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视域下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探究
2016-03-16戎华刚
戎华刚
战略管理视域下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探究
戎华刚
摘要:市场化社会中的地方高校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在市场化社会更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培育并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地方高校战略管理中的价值追求。在新的战略管理理念引导下,实施战略管理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创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战略管理;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
随着市场力量渗透到社会很多领域,市场选择对高校办学水平的影响日渐凸显,社会各方对高校办学质量的关注和评价越来越多,各高校间围绕经费、人才、生源等而展开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培育并提升核心竞争力、有选择地追求卓越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共识,如何创造竞争优势进而培育核心竞争力就成为地方高校战略管理的重心。换言之,核心竞争力能否得到较好的重视和提高,已成为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鉴于此,从战略管理视角开展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构建探究,对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建设 “双一流”高等学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育核心竞争力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
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长期累积形成的独特的办学资源和能力的总和。在外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地方高校自身资源和能力,即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其竞争优势所在,也是学校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1]因此,培育与挖掘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地方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高校在激烈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不仅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地方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培养人才和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是高等教育生态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地方高校面临着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巨大挑战,在办学经费、高层次人才、优秀生源的竞争上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而社会和政府对地方高校的办学要求却日渐提高,对地方高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地方高校千校一面、趋同发展的不满日渐增多,这导致地方高校发展遭遇瓶颈和困境。尽管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主力军,在振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发展品质等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偏低、对优质生源吸引力不高、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办学定位趋同、办学理念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科专业与课程开设雷同,这些弊端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高校的竞争力,限制了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空间,其生存和发展状况堪忧。鉴于此,地方高校要根据自己在国家和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精确分析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在建设“双一流”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高等教育发展体系中寻求自我发展。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是地方高校战略管理的目标追求
地方高校战略管理的核心在于培育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核心竞争力为价值追求的高校战略管理,是地方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美国管理学家戴维认为,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的目标、跨功能决策的艺术与科学。高校战略管理是高校管理者为谋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对高校外部环境与高校内部资源能力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战略目标拟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实施监控的动态管理过程。
地方高校战略管理的目标在于培育并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等学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于培养能得到社会认可的人才、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以及开展令人满意的社会服务。[2]地方高校承载着同样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同样的人才培养任务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却拥有着不同样的历史和不同样的资源。这就要求地方高校的发展必须以核心竞争力为战略管理目标,这既符合历史逻辑又符合实践逻辑。但是,地方高校资源存在先天不足及后天营养不良,办学历史的有限性、管理文化的地方性以及人财物的短缺性等问题,培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的内容必将有所不同。
三、实施战略管理是地方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战略管理主要包括战略规划制定、战略规划实施和战略规划评价三个阶段,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纲要性和综合性等显著特点。[3]战略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思想,也是一种管理方式,其核心思想是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是竞争优势中最为关键的因素,通过实施战略管理来培育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当前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实施战略管理要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及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地方高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成为现实必需,这对于地方高校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地方高校办学中竞争意识缺乏、战略规划虚置、办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办学效益的提高。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大学对所拥有的各项人力、物力资源,通过实施战略管理以求得最优化配置,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资源的功用。大学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开发自身的特色优势,培育其核心竞争力,而要确立这一优势就必须了解资源的有限性和市场规模有限性的市场竞争法则。实施发展战略时,应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更多地实施“有选择性的卓越”的发展战略。
另一方面,实施战略管理要不断强化学校的竞争优势。通过战略管理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方高校内部资源的竞争优势和竞争绩效,并影响和改变地方高校内部发展要素、不同院校竞争要素、内部院系竞争要素等,引导地方高校内部资源的重构,从而更好地吸引地方高校外部资源。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在对地方高校竞争优势进行概括和提升,主动应对市场化背景下的地方高校竞争中而产生的。市场化对地方高校的开放性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需要在区域中寻找竞争和合作的对象,在合作中寻找竞争的优势,在竞争中寻找合作的优势。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在新的区域关系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作用,地方高校需要在众多变化的因素中寻找和再发现自我。对地方高校竞争力的评价和衡量,有助于从纷繁的表象中提炼出地方高校发展的活力和优势,对地方高校发展战略宏观能力的把握有着现实的理论意义。
四、更新发展理念,统领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推进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建设,要以“五大理念”为统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领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4]因此,要重新审视地方高校办学理念、功能、质量标准的运行规则,更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将五大理念的要求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在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方面,要统筹协调好高等教育规律与适应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五大理念为统领不是简单否定以往的办学理念、定位与内容等,而是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适应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破解地方高校所面临的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模式单一等问题,调整战略发展思路,认真思考和妥善解决定位与发展、资源与发展、模式与发展、特色与发展等战略管理层面关系。[5]
在地方高校办学功能方面,要统筹协调好高校办学功能完善与培育竞争优势的关系。做好战略管理就是围绕高等教育功能的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真正承担起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培育竞争优势就是立足办学实际,彰显学科专业优势,利用区域文化优势,发挥地方优势,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6]
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任务方面,要统筹协调好立德树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一方面,要把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融入地方高校办学的各个方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化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培育驱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力。另一方面,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导与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最佳统一。[6]
五、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地方高校迫切需要通过战略管理来培育并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既能够对地方高校的现阶段办学绩效进行有效的评估与考核,又能有效规划地方高校的未来发展。实施战略管理的关键在于地方高校寻找自身的理想,选择自身发展的通途。在高校“双一流”的战略布局竞争中,地方高校既要厘清自身办学层次、类型和规模,又要凸显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既要科学制定战略目标,又要注重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最大限度地使自身的办学成本不高于竞争对手,从而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地位。总之,地方高校要在理性与现实的运作中提升战略管理的能力,运用战略管理的手段,实现战略管理的水平,牢牢把握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借助自身地缘优势,主动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理想。
参考文献:
[1]李勉媛.谈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提升策略[J].教育探索,2013(1):18-20.
[2]鹿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高校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5(8):30-32.
[3]寿玉琴.战略管理理念与大学核心竞争力[J].浙江社会科学,2006(4):102-105.
[4]刘自成.以五大理念引领教育综合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5-12-04(003).
[5]李志义.论地方高校发展中战略层面的五种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5(5):7-13.
[6]夏锋.高校应积极构建自身“新常态”[N].光明日报,2014-12-01(002).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2-11-09(002).
(责任编辑孟俊红)
作者简介:戎华刚,教育学博士,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教授(新乡 453003)。
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2.011
文章编号:1006-2920(2016)02-00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