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教育的调研与思考
——以河南高职院校为例

2016-03-16

文化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河南调研

艾 军 王 冉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大学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的调研与思考
——以河南高职院校为例

艾 军 王 冉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宝贵遗产,在当今社会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河南省12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问卷调查,并归纳和分析,阐明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河南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以期促进河南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发挥高职院校在“文明河南”建设中的作用。

河南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调研;现状;建议

为了解河南高职院校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情况,笔者对河南省内12所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开展高职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师座谈会等,基本了解了河南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归纳河南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河南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调研与分析

(一)河南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调研开展情况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为主,结合教师座谈等方式,力图对河南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状况作一全面、客观的了解。

1.问卷调查

针对河南高职学生群体,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然后对问卷进行印制、分发、回收、分析。课题组将问卷发放给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高职院校的大一、大二学生,采用团体施测形式,文理科兼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发放1 8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643份。通过整理分析调查问卷,课题组得到了丰富而直观的调研数据,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师座谈会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课题组又开展河南高职院校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师座谈会。将调研对象(河南省12所高职院校)按照地域相近的原则,分为3组(每组4个高职院校),分别确定时间,选定一个合适的地点,召开相关教师的座谈会。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搜集大量关于各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

3.其他调研形式

上述两种调研方式开展调研之后,课题组对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仍然有些疑问和不清楚的地方。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又采取了电话调研、邮件沟通、邮寄材料等形式的调研活动。这些调研形式的采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课题调研的成果。

(二)调查结果的归纳

1.高职学生接触、习得传统文化的途径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首先,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知道,高职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方式的调查结果如下:82.7%的被调查者通过课本及各类书籍;17.3%的被调查者通过长辈讲述及通过各种媒体。学生习得传统文化的途径的调查结果是:86.3%的被调查者通过课堂教学、影视节目、网络等;13.7%的被调查者倾向于从报刊书籍、旅游参观中获得。

其次,在问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时,93.3%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6.7%的被调查者无感,没有兴趣也不讨厌传统文化。当问及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时,65.7%的被调查者有非常强烈的意愿;24.3%的被调查者想了解,但没有良好的途径;10%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上,66.9%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提高知识素养,增强文化底蕴;23.4%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陶冶情操。在问及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时,82.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选择性地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15.7%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文化应加以变通,以适应现代社会。

2.高职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情况

总体而言,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调查中,81.8%的被调查者知道一些;5.9%的被调查者知道很多;17.3%的被调查者基本不了解或很少了解。[1]具体而言,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相对较低,层次相对较浅。

例如,问及中国传统文化以哪家学说为主,93.4%的被调查者认为以法、道、儒家为主;6.6%的被调查者认为以墨家为主。对儒释道三大思想在中国的代表人物及其各自主要著作或思想的了解方面,81.2%的被调查者知道一些;18.8%的被调查者基本不知道。对中国文学的四大名著,73.1%的被调查者部分看过;10%的被调查者全都看过;17.9%的被调查者没有看过。问到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由来是否了解时,87.1%的被调查者很清楚或有所了解;12.9的被调查者不清楚由来。在如何看待当下传统节日的调查中,79.3%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节日只剩下吃喝,不知道怎么过,或者节日已经商业化,成为商家作秀的舞台;20.7%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节日很有中国味,有节日气氛。在问到高职学生是否有传统文化方面的特长(书法、绘画、舞蹈艺术等方面)时,64.2%的被调查者选“没有,但想学”;15.5%的被调查者有特长;20.3%的被调查者对此无兴趣。

3.高职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现状及前景

(1)高职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现状。对高职学生开展的“长远来说,你认为有无必要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开设兴趣班”的调查中,有75.5%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在问及“你的文化基础课老师在课堂上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吗?你喜欢这些内容吗”时,46.6%的被调查者的选择是不传授,但我感兴趣;44.9%的被调查者的选择是传授,很喜欢这些内容;8.5%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在“如果有机会学习一门中国传统文化,你会选择什么”的调查中,31.1%的被调查者选择学习古代哲学思想、历史文学以及传统书画艺术;19.4%的被调查者选择传统戏曲、音乐;49.5%的被调查者选择学习饮食、古代建筑、服饰,还有一些其他传统科学(中医药学、天文地理、农业等)。

(2)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景调查。在“你希望在校期间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有哪些”的调查中,77%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开设选修课、参加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23%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采取专题讲座和课外阅读的方式。在问及“你认为学校开设的哪些课程承担着传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效果如何,应该如何加强”的问题时,84.5%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语文、写作、毛概、书法等,但效果一般;应通过开设历史、文化专题讲座等选修课,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传统文化的未来的调查中,52.8%的被调查者比较乐观;47.2%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太乐观,可能会消失。

(三)调查结果的问题分析

从对河南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学生对传统文化愿意接触且有所了解,但其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2]从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感兴趣的,认为传统文化比较有用,且他们自身也有一定的基础,这为河南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广泛的学生基础。河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这种积淀又不断衍射到现代河南人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或多或少地侵染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河南高职学生从小生活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时代背景中,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所以,他们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是自然接纳的,很少有排斥现象。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高职学生大多是高考中“失败者”,分数相比其他大学生群体偏低,他们虽然从小学到中学或多或少地接受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具备一些基础的传统文化知识,但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不深厚,知识体系不完整,甚至对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还存在着一知半解的情况。如果他们止步不前,是便不到高职学生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毕业之后自然不能算作合格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所以,当前河南高职院校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第二,受现代其他各种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正在淡化,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渐渐被抛弃。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现在的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中节日的来历、意义和风俗等漠不关心。商业化不断侵蚀,中国传统节日正在被他们渐渐淡忘。随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泛滥,高职生学生的道德意识、诚信意识等逐渐沦丧,而传统的美德、重义轻利的思想则未能在广大高职学生中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从传统文化的艺术层面看,60%以上的学生表示没有这方面的才能,甚至还有20%的学生对之不感兴趣。这些都反映出高职学生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隔膜,渐渐疏远。这对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来说,非常不利。因此,我们应想办法扭转这种趋势,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现代社会和高职院校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和方法有待改革,教学质量亟需提升。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而传统文化教育则明显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尤其对高职院校而言,因为要追求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更是淡化、漠视甚至是忽视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但这样做却反而会影响高职院校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从全面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对高职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当前,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了相关的课程。然而,由于教育形式和方法不当,教学效果不理想。例如,在对河南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调查中,有80%以上的学生感觉自己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一般。

二、对河南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第一,呼吁社会和河南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积极倡导在河南高职院校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关注文化建设,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河南省也制定了相关文件以保障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和开展。随着“文明河南”建设深入推进,政府已开始注重和推进河南省的传统文化教育。加上近些年在人民群众中“国学热”现象涌现,这些都集中突显了现阶段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然而,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很多人还没有转变教育思想,一味强调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忽视他们的文化素养,导致高职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薄弱甚至缺失。我们应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高职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为社会培养技术工人,还肩负着培养他们文化素养的重任。在高职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学生培养成综合素养高、适应社会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3]

第二,深化河南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在突出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

确保在高职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能有一席之地。针对目前河南高职院校大多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我们应明确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教育之中。建议高职院校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将一门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定位为必修课,另外开设数门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让它作为必修课;同时,开设“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大学语文等选修课,让中国传统文化贯穿这些课程。这样,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构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系,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开辟道路。

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立体教育模式,运用灵活的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学生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与节日相关的民俗活动,充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利用寒暑假,到历史文化遗址等地考察,以实地考察的方式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

第三,深化河南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根据学校实际,积极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模式,并付诸实践。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生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摈弃填鸭式、纯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大胆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生动、新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精心编订教材,保障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普遍薄弱,可以通过引进高质量的师资或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来满足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另外,高职院校还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给任课教师提供科研经费,使其能开展相关的研究,同时,还应积极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本校情况的教材,以保证教学顺利开展。

[1]王冠,司雁龙,张蓉蓉.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文艺生活,2011,(1):186.

[2]赖红卫.在高职学生中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调查[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4):26.

[3]田安国.传统文化与职业人培养[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30-31.

【责任编辑:董丽娟】

2015-11-25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文明河南”建设背景下河南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KL-2015-989)的部分研究成果。

艾军(1980-),男,河南邓州市人,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

G711

A

1673-7725(2016)02-0123-05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河南调研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出彩河南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