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的传播与发展
2016-03-16张冲
张 冲
(合肥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的传播与发展
张冲
(合肥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现代新媒体的崛起,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推动力。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与戏曲艺术不断融合,戏曲的传播形式是交互式的,传播渠道开始变得更加多元,观众的接受方式和戏曲的舞台表现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新媒体;传统戏曲;传播
中国的传统戏曲传播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尚书·舜典》有云:“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所谓“百兽率舞”,当然不是一群野兽来朝拜舞蹈,而是说一群原始的猎人披着各种野兽的皮毛在跳舞朝贺。这种舞蹈用石头相击或用手击打石头来打出节奏,这一连鼓都没有的原始舞蹈形式便是中国戏曲的起源,而记载此种形式的《尚书·舜典》即为中国戏曲起源的最早传播载体之一。
我国的传统戏曲从古代歌舞走来,从角抵戏、参军戏,到北杂剧与南戏,再到昆山、弋阳诸腔,以及清代以后各地繁荣发展的地方戏曲,传播形式不断发展演变。传播载体也从口口相传到纸本手抄、刊印,再到黑胶唱片、卡式磁带等等。传播媒介也由原始的庆祝仪式逐渐发展到庙堂之上,再从庙会走向瓦舍勾栏,直至走向近现代的各种舞台剧场。
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成分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戏曲这门“综合艺术”还有着极强的吸收整合功能,它可以融化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在每一时代的不同传播媒介中大放异彩。
一、传统戏曲传播方式的演变
(一)报纸媒介中的戏曲传播
南宋时期,南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而成熟戏曲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剧本的出现,剧本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戏曲的原始传播形式。这种纸质媒介的传播有效的改变了口头传播的随意性和随时性等缺点,报刊的出现则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延展。报刊“为戏曲信息的传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媒介支持,同时也为戏曲信息的传播创造了一个相对完整和统一的文化空间——大众心灵的公共领域”[1]2。
近代,报纸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介入戏曲艺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中叶,中国进入大变革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戏曲艺术也随之发生了的变革。“现代报刊的出现,率先打破了戏曲艺术传统的生存状态。戏剧演出讯息、戏剧演员的剧照以及与戏剧相关的新闻在以纸张为媒介的报刊领域广泛传播起来,戏剧评论在报刊上也大量涌现。新型传媒——近代报纸的出现,打破了原本在农耕文化体系中生存的中国古典戏剧艺术自在自发的传播发生,并且逐步在整个传播体系中占据显要地位。”[1]1报纸所承载的戏曲讯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戏曲舞台演出,即本位传播;另一方面是延伸传播,即对戏曲信息的搜罗与筛选。以《申报》为例,戏曲讯息大致分为戏曲新闻、戏曲评论和戏曲广告三类。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报纸的出现使戏曲从勾栏瓦舍中走了出来,逐渐脱离了节日民俗,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报纸媒介中戏曲讯息的出现,标志着戏曲不再拘泥于时空的限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传播阶段。
(二)广播媒介中的戏曲传播
广播,相对于报纸而言在传播方面有着独特之处,如:迅速及时、覆盖面广、受众广泛、伴随收听和声情并茂等。戏曲广播,通过广播这一媒介形式最终摆脱了舞台的限制,将唱腔、韵白、音乐、音响作为元素,使用广播的手法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将戏曲艺术和广播艺术合二为一,彻底摆脱了地理空间的限制,使传播形式更为新颖活泼。
我国的广播业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广播电台覆盖率的逐渐提高,戏曲传播也有了新的方式。广播“通过电波把戏曲艺术传到千家万户,无论是崇山峻岭、江河湖海还是城镇乡村、工厂军营,无论是家居休闲,还是旅途奔忙……只要有一台收音机,就可以欣赏戏曲艺术的美妙旋律,既没有赶剧场的奔波之苦,也没有买门票的代价,同时也弥补了种种因不能够去剧场看戏的遗憾。戏曲广播,成为传播戏曲艺术的‘空中大舞台’。”[2]10
(三)电影媒介中的戏曲传播
“从1905年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开始,中国电影的发展就与传统的戏曲艺术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3]1《中国戏曲电影史》对戏曲电影有这样的描述:“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特有的类型之一,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对象,倾力于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艺术表演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剧传统。”
戏曲电影走过百年历程,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播方式及特点,即将戏曲传播手法和电影传播手法相结合,写实和写意、虚拟与真实相结合。我们知道,传统的戏曲形式是写意的,充满程式化和虚拟性。三两个演员高举着马鞭子就是千军万马,在舞台上走几圈就是日行千里,但电影的场景通常是写实的,相比戏曲而言,电影更加具有真实感。因此在戏曲电影中,戏曲放弃了许多自身的特点,充分与电影结合。如19世纪20年代的戏曲电影《春香闹学》中加入了真实的花园场景,1933年中国第一部有声戏曲影片《四郎探母》更是大胆采用了实景拍摄。戏曲和电影媒介几经融合,在传播形式上已越来越成熟。
(四)电视媒介中的戏曲传播
“电视是运用电子技术手段传输图像和声音(伴音)的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是继广播之后出现的又一电子媒介,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的产生,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视听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4]11850多年前,我国的电视艺术开始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电视戏曲应运而生,电视作为新媒介,使戏曲的传播形式有了更多样的变化。
杨燕在《中国电视戏曲研究》中对电视戏剧定义如下:“电视戏曲,也称戏曲电视,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电视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新兴艺术品种它指运用电视的技术手段,突破戏曲舞台的时空局限,适当采用实景及电视视听语言来表现戏曲艺术、反映戏曲文化现象的一种电视文艺形式。”[5]112戏曲电视的传播形式大概可分为如下三种:第一种是通过电视媒介对戏曲工作状态和戏曲知识进行报道和介绍;第二种是对戏曲的舞台演出进行直播或录播;第三种是戏曲电视艺术片和戏曲电视剧等艺术形式。
由于电视媒介对戏曲艺术的全新融合,使得戏曲艺术的传播形式呈现出全新的特点。首先,电视媒介更多的运用视听语言来协调写实与写意直接的矛盾。电视媒介可以通过自由的拍摄任何场景,再经过精心的剪辑来获得所需要的任意场景,即在戏曲电视剧中场景的出现和更换无需演员的虚拟表演。如在传统舞台上《牡丹亭》“游园惊梦”一出是通过演员将花园等场景唱出来的,而在戏曲电视剧中则直接采用花团锦簇的布景来表现花园场景。其次,电视戏曲相对传统戏曲而言,在音乐方面改动较大。传统戏曲不被现代观众所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节奏的拖沓,因此戏曲电视为了更符合电视媒体的特征,将其中不适合电视节目的部分做了删改。第三,戏曲电视在程式动作方面有所创新。例如在传统戏曲中由于受到舞台的限制,骑马的动作由演员手执马鞭即可,但如果在戏曲电视中则会不合时宜,因此在戏曲电视中程式化的动作多被真实场景所取代。
(五)新媒体中的戏曲传播
现代传播媒体的出现,使传统戏曲传播不再仅仅局限于舞台,借助各种视听传播媒介,戏曲传播的立足点也不再局限于剧目本身,围绕舞台艺术的整体传播不断发展,戏曲艺术的整体面貌更加全面的呈现在受众面前。
PC端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及移动媒体的兴起,使得传统戏曲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每个受众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选择信息、索取信息并传播反馈信息。此时的受众在戏曲信息的接受上,已经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可以在接受的同时,发布并表达自己对某一戏曲剧目或演出信息的看法,通过多种渠道在网络上陈述个人观点。因此在网络时代,戏曲媒介的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已经变得十分模糊。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不断新兴的媒介中,传统戏曲的传播形式会更加多元化,面貌也将更加清晰。
二、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戏曲的发展
(一)新媒体技术与戏曲艺术的结合
中外戏剧界在继续运用传统媒体进行传播的同时,都在不断探索与新媒体的结合,所以短短数年间便触发了戏剧、戏曲艺术与新兴媒介之间的跨界结合和互动反应。在国外,法国歌剧、日本歌舞伎、韩国的假面等都已逐步与新媒体嫁接;在国内,京剧、昆曲、越剧等也都开始同新媒体联姻。因为作为传统文化的戏曲艺术需要借助新媒体来实现更高效的传播,而新媒体也需要借助戏曲文化来丰富提高自身的传播内容和艺术品质。
首先,影音的交汇结合。主要指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传统戏曲的视音频在各类媒体网络上进行传播推广。现在越来越多传统剧种的视音频能够方便地在各类新媒体上被查找和收看,完全冲破了传统舞台的时空限制。同时各类创意形式的媒体直播也为传统戏曲打开了另一种全新的传播局面。
其次,戏曲资讯的汇聚融合。一方面指戏曲的剧目信息、演出信息、演员信息等,能够迅速的汇入新媒体,并通过新媒体迅速的传递开来。引起受众的注意,让需求者通过新媒体第一时间接收到。例如各大剧团或地方戏曲组织的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能够第一时间为观众提供剧目演出信息等。另一方面指为戏曲的传承和保护所建立的全媒体数据库。例如各地方政府为保护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建立的地方传统戏曲资料的数据库,通常这类数据库涵盖面较广,包括该地方不同历史时期的表演资料,演员资料、剧本资料和舞台资料等。这种数据库为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了资料支持,山西戏剧资源数据库就是其中一例。此外为戏剧研究而建的专题性数据库也比较多,如中国戏曲母题数据库。
最后,戏曲舞台的交汇融合。主要指新媒体技术在戏曲舞台上的广泛应用,比如利用数字视频技术、裸眼3D技术等为戏曲舞台增添更加绚丽的元素,让舞台效果更逼真,让观众感受更震撼。
(二)新媒体信息无序与传统戏曲文化信息有序之间的矛盾
新媒体中的信息制造者和传递者大多是普通民众,传播者的数量与传统媒体相比明显提升,信息量也较以往更大,但同时产生的垃圾信息也随之增多,信息的无序性等危险开始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传统戏曲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如何将这种系统性的文化观念在无序性的新媒体中加以呈现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个人化特点,首先是个人传播平台的个人易建性和易用性;其次是传播内容的个人化和表达方式的个性化;最后是传播活动的个人化和非官方化。任何媒体的服务都应本着传播文化、传承文明和提升社会公民素养的根本宗旨,因此在无序性的新媒体中传播传统戏曲文化,一方面要提倡广大戏曲传播民众要提供尽可能详尽的系统戏曲及文化方面的信息,以供传播,另一方面相关监督部门充当好“把关者”的角色,提高信息的质量,促进传统戏曲文化的良性发展和有序传播。
三、新媒体对传统戏曲传播方式的影响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戏曲传播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如果说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下,戏曲的传播形式是媒体对受众的单向传播,那么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戏曲的传播形式则是交互式的,与此同时,它的传播渠道开始变得更加多元,观众的接受方式和戏曲的舞台表现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一)新媒体改变了传统戏曲的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时传播过程的中心环节,是联系传播者和受众的桥梁,建立有效的传播渠道时一次传播过程得以成功实施的前提。”[6]90新旧媒体的融合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拓宽了传统戏曲的传播渠道。
以网站类传播渠道为例,首先,国家非盈利网站。央视网站中的戏曲频道,主要进行戏曲节目的直播和转播,同时开展线上交流平台,发表戏曲评论和剧照等。这类网站资料性强,是现代戏曲资料的重要宝库。其次,各省市戏曲院团的官方网站。这类网站往往集戏曲宣传、销售与普及为一体,是以企业为核心的商业网站。此类网站的受众主要是一些资深戏迷及评论者。较具代表性的有国家京剧院官网、上海京剧院官网等。
第三,粉丝为某些戏曲名角或者戏曲流派创建的网站。此类非盈利的民间戏曲网站,主要是粉丝为自己心仪的演员和流派创建的。这种自发的行为源于对传统戏曲的热爱,所以制作和宣传均比较用心,因此现代的媒体技术在这些民间高手那里同戏曲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他们也注重推广和扩大粉丝的群体。因此在此类网站的影响下,很多开始只是对戏曲一知半解的人,开始通过网站对戏曲感兴趣,进而变成粉丝,原因是那些精心遴选的戏曲视频和图片资料极具吸引力。如京剧演员李胜素的粉丝为其创建的网站、越剧演员茅威涛的粉丝为其创建的网站等等。第四,民间的戏曲交流性质的网站。这类网站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戏曲资源的共享,在这个平台上,戏曲票友可上传或下载自己喜欢的戏曲资源。比如戏曲唱段、视频、剧照、伴奏、曲谱等。这类网站的点击量也较其它戏曲网站要高。比如京胡艺术网、中国越剧在线等网站。
除此之外,网络论坛也成为了传统戏曲传播的新渠道。如百度贴吧之类的论坛中主要是一些资深戏迷在交流戏曲,同时也会吸引一些初学者去取经,因此对于戏迷的戏曲学习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当然这些贴吧也具有资源共享的功能。
随着移动媒体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中的APP应用也成为了传统戏曲传播的新兴渠道。由于移动媒体上的音乐播放器(酷我、搜狗等)储存的戏曲唱段并不多,这时想要用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听戏,就需要有专门搜集戏曲唱段的第三方移动应用,目前这类应用正在不断兴起和完善,已知的综合类的戏曲第三方应用软件有:戏曲经典选段APP等;单个剧种类的软件有中国越剧在线APP等;戏曲视频直播类的软件有豫剧视频APP、戏曲直播APP等。
(二)新媒体转变了传统戏曲的观众接受方式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戏曲的传播媒体越来越多元。媒体形式的不同引起来审美形态的变化,新的媒体还带来了传统戏曲观演关系上的变异。传统戏曲历来都是演员与观众面对面,共同营造一个现实的时空环境为前提的,因此才有了戏曲演出的假定与虚拟,才形成了一种观众“在场”的效应。后来戏曲被搬上荧屏,“在场”效应开始发生第一次变化:现实的“场”被虚拟的“场”所取代。戏曲演员和观众之间达成的共时态的剧场规则也被转化成一种新的虚拟的审美之约。虽然观演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观众的接受方式依然是“被动的”,观众被动地接受来自广播、影视等媒体传播出来的有关戏曲的演出内容和信息,如果若干年前的观众坐在剧场中一样,接受方式都是被动的。
然而,“一切媒介也许都不可能穷尽戏剧本身的魅力,因为他们无法穷尽戏剧审美场中演员与观众直接交流所产生的巨大亲和力和传导力。而戏剧艺术的真正的生命与魅力也只能永远存在于一个审美交流的‘场’之中。”[7]180影视镜头的切割和转换,其根本目的也是要为镜头前面的观众努力营造一个如真似幻的虚拟真实感。因此数字媒体技术越是不断发展,戏曲的这种“在场”效应需求越是强烈。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出现,传统戏曲在媒体上的呈现形式也开始越来越向真实的剧场形式靠拢。这是媒体的发展,也是戏曲审美的回归。
所不同的是,在新媒体面前戏曲观众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已经非常发达的今天,网络戏剧的兴起也成为时所必然。它的存在于信息时代人们自由支配时间的生存方式相吻合。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媒介来单纯地接受与欣赏,进入戏剧的规定情境之中,还可以通过点击链接的方式来主动参与设计戏剧的情节、人物、和结局,甚至把自己加入进去,从而形成一种‘交互性戏剧’,使得网络戏剧获得一种全新的观演交流的途径和方式。”[7]177-178此时,观众对媒体的选择是基于自身的需求的,对媒体中戏曲内容的选择活动也是带有某种“能动性”的,因此观众在接受时一般会比在传统媒体中被动接受戏曲信息要更专注,接受效果也会更好。
(三)新媒体拓宽了传统戏曲舞台的表现方式
传统戏曲舞台的呈现方式,大抵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虚拟性舞台空间,这种舞台呈现方式一般需要通过演员以讲唱和叙述的方式表现出来,主要以传统剧目为主。如《大面》中通过兰陵王指挥军队作战的歌舞形象来表现战场的舞台空间;《夜奔》中以载歌载舞的歌舞形象来传达林冲夜奔途经种种的情绪,通过演员讲唱及叙述的表演手段来表现舞台空间。(2)象征性舞台空间,主要指空白舞台时空景观的呈现手段,这种舞台表现形式需要利用一套舞台上的简约砌末,如桌、椅、布城等布置,再辅以演员唱念做打等歌舞表达,来呈现故事的表演时空。历来剧场中的传统剧目多以此类舞台空间为主。(3)写意性舞台空间,此类戏曲舞台的表现形式“以唱念描述情为主,以景为辅,从事舞台空间意(情)境的创造,其贵情思轻事实,属托物写情的诗化语言……景愈藏景界越大、景愈露景界愈小的空白舞台表现手法。例如:《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塞外荒凉景致;《牡丹亭·游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庭园景致……它们都是以唱念描述情为主以景为辅的典型文本,从事舞台空间意(情)境的空间创造。”[7]417(4)程式性舞台空间,此类舞台表现方式焦菊隐认为是经由剧作家、演员、观众之间所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以传统舞台上的符号形式来达到时空、情感交流的目的。这类传统舞台上的符号主要包括:正戏开演前跳加官、开台、打通儿、吹台等;上场念定场诗自报家门;一定的动作规律,如出门、开门、上下楼等。这些约定俗成的舞台符号通过剧作家、演员、观众之间的默契,便构成了程式性的舞台空间。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舞台时空开始切换自如,突破了传统舞台布景在制作、运输、装台、迁换等方面的限制。目前,现代剧场空间设备已能提供先进的视觉元素,实现全新的舞台空间视觉。利用电子屏幕和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使得舞台表演不再局限于演出场所提供的有限空间,同时还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瞬间环境,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例如由中国戏剧学院出品的京剧《梅兰霓裳》,此剧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使梅兰芳先生的虚拟形象出现在屏幕上,并创造出一个三维立体空间,再配上立体声环绕音乐,让演员在一个多维的环境中表演。同时,还通过新媒体技术转换了“庭院”、“山川”、“星空”、“宫殿”等多个场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但没有打乱舞台上的演员的表演,反而使观众更加投入,相信未来当虚拟现实技术在娱乐领域得到全面普及的时候,传统戏曲的舞台表现形式将会更加绚丽。
除此之外,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还为戏剧舞台营造出多元化的效果,比如用电影音效为武大场面配乐,让观众的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带来更加震撼的效果,这一点很容易抓住年轻观众的心,如多媒体青春粤剧《梦话西游》的成功,便证明了这一思路的正确性。
[1]付德雷.《申报》与戏曲传播[D].南京:东南大学,2006.
[2]任海燕.电子传媒时代的戏曲及其趋势[D].太原:山西大学,.
[3]童玲.简论中国戏曲电影的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袁军.新闻媒介通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5]杨燕.中国电视戏曲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6]王鸿海,卢斌.创意媒体(第二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7]胡志毅,周靖波.戏剧与媒介:第九届华文戏剧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何旺生)
On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ZHANG Chong
(SchoolofHumanities,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media has produce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n the times of the new media, new media technology is constantly being integrated into the opera arts, forms of opera transmission are interactive,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ecome more diversified. Accordingly, the audience’s access manner and the opera’s stage performance have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new media; traditional opera; spread
2016-04-11
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758);合肥师范学院校级科研课题产学研项目(2014cxy13); 2013年合肥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项目“戏曲鉴赏”(2013tsk01)资助
张冲(1986-),女,吉林四平人,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网络与新媒体研究。
J802.6
A
1674-2273(2016)04-01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