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研究引领“未来学校”建设

2017-05-20王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研究

王军

近年来,“未来学校”伴随国家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脱颖而出,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学校是一个什么地方”“教师是谁”“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或高峰论坛在国内外相继展开。中国农大附中作为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所示范高中,正以生发变革的姿态跻身于“全国未来学校联盟”,在项目研究的引领下,用独特的教育管理方式创建自己的“未来学校”。

整体规划项目课题

农大附中以“农·人”教育理念为根本,以农人的情怀,如春耕、夏耘般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断优化完善学校各项工作,强化精耕细作,打造“绿色生命”课堂,开发“绿色生态”特色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四维八系”课程体系。依托课题研究和项目推进,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锤炼教师队伍,完善校园文化和现代学校制度,持续推进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建具有“农·人”特色的新品牌学校。目前,借助海淀区“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项目规划,学校又积极申请并成功加入了“新品牌学校”“中国好老师”“大学支持中小学发展”“中德文化交流之歌德学院”“未来学习方式变革的行动研究”等项目建设,以项目研究驱动全体管理干部和一线教师工作的动力和热情,根据自己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保证管理干部人人有课题,教师人人都参与课题研究,加强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学校未来的发展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家事”。争取3年内在北京海淀创建农大附中特色的“新品牌”学校,5~10年内实现“未来学校”的构想。

项目研究推进“未来学校”建设

从学校顶层设计来看,学校不同的项目研究涵盖了学校全方位工作。每个项目的职责功能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协调发展。

1.“中国好老师”项目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保障学校适应新形式、积极应对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始终秉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斯霞母爱”教育思想,在“先做父母,后做老师”的工作理念感召下,涌现出多位优秀教师。无论在生活学习还是在教育教学中,都体现出她们对生命的尊重,对规律的遵循,对成长的理解。“中国好老师”项目进一步引导广大教师以她们为榜样,铸造具有“农·人”鲜明特点的教师队伍。借助学校学科教研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和班主任德育建设的平台,分阶段逐步推进,成立学校“名师苑”,形成农大附中名师团队,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专业服务和学法指导,争取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能够指导学生学业发展和生涯规划的导师。

2.“未来学习方式变革的行动研究”项目

近些年来,“幕课”“翻转课堂”“微课”“互联网+”“STEM-STEAM-SDTEAM课程”等新的教育形态不断涌现,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推动学校整体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多元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具有想象力的空间势在必行。

我校以“未来学习方式变革的行动研究”课题为载体,18个子课题研究为支架,分为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相关研究三个小组。沿着课题准备——课题开题——实践研究——中期总结——再实践研究——结题的路径,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学习方式(学生)、课程开发(教师)和学习空间设计(学校)三个方面进行行动研究,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发展核心素养,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实现“新品牌”学校的行动目标,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项目研究分三个途径。

途径1:从课程、教学以及教学环境的角度对国内外学习方式变革的趋势和理论基础进行文献检索和研究,教师在研究和讨论过程中达成思想统一,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意义有深入的理解和实践诉求。

途径2:立足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根据学校发展和学科教学现状,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及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为切入口,以学科组为单位,以学习方式变革为研究主题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途径3:重点进行学校未来学习空间设计和未来学习方式变革,开设特色课程、实施策略的实践研究,以及学校特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使学校课程最终成为设计科学、体系完备、特色鲜明、行之有效、动态发展的教学课程体系。

“未来学习方式变革的行动研究”项目推动了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变革、学习空间改建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3.“民族团结教育研究”项目

我校自2007年承办新疆内地高中班以来,在“内地新疆高中混编班教学”行动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北京、新疆乃至全国的民族教育兄弟学校的好评。我校参与的“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三维目标的实施策略研究》历时4年完成,探索出了一条在教育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通道”。“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教委和民委组织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学校,进行混合编班教学方面的研究,我校作为召集人,在三年时间内,组织实践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形成《内地新疆高中班混合编班教学实践研究》著作,为今后内地新疆班学校的混编班教学提供借鉴和引领作用。

4.“大学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

我校充分利用中国农业大学的教育和课程资源,聘请大学教师到学校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或指导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如农业科技、食品营养、机器人、橄榄球、艺术等,利用大学的实验基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与泰安一中、泰山学院附中等学校互访交流,或以互联网“微课”的形式资源共享,围绕教学主题设计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业务提升,教学改进,创新未来“网上教研”活动方式。

5.“中德文化交流之歌德学院”项目

为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我校在初一、初二、高一(北京学生)和高二平行班开设德语选修课程;高一利用中午时间开设德语社团,课程辐射农大附小、中关村一小(天秀部)、东北旺中心小学。此外,我校还与德国中学互相开展了游学访问的活动。未来我校将与德国的几所综合类大學、应用科技大学嫁接,每年会有一批农大附中毕业生赴德深造,形成未来中德“直通车”学习方式。

6.“新品牌学校”项目

创北京海淀“新品牌”学校是我校建设“未来学校”的初级目标。“四维八系”课程体系是“新品牌”的亮点。“四维八系”课程体系是以学生学科基本素养、科技素养、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素质为人的发展的四大基本维度,在学校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积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国家课程校本化系列、科技实践创新系列、民族文化艺术系列、体质健康系列、心理发展系列、海洋综合课程系列、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系列、国际交流理解系列八大系列课程(如图2)。

我们的“特色未来”

“未来学校”建设并不遥远,所以未来的学习方式和教育组织形态一定是基于学校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的生长态势进行变革。我校的师资和生源状况综合评价属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一般水平,那么,我们的“特色未来”发展在哪里?肯定不是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而是要致力于培养有特长和专业发展追求、有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不断寻求幸福生活的人。

走进我们的“未来学校”,通过扫描路边或宣传墙壁上的二维图码“看到”我校的微信公众号,可以了解我们学校的文化及实时动态。想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学习生活空间,您可以通过大门口的“学校全景图”检索到您关注的区域场所,还会有语音提示您到达的路径和时间。

我们的“未来学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以学校已有和未来完善的课程为基础,在空间上逐渐形成八个中心、三大区域。区域1:学习空间(包括管理中心、学习中心和阅读中心)。主要是学生完成国家课程,自主学习、学生社团活动的地方。区域2:创意空间(包括科技中心、艺术中心)。主要是学生完成选修课程,培养特长、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地方。区域3:生活空间(包括体能中心、心理中心和生活中心)。主要是学生锻炼身心、适应生活,培养自我生活管理能力的地方。

“未来学校”三个区域的课程设置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转的“时针”。“四维八系”课程体系下的所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遍布三个区域空间。学校课表整体设计是:8:30—11:30主要在学习空间,国家必修和选修课程基础学科类学习;13:00—15:30主要在创意空间,地方和校本选修课程特长培养类学习;16:00—17:00主要是在生活空间,校本选修生活适应性学习。

未来学习中心。未来学习更重视学生的需求,更侧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更突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学生随时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困难和失败,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与同学合作中学会沟通与分享。未来课堂学习在突出趣味性、体验性、情景性、协作性的同时,更需要强大的软硬件的支持。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或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与人交流互动更加自由便捷。老师留的作业、任务、测试以及反馈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同时产生的大数据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整体情况和每位学生的具体问题,以便于教师设计接下来的课程和个性化的指导。网络化的教学可以使学习不仅仅限于教室之内,可以视频连线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当然,走出课堂的机会也会增加,学科教学将融入社会实践课程,各学科之间更加整合,广泛深入地开展STEAM课程,未来的学习内容会更个性化和定制化。

所以,我们的未来学习空间,教室的格局是“自由”的,桌椅可以随着学习活动的变化而移动。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课程的需求“走班”上课,还可以同一门课程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分层走班,有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固定“行政班级”宏管理,还有以学科导师为核心的“学科班级”微管理。学生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学分设置、就业取向选择课程和导师,呈现多元化学习形态。

未来艺术中心。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从装饰风格上具有高品位、艺术性、风格明显等特征;从区域上由“音乐角”“作品展示区”“专业教室”等多个空间构成。音乐厅:音乐课和小型音乐会及展示活动。舞蹈教室:具有分割和整合的功能,分割后可以同时满足2门或3门舞蹈课程开设,空间整合后可以满足舞蹈团排练。美术创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结艺、书法、绘画等都可以在这个空间,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创意课程群。戏剧舞台:满足戏剧课程和小型表演,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舞蹈灯光、音响操作、排练表演等课程。排练厅:满足管乐、民乐等排练需求。

未来心理中心。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适应能力、领袖意识、团队意识和心智化能力。心理中心区域划分明确,“心理治疗体验区”有音乐治疗区、艺术治疗区、舞动治疗区、心理剧展演区;“咨询区”有个体咨询室、催眠室、沙盘室、小组咨询区、团体训练区、宣泄区;“训练区”有大运动训练区、手眼协调训练区、注意力训练区、精细动作训练区。心理治疗体验区结合不同教师的实务方向,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及治疗体验服务。帮助学生在表达性艺术治疗中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和心智化水平,培养学生干部的领袖能力。咨询区提供学生个体咨询、小组咨询、团体咨询、家庭咨询等服务。专业咨询室的设置,结合心理教师们不同取向咨询实务工作,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成长,提升适应能力、增强团队意识。训练区针对学生的一些肢体运动、精细运动、注意力功能等进行行为、思维训练。

未来的科技中心。科技中心在空间上主要由“创客空间实验室”“数字实验室”、基于学科特色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以及多种技术实验室组成。“创客空间实验室”主要为学校开展创客教育提供支撑和保障。在创客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发挥创意,利用计算机亲自动手实践设计,用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任何天马行空的创意设计,并利用3D打印技术完成自己的作品,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这里不仅可以开展教学,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类的课程培训。“数字实验室”配有信息时代常用的各种教学类移动终端及数字化课桌,利用网络技术真正实现学习资源的便捷、高效获取,课堂全面、有效互动,以及优化教学内容呈现等技术。它不仅可以让任何有需要的学科教师来此进行教学,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学,同时还可以进行公开课、研究课的录制或展示,满足“未来学校”教学的需求。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室将更加人性化和便捷化,将传统的实验台和课桌分离,分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区域”和“实验区域”。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学习区进行小组讨论或自主学习,利用书籍或网络进行知识的获取和加工,然后在实验区域亲自动手实践,尝试或验证知识内容。而技术实验室则由信息技术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组成,主要为相关技术学科提供教学保障,并且可以为相关竞赛提供训练的场地,使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学有所成,成为未来需要的科技人才。

未来阅读中心。这里是自然与心灵交汇的地方。学生走进图书馆,就如同走进大自然的“怡乐园”,他们可以轻松地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或杂志,然后在“静心阅读区”安静地享受书中的乐趣,如果大家一起浏览同一本书籍,需要阅读分享读书心得,可以到“分享交流区”的阳光小屋畅谈……

“未来学校”的构建是一个综合工程,既要有物理环境的“空间改造”,还要有学校课程的“内容充实”,更要有勇于担当的智慧创造者——教师的协作努力。所以,采取以项目研究引领“未来学校”建设的系统思维驱动,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理想决策。目前,我校的民族舞蹈、3D打印空间、心理工作室和农业科技已经在北京市海淀区的教育平台上展示了独有的风采,相信不久的將来,我们学校的“新品牌”一定会昂首阔步“走向未来”。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