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大学的中亚史研究

2016-03-16

外国问题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东天山文明史游牧民族

黄 民 兴

(西北大学 中东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



西北大学的中亚史研究

黄 民 兴

(西北大学 中东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

目前,西北大学的中亚史研究主要在3个机构中展开。首先是西北历史研究所,该所前身于1955年由著名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马长寿先生创建,著名学者有郭绳武、王宗维、段连勤、周伟洲等教授。目前主要学科带头人为吕卓民教授。该研究所把中国西北地区史地与中亚史地相结合开展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亚民族史、中国西北与中亚关系史、佛教史、丝绸之路史等,主要成果有《突厥人和突厥汗国》(1957)、《北狄和匈奴》(1962)、《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1979)、《丁零高车与铁勒》(1986)、《丝绸之路大词典》(2006)等。目前,该研究所主要承担了《丝绸之路历史系列丛书》的写作任务,负责撰写丝绸之路上的国家民族、道路交通、先驱人物、服饰文化、动物植物、珍馐美味、交流典籍、战争、跨族婚姻、历史传奇等著作。

其次是中东研究所。该所创立于1964年,是中国最早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之一。主要学科带头人为名誉所长彭树智先生,其他著名学者有王铁铮、黄民兴教授。中东所的科研重点是中东,而中东东端的阿富汗、伊朗也属于历史上的中亚地区。1979年以后,中东所先后出版了《阿富汗史》(1993)、《中东国家通史·阿富汗卷》(2000)、《波斯帝国》(2001)、《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2002)和《阿富汗问题的历史嬗变》(2013)等著作。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亚史正式进入中东所的研究视野。2014年,黄民兴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文明交往视野下的中亚文明史研究”获批,该项目以彭树智先生提出的文明交往理论为指导,包括中亚地理环境及其对中亚文明的影响、中亚上古文明史、中亚中古文明史、中亚近代文明史和中亚现代文明史5个子课题,课题组包括了西北历史研究所、中东研究所和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的力量,致力于从地区文明史的视角分阶段深入系统地探讨中亚文明史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特点、规律及其影响。

最后是文化遗产学院。从2000年开始,学院教师采用大范围调查与小规模发掘的工作方式,在新疆东天山地区发现了两类早期古代游牧民族聚落遗址300多处:第一类遗存属约公元前8世纪至前2世纪在东天山地区延续存在的本地游牧民族文化,很可能是古代月氏的遗存;第二类遗存是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东天山地区出现的外来游牧民族文化,基本可确认是古代匈奴的遗存。上述发掘活动揭示了古代游牧民族聚落遗址在东天山地区普遍存在和季节性分布的规律,提出了古代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对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的基本要素——居住遗迹、墓葬、岩画进行“三位一体”综合研究的方法。这是国内首次对古代游牧民族大型聚落遗址开展的全面系统的考古研究。2013年12月,西大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签署了丝绸之路沿线考古的合作协议。从2014年开始,文化遗产学院的王建新教授率领考古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西天山西端地区开展了系统全面的考古调查,在撒马尔罕地区找到了大月氏人历史遗存的蛛丝马迹。

(责任编辑:冯雅)

猜你喜欢

东天山文明史游牧民族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东天山中段晚古生代剪切带叠加特征及构造控矿作用
东天山卡拉塔格矿集区奥陶—志留纪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
如何从文明史角度讲授古代希腊文明
武士异化现象对中国体育的本体性干预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东天山三道岭地区泥盆纪岩石地层单位厘定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