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中人称指示语的实证研究及教学启示
2016-04-27张国强刘伯茹
张国强,刘伯茹
(浙江农林大学 暨阳学院, 浙江 诸暨 311800)
学术论文中人称指示语的实证研究及教学启示
张国强,刘伯茹
(浙江农林大学 暨阳学院, 浙江 诸暨 311800)
摘要:本文运用语料库语言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中西作者撰写学术论文中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情况,并探索性地提出造成两者差异可能的原因。定量分析显示,中西作者在第一、二人称指示语的使用上具有相对一致性;较中国作者,本族语者写作学术论文较多的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来实现语篇衔接、连贯。两库作者都使用人称指示语来实现一定的语篇和语用功能。本研究反映了我国英语学习者写作学术论文的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学术论文;人称指示语;语料库;教学启示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当一个词在语篇当中必须通过该词所指称的对象来反映时,就产生了指称关系。根据其指示的对象不同,指示关系可分为:人称指示、地点指示、时间指示和社交指示等,其中人称指示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国外有关人称指示语的研究集中分析第一人称指示语在语篇中的频率及语用功能:如Kuo(1999)详细分析了第一人称we在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和物理三个学科的五种语义内涵和十二种语篇功能;[1]Hyland(2002)发现香港本科论文与本族语发表的科研论文相比,在第一人称指示语使用方面存在着少用或避免使用的情况;[2]Harwood(2005)通过定性分析文理四个学科科研论文中I和we的使用,发现作者使用人称指示语来实现自我推销的目的。[3]国内有关人称指示语在学术论文使用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局限于科研论文的某一部分:如李萍(2002)研究了we在科技论文中的语用功能,[4]黄大网(2008)、张玫(2009)分别研究了科研论文前言和摘要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情况。[5-6]目前国内外有关人称指示语的研究尚无人涉足第二、三人称,因此笔者自建小型语料库,探讨英语专业本科学士论文中人称指示语的使用频率及语用功能。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本研究拟回答以下问题:
1).中西作者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情况有何异同?
2).影响中西作者学术论文中使用人称指示语差异的可能原因是怎样的?
3).人称指示语在学术论文中发挥着怎样的语篇及语用功能?
4).本研究有什么样的教学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语料本文是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有关人称指示语的实证研究。笔者通过搜集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2008级、2009级和2010级三届英语专业(包括商务英语)的学位论文,随机抽取245篇,组建小型学士学位论文语料库(BAC),参照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中学术期刊子库(ACAD),通过软件对语料进行检索、筛选、数据标准化、卡方检验,对比分析人称指示语使用的频率和语用功能。语料库及相关数据见Table 1。
Table 1 语料库词数分布
注:BAC:English Literature; Linguistic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CAD: Education; Geog / Soc Sci; History; Humanities; Law/Pol Sci; Medicine; Misc; Phil /Rel; Sci/Tech
二、结果
(一)定量数据分析结果笔者使用语料库检索软件wordsmith 4.0和网络检索的方式,检索分析人称指示语中的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以1/10000标准化两库原始频率,所得数据如下:
Table 2 人称指示语频数分布表
注:标准化按原始数据的1/10000处理
*表示数据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从以上的频率分布来看,两库在第一、二人称指示语的使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第三人称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卡方值p=0)。宏观上来看,较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本族语者在撰写学术文章时倾向于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且在人称指示语的使用中,两库呈现出一致的趋势:第三人称指示语频数>第一人称指示语频数>第二人称指示语频数(见图1)。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在撰写学术文章时,中西作者都倾向于较多地使用第一、三人称代词来进行人称的指称,而避免在书面语中使用口语中频繁使用的直称人称代词 “you”。
图1
1.第一人称指示语。第一人称指示语作为作者主体性的体现,往往以作者的视域来凸显研究的背景、方法及结论,纵贯学术论文的各个部分。本文分析探讨第一人称指示语主格结构(I和we)在两库中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虽中西作者在第一人称指示语使用的倾向性上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却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在学术语篇的人称指称中,较本族语者,中国作者更多地使用we来凸显作者的主体性,I使用相对不足,两者呈现显著性差异(p=0.034<0.05)。这种现象可能与现有的中国学生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模式有关,学生的论文写作过多地受制于论文写作课程的写作规范——在写作学术论文时,要规避凸显作者主体性I(18)的出现,尽量使用we(33)来获取读者的认同,从而为作者确立研究领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相比之下,本族语者在写作学术论文时体现出更大的自由度,we和I的使用频数具有很高的相似性(p=0.884≈1)。
Table 3 第一人称指示语频率分布表
*表示数据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2.第二人称指示语。在实际社交语境中,说话的一方总是用第二人称来指代听话的一方,而且可以不借助任何方式来确定指称对象[1],但在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面对不确定的潜在读者,作者更倾向于使用第一、三人称来缩短与读者的社会和心理距离,从而凸显学术论文写作的客观性和严肃性。频数分布表显示,中西作者在表达人称指称时,尽量避免使用第二人称指示语(you),但两者并无显著性差异(卡方值P=0.237>0.05)。笔者对比分析了两库中第二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情况,发现中国作者作为研究的入门者,还没有完全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其论文写作带有明显的口语化色彩(you: BAC 16; BNC 10)。
3.第三人称指示语。第三人称指示语表示除了第一、二人称之外的人称指称,在学术论文中被广泛地使用。研究发现,中西作者在第三人称指示语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卡方值p=0)。较中国作者,本族语者在论文中更多地使用第三人称代词来表示人称指称,且两库呈现一致性趋势:he的频数>they的频数>she的频数。第三人称代词he的广泛使用及指称的不确定性也潜在地反映了学术领域内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二)定性分析结果关于人称指示语的研究,前人主要集中探讨了第一人称指示语在学位论文引言部分的语篇功能,故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称指示语在学术学术语篇中的语用功能。
1.第一人称指示语(I/we)。学术论文作为一种书面文体,必须客观真实地报道科研领域内的成果和重大发现,同时为了得到编辑和读者的认可,作者也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上述分析可知,中西作者在第一人称指示语使用上无显著性差异,两者都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代词(I和we)来提出研究方法、陈述研究过程。
We can see that Lin Yutang’s integration of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 culture not only requires the two cultures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so as to enrich themselves, but also demands different cultures to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between them with an aim to create a world culture.(BAC-10)
From the analysis above,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English film titles with ecologic culture are better for the audience to understand the film. (BAC-41)
I make an attempted effort to research this essay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value and true meaning of life the novel shows to us.(BAC-8)
As always, we are indebted to our devoted volunteers, members, and industry partnerships for constantly propelling...(ACAD-2012-3)
Without a lot of fanfare, I raised the funds to put the Prob-Expert prospective software online through the Entrepreneurs of the...(ACAD-2012-98)
2.第二人称指示语(you)。第二人称指示语通常是交际过程中被指代的一方,随说话主体的改变而进行灵活的转换,在特定的交际中实现定指、泛指或转指第一、三人称。学术论文作为一种比较严谨、客观的文体,其人称指示语的使用不同于实时交际,由于交际的滞后性和读者的不确定性,研究者通常在写作中,避免使用实时交际直接指称的人称代词you。作者通过对比两库中you的使用情况发现,中西作者都倾向于在写作中避免使用直接指称代词you,且两者无显著性差异。通过检索甄辩、回归语境,作者发现,中西作者在写作中使用第二人称指示语you来提出研究问题(研究假设)、说明研究步骤、诠释研究实例。例如:
So to get them, you need to use fertilized eggs. Some believe that using fertilized human eggs means destroying...(CADC-2012-49)
Question 9: Have you used Advancing Excellence in Technological Literacy: Student Assess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gram...(CADC-2012-78)
BMW730i can give you pleasure and hope. However, the advertiser could not have intended the advertisement alone, the readers will definitely think that the advertiser intends more things rather than the word...(BAC-69)
3.第三人称代词(he/she/they)。第三人称指示语是除了第一、二人称之外的第三方指称,在实时交际中不受时间、地点、第三方是否参与交际等因素限制,是实现信息有效传递的主要途径。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为了促使语篇连贯、衔接,避免信息重复和冗余,凸显科研写作的客观性和简洁性,作者也比较青睐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来进行人称的指称和话语的衔接。检索发现,中西作者在第三人称指示语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较中国作者,西方作者更倾向于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he/she/they)进行语篇的衔接和照应(BAC:he 37;she 44; they 26 CDCA:he 241; she 375; they 194)。两者的差异与中西方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有紧密联系(连淑能,1993),汉语以综合型思维为主,英语以分析型思维为主;[7]汉语语篇螺旋式逻辑特征突出,英语语篇直线形特征显著;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朱永生等,2001:38)。[8]汉语的意合无须借助语言衔接手段,仅靠语言内涵意义的逻辑联系即隐性衔接或者语境和语用因素,便能构成连贯的语篇;英语则依赖词汇语法手段等显性衔接实现语篇连贯(何善芬,2002:472)。[9]尽管如此,中西作者都更多地使用了第三人称指示语来进行预指和回指,从而使语篇衔接、连贯。例如:
Manning calls this conceptualization of work the' threat-danger hero' syndrome (1977: 302), which he believes is widespread among those who discharge' Anglo-American policing', while Reiner refers to it as' old-fashioned machismo', which he argues is widespread within the occupational culture of the police.(ACAD-A5Y-24)
Mrs Thatcher has been such a figure and, in spite of reverses, she has animated and directed governments with a sense of political direction. Chapters i and 4 examined, respectively, her political beliefs and how she cam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ACAD-A6F-97)
It is possible to cite one case to illustrate what they try to do for victims which further demonstrates the commitment of the unit to a welfare service role.(ACAD-A5Y-115)
Paul Grice also bring forward a concept that if one goes against Cooperative Principle, he may deliberately did so.(BAC-55)
Though Jia Tan-chun is not as shrewd as Wang Xi-Feng, she is born with outstanding capability, unique understanding and ambitious ideal.(BAC-76)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i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the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nlarge their vocabulary, especially the high frequency English words. (BAC-13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就中国作者和本族语者学术论文中人称指示语的使用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西作者都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来建立研究空间、确立研究地位、提出研究理论、陈述研究过程,且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中国作者学术论文中we的使用明显多于本族语者,在I的使用上却逊于后者,本文作者考虑这可能是由中国传统的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和固有的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的,是中国作者写作学术论文的一大本土特色;反之,本族语者学术论文中we和I的频率具有极大的相似性(p=0.884),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西方作者学术论文写作中极大的自由度。在提出研究假设、说明研究步骤、诠释研究实例中,中西作者都使用了第二人称指示语you,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但中国作者的频率明显是本族语者的1.6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经出版的中国作者的学位论文带有浓重的口语化色彩。作为学术论文的初学者,本科生仍需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这也为我国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第一、二人称指示语,中西作者更多地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来进行话语衔接和语篇连贯,且两者呈现一致性趋势:he的频数>they的频数>she的频数。He使用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反映了语言使用中潜在的性别歧视。两者频率呈现显著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各自的语言及思维模式的异同,同时体现了我国英语专业学生写作学位论文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本文对我国英语专业学生写作学位论文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由于笔者精力有限,所选的样本层次、代表性还需进一步提升,量有待进一步加大,希望英语教学及语言学界的同仁共同努力,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Kuo, C.H. The use of personal pronouns:Role relationships in scientific journal articles[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9,(2).
[2]Hyland, K. Authority and invisibility: Authorial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2).
[3]Harwood. N. Nowhere has anybody attempted. In this article I aim to just that: A corpus based study of self promotion I and we in academic writing in four disciplines[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5,(8).
[4]李萍.人称代词“we”在科技论文中的语用功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7).
[5]黄大网,钟圆成,张月红.第一人称代词的话语功能:基于中外科学家材料科学论文引言的对比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5).
[6]张玫.《科学》杂志摘要语态及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实证研究[J].上海翻译,2009,(3).
[7]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8]朱永生,等.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责任编辑付友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16)01-0118-04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2013FR026。
作者简介:张国强(1982-),河南三门峡人,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讲师;刘伯茹(1968-),浙江杭州人,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05-26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6.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