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主义精神的持守与超越
——评关仁山《信任——西柏坡纪事》

2016-03-16王艳荣

关键词:西柏坡现实主义信任

王艳荣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现实主义精神的持守与超越
——评关仁山《信任——西柏坡纪事》

王艳荣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关仁山始终是一个关注现实并对现实发言的作家,其《信任》是一部献礼的红色主流作品,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具体体现为直面现实的批判意识和典型人物的塑造。而在叙事方式上,《信任》又超越了严肃文学,使用了某些大众文学的表意策略。

《信任》;现实主义精神;批判意识;叙事策略

中国文学进入新世纪后,在整体精神上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这就是对现实生活和重大社会事务的强烈介入和关注。这是中国文学继上世纪90年代转型以来,经过日常化生活叙述、历史叙事和女性/个人化写作后的一次精神回归。现实主义的文学经验不约而同地成为了作家们的创作资源。在一个多元文化环境中,文学可以操纵文本搞形式及语言的“先锋实验”,可以躲进闺房进行喁喁私语的自恋自怜,也可以把历史当成积木随意“玄幻”、“穿越”,但无论何种样式的文学创作,倘若消除了面对现实的话语意识,那么这样的文学注定只能是供人把玩或自我陶醉的“玩意”。虽然文学具有消遣和游戏的功能,但文学更应具有关乎世情道义的基本功能,面对现实,文学应该发出跫音般的叩问,而不是沉湎于自我的心灵独舞或欲望的宣泄。现实主义艺术资源曾滋养了无数代作家艺术家,汗牛充栋般的作品就是这一成就的最好印证,当打着各种“现代”标签的创作试验,在现实中操练一番后,它们不得不把眼光投向那古老但并不腐朽的现实主义创作。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创作的高端成就,都是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从2005年前后的“底层写作”,到第七届、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的作品以及其他各种文学评奖,都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共同文学价值观的确立。

关仁山始终是一个关注现实并对现实发言的作家。从上世纪90年代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到新世纪创作“新人民性”的文学,关仁山秉持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精神,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俯身于粗粝而真实的现实生活,在开阔的叙事中提取出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价值,这是一份坚守,更是一种信仰和追求,也是对现实主义这种经典美学原则的丰富和发展。《信任——西柏坡纪事》无疑是一部献礼的红色主流作品,可是我们在这部大作中再一次被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所震撼,一种久违了的文学亲切和情感认同征服了我们的心灵。

一、直面现实与批判意识

与前几年轰动一时影响颇大的官场反腐文学不同,关仁山的《信任》深入官场却并不局限于揭私露丑,描摹真实而不沉湎于细节想象。路遥说:“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决不仅仅是一个创作方法问题,而主要是一种精神。”①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小说名作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第467页。现实主义精神在文学上的主要体现是,作品反映的内容要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密切相联,要对生活作深度体验,要对人表达真诚关怀。《信任》写的是革命老区西柏坡在现代转型社会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和考验,这也是所有面临经济政治转型的社会所必然遭遇的困难和考验。因为西柏坡具有中国革命历史的神圣光环,因而在叙事时它的发展走向、价值取舍,就成为整个中国在经济转型时期发展走向和价值取舍的风向标,从这个角度上说,关仁山选择西柏坡作为叙事核心,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而这又正是现实主义作家必备的一种精神。

在小说中,西柏坡可以说是中国内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劳动力密集的粗放型经济发展起点,曾带给这个地区GDP的快速增长,然而同时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小说中的山城县就是遭到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的一个地区,被污染了的水源空气,对人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叙事中,关仁山以不虚美不隐恶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通过人物之口,表达出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的深深忧虑。当前,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不止中国,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关仁山以大问题入作品,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选材上的问题意识,这也使他和90年代的“新写实”文学拉开巨大的距离,而具有了文学的大气象和大格局。《信任》始终弥漫着一股昂扬奋进的精神,政治话语和精神信仰在作品中构成一个主旋律,非但没有一般主旋律作品枯燥单调的训教,反而使读者感同身受而达至精神的认同,这就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的价值所在。《信任》高扬主旋律,把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种种弊端一一呈现,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和情感纠葛中塑造,体现出关仁山对中国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关注和熟稔。这无疑是一种可贵的文学批判精神。

二、形象塑造与冲突美学

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在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王竟明是作者在《信任》中着力塑造的一个文学新人的形象,可以说,小说关于“信任”的宏旨是通过王竟明这一形象体现出来的。

作者对于王竟明形象的塑造,承袭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关于人物塑造的美学原则。

首先,王竟明有一个红色的身份背景,他的爷爷、叔爷爷都是革命烈士,在抗日、打老蒋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以自己的生命殉了革命的道义,这为王竟明能成为一个好干部搭建了一个历史化的政治平台,王竟明的成长也就有了先在的政治合理性。王家祖孙三代人对共产党的执着追求,不仅是一个政治信念,更是对国家意志的认同。在王竟明的身上最完美地体现了一个优秀党员干部的全部操守和品德,他也代表了新世纪与时俱进的官员的文化风貌和精神人格。

其次,王竟明形象的高大和清晰,是在各种矛盾与冲突中得以展开和体现的。王竟明有魄力有胆识,毅然关停了山庄集团污染严重的水泥厂和发电厂,停摆了即将上马的污染严重的蓝天化工项目,这些都触动了山庄集团的利益,也直接造成了王竟明与山庄集团老总苏大庄的矛盾。如果说王竟明与苏大庄的矛盾是源于利益得失的话,那么王竟明与苏日亮的矛盾则更多的体现为官场较量。苏日亮是苏大庄的侄子,尽管他竭力回避其叔叔雄厚的经济背景给自己升迁带来了捷径,而且他也不像苏大庄那样阴险卑劣,但苏日亮的心胸和气魄、为官能力和人格气质,都远逊于王竟明。王竟明与苏日亮在小说中形成一组相互参照补充的人物形象:王竟明是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的,而苏日亮是患得患失、心胸狭隘的;王竟明是大刀阔斧干实事的,而苏日亮则是畏首畏尾树政绩的。小说多处写到王竟明坚定的党性,其忠诚嘉勇毫不虚伪,而是充满了人性色彩:“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更是人与人之间联接的纽带。有责任,更有义务!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搞科学发展,更要对得起这个称号。”*关仁山:《信任——西柏坡纪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25页。他的许多话语都充满了政治激情,在各种为政场合表现出来,与特定的语境是相宜的。另外,山城县前任县委书记李鸿儒的形象也构成了对王竟明形象的衬托,他的保守自满、犹疑观望,与王竟明的开放进取、坚定果断形成鲜明对比。

再次,作为一个共产党的官员,王竟明被置放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各种矛盾漩涡中接受历练和考验,从而突出了他的“新官员”的文化人格与政治特质。王竟明大学毕业,懂得现代经济运行规律和法则,学过企业管理,口才好,思维清晰,会作诗歌,能拉小提琴。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男人,不仅赢得了妻子的爱情,也使山庄集团的海归派副总秦丹霞心旌摇动,他和秦丹霞两个人完成的一支小提琴曲子,就有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模式,这使得王竟明的形象增添了几分艺术气质,也丰富了他的内在精神。王竟明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扭转了山城县的工作风貌,也因为中断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而备遭嫉恨与报复。苏大庄不甘于失势失利,一面唆使侄子苏日亮给王竟明的工作设置各种障碍,一面贿赂拉拢王竟明的哥哥王大军,从外围给王竟明出难题,甚至丧心病狂地要启动大坝计划,炸掉尾库大坝,让库水淹没大坝下面的菊花小学和一个小厂。苏大庄的突然死亡,隐喻着陈旧的经济模式的终结,随着他的死亡,包裹在王竟明周围的重重矛盾和烦恼都颓然委地。这也宣告了以王竟明为代表的共产党事业的胜利。

三、严肃文学的通俗化叙事策略

《信任》这部厚重的“党书”之所以引人入胜,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它使用了某些大众文学的表意策略。小说开头第一句话“再这么躲下去,岂不是死路一条”即设置了一个悬念,接下来山城县环保局局长赵多莫明其妙的车祸之死、老书记李鸿儒的突然发病入院等情节,一下子就将读者带进了小说中。期间穿插苏、王两家的革命史以及在战场上结下的生死情义,尤其对王竟明的爷爷王核桃参加革命的历史叙事,不仅使小说拥有了厚实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大大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苏家藏在鼓槌里的暗器,在关键时刻救了王核桃的性命,则颇富传奇色彩。王竟明的妹妹云红因为掌握了腐败分子佟永林的犯罪证据而遭遇车祸,被谋害致死,小说中她和佟永林周旋时的情节,以及被卡车冲撞时的情景,都很富有电影的画面感,令人惊心动魄。

《信任》也是一部官场文学,是一部红色语境中的官场文学,所以它必然以对官场事务的逼真描摹而引起人们对这一公共领域的窥视欲望。小说写了苏大庄、苏日亮叔侄二人在得知王竟明即将接任山城县委书记一职后,赶在傍晚去王竟明家行贿的情节:

苏大庄走近王竟明,悄声说:“竟明,我们以后又在山城相聚了……二叔的企业效益不错,也想给你做点儿事情。”说着从皮包里取出一张建行的金卡来,说道:“一点儿小意思,三百万,留你安家用,你安新家我添个宅!”

小说写环保局长赵多死于车祸后,他此前被苏大庄巧妙行贿收买的情景;写官场上的腐败堕落分子佟永林的贪污挥霍和无耻堕落,甚至写到县长苏日亮开始收受佟永林的名画贿赂,继而接受其六百万回扣,“苏日亮受贿的财富不仅仅是这点儿钱,他出任常务副县长的时候分管土地审批,利用工作用地和商业用地的差价,获取了几千万元的效益”*关仁山:《信任——西柏坡纪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305页。等等描写,都是官场文学揭私露丑的叙事策略。

另一方面,《信任》还与80年代出现的“改革文学”有似曾相识的叙事套路。作为新一代改革者,王竟明受命于关键时刻,心怀崇高理想和使命感,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既得到广大群众和干部的拥护,也受到顽固保守派苏大庄、佟永林等人的阻挠和迫害,妹妹死于非命,哥哥被拉下水,自己被不明真相的人联名举报而遭致纪检委的审查和停职,妻子误会,亲人憎怨。最后,真相大白,王竟明洗脱诬告,重返工作岗位,夫妻误会解除,亲人憎怨化解。王竟明的形象就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磨难和考验后,浴火重生,再展辉煌。

“改革文学”是上世纪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及其美学精神的体现,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关仁山的现实主义文学追求,不仅承传了历史,而且还有了更高远的气象。

(责任编辑:王学振)

On Guan Renshan’sTrust—AnnalsinXibaipo

WANG Yan-rong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JilinNormalUniversity,Siping136000,China)

Guan Renshan has always been a writer attentive to and discoursing on reality, while hisTrust—AnnalsinXibaipo, a tribute-like revolutionary mainstream works, is radiant with a strong spirit of realism, as is evident in its critical consciousness of facing up to reality and its delineation of typical characters. In terms of the narrative mode,Trust—AnnalsinXibaipohas also gone beyond serious literature by utilizing some ideographic strategies of popular literature.

Trust—AnnalsinXibaipo; the spirit of realism; critical consciousness; narrative modes

2015-05-12

王艳荣(1964-),女,文学博士,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I209

A

1674-5310(2016)-08-0037-03

猜你喜欢

西柏坡现实主义信任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信任
风雨西柏坡行
走进西柏坡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