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品质校园景观环境的构建
2016-03-16罗中霞
罗中霞, 潘 虹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浅析高品质校园景观环境的构建
罗中霞, 潘虹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着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发展,使它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通过对高品质的大学校园景观环境构建的探索和研究,希望引发人们对创造高品质的校园景观环境和树立良好的大学形象的关注,从根本上落实环境“育人、育城、育理”理念,推动我国高校校园环境的发展。
关键词:高品质;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环境育人
一、高品质校园景观环境的内涵
如果现在问你某所大学的样子,你记起了什么?这所学校的校园环境怎么样,有哪些让你记忆深刻的地方?你看到了有多少具有特色的部分?内部交通安全、方便、顺畅吗?指示牌等标识系统完善吗?方便教师和学生、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交往交流吗?……到底何样的校园环境才算是好的校园环境?有人认为学生们学习很累,好的大学环境能够让学生精神上放松,自然环境好才能称上漂亮的大学;也有人认为,对建筑规模较大的大学来说,组织结构明确清晰和连贯性是非常重要的,再加上优美的自然环境,才是校园保持美丽的关键。
2010年,清华大学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14个“世界最美校园”之一,其中10个来自美国,3个来自欧洲,比如说牛津、斯坦福、耶鲁等,而亚洲唯一上榜的是位于北京的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在人们的心中的形象可以说是中国名校的引导者,是所在城市的标志;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大学之道”,还有它给师生们提供的生活、交流、学习的高质量的校园风貌和人文底蕴。大学校园景观环境已成为城市知识与生态融合的新景观格局。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发展和体制的改革,教育的使命已超越教学与图书馆的固定讲堂,它以独特的、高雅的、生态的、包容的、和谐的景观环境为师生们提供了良好的休闲交往空间,制造出浓厚的教育氛围,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体现了适于居住和学习的设计思想,正所谓“环境育人”。可以说,高品质的校园景观环境应是一种可意象的校园环境,能够促进交往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情感归属的校园环境,能够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安全需要的校园环境,能够落实“育人、育城、育理”理念的校园环境,在达到教育目的的同时能够体现个性化特色的校园环境。
二、高校校园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大中城市都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大学面临扩招和扩建新的校区,甚至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有可能加剧,造成了现阶段校园环境特性的缺失以及环境与人的疏离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影响了学校的个性化形象与特色的发展,而且给整个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一)缺乏整体性
中国的大学历史并不太长,最长的也不过一百多年,真正重视环境育人和注重提升环境品质的时间并不长远,再加上扩招和扩建,许多大学的各校区景观环境整体关系散乱,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建筑功能单一,破旧简陋,老化严重,覆盖率大而容积率小,颜色零乱,各设施不配套。还有新校区的建设或老校区的扩建,使得新老建筑建设之间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风格特色不相协调,或只注重形式的现代,形式感的新颖,忽略了地域文化、校园的特色,或单纯地追求意境、情趣、美观和教育的意义,或简单地采用仿古形式,不顾学校的历史底蕴、办学理念,不顾环境与功能要求,忽视对尺度和比例的掌握,对景观环境生搬硬套,拼凑局部,使得景观显得生硬,学校整体形象与校园景观环境不相协调,即便设计得再好也无法传达历史的优雅气质和现代的发展特色,反而破坏了大学的整体形象,意境的营造就更无从谈起。
(二)缺乏个性和文化气息
中国大学的建筑历史相对不长,对以文化立足的大学就显得特别珍贵。“一流大学”的校园环境,应该有鲜明的校本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每一条校园的道路、建筑、广场、路名、景观小品、公共艺术都在传递校园文化信息,显露这座校园的“精、气、神”。而现今大部分的校园景观环境设计缺乏对自然地理环境、地域条件、学校校园文化、历史文脉、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景观的内涵、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分析考虑,缺乏对自身特色的认识。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东方还是西方,在一些大学校园里,我们都会发现在色彩、材料、造型上似曾相识的建筑、环境设施、景观小品等,使校园环境的个性、校园文化、历史底蕴、办学理念难以体现,使校园缺乏一个特有的可识别性特征。
(三)功能布局混乱
校园道路是整个学校的骨架,是联系建筑、广场等空间的纽带,所有校园环境要素都依附于道路而串联。[1]通常传统的大学都是以规整的道路网和条块建筑划分校园空间,主干道路直接穿过功能区,但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与社会联系加强,交通状况变得相对复杂,出现了有的院校在老校区的不断扩建中走一步规划一步,建到哪里算哪里,道路主次不分,衔接混乱,导致了远处见其楼但怎么也走不到此楼前的情况。由此道路系统的混乱连锁导致校园功能布局混乱,学生们频繁而集中地往返于教学区、宿舍区、运动区之间,道路系统和功能布局混乱,距离太远、空间规模偏大、尺度失真、超越合理的行走范围,人性化设计的缺乏,忽视了人的行为需求,自然而然地给学生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会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四)缺乏活力的功能和内容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僵直、动作迟缓等运动症状和麻木疼痛、睡眠紊乱及焦虑抑郁等非运动症状[1],目前主要认为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受损,导致脑内多巴胺介质缺乏,造成胆碱能和多巴胺能系统间的失衡。四肢和躯干部主要肌群肌力下降;坐位和站立位平衡功能下降;行走时起步困难、步幅减小、不能随意骤停,转身困难,动作缓慢[2],严重影响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本文使用功能性肌力训练带后拉绑法对PD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以探索其对平衡功能训练疗效的影响。
景观环境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就是强调对校园使用者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亲和力与人文的魅力。[2]相反许多院校里几何图案的大构图,宽阔的草坪,超大的广场,老建筑渐渐消失,新建筑拔地而起,使得校园景观设计只重形式而轻功能,忽略了对人在户外生存活动的关注,忽略了对若干层次环境场所的氛围营造,忽略了对人的尊严、自由、价值的追求和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之间没有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许多高校内的园林、广场、水面、草坪“不近人情”或者活动设施“无人问津”,再或者干脆谢绝进入。这些空间,这些环境对于师生的活动来说考虑得不够周到,只可看,不能用,缺乏活力的功能和内容,很难让人产生场所感和归属感。
(五)忽略校园景观环境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90年代末,高校办学模式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注重大学的科研功能,注重大学的生源计划,注重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形象,只重视建筑单体建设,忽视了校园景观环境的建设;或盲目追求时尚,随意增添,不加分析地选择与建设造成校园拥挤杂乱……忽略了校园景观环境的教育教学意义,然而校园的文化和景观却是树立大学品牌和发挥优势的重要载体。
三、高品质的校园景观环境构建
(一) 营造多元化景观
营造多元化的校园景观需要一方面利用校园中的名木古树、水体、公共艺术、历史遗迹、具有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物等来构建具有别样特色的校园景观;对师生和来访者逗留时间长,光顾频繁的校门、教学主楼、图书馆、礼堂、体育场馆等主要场所精心设计, 既要有强烈的学校特色, 又要富有文化内涵和环境感染力。 另一方面运用各种设计语汇、造景手法在不同的校园空间中构筑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情趣的校园景观。如在校园的开放空间利用富有生气和动感的植物、水体、假山、景石、亭台、长廊、雕塑、喷泉、碑石来营造各种主题景观,丰富校园环境。
(二) 规范校园道路交通
在校园中,校园道路不仅疏导交通,构成校园规划的骨架,使校园功能布局划分合理,还服务于校园风景景观,提供观赏校园风景的通道,体现出不同的学校风格特色。武汉大学的蜿蜒小路,四周樱花环绕,体现出文科类院校的浪漫气息;武汉理工的道路系统体现出工科类院校的严谨和工整……强调简单、明确、安全、便捷的道路系统,有效地为使用者服务,并体现出校园文化内涵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各高校的道路系统多为人车混行, 规范校园道路交通,可以拓宽主道、增设人行道或设置障碍柱等措施实现人车分行, 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同时, 采用独特的道路地面拼花铺装、精巧适宜的道路设施、适度的绿化种植和供人们休憩的空间设施, 提高校园道路的步行环境质量。
多年后,毕业了的学生回到母校寻找什么?就是寻找一个充满记忆的场所和成长过程的空间。空间是连结学生与学校的感情纽带,在校园内师生、同学、同事之间三三两两的交谈、讨论,这种交流沟通的行为在时间、地点、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强的“随意性”,安排了一些环境宜人的非围合性小空间,创造出一种高品味的师生互动场所,结合校园的公共艺术、植物、景石、亭台、雕塑等共同形成校园的空间意象,优化校园学习环境,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鼓励自发性活动的产生,表达别样校园气质。
(四)建设可亲可赏可用的校园绿化
集会、休闲、晨读、交流、运动……校园为学生的静心学习与思考创设了有利的条件,而广场、草坪是人们休闲、活动的理想场所。许多大学身处闹市区,受到都市环境的土地发展限制,虽有观赏效果极佳的绿地,但不允许人进入,缺乏开放性绿地空间,这样有违景观的实用特性,与校园设计的理念背道而驰。身处郊区的一些大学校园在校园空间环境品质上更占优势,但却没形成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林则林的风格特色。生态型校园已成为未来校园发展的方向,应注重当地的树种,注重即时效果,注重草坪的实用功能,真正做到水可亲、树可攀、草可踏、景可赏的宜人标准。校园总体绿化分布应与校园总体布局、地形特点特征、道路、建筑、个体景观和其他环境因子进行整合,通过合理绿化配置以形成疏密有序、高低错落的点型、带型、场型的校园绿化空间系统,使校园景观充满生机和美感。
(五)完善和加大校园设施建设
校园设施是校园环境的载体,是人与环境的沟通的媒介。校园设施设计及配置应体现美观、大方,并与整体校园环境相适应,充分体现校园文化特色。同时为广大师生服务,满足其生理上的需要,形态、位置、方式、数量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更适合人们的使用,更加人性化。如在图书馆处设置雨伞架,为读者提供和放置雨伞;现代大学生对室内活动更感兴趣,比如上网、聊天、玩电脑游戏等,加大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开放,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改掉不良习惯,创造条件锻炼身体。
一流的校园景观,与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术水平一样,对于人才的教化起着重大作用。[3]顺应时代的发展,从多元的角度去看待校园景观环境的发展,我们体会到高品质校园景观环境的构建:一要根于地方,体现地域特色;二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特色;三要承前启后, 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四要可持续发展,体现生态特色;五要文心万代,千古真魂,体现文脉特色;六要继承传统, 彰显个性,体现校本特色。相信,有教育工作者和景观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校园景观环境一定会更加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李理.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行为心理学应用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2] 肖冰. 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设计探讨[J]. 中国城市林业,2007,(4):42-44.
[3] 简波,戴珊珊.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探讨[J]. 南方建筑,2005,(1):31-32.
责任编辑:胡栩鸿
收稿日期:2016-03-03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提升计划人文社科项目(TSSK2015B12);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179)
作者简介:罗中霞(1979-),女,安徽安庆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景观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5-0065-03
On Construction of High Quality Campus Landscape Environment
LUO Zhong-xia, PAN Hong
(School of Arts,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Abstract:Education is a project of vital and lasting importance, and talent strategy is the key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refore, it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and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mprove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foste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quality campus landscap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hopes to arouse people’s attention to create a high quality campus landscape environment and to establish a good university image.
Key words:high quality; university campus; landscap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