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研究的近期趋向
2016-03-16李剑鸣
李 剑 鸣
(复旦大学 历史学系,上海 200433)
美国史研究的近期趋向
李 剑 鸣
(复旦大学 历史学系,上海 200433)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的美国史研究发生了诸多可喜的变化。最突出的一点是研究条件大为改善。数字化所提供的获得资料和信息的便利,加以更为频繁和活跃的国际学术交流,给这个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国内学术积累的增厚,研究人员学术素养的提升,选题取向和学术风气的逐渐转变,也有利于推动研究水平的提高。
就总的趋向而言,美国史学者从事具体课题的探讨时,大多重视对前人的研究做出全面和透彻的评估,以更恰当地把自己的论题嵌入学术史的脉络,避免盲人摸象或自说自话的局限。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利用原始材料,对史料的鉴别、取舍、解读和引用也更为讲究。许多学者着力于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概念工具,在路径选取和解释框架的构建上体现出愈益强烈的学术自觉。另外,年轻学者正在成长,他(她)们的学术训练、语言能力、获取资源的技巧以及学术前沿意识,较前一代学者都有显著的增强。这个领域的不足当然也很明显:个体间的水平仍然参差不齐,多数选题偏于宏阔,在新材料的发掘和利用上建树不多,在许多课题上还欠缺国际对话的能力。
在具体的研究方向上,美国外交史的变化尤其显著。王晓德、王立新以及他们指导的研究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的美国外交史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他们突破了传统的对外政策史的框架,采用文化史、思想史的路径处理外交史题材,在借鉴国际史和跨国史的方法的同时,又极力把外交问题嵌入美国国内的历史语境。王晓德的《文化的帝国:20世纪全球“美国化”研究》和王立新的《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集中体现了这一新的趋向。同外交史相关联的一个变化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冷战史研究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个方向的学者十分重视对新材料的发掘和利用,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和合作。其中赵学功对古巴导弹危机和核武器与冷战的研究,张杨对冷战与美国国内政治的研究,邓峰对冷战时期美国与亚洲国家关系的研究,张勇安对“北约”的社会功能的研究,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此外,以梁茂信领头的东北师大美国政策史研究群体,对历史上美国政府的移民政策、就业培训政策和引进人才政策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学术界和决策咨询领域都引起了关注。由王旭引领的美国城市史不断趋于兴盛,近年来又有新的进展。王旭本人扩展视野,把美国城市变迁置于世界城市史的范围内考察;孙群郎则对运用城市理论解释城市史问题富有热情。王希、已故的任东来和他们指导的研究生,推动了国内的美国宪法史研究。韩铁和他指导的研究生在美国法律史、经济制度史方面多有建树,特别是极大地深化了对历史上联邦国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付成双和高国荣等年轻学者,在美国环境史方面有多种新作问世。王金虎、谢国荣和于展等人,在南部史、黑人史和民权运动的研究中取得了富有新意的成果。美国早期史研究也呈现出新的面貌,李剑鸣近年来专注于对美国革命时期政治文化变迁的研究,雷芳、董瑜、蔡萌等年轻一代学者也开始崭露头角。
(责任编辑:冯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