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规律及其启示
2016-03-16方书论
方书论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淮安223003)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规律及其启示
方书论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淮安223003)
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有其自身的形成规律,但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对其关注不够,当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要求教育者直面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机制的研究,并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 主流意识形态 ; 认同规律
一、认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规律的重要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意识形态教育需要顺应形势不断深入,而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由于大学生的特殊地位及其对社会整体的意识形态状况产生辐射性影响,又是重中之重。在思想政治领域,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力强,他们的意识形态引导和教育比较容易出现问题,必须高度关注。加强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于解决当前大学生信仰危机、保障高校和社会稳定和谐具有现实意义,对开发利用大学生人才资源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产生积极影响。
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更加侧重于“施教者”的层面去探讨,而从“受教者”层面的研究往往被忽略。实际上,认识、掌握和运用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规律,对于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不能只关注意识形态的“灌输”一面,而忽视了作为教育对象对于意识形态观念的接受和认同过程。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和他们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是两回事,教育是行为,而认同是目的,是行为的指向。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在对大学生认同机制的更多了解基础上。其次,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人的观念的形成不可能建立于抽象的说教上,而是形成于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我们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只是着眼于抽象的观念灌输,没有认识到隐形机制影响,忽视了包括社会因素、家庭环境、高校教学、校园生活、组织生活等在内的立体的生活圈在意识形态认同中的作用,那么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就不够全面。只有在对大学生认同机制有更多了解的基础上,意识形态教育才能有的放矢,达到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在意识形态教育需要在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机制的前提下,运用科学、实际的教育路径。
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整合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实践体系,达到使广大的青年学生自觉地、愉悦地接受新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在这种状况下,关注大学生日常行为隐性机制,坚持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加强大学生自身认同机制研究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规律的形成
(一) 产生动机
动机,即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希望需要得以满足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需要引起动机,动机诱发行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因和源泉。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层次性的特点,人的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利益,对某一种事物做出判断和评价,并选择做出何种行为。
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同样受到自身需要的驱使。他们会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对其所在的国家(或阶层)的主流价值观念做出评判,并决定是否愿意接受这种意识形态。如果这种意识形态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符合他们的利益,那他们就会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同他们的诉求发生了背离,使其利益受损,那么他们主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可能性就会很小,至少他们在潜意识里是排斥这种意识形态的。我国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春期,自我的概念逐步形成,他们开始探索人对于世界的价值、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价值、对于生命本身的价值,有强烈的归属和尊重的需要。他们在思想方面充满渴望,这就提醒教育者注意引导大学生准确认识自己的思想需求,激发他们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动机,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他们可以在思想认识上同集体和社会趋同一致,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获得社会其他成员的认可和尊重,提升人的价值。
(二) 形成认识
认识,也称之为认知,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心理学认为,认知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人们通过感觉获得信息,再通过知觉、想象、思维等编码方式转换信息,通过记忆来贮存和提取信息,并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不同的个体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会形成不同的认知风格,产生不同的认知策略。
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系统化的信息进行感知、解读和接受的一系列加工过程,同样要遵循认知的规律。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外来信息,首先必须产生对大学生的感官刺激,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和反应,不至于被忽略或有意识地排斥。而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注意和反应又必须是持续的,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加工和整合成系统化的价值观念,形成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大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充分发展,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认知风格和适合的认知策略。这就需要教育者善于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包装”,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不同的认知风格,因材施教,根据大学生认知风格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价值观念。另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不是停留在感知阶段的认知,还需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运动中实现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情感上认可和接受其理论和观念。
(三)调节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外显活动,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行为由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决定,受心理活动支配。情绪情感、意志、习惯等心理因素对行为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主流意识形态为大学生所认同之后,则会逐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在其社会实践活动中,以此为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并以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大学生在内心接受认同了主流意识形态,他们的情绪情感也和主流意识形态相关,他们心甘情愿地去从事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的行动活动,自觉拒绝参加与之相悖离的行为活动。坚强的意志将帮助大学生将一以贯之地坚持他们所认同的意识形态,在困难、困扰和困惑面前能够坚定信念,阻止其他意识形态的干扰,保持意识形态认同的稳定性和行为的一致性。行为往往带有偶然性、情境性,但当一个人的行为经过反复的实践形成习惯后,就能反映出这个人稳定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最终还是需要落实到习惯养成上,将符合这一意识形态的行为培养成自觉自发的习惯。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学生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和抉择当中,因此他们的情感并不稳定,他们的情绪变化起伏很大,心境变化快,容易偏激、冲动,他们的行为也可能朝令夕改,反复无常。这就提醒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时刻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教会他们协调与控制情绪,帮助他们形成完善的人格和稳定的人生观。
(四)强化激励
强化,是指驱使力对具有一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应后的效果,是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行为实施之后产生了正面结果,促使个体原有的行为动机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得这一行为得以持续进行或再次进行。激励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激奋的状态中,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加强,比较关注自身发展和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有保障的前提下,个人利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是其认同主流价值观的积极因素。譬如说“好人”做一件好事的动机不一定是自身的“好报”,但“好报”一定是其继续做一名“好人”的激励力量,如果一直没有“好报”,这个人继续做“好人”的动机就会大大减弱。因此,建立主流意识形态的奖惩措施,是大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必要的激励制约机制。在这种机制下,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能得到相应的物质激励或社会认可,而损害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则应该受到物质惩罚或社会谴责,这样,主流的价值观念才能被遵从,主流意识形态从而被广泛认同。
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规律给教育者的启示
(一) 探索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性
主流意识形态需要建立明晰的持续的“信息源”,使大学生能够源源不断地觉察到、接收到“信息”,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和反应,同时这种“信号”还需要强弱适度,避免产生“噪音”和“狂轰滥炸”,引起大学生的反感。首先,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综合运用,通过文化建设、氛围营造、管理服务等功能,将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构建起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教育体系。其次,广泛运用传播载体,强化舆论导向,运用网络信息化交流手段,积极占领现代传播的阵地,宣传积极向上的文化。再次,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主流意识形态是正确的、向上的、符合历史潮流的,但它也不能以强硬的、冷漠的姿态展现给大学生,它更需要实现自身形式乃至内容的部分创新,以大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形式出现,生动活泼、充满趣味、富于艺术。
(二) 遵循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规律,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一项活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者需要遵循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规律,而不是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当成一项命令或任务布置给大学生。首先,在教育观念上,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情感,尊重他们在学习和领悟方面的差异性,接受他们在认同过程中出现的认识偏差。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增强教育者的理论自信,允许学生质疑和争论,注重培养学生辩证思考和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再次,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摒弃单调的强迫灌输的教学方法,教育者尤其不能强迫大学生接受政治说教,要杜绝强硬的“家长作风”和蛮不讲理的“道德绑架”。
(三) 采取主流意识形态的激励措施,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理论越能解决人们的生活实际,就越有说服力;制度越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越有生命力。在大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教育者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制度,采取科学的激励措施,通过利益的引导调节,鼓励大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每一次突破,肯定大学生在身体力行中的每一份坚持。其次,要注重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服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1]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Z].2015-1.
[2]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4(3):86-86.
[3] 炊钊.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机制[J].学理论,2013(29):371-372.
[4] 王茝.时代特征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09(3):82-85.
2016-10-15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机制及教育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FDY014)
方书论(1983-),男安徽潜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电话:15805239916。
G641
A
1671-4733(2016)06-0023-03
10.3969/j.issn.1671-4733.2016.0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