奥斯丁洛克

刘 斐

(菏泽学院 文学与传播系,山东 菏泽 274000)



《劝导》中的认识论解读

刘斐

(菏泽学院 文学与传播系,山东 菏泽274000)

[摘要]19世纪女性小说家简·奥斯丁关注人物的心智成熟,其作品的主要情节就是描述主人公如何正确地自我认知,认识他人和社会的过程。尤其是在最后一部作品《劝导》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与同时代思想家洛克的认知理论遥相呼应,也显示出奥氏对启蒙时期先进认知方法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

[关键词]奥斯丁;洛克;《劝导》

简·奥斯丁是英国摄政王时期杰出的女性小说家。她家道小康,终生未婚,在人世间仅仅走过了四十二个春秋,却留下了六部万古流芳的作品,以此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作品相比,奥斯丁更关注人物的心智成熟,作品的主要情节就是描述主人公如何正确地自我认知,认识他人和社会的过程。这与当时盛行于英国文坛的洛克辩证主义认识论遥相呼应,尤其是在最后一部作品《劝导》中,奥斯丁将她独特的艺术手法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创作主旨完美结合,取得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欲探究《劝导》的思想内涵,我们有必要了解18世纪英国文坛所推崇的辩证主义认识论。

一、洛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内涵

西方世界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摆脱了宗教的桎梏,开始奇伟地站立起来,先进的人文主义者在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使得哲学家们把认识世界的眼光从中世纪的独尊上帝转移到注重人的自身研究。17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约翰·洛克便是其中之一,他撰写了多部对人类思想和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的著作,尤其是1670年出版的《人类理解论》中关于认知的真知灼见。为达到这一目的,洛克严谨地阐释了认知的概念及其来源,并指出人在出生之前意识并不存在,更没有先天思想之说,这一时期人的思想意识如同未曾书写的白纸一样,后天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才是白纸所涵盖的内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白板论”并非将心灵视作仅能接受感性器官的接收器,也不是视之为思想升级的转化器,而是认为心灵本身存在主动性,它会依据时空的变化在实践中修正已形成或正在酝酿的观点;不仅如此,心灵的认知过程伴随人的一生,无穷尽。由是观之,洛克认识论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辩证论主线。这一划时代的唯物主义论断,不仅颠覆了由来已久的宗教界宣扬并灌输于世人的人之原罪观念,也为西方民众争取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权利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支撑。

《人类理解论》对启蒙运动时的英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学领域也是概莫能外,文坛耆宿塞谬尔·理查逊在他出版的世界首部英语大词典里,谈及洛克及其思想长达1 674次;亨利·奥斯丁也曾透露塞谬尔·理查逊是简生前最崇敬的作家。而且,奥斯丁本人酷爱读书,富有敏锐观察力,且处于可塑年华的她对于这一先进的思想应该并不陌生。《人类理解论》由于多种版本的发行,在当时应很容易被购买或接触到。事实上,奥斯丁用她的文学作品也探讨了这一问题。如《诺桑觉寺》《傲慢与偏见》和《爱玛》这三部反讽的喜剧,作品的中心议题是主人公如何正确认识自我的问题:凯瑟琳怎样才能摒弃对现实生活不正确的看法?伊莉莎白怎样才能学会更公正一些?爱玛怎样才能更合理地评价自己?在这三部小说中,人人都有一个自我认识的问题,人人都难免有被生活嘲弄的可能。尤其是被称作“天鹅临终前之绝唱”的《劝导》,这部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性格变化及发展过程正是洛克认识论关于学习和认知过程的艺术阐释。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加深对奥斯丁关于这一理论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二、《劝导》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体现

《劝导》是奥斯丁的最后一部作品,直到她去世之后才得以发表,自问世以来就因思想和感情的深度被一些评论家视为奥斯丁创作的最好作品。“全书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哀愁。”小说述说人物认知过程可谓煞费苦心,不但解析了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和反复性,而且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方法将一些普世性的话题做出了叹为观止的艺术解析。可以说,此书是奥斯丁用艺术形式对唯物主义认识论所做出的艺术解读,尤其是在男女主人公和劝导者拉塞尔夫人身上得到了生动的演示。

1.安妮的认知过程:持续性、修正性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贵族小姐安妮与年轻气盛的海军军官八年前一见倾心并很快私定终身。但由于男方既无贵族头衔又无必须的财产,故安妮虚荣又自负的父亲和姐姐竭力反对此事,安妮虽未在无嫁妆的威胁下动摇,但还是在教母的劝阻下取消了婚约。深受伤害的温特沃斯上校黯然离去,安妮同样痛苦不已,并一直无法忘却这段感情,更无法接受其他追求者的求婚。抑郁伤感让她的青春之花过早地凋谢。八年后,上校衣锦还乡,凭借财富和地位成为热门的夫婿候选人。当这对有情人再次相遇时,双方状况恰恰相反:安妮的父亲因挥霍成性导致家境衰败,且仍有两个大龄女儿待字闺中,安妮本人也已是心灰意冷、面容憔悴,在婚姻市场上已没有太大的卖点,无怪乎温特沃斯与她邂逅之时,感叹“变得几乎认不出来”。令安妮感到悲伤的不止于此:妹夫查尔斯的两个妹妹都向旧情人表示了倾慕之情,而后者由于对安妮的愤恨未消,周旋于两个姑娘之间,并声称绝不与立场不坚定的女人结婚,这无疑是对余情未了的安妮的巨大打击。

面对这一状况,安妮并没有自怨自艾,推卸责任,或埋怨教母拉塞尔夫人。作为一个有着高度文化修养且在伤痛中煎熬了整整八年的女子,她已经具备了所必需的认知能力。应当注意的是,安妮的正确认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但这不能说明安妮软弱和无主见,恰好说明了认知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人类理解论》也秉持这一观点,认为由于人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倾听他人的看法并非不合时宜或有失体面。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便是这个道理。而且,一个涉世未深且思想单纯的少女没有理由拒绝聆听前辈的谆谆告诫,更没有理由凭借自己的情感用事,采取偏激的手段,这无疑会使家门蒙羞。把个人意愿喜好放在次位,置家族利益和外界忠告于首位,这在崇尚道德风范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较明智的做法。而且,18世纪英国继承法规定只有长子享有继承权,所以即便出身富有家庭的次子也要自谋生路,较现实的选择便是娶一位有丰厚嫁妆的女子以保证无虞的生活,安妮深知极力反对此事的父亲绝不会给自己嫁妆,如自己孤行一意,势必将温特沃斯和自己沦落到经济弱势的地位,影响温特沃斯日后的发展。

当然,安妮也从此事吸取了教训,岁月的流逝带走她妍丽的姿容,留下了一份成熟理性和沉稳优雅,在落寞的独身生活中,安妮不断通过学习充实自我,她对世事和他人逐渐有了明达的见解和敏锐的观察力及判断力。安妮的洞察力可谓犀利,虽然安妮亲眼看到、亲耳目睹昔日恋人另择佳偶的表象和对自己的指摘,但仍能从温氏不经意的言谈举止中准确判断出他同样余情未了。关于这一点,布鲁姆曾给过极高的评价,他认为这种几乎无差错的全方位观察力,环视优秀文学作品,只有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罗瑟琳可与之媲美。正是由于这种理性的认知力,即便回顾当年不幸,甚至遭到误解和屈辱时,安妮也能用一种遁世、和解的眼光看待是非,而不是怨天尤人。安妮的自我认知恰好演示了认知论的一个基本规律:即认知的过程是不间断的,反复修正主观思维的过程。

2.温氏等人的认知:主观性、片面性

与之相比,另外两个人物的思维过于狭窄和片面化,这恰恰犯了主观片面的认知错误。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反复阐述如下观点:人应该在理性的指引下客观地考虑事物,多采集来自他人的不同意见,吸取有益的部分。可是奥斯丁小说中的人也有不少所谓的“智”者犯下此类的错误。比如艾玛、伊丽莎白、凯瑟琳等,艾玛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地位,完全凭借臆想为他人保媒,虽然动机是善意的,但结果却是灾难性的。她自以为是地将密友史密斯小姐视为绅士的女儿,却无视她只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私生女的事实,拆散富农马丁和史密斯这对称心如意的婚事,险些贻误他人的终身幸福。《艾玛》所呈现出的认知问题导致错误和误判的案例,在《劝导》中的温特沃斯身上更有明显的体现。温特沃斯一味沉溺于一己感情上的伤害,对安妮耿耿于怀,很明显,上校过于依赖感觉判断能力,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当年的客观情形,更谈不上进行理性的深思和权衡,便粗率地做出了判断。

由是观之,温特沃斯的爱情观和思维方式难脱狭隘自私之嫌,他的记忆一直停留在八年前的那一刻,试图用过去的经验和看法来分析时空方面都已变化了的现在,他不明白今天的名利双收代替不了八年前的落魄卑微,丝毫不考虑“一个前程未卜,经济拮据、不具备成家立业条件的下级军官,仅凭借满腔热情就非要马上结婚,却不曾想万一他战死沙场,留下一对孤儿寡母仰人鼻息将是何种惨淡的情形,这难道是一个负责任的男子汉应有的态度?安妮迫于无奈的抉择就没有一点道理吗?今天处于财富等地位高地上的他就可以对昔日爱人评头品足吗?简言之,温特沃斯在看待过去时,并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而是固执地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过去的事件,完全可以纳入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事实上,内在的性格缺陷和认知方法的偏差正是上校险些再次失去幸福的原因,最后温氏也承认他之所以和安妮破镜重圆,根本原因还在于其理性意识的复归。透过和安妮几个月来的接触,他发现安妮当年的悔婚的确有着身不由己的苦衷,正是安妮的忠贞不渝才有了八年的等待,才打动了思维混乱的温特沃斯,促成了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动力,故上校不禁感慨万千,“我常常思考过去,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即是否有一个比拉塞尔夫人更可怕的敌手?我找到了答案,那个人就是我。这种类似于自我批评的态度同样是认知方式提高的一种方式。

小说中作为男女主人公爱情对立面的拉塞尔夫人显得十分苍白荒谬。她对温特沃斯和埃利奥特的判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她瞧不起没有家产和地位的温特沃斯,武断地判定他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丝毫没有意识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年轻人的内在潜力,就将其全盘否定。这种墨守成规、自以为是的做法使她的被监护人在痛苦中煎熬了整整八年,并险些贻误终身幸福;后来又极力为安妮撮合虚伪势利的小埃利奥特,在她看来,埃利奥特先生举止稳妥得体,温文尔雅,正合她的心意。故断定他必定是一位教养有素、卓有见识之人。直到这个伪君子的真实面目暴露时才尴尬地无地自容。

由是观之,这位贵妇人违背了洛克所阐释的正确认知须在多次、多方求证的条件下方可产生的必然性。拉塞尔夫人的思维一直停留在第一印象里:根据所谓的贵族风范判断一个人的人品修养,她的认识最终未能上升到认知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对于这一现象,洛克曾做过如下解释:很多人喜欢沉浸在最初观点中,就像喜欢第一个孩子一样,既然有了就会坚持最初的判断,而不改变现有的认知去追求真理,拉塞尔夫人即是如此。所以在铁的事实面前,只有承认她完全错误。这位贵族夫人之所以出现判断连连失误的窘状,关键原因还在于思想的主观性、片面性以及认知能力的缺失。

总而言之,无论是温特沃斯,还是拉塞尔夫人,都违反了洛克所宣扬的反复感受多方求证的认知过程,他们固守一己偏见,用自己的思维定式去分析事情,而不是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先前的道德判断。奥斯丁借《劝导》准确地演示了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规律,即认知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反复修正主观片面思维的过程,正确的观点只能在多方求证、不断验证的情况下存在。

三、结语

通过对《劝导》小说人物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认识论的实质和准确性,也了解到奥斯丁对于先进理论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奥斯丁显然是在告诫我们:人对自我的认识不仅受到客观外界事物的牵制,同时也受到来自个人主观判断的制约。奥斯丁每每通过个人判断的失误来打破人们精神上的优越感和安宁感,迫使人们用更复杂、更立体的眼光来审视自我与现实。奥斯丁借助婚姻故事的形式,提出了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的问题,这使她超出了一般社会风俗小说家或婚恋小说家的意义。美国学者特里林曾在《“爱玛“与奥斯丁的传说》一文中高度评价了这一点。他说:“简·奥斯丁尽管她保守,守旧,却看出了伴随民主社会的建立而发生的深刻心理变化的性质——她意识到个人的心理负担;她理解有意识地给自己下定义和自我评价的新的必要性,对现实做个人的判断的必要性。而没有一个现实像关于个人的现实那样使现代人感到没有把握和焦虑不安。”

[参考文献]

[1]〔英〕简·奥斯丁.裘因.劝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英〕玛里琳·巴特勒.黄梅.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英〕阿萨·勃里格斯.陈叔平,等.英国社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英〕洛克.谭善明.徐文秀.人类理解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5]John Locke.Of the Conduct of the Understanding:Vol.3of The Works of John Locke[M].Aalen:Scientia Verlag,1963.

[6]刘斐.谈《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

[7]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5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耿力平.奥斯汀批评的辩证解读[J].东岳论丛,2011,(4).

[9]耿力平.论《劝导》中的辩证爱情观——“情感文学与民族道德”案例研究[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2).

责任编辑:张庆

Epistemological Interpretation in “Persuasion”

LIU Fei

(Heze University,Heze 274000,China)

Abstract:Jane Austen,a woman writer in 19thcentury,pays attention to people’s mental maturity. The main plots in her works are about how protagonists know themselves,others and society correctly. This is especially obvious in her last novel “Persuasion” in terms of characterization and plot setting,which is echo to Locke’s cognitive theory. This also reflects Austen’s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he advanced cognitive approach at period of enlightenment.

Key words:Austen;Locke;“Persuasion”

[收稿日期]2015-03-17

[作者简介]刘斐(1988-),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近现代欧洲文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5—0066—04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5.016

猜你喜欢

奥斯丁洛克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如何躲开简·奥斯丁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