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未来学校 迎学校未来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未来学校”建设思考与实践
2016-03-16李蓓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
李蓓/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
建未来学校迎学校未来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未来学校”建设思考与实践
李蓓/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
“未来”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词,未来的教育、未来的学校、未来教师教学、未来的学生学习,已成为教育热词。未来学校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2015年10月,11所学校组成的“全球未来学校联盟”在清华大学成立。11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宣布建立“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联盟”,全国11所学校成为首批联盟示范校。12月,中国“互联网+教育”未来学校联盟成立,北京、深圳、成都等地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这项研究,把未来学校作为学校深化改革的必然之路。我校作为全国首个未来学校联盟成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未来学校的发展与变革。
“未来学校”概念解读——基于学校文化的未来学校
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我校在持续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现实行走中主动迎接和拥抱未来。无论未来学校的样态怎样,我校都致力于这样的发展诉求:“未来学校,小学大雅;根系文化,赢取现在,面向未来”。
在学校文化根脉传承中,我们执著于跟随时代前行,立意突破与创新。“未来学校”是什么?我们更愿意化繁就简、去粗取精,回归教育原点去认识领悟。首先,认识学校功能,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玩耍与生活的场所,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多元化、可选择的学习,实现以儿童为中心的天性回归,让儿童成为儿童,走向“以人为中心”的生活教育。
未来学校是打破学校围墙、多方融合的交往场所,开展关注个体成长、跨界整合的综合活动,实施私人定制、线上线下的无缝学习。评价上注重描绘成长轨迹,提供发展路线的实证数据。一句话,未来学校要领是“为了孩子,人文为怀,技术辅佐,对标国际,适度超前”。
未来学校,小学大雅;根系文化,赢取现在,面向未来。
“未来学校”规划——建设“数字与素质”融合的未来学校
我校未来学校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孩子”,基本思路是根系文化、赢取现在、面向未来,培养目标是“堂堂君子,德才兼修”;基本功能是“学习生活和玩耍”,探索“立交桥”教育模式,做到上下联动、纵横交织、形成网络。
建好基础路面,抓好已有特色建设,如网校建设,用好已有设施设备等。加速建设高速路面,建设纵横交错的快速通道,架构“创新实验室”“智慧课堂”“云课堂”等,不断优化、扩展空间环境,加快信息化建设和智能生态校园环境搭建。
真正实现“数字与素质”融合的未来学校:立德树人,守正尚勤,养君子之德;技术升级,学术深耕,育君子之才。
“未来学校”整体设计——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质量提升
未来学校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以课程创新和学习方式变革为核心,探索技术、空间与课程的融合。我校的未来学校建设,以教师升级为先导,以空间再造为突破,以课程重构为核心,以课堂变革为落脚点,全面深化学校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通过技术、理念、实践三位一体的同步培训,促进教师快速转变观念,接纳适应新技术,实现教学形态与学习形态变革;再造学校空间,既注重开发已有物理空间的功能,又努力搭建互联网支持下的虚拟空间,让学校空间整体扩容。开放是未来学校建设的关键词,课程是未来学校建设的主动脉,学校课程重构重在进行国家课程的拓展延伸,促进适应学生需求与兴趣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形成本校课程体系。课堂变革是未来学校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我校将运用多种形式推动信息技术背景下课堂的深度变革,“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促发展”仍然是课堂形态变革的主旋律。
“未来学校”建设行动——尊重教育本质的适度改革
重视“未来学校”教师升级——为了教师回归学生。教师是未来学校建设的关键,实小提出“未来教师,全能全才;未来教师,全科全育;未来教师,回归学生”的目标。借助教师发展学校平台和教师自主发展的良好基础,高位引领与量身定制、必修加选修结合,设计实施了各种体验式、项目式培训,让全体教师不断运用新技术支持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展开了翻转课堂、翻转教研尝试,以及学科跨界和学科融合创新和泛在课程的自主研发。
再造学校教育环境——打开大门重塑学校空间。科学界定教育质量内涵后,学校功能也在相应发生改变。基于未来学校建设,拓展、优化孩子的成长空间,我们想做如下改变。扩容学校空间环境,实现“校内学习+外场馆学习”的校园拓展。依据学校所处地理位置打开大门,把校园延伸到周边不足一公里的体育馆、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实现外场馆学习。用走进与走出的学习模式,为孩子打开各扇窗口,扩大视野,培养素养。
“一键互通”,构建四平台互动的校园环境矩阵。基于对核心素养的关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重新整合校内环境,我校形成线上线下O2O学习模式、无纸化校园电子办公,从学习空间延伸到游戏空间、活动空间,媒体关注由“他媒体”走向“自媒体”,评价从监测个体生长性评价到师生群体性评价,形成立体多维的评价体系,为未来学校建立了一个多元的、一键互通的校园环境矩阵,重塑校园生活空间,实现功能高效运转,也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做好环境准备。
试水课堂形态变革——为了孩子最惬意的课堂生长,深研“智慧教室 未来课堂”。课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摒弃单一学科知识传递的课堂,我们这样认识“未来课堂”:为儿童成长提供更为广泛的可能性,以培养人的核心素养为根本价值追求,将真实鲜活的世界与生活纳入其中,课堂充满合作、综合、实践、创造的活动。
一是不断改变课堂形态与结构,方能回归到课堂本真。以学生为主体,关注能力与素养,学校进行了三大路径改革。其一,改变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促发展;其二,拓展学科内容:以成长为依据,以世界为教材;其三,跨越学科边界:各学科融通,跨界研究无边界课堂。展开基于信息技术的“未来课堂”研究,以各年级网班、云班为支点,深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二是每天录播教学,真正做到向每节课要质量。我校首创全国小学网校,做到了对每节课质量的整体把关与输出。向常态课堂要质量,学校成立了“网校质量监控团队”,通过专家团队指导和“一备、三改、九环节”备课模式,落实每节课的目标与内容,以同步网校的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
构建课程体系——为了孩子最精彩的生命成长,完善“小学生 大课程”体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校着力构建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融合的“小学生 大课程”体系:既整合国家课程,又研发可选择的课程,尽力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课程体系中包含德育课程链——养君子之德,教学课程树——育君子之才。德育课程链中学校课程、年级课程与班级课程环环相扣,重视学生必备品格培养;教学课程树中形成以国家课程为核心、泛在课程为基础、选修课程为提升的“三明治课程”,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小学生 大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尊重儿童天性发展,给儿童自由土壤,让儿童自然生长,使儿童自主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尝试学生评价改革——为了孩子最宝贵的成长历程,“质与量”结合促进个体群体共长。在新的教育质量观引领下,着手学生评价改革,做到“品格与学业并重、过程与终结同时、质性与量化并行”。学校自创《雅园公民手册》,从未来公民培养角度,重视学生品格养成的质性和过程评价;学业评价方面注重数据实证,用大数据分析与科学实证的方式,让师生对教学有更科学的认识与分析。使用多分系统进行教学过程诊断,用ACTS进行配置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做到“用数据说话”,更为科学有效地分析师生在教学中的利弊得失。
我校的未来学校建设,在坚守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主动拥抱未来,迎接未来挑战。因为我们始终相信:“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为了孩子,既要迎向未来,又要脚踏实地。未来学校,即是学校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