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分析研究
2016-03-16吕熠晨任琪龙
吕熠晨 任琪龙
山西财经大学
对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分析研究
吕熠晨 任琪龙
山西财经大学
在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的养老需求。现阶段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系统的中坚力量。本文就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农村养老保障;家庭养老
1 前言
养老问题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的民生问题。我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止到2014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已达13161万,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7%①,远远超过国际上对老龄化国家的规定标准。越来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己经能够基本满足社会需求,比较完善。而受城镇化和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在广大农村地区,旧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应对当前新形势下的挑战。
2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
家庭养老是指由组成家庭的成员特别是被赡养者的子女承担养老义务的养老模式,也是中国最为普遍的农村养老模式。②因为在大部分的农村地区,依然要靠传统的劳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收入少,依靠自身养老保障能力差,加之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所以中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费用主要来自子女的供养。另外,家庭观念在中国人心中分外强烈,农村尤为甚之。建立在血缘关系及婚姻关系上的家庭,既是老年人生活的地方,更是老年人心灵的归宿。
家庭养老符合中国老年人口生活习惯,是老人喜欢的养老环境,有利于孝道传承以及满足农村老年人口的精神需求。然而,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乡村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中,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占比接近50%,通过自己劳动收入约占41%,当农村老年人口丧失劳动能力或遭遇家庭变故时,那么他们的老年生活将无从保障。由此可见,家庭养老的保障稳定性较差。
3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问题
3.1 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
首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农村人口的生育率不断下降,并且已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进而造成家庭子女数减少,家庭抚养比变大,使每个劳动力的养老负担加重。其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为了追求更好的收益而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大多数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儿童,“空巢家庭”越来越多。最后,家庭伦理道德的缺失愈发严重。有的子女以经济条件差为由,不仅不养老,还要求父母对自己和自己的子女提供经济扶持,从而出现“啃老”现象,社会赡养资源也因此而逐渐减少。
3.2 土地养老保障功能衰退
长久以来,农民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主要依靠土地获得,尤其是在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地区,土地是农村家庭和个人生活经济来源的基础,但是近几年,土地的保障功能对于农民的家庭养老而言非但没有强化,反而逐渐弱化。土地保障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
一是耕地面积逐年递减。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土地大量向城镇转移,近年来,大量耕地被征用,使得农村的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截止2014年底,中国耕地面约18亿亩,人均不足1.4亩。人均耕地减少,直接导致数量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由此可知,紧靠土地已经不能为农村老年人口提供稳定的养老保障。
二是农民农业经营的直接收益越来越低。当前,大多农产品都面临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境遇。而与之相应的农业生产经营,多以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导致农产品成本不断增加,难以获得可观的收入。在成本与价格双重影响下,农民的家庭收入在农业经营上的收益在中国已经越来越低。
4 应对措施
4.1 实行家庭资助
家庭养老最大的问题是老年人的生活经济来源问题。现在中国越来越多421﹑621结构的家庭,让其中的“2” 承担全部两头的经济供养,明显是不符合实际的。政府可采取发放实物的方式,对赡养家庭实行资助,例如国家给这些家庭每年分一定量的米﹑面﹑油等生活必备品等来替代现金。此外,还可以对赡养老人的子女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如通过减免税收﹑小额贷款等方式给予补助;对家庭住房紧张的要优先优惠经济适用房。最后,要特别重视对高龄﹑失能﹑贫困等农村老年人中的弱势群体的补助。如:对弱势老人的家人给予照料奖励,对照料五保老人生活的邻居及亲属给予奖励等。
4.2 弘扬孝文化,破解家庭养老困境
各级政府应通过多种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孝文化的宣传教育,如:以各村学校﹑文化大院等房屋院落为基地,建设集孝道﹑礼仪等传统文化和人口文化为一体的道德文化长廊,丰富宣教内容内涵;在村委会组建农村家庭养老管理办公室,由当地的一些文化水平高﹑身体健康并热衷于家庭养老保障事业的退休人员(如退休教师和退休干部)向群众讲解家庭养老的政策和法规,介绍家庭赡养人的责任,调解家庭养老纠纷,对权益受到损害的老人提供法律保护。通过宣传,最终使农民了解到孝文化对于保障养老﹑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的稳定的现实意义,增强农民的老龄意识和主动孝养意识。
4.3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配合
虽然家庭养老是我国目前农村地区主要的养老模式,但就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程度来看,社会养老的保障功能也不可或缺。社会养老毕竟是今后养老保障发展的趋势。所以我们只有立足于农村实情,走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之路。
5 结语
虽然我国过去几十年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我们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对于如何改善农村养老现状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当下形势,逐步完善农村家庭养老体系,不可操之过急。
注释:
①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
②张敏杰.中外家庭养老方式比较和中国养老方式的完善[J].社会学研究,1994 (4)
[1]韩梅,侯云霞.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与农村养老模式探析[J].特区经济,2009.8.
[2]黄丽丽,卢冠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价值与保障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
[3]左霞,黄正来.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5.
[4]姚成林.我国农村养老问题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J].理论学习,2011.11.
[5]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调研报告[M].北京: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吕熠晨(1994.01-),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山西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
任琪龙(1992.04-),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山西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