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2016-03-16

关键词:院校高职教育

徐 九 春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刍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徐 九 春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拼搏竞争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新的历史使命。简述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及建立科学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方面论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0 引言

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都逐渐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解决社会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承载着为知识与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的历史重任。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为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不仅应该把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更应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拼搏竞争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既可以有效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巨大社会压力,也可以创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体系,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应顺应国际创新创业教育热潮,构建行之有效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着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这已成为高职院校新的历史使命。

1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需要造就和培育千百万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盛行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创业者是时代的英雄,经济是靠创业者来推动的。美国大学生的创业推动了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正是这些不愿平庸、不甘落后、不知疲倦的追梦人的不畏艰难与不懈努力,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美国创业学领域的泰斗、前哈佛大学杰出教授杰弗里·蒂蒙斯在其主编的《创业学》教材中写到:“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已经培养出了自1776年建国以来最具革命性的一代人,新的企业家一代彻底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并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了‘创业遗传代码’, 它将比其他任何一种推动力量更能决定美国和整个世界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并将继续成为下一世纪或几世纪的领导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造就大批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创业型技能人才,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及时代发展的需要,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1 理论意义

1.1.1 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渐近、资源枯竭等原因,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驱动”经济已达增长的极限,增长动力已渐显“消弱”与“疲惫”态势,未来要确保中国经济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保持中高速的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双中高”目标,那么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创新驱动所要求的是人的创新创业才能,即: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从原来的对物质资源耗损增加的依赖向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及创新管理的依赖的转变。而这一切的变化始终离不开高等教育对知识的创新及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造就。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中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1.1.2 高职院校全面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素质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学科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目前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即开创性和创造力)作为其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在教学管理方面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其学科地位被“弱化”和“边缘化”。而学科地位的边缘化是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与推广的瓶颈之一。许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不明、定位不清,其实质是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全面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契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时代主流精神、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是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中的新确证和新响应。

1.1.3 落实中央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华大地上也将迎来难得的创新创业契机。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意见》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路,必须着力创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因此,顺应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提升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新世纪我国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1.2 现实意义

1.2.1 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国际化的今天,国家间的竞争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经济与政治上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需要造就与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以满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而顺利实现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使企业能够走出国门有力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就需要一批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知识广博、睿智深邃,具备雄才伟略的创业者与企业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挖掘与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创业提供智力支持,使他们克服安于现状的心态,摆脱传统的习惯与惰性,养成当代青年应有的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勇敢地面对挫折。同时,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与开拓能力,也就是未来企业家的素养,能够让他们立志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渗透终身学习的理念,使他们有能够成为开创性的创业型人才的最大可能。

1.2.2 有利于缓解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当前,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企业“转岗”或“下岗”的人数日益增多,就业压力日趋增大。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未来数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依然处在一个就业的高峰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仅仅依靠传统的就业方式已无法缓解目前的就业矛盾。因此,加强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不断变换的就业环境,不仅可以减轻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开辟出新的就业领域,开创出新的就业空间。因此,鉴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等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已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2.3 有利于高职毕业生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的发展

目前正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步入“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夯实期”。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圈,承载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战略任务。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间的兼并或合作非常频繁,高职毕业生本身既要有从业的本领,更要有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以适应职业与岗位不断变更转移而带来的角色转变和自谋职业的能力。

2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和思想并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当代科技迅猛发展,经济社会不断深化,职业岗位瞬息万变,社会急需大量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现阶段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业意识与技能等各种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明确指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总体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仅限于创新创业的理论、政策等方面的知识,严重缺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环节等,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创新创业的基本要求,欲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只能是“杯水车薪”,作用极为有限,学生也很难具备创业能力。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培养创新创业的理念,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的方式与现代经济发展严重脱节。特别是当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迈向大众化阶段之后,教育观念、教育价值、社会对人才需求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对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向前推进,不断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确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的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素质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并渗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变化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

2.2 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材教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为主要载体,以开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其未来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意识、人格、知识、思维、能力等的素质教育。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滞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大多是课外活动、竞赛及讲座形式的业余活动,主要停留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实施过程基本与专业学科教育脱节。而且创新创业教育学科边缘化,课程体系不完善,导致了许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主流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或是公共选修科,或者是企业管理学科,并没有明确的专业定位。同时,高职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是零碎的,缺乏作为一门学科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率的关键之一就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

2.3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从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兴趣,求知欲不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课堂上只是单纯地接受,不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很少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兴趣,更不会进行深入研究,对所学内容缺乏怀疑精神,学习上产生了严重的思维定势和思想依赖。而且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只重视知识性课程考试,这很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培养与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个体及课程性质,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开辟多种渠道,将只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陈旧的评价体系转变为更重视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素质形成过程的评价,突出对高职学生情感、价值观与态度的考察。这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适用于从新生入学直至毕业的全过程,从而起到积极推进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导向作用。

3 结语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的“两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因此,高职院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加快发展新经济的迫切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2010-05-07.

[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5-07-29.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11/content_9519.htm.

[4]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29—33.

[5][美]杰弗里·迪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创业学[M].周伟民,吕长春,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6]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2016-03-06/content_37950443.htm.

责任编辑:李增华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6.036

2016-10-10

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15FYHLX44);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TAPP)(NJPI-PPZY-2015-02);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人文社科重点课题(NJCC-2016-ZD-01)

徐九春(1968—),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创新创业。

G717

A

1674-6341(2016)06-0086-03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