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探析——基于辅导员招聘条件的视角

2016-03-16杨玉华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招聘队伍建设调查

杨玉华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电气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探析
——基于辅导员招聘条件的视角

杨玉华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电气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高校在辅导员招聘中高度重视应聘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学历学位、工作经验,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高校辅导员招聘与国家政策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岗位名称不规范,岗位职责不明;辅导员入口关有待完善;聘任管理缺乏长效机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应从战略高度重视辅导员招聘工作,规范辅导员岗位名称、明确岗位职责,重视辅导员专业依托和专业背景,规范选聘录用程序,完善辅导员聘任制度,稳定辅导员队伍。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建设;招聘;调查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而把好辅导员入口关则是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关键环节。那么,当前各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都有哪些要求呢?从招聘条件的视角来看,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现状如何呢?为此,笔者梳理了武汉理工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等120所不同层次、地域高校的辅导员招聘条件,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说明

(一)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主要从辅导员招聘的条件入手,梳理各高校在辅导员招聘信息中对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相关的要求,包括招聘的岗位名称、专业背景、学历学位、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思想政治素质、职业能力等。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网络检索,笔者通过“高校人才网”“中国研究生人才网”等就业网站以及各高校人才招聘系统收集了120所高校所发布的2015年辅导员招聘信息,进行梳理、对比和分析。

(三)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尽可能覆盖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从发布招聘信息的学校层次类型来看,“重点本科”高校(包括985高校、211高校及省属重点高校等)48所,占40%;“普通本科”院校(包括省(市)属普通高校)29所,占24.2%;“高职高专”20所,占16.7%;“民办院校”(包括民办高校和独立院校)23所,占19.2%。另外,这120所高校中,有14所提供2个以上不同要求不同职责的辅导员岗位,共计147个辅导员岗位。

二、数据分析

(一)辅导员招聘的岗位名称在120所高校招聘的147个岗位中,以“辅导员”为名称进行招聘的岗位最多,有93个,占全部招聘岗位的63.3%;其次为“专职辅导员”,有19个,占12.9%;以“学生辅导员”为关键词的有7个,占4.8%,排在第三位;其余47个岗位的名称分别为“政治辅导员”4个,“学生专职辅导员”3个,“专职学生辅导员”“心理辅导员”“本科生专职辅导员”各2个,“本科生辅导员”“大学辅导员”“辅导员教师”“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工作辅导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辅导员”“一线辅导员”“研究生辅导员”“专职公寓辅导员”“双师辅导员”等各1个,约占11%。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1](以下简称《能力标准》)明确提出,辅导员的职业名称为“高等学校辅导员”,而从以上数据和名称来看,当前高校辅导员招聘中,有超过三成(36.7%)的岗位没有统一的名称。辅导员岗位名称的表述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说明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对辅导员的岗位名称、职业定位存在模糊认识,从而影响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

(二)辅导员招聘的专业背景要求《能力标准》明确提出,辅导员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为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提供了重要参考。在120所高校招聘的147个岗位中,明确提出“要求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岗位有16个,占全部招聘岗位的10.9%;要求政治学、法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岗位有9个,占6.1%;要求“具备与学校(学院)专业设置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的岗位有42个,占28.6%;有7个岗位认为以上两种专业背景皆可,占4.8%;明确提出“专业不限”的岗位有63个,占42.9%;另外,有8个岗位提出“专业不限,偏相关专业或相关专业优先”,占5.4%;明确要求理工科专业的岗位有2个,占1.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各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接近半数(48.3%)的岗位对应聘者的专业背景不作硬性要求,仅有不足两成(17%)的岗位要求应聘者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或人文社科类专业背景,说明当前在辅导员的准入门槛上,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对应聘者的专业背景不够重视,与《能力标准》的要求差距较大,这直接影响着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定位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进程。

(三)辅导员招聘的学历要求《能力标准》规定,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程度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在笔者调查的120所高校中,要求应聘者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校有16所,占全部高校的13.3%;要求应聘者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的学校有102所,占85%;只有两所高校对应聘者的学历学位不作要求,占1.7%;此外,还有两所高校要求“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占1.7%。其中,有2所高校的不同岗位要求不同,比如上海体育学院设置了2个辅导员岗位,分别为“辅导员”和“双师辅导员”,对学历学位的要求分别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和“博士研究生”;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设置了3个“辅导员”岗位,其中2个岗位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另一个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由以上数据可知,超过八成(86.7%)的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要求应聘者至少具备研究生学历,但以硕士研究生为主,辅导员高学历已是大势所趋。

此外,有部分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除了对学历学位提出明确要求外,还有28所高校(23.3%)看重应聘者的学历出身,要求应聘者“硕士研究生必须毕业于985、211高校或其他知名高校”、“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就读高校均为全国重点大学”。在这28所高校中,重点高校21所,普通高校4所,民办3所。由此可见,重点高校对应聘者的学历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辅导员招聘的性别年龄要求 有一种观点认为,辅导员工作繁杂而辛苦,男性似乎更适合,部分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也倾向于男性,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在笔者统计的120所高校招聘的147个岗位中,明确提出“男女不限”的高校为105所,占全部高校的87.5%,岗位为119个,占全部招聘岗位的80.9%;明确提出只招收“男性”的高校为9所,占高校的7.5%,岗位为13个,占8.8%;在招聘中“男性优先”的高校有11所,占9.2%,岗位为12个,占8.2%。此外,有3所高校的3个职位明确提出招收“女性”。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辅导员招聘中的性别歧视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是无论从学校的数量还是岗位的数量来看,大多数高校在选聘工作中并没有明显倾向于男性,并没有性别的限制。

从招聘辅导员的年龄层次来看,要求硕士年龄在“26-28周岁以下”的高校有44所,占全部高校的36.7%;要求硕士“30周岁以下”的高校为24所,占20%;要求硕士“35周岁以下”的高校为10所,占8.3%;对博士的年龄限制相对较小,基本上都要求在“35周岁以下”,最高放宽至“40周岁以下”。有38所高校对应聘者的年龄未作要求,占31.7%。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高校(56.7%)要求硕士年龄在“30周岁以下”,这一方面保证了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便于对学生的管理以及与学生的交流,但另一方面年轻辅导员生活阅历欠缺、工作经验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带来其他问题。

(五)辅导员招聘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要求“辅导员选聘应当坚持如下标准: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2],《能力标准》对辅导员的政治面貌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有106所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要求“中共党员”,占88.3%;在招聘简章中提出“中共党员优先”的高校有3所,占2.5%;对应聘者的政治面貌不作要求的高校仅有11所,占9.2%。从以上几组数据可以看出,逾九成(90.8%)的高校能够按照相关的要求和规定选聘政治过硬的辅导员。此外,有59所高校在招聘简章中明确提出要求应聘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占调查对象的49.2%。

由于辅导员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工作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很多高校对应聘者的职业素养如事业心、责任感等提出了要求。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乐于奉献”(68所高校,56.7%)、“热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热爱教育事业”(66所高校,55%)、“作风正派,品行端正,为人师表”(49所高校,40.8%);38.3%(46所高校)的高校要求应聘者“爱国守法”,还有23所高校(19.2%)要求“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另有16所高校(11.7%)要求“身心健康”;最后,有25所高校在这一方面未作具体要求,占调查对象的20.8%。总体来看,高校辅导员招聘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与《能力标准》提出的职业守则“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是基本一致的。

(六)辅导员招聘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辅导员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对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能力标准》都有具体要求,即“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此外,《能力标准》在《规定》的基础上又新增了“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的要求。从调查来看,有60所高校在招聘简章中明确要求“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占调查对象的50%,而其中又有49所高校(40.8%)还提出其他多方面的要求,比如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新媒体应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还有些高校明确提出拥有“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任职资格的,优先录用”。但有47所高校对应聘者的职业能力未作具体要求,占全部招聘高校的39.2%。以上几组数据说明,一方面高校对辅导员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做专才,还要做通才、多面手、万事通,而另一方面仍有近四成高校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未作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对辅导员职业能力认识的模糊,不利于对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培养。

三、调查结论与改进措施

(一)调查结论近年来,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日益重视,连续制定下发了一系列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明确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高校辅导员选聘提供了重要参考,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在辅导员招聘中作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主要体现在:第一,高度重视应聘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调查数据显示,88.3%的高校要求应聘者为“中共党员”,49.2%的高校明确要求应聘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第二,高度重视应聘者的职业素养。调查显示,56.7%的高校要求应聘者“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乐于奉献”,55%的高校要求应聘者“热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热爱教育事业”,40.8%的高校要求应聘者“作风正派,品行端正,为人师表”。第三,高度重视应聘者的职业能力。50%的高校要求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有40.8%的高校要求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新媒体应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任职资格等。第四,高度重视应聘者的学生工作经验。65.9%的高校更倾向于选聘在校期间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的应聘者。

不过也应看到,高校辅导员招聘与国家政策要求相比还有些差距。正如有学者指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很多人根本不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一种专业工作,轻视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认为辅导员工作任何人都可以做,辅导员工作缺乏必要的准入标准。”[3]此次调查也验证了这一观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岗位名称不规范,岗位职责不明。在所有招聘辅导员的岗位中,有36.7%的岗位没有统一、规范的名称。岗位名称表述的主观随意性,反映出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和工作职责不明。第二,轻视专业背景。调查显示,仅有17%的岗位要求应聘者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或人文社科类专业背景。48.3%的岗位对应聘者的专业背景不作硬性要求,说明部分高校对辅导员这一岗位的专业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尚未将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员来看待。第三,辅导员入口关有待完善。调查数据显示,尚有35.8%的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没有具体的考查考核程序,招聘选拔辅导员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第四,聘任管理缺乏长效机制。调查数据显示,46.7%的高校对辅导员的聘任方式为编外用工,与聘用者签订不同期限的聘用合同。这些编外辅导员的工资待遇、职称晋升、培训进修等各方面与编制内人员有着明显差异,由此导致他们缺乏职业安全感,后顾之忧较多,从而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二)改进措施第一,规范辅导员岗位名称,明确岗位职责。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高校应该像重视专职教师队伍那样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从源头上规范辅导员岗位名称,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一是应认真学习辅导员相关政策和文件,在招聘中统一使用“辅导员”的表述,提高招聘工作的规范性和专业性。二是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通过制度建设将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和一般性的学生工作从辅导员工作中剥离,降低辅导员的工作强度,提升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

第二,明确辅导员专业依托,重视专业背景。“辅导员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虽然辅导员学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并不意味这就可以从事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毫无疑问,在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专业,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录下独立的二级学科的今天,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很难说辅导员具有专业知识。”[3]如果缺乏专业知识的储备和支撑,在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新问题时,辅导员就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因此,高校必须明确辅导员的专业依托,转变“辅导员谁都可以干且谁都可以干好”的观念,在招聘辅导员时,重视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强化职业准入要求,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奠定基础。

第三,规范选聘录用程序,严格把好入口关。“选聘环节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入口关,是培养高素质队伍的首要环节,只有严格把关,才能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打好基础。”[2]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辅导员选聘机制,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首先,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辅导员招聘工作小组,坚持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组织公开招聘。其次,严格聘用标准。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来选拔,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能力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应聘者的岗位胜任能力。再次,严格选聘程序。现有的辅导员选聘录用程序一般是以笔试和面试考核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招聘工作的效率和公正,但仍需增强选聘工作的透明度。

第四,完善辅导员聘任制度,稳定辅导员队伍。当前,不仅是民办高校,大部分公办高校对新聘任的辅导员实行的亦是编制外聘用方式,这些编制外辅导员在待遇、培养、提升等方面还未得到充分保障。加强新形势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选好人才是前提,用好人才是关键,留住人才是保障。高校要建立健全保障制度,确保同工同岗同酬,形成平等竞争氛围。高校要完善辅导员发展机制,对编制外辅导员在科研、奖励、进修、晋升等涉及职业发展方面给予与编制内辅导员平等机会。高校要减少编制外临时聘用或劳务派遣数量,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王晓龙认为,国家应严格禁止在教育、科研一线及重要管理岗位实行派遣制用工[4],辅导员尤其不能列入辅助性、临时性、替代性岗位。

总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程,把好入口关是首要环节。高校应转变观念,从战略的高度重视辅导员招聘工作,规范辅导员岗位名称、明确岗位职责,重视辅导员专业依托和专业背景,规范选聘录用程序,完善辅导员聘任制度,稳定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通知[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404/167113.html.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05523.htm.

[3]佘双好.从辅导员处理学生转专业的一个案例看辅导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J].高校辅导员,2014,(2).

[4]柯进.全国政协委员王晓龙:规范高校人才派遣[N].中国教育报,2012-03-05.

责任编辑付友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16)01-0091-04

基金项目: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项目批准号:14Z067。

作者简介:杨玉华(1987-),女,安徽天长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电气学院助教,硕士。

收稿日期:2015-07-01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6.01.24

猜你喜欢

招聘队伍建设调查
H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招聘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浅谈企业财务人员管理的思考及对策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