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史研究动态

2016-03-16

外国问题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首都师范大学史观文明

刘 新 成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



全球史研究动态

刘 新 成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

全球史研究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以全球视野研究历史上不同国家、地区和人类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新兴史学流派。全球史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宏观性,即摈弃以民族国家为单元的思维模式。西方现代史学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由于正值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扩张的高潮期,民族国家成为历史叙事和历史思考的基本单位,并一直延续到当代。由于任何国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种史学模式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人口扩散、物种(动植物、病原体)传播、贸易网络、气候变化等跨国界现象被忽视,而这些现象对历史发展曾经产生过不容置疑的作用。二是不同国家、地区和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这一动力由于不是发生在国家框架之内,也被长期忽视。二战后,由于世界格局的巨变,全球化成为难以抗拒的历史潮流,不同国家、地区和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各种跨国界现象引起广泛的关注。全球史正是力图把这些过去被忽视的宏观现象和影响纳入史学的研究当中。全球史的研究范式主要有三种:比较历史经历;考察不同社会人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分析超越个体社会的大范围历史发展和进程。以地中海史研究为例,全球史把地中海视为一个互动区,它既存在着丰富的内部互动,又与周围的世界存在着广泛的联系。运用上述的三种范式,可以比较地中海沿岸不同地区在伊斯兰教传播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文化调适;揭示物种、贸易、文化等全方位的互动;通过这种互动、比较的研究来构建中世纪地中海社会的运作模式。

2004年12月,在刘新成教授的倡导下,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研究全球史的学术机构——全球史研究中心。中心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为依托,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由世界史和中国史专业的10多位教师共同构成。经过10年的努力,全球史研究中心已经形成一个真正的全球史研究团队,承担了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并组织翻译了一系列全球史方面的学术著作。中心自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现有全球史理论与方法、地中海史、历史上的跨文化交流、早期近代世界文明互动、近现代的西方文明与世界、全球史视野下的国际冲突、全球史中的中国与世界7个研究方向。中心注重国际交流,曾于2011年联合世界史学会(WHA)成功举办了“世界史学会第20届年会”,并与许多外国同行和学术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学术联系和人员交流合作。2008年起,中心出版了学术刊物《全球史评论》,2013年《全球史评论》被收录为CSSCI来源期刊。中心建有“全球史研究与教学”中英文网站,及时报道相关学术信息,网址为http://ghc.cnu.edu.cn/。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主任刘新成教授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世界历史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历史学会会长、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刘新成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中世纪史和英国史,在全球史方面发表了《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互动:全球史观的核心理念》、《全球史观在中国》、《文明互动:从文明史到全球史》、《大历史叙述背后的文明互动》等多篇论文,2011年被世界史学会(WHA)授予“世界历史先驱奖”。

(责任编辑:冯雅)

猜你喜欢

首都师范大学史观文明
首都师范大学
请文明演绎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漫说文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对不文明说“不”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文明歌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