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语的始见年代与可疑佛经的鉴别
2016-03-16方一新
方一新
(浙江大学 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8)
佛教词语的始见年代与可疑佛经的鉴别
方一新
(浙江大学 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8)
早期翻译佛经中的佛教词语,不同译者及翻译年代,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注意佛经词语的始见(初出)年代,可藉以发现有问题佛经疑点的蛛丝马迹,作出判断。
佛教词语;翻译佛经;安世高;支娄迦谶
近十多年来,笔者一直在做早期可疑佛经的鉴别工作。我们鉴别可疑佛经的译者、翻译年代,主要是从语言的角度出发,选取具有一定鉴别特征的词语,包括佛教词语,进行考察和分析,作出初步的判断。[1]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甄别早期可疑佛经的译者、翻译年代是有规律可寻的,有些佛教词语具有较强的年代性,可以看作是具有时代特色的特征词,只要在佛经中见到这些词语,就可以大致判定译者的年代。这里以“般泥洹”、“无央数阿僧祇——无量阿僧祇”和“由旬”三组词语为例。不当之处,请达者正之。
一、般泥洹
在几部“旧题后汉安世高译”的佛经中,见到“般泥洹”一词。
旧题后汉安世高译《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般泥洹”一词多见,如:“佛问文殊:‘若闻已过去恒边沙佛悉般泥洹,汝信不?’”
旧题安世高译《明度五十校计经》卷上(《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九):“第十当校计百八尽力却贪,求佛如我亦当般泥洹去,是为合菩萨五十校计。”
旧题安世高译《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唯愿世尊,为诸晚学,留神显化,未可般泥洹。”
般泥洹,《广说佛教语大辞典》:“圆满之涅盘。入灭,死亡,指佛的圆寂。”(1003a)
安世高可靠译经只有“泥洹”、“灭度”,未见“般泥洹”。①顾满林认为安世高译经有“般泥洹”。[2]
“般泥洹”始见于支娄迦谶译经。在支娄迦谶译经中,“般泥洹”一词有111例;此外,旧题支娄迦谶译的《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有11例。②据时贤研究及我们的考辨,《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当非支娄迦谶所译,此处列出相关数据,聊作参考、比较。下文所引该经的相关用例,也是出于这一考虑。如:
《道行般若经》卷八:“我作佛时,悉当安十方人,得般泥洹。”
《阿閦佛国经》卷上:“诸弟子皆般泥洹时,地即为大动,般泥洹已,诸天人民共供养之。”
《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上:“复有四事离生死,亦不般泥洹。”
因此,仅从“般泥洹”一词看,把《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等几部经当作安世高译经,是很值得怀疑的。
二、无央数阿僧祇——无量阿僧祇
在早期译经中,表示数量极大,音译用“阿僧祇”,意译用“无数”或“无央数”。
《广说佛教语大辞典》“无央数”条:“无法数。数不尽。无尽数。央者尽也。指阿僧祇而言。即无量或无数也。”(1214a)“阿僧祇”条:“①不可数,数不完之意。不可数量。”(810b)
旧题后汉安世高译《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属所入三昧,见东方无央数阿僧祇刹土及佛,以复悉不现。”
又:“佛言:我见东方无央数阿僧祇刹土诸佛皆悉说是。”
这两例题署东汉安世高的译经用“无央数阿僧祇”来表示数量很多、很大,耐人寻味。
这是因为:安世高可靠译经表示数量极大,用“无数”一词,凡4例;其中“无数”单用1例,“无数世”2例,“无数劫”1例。不用“无央数”。
据调查,“无央数”一词,始见于支娄迦谶译经,凡72例,旧题支娄迦谶译《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28例。“阿僧祇”亦始见于支娄迦谶译经,凡43例,旧题支娄迦谶译《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3例;而二者连用为“无央数阿僧祇”,也始见于支娄迦谶译经,仅1例,旧题支娄迦谶译《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1例。
《阿阇世王经》卷下:“已过去无央数阿僧祇劫,有佛号字提惒竭。”
《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下:“吾之愿已从无央数阿僧祇劫而行菩萨道,不忘功德,今悉得闻。”
但“无央数阿僧祇”的用例并不多,我们通检了《大正藏》的电子版(CBETA),发现其仅见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13部佛经,共计35例。除上文列举4例外,还有西晋竺法护译《文殊悔过经》1例、《光赞经》9例、《诸佛要集经》1例,等等。
根据《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无央数阿僧祇”连用的情况,它应该不是东汉安世高翻译的,最早也就是比安世高稍晚一些的支娄迦谶译经时代,很有可能更晚,大约要到西晋以后。
表述数量很大、很多,难以统计,支娄迦谶译经时常采用其他方式。
有“不可计阿僧祇”:
《道行般若经》卷一:“菩萨摩诃萨心念如是:‘我当度不可计阿僧祇人悉令般泥洹,如是悉般泥洹,是法无不般泥洹一人也。’”
《般舟三昧经》卷中:“乃往昔时不可计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羼罗耶佛、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于世间极尊,安定于世间。”
有“不可计、不可数、不可量、不可极阿僧祇”:
《般舟三昧经》卷下:“佛尔时告跋陀和:‘乃去久远世时,其劫阿僧祇不可计、不可数、不可量、不可极阿僧祇。’”
有“无数阿僧祇”:
《道行般若经》卷二:“却后若当为人中之导,悉当逮佛智慧,却后无数阿僧祇劫,汝当作佛,号字释迦文。”
旧题后汉康孟详译《兴起行经》卷上:“至清旦,佛语舍利弗:‘往昔无数阿僧祇劫前,尔时,有两部贾客,各有五百人,在波罗木奈国。’”
其他译经也有相似的表达形式,如“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
失译附后汉录《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一:“释迦如来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难行苦行,发大悲愿。”
又卷七:“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王,恶逆无道。”
可见,表示数量极大时,安世高译经不用“无数”或“无央数”,也不用“不可计”、“无量”;这类表述,始见于支娄迦谶译经,这为判定题署安世高译经究竟是否为安世高所译提供了参考。
三、由旬
旧题后汉安世高译《处处经》:“佛语阿难:‘人眼所见,四十二万由旬。何以知之?日月去地,四十二万由旬,人眼见日月,以是知眼所见者。’”
按:由旬,长度单位。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由旬”条:“或言由延,或言俞旬,或云逾阇那,皆讹也;正言逾缮那……昔来皆取八俱舍,即四十里也。”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九“喻旬”条:“亦梵语。或云由旬,或曰由延,或云踰阇那,正梵音踰缮那。自古圣王军行一日程也。以法筭计之,即三十里也。”
按照唐人玄应、慧琳两种《一切经音义》的解释,则“由旬”一词有四十里和三十里的说法,里数不同。
检安世高可靠译经,幷未出现“由旬”这一译名,也没有由延、俞旬、逾阇那、逾缮那等异译,也没有表示四十或三十里的量詞。
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见到“逾旬”,但未见“由旬”。*《道行般若经》卷七:“是无有沤惒拘舍罗菩萨,正使于百千由旬空泽中,在其中行,禽兽所不至处,贼所不至处,罗剎所不至处,在彼间止。”“由旬”的“由”,宋资福藏等本均作“逾”,宫内厅本作“榆”。尚不能作为支谶译经已经见到“由旬”的证据。
旧题支娄迦谶译三卷本《般舟三昧经》卷下:“是时阎浮利内,广纵十八万拘利那术踰旬。”据《大正藏》校记:“踰旬”的“踰”,知恩院本作“喻”。
表示四十或三十里的量词,见于稍晚一些的康孟详等人的译经:
后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卷上:“其珠鲜洁,又踰于前,鸣声于远闻一由旬。”
三国吴支谦译《慧印三昧经》:“其佛寿命,住世一亿,项中光明,七十踰旬。”踰旬,宋资福藏、元普宁藏、明径山藏和宫内厅本均作“由旬”。
西晋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卷一○:“譬如有人,若行百喻旬、若二百喻旬至四百喻旬,所经过处,饥馑贼寇,梗歰剧难。”喻旬,宋资福藏、元普宁藏、明径山藏和宫内厅本均作“俞旬”。
西晋竺法护译《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卷中:“亦现如来身如半喻旬;亦现如来身如一喻旬;亦现如来身如十喻旬;亦现如来身如百喻旬;亦现如来身如千喻旬。”此例5处“喻旬”,宋资福藏、元普宁藏、明径山藏和宫内厅本均作“由旬”。
中土典籍中,亦见此词,如北周庾信《奉和法筵应诏》:“千柱莲花塔,由旬紫柑园。”
小结:凡是见到“由旬”者,都在东汉晚期译经《修行本起经》之后,不可能在该部译经之前。早期译者如支娄迦谶说“逾旬”,不说“由旬”。
总之,通过考察、分析早期译经中佛教名词的译法及相关变化,能够发现可疑佛经与可靠佛经在这方面的异同差别,为判断译者、翻译年代提供证据。
[1]方一新,高列过.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顾满林.试论东汉佛经翻译不同译者对音译或意译的偏好[J].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五辑.
(责任编辑何旺生)
The First Appearance Time of Buddhist Words and the Textual Examination on Apocryphal Buddhist Sutras
FANG Yixin
(ResearchCenterofChineseLanguageHistory,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
The Buddhist words on the early stage of Buddhist sutras’ translation usually have various features, because Buddhist sutras have different translators and different translation tim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first appearance time of Buddhist words can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textual examination on apocryphal Buddhist sutras, and then make the judgment and draw the conclusion.
Buddhist words; Chinese translated Buddhist sutras; An Shigao; Lokaksema
2016-05-2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词汇通史”(14ZDB093)
方一新(1957-),男,浙江黄岩人,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古汉语词汇学研究。
H134
A
1674-2273(2016)04-0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