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服及其文化内涵
2016-03-16张婷婷
张婷婷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辨风正俗】
日本和服及其文化内涵
张婷婷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服饰是民族文化之一,可以直观地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及价值观念等。本文以阐释日本传统服饰中的和服为中心,通过追溯和服的起源和发展,归纳和服的种类及特征,分析日本服饰文化中表现出的日本人的自然崇拜和神权信仰等宗教意识;日本人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重视并继承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以及日本人以崇尚闲寂古雅、纯粹风流为基调的审美观。
和服;日本文化;信仰;传统文化;审美观
日本人口99%是大和民族,其所穿的衣服才取名和服。像樱花一样,和服已成为日本的象征,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作为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被赋予了日本传统的色彩,从古至今一直同日本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以日本人的习惯和审美为支撑,流传至今。除保暖等基本功能外,和服还很有艺术价值。特别是女性穿着的和服,有着不输于艺术品的华美色彩和精致款式。和服把日本的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很大的鉴赏和研究价值。和服不仅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还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在世界上很受认同,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遗产。
一、日本和服的定义、种类及特征
和服,如字面所讲,就是“和”之“服’,也就是日本的衣服。这个词语出自明治时期,为了同西洋的衣服,也就是“洋服”进行区分,而表示“日本传统服装”。
(一)日本和服的定义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装,近年来也表示日本民族服装的总称。明治时,舶来的西洋衣服叫洋服,所以日本传统的服装就称为和服。一般说到和服就给人“着物(衣服)”的印象,所以和服也是衣服的同义词。广义的和服是日本自古以来传统式样衣服的总称,狭义的和服包括长着、羽织、带子、长襦袢、肌襦袢、裾除和外套,还包括男子的袴、裈,再加上足袋和木屐。[1]
其实,日本和服是三国时期,吴国的织物和衣服制法传到日本后,被日本人沿袭下来的,因此,和服也被称为“吴服”。吴服的称呼虽然没有“和服”使用频度高,但制作和服的店常被称为“吴服店”。[2]
另外,16世纪时,也就是在和服这个词出现很早之前,日本人曾把衣服统称为“着物(kimono)”,被当时的欧洲人熟知,因此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日本的和服称为“kimono”。
(二)日本和服的种类
现代的日本和服分为女式、男式和童式。男式和女式都分别有正装、便服及居于两者之间的服装。基本上没有男女两用的和服,但历史上有很多女性穿男装的例子。
1.女式和服
女士和服可分为正装和服和便装和服两大类。一般来说,正装是在婚礼、授勋仪式及茶会等规格较高的场合或庆祝仪式时穿着。以下分别以黑留袖、色留袖、振袖、访问着等为例加以简述。
黑留袖是已婚女性的正装,用没有纹路的缩缅染成黑色,在背部·袖子后面·前胸有五处纹样(轧染的日向纹),只有在腰部以下的位置才有花纹。[3]
色留袖也是已婚女性的正装,与黑留袖一样,只不过是用其他颜色染成的衣服。料子也不止有缩缅,即使是缩缅也有纹路或绫子。黑留袖是五处纹样,色留袖有时是一处或者三处纹样。在皇宫中,黑色是“丧葬的颜色”,所以不会穿黑留袖。如果去宫中参加授勋等活动,要穿色留袖。黑留袖是民间的正装。[4]
振袖主要是未婚女性穿着的有整幅图案的正装。纯正的振袖有五处纹样,现在一般没有花纹。按照袖子的长度可以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小振袖。新娘礼服的式样为大振袖。近些年,成人仪式中穿着的一般是中振袖。不仅有整幅图案的振袖,也有很多小花纹及素色振袖。[5]
访问着是已婚和未婚女性均可穿着的礼服,上有整幅图案。也有的礼服上有纹样。料子多用缩缅或绫子朱子地,或者用紬。如果用紬的话只能做便装,虽然还是礼服,但不能出席正式场合。
丧服是五处花纹的黑色绸料礼服。关东一般使用纯白纺绸,关西多用双绉。[6]
付下是简化的访问着,不是在预先裁剪好的布料上绘制整幅图案,而是预先想定一种场合,布料上本身就带有花纹来出售。[7]缝制好以后就同访问着的花纹位置相同。
另一类女式和服,即便装和服,主要有小纹、浴衣。其中,小纹采用的是一色且纤细的碎小花纹工艺,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时髦和服,适合女性外出购物或出席半正式晚会等时候穿着。至于浴衣,它曾经是日本人沐浴前后所穿服饰,材质一般为棉、麻布料。后来演变为夏季烟花大会等节日便装。
2.男式和服
(1)男式正装和服。男式正装和服有五纹付、黑色纺绸、套装、竖条仙台平等。如穿有纹样的衣服时,足袋的颜色要选白色。穿草履时需要配草席面的衣服。如果是红事,草履带的颜色为白,白事则为黑。其他配件也是红事用白色,白事为黑色。料子的正式程度分别为羽二重、召、无地紬。至于用不用穿羽织,与穿西装还是夹克是一样的道理。茶会不用穿羽织。另外,花纹的数量和种类也决定场合的正式程度,正式的黑色花纹是在黑羽二重上绣五处日向纹。素色的召和紬也有纹样,但没有用五处花纹的绸料做正装的,所以现在多不用轧染,而是绣上刺绣,并且多为三处或一处纹样。[8]
现在的长着、羽织和袴带有男式正装和服的特征。套装作为和服的正式用语为“otui”,是指同样布料制成的长着和羽织的套装。[9]但其布料和长着、羽织并不相同,在销售时常常将长着和羽织搭配起来的一套衣服叫做“套装”,是男式正装的和服。此外,正式场合男式的正装一定要穿袴。
(2)男式便装和服。男式便装和服包括色无地、浴衣、作务衣、甚平、丹前、法被等。[10]男式便服可以不用穿羽织。战后毛料衣服很流行,毛料的礼服也开始出现,在不太正式的场合也可穿着,本来是居家服饰。
(三)日本和服的特征
和服通过腰部的带子将长着固定在身体上。和服的袖子很宽。将长着和羽织袖子的一部分缝起来,这样袖口比袖长要短。袖中有袖袋。洋装袖子的特征是腕部细,袖中的空间比和服要小很多。洋装使用纽扣等固定服装,而和服是用带子和细绳来固定。和服没有洋装那样的开襟。和服的衣料大多没有弹性。带子的质地是布料而非皮革。制作和服时,大多都是直线裁剪,和布匹边缘平行或垂直剪裁。而裁剪洋装时,常常使用曲线剪裁,比和服的形状更复杂。制作和服和洋装后,边角料的数量和形状也很不相同。制作和服一般很少剩下布料,若剩下布料,一般会是长方形,还可以作为他用。而洋装制成后,剩下的边角料一般不是长方形,很难作他用。用传统方式制作和服时,缝制的丝线能很容易取下,用这种丝线缝制和服,能减少对布料的损伤。这样虽然能延长布料使用寿命,但不利于发挥衣服对身体的保护作用。
二、日本和服的起源及其发展
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民族服装。据史书记载,和服是在模仿隋唐时期的服饰和吴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日本人也称之为“吴服”或“唐衣”。[11]另一方面,因为日本人崇尚“和”,并大力宣扬,所以西方人也称之为“和之服”,亦称“和服”。[12]日语中,“和服”是服装的总称,特别指日本的传统服装。
日本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穿着带袖的“贯头衣”,这种衣服称为“小袖”[13],是南方“身倾”和北方“筒袖”的组合。和服袖根下有开叉的“身八口”[14]。飞鸟和奈良时期,中国古代的长袍从吴越地区传到日本,成为日本上流社会中正式场合的礼服。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服中也融合了日本传统的审美观,小袖从贴身衣物变成了外衣,袖子也由短变长,带子变宽,整体更加简洁。和服渐渐脱离了中国衣物的框架。室町时期,裙摆的长度到了膝盖以下,袖子也成了又长又宽的小袖,这成了和服基本的形式,并固定下来。[15]
但是,明治以后,贵族和那些与西方人接触较多的人开始穿着洋装。政府的要员们穿上西装,可以向西方人表明日本向西方学习近代化的决心,因此在谈判时可以更加顺利。随着西式服装的输入,日本国内也开始制作洋装。随后,日本国内的服装渐渐西洋化。1923年,关东大地震时,由于很多女性穿着和服行动不便而最终受害。第二年,由“东京妇女儿童服装组合”发起运动,推进女装西洋化。[16]
日本人如今在平时基本上穿西式服装,但在过年、成人仪式、大学毕业典礼、婚礼、宴请及葬礼等重要场合,女性一般穿和服,男性着套装。
飞鸟、奈良时期,日本受唐文化的影响很大。根据《衣服令》的规定,身份品级不同,礼服、朝服、制服也不同,衣服的组合方式和色调也由身份决定。女子一般将刘海梳起来,裙摆上有褶皱。当时的衣服很朴素,只是粗麻布衣。
平安是日本服装最华美的时期,这段时间日本和服有了特定的颜色和款式。女性在穿十二单衣、小袿袴、细长、衣被手时,需要佩戴衵扇和贴纸。十二单是上流社会女性的正式服装,头发要梳成垂发并带发饰。[17]穿上长袴,然后是几层袿,最后再穿上唐衣、裳。当然,季节不同,颜色的搭配也不同。普通平民就穿麻料小袖,上系细带。
镰仓时期是武士们的时代。衣服简朴而方便活动。和服的小袖也发生变化,白小袖也有针对颜色和纹样的专门设计。上流贵妇外出时穿着壶装束,披上垂衣,头发编成辫子。外出时,胸前佩戴悬带,下垂守袋。[18]
室町时期,大量的染色产品传入日本,为染织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小袖也成了外衣,下级女官不佩戴带子。[19]
安土、桃山是现代和服的基本定性时期。小袖从贴身衣服华丽转身变成了外衣,但不配带子。随后又设计出新式样,也就是现代访问着和留袖的原型。和服带子也终于登场,这种叫做名护屋带是长一丈二尺的组纽带子,八寸长的穗子缠几圈以后结在背后。[20]
现代和服的染织技术,意蕴和精致程度是江户时代无法相比拟的。由于和服带子很宽,一个人没法穿着,因此就出现了着付师。这个时期,带子可以随意结,但一般是未婚女性系在后,已婚女性系在前。
明治维新后,西方的风俗传入日本。随着文明开化运动爆发,服装也有了很大改变。大正、昭和、平成时期的和服颜色逐渐变浅,虽然已不在日常穿着,但和服独特的魅力却愈发明显。
三、从日本和服看日本文化
(一)日本人的自然信仰和神权信仰
和服上那些雅致的纹样和绘图使人印象深刻,但较少人知道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那些纹样图案是自然的缩影,把春夏秋冬、花草鱼虫都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欣赏和服就如同鉴赏艺术品,不能用一般的眼光来看。和服上的美景正是日本人内心思绪的表现。可以说,同自然共存,享受自然就是日本人对自然的感情。[21]
日本人把“自然”集中在了服装上,给世界上的人们展示了自己同自然密切的关系。虽然和服是从中国的唐装发展而来的,但在自然性上,没有哪个国家的衣服可以和日本比肩。满开的樱花树、飞剑的水花、嬉戏的鱼儿、秋日的菊花和北国的雪景,看到这些,眼前就像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春夏秋冬四季次第登场。日本和服文化有很强的自然观,且融入了先人的智慧,原创性艺术极高。
“穿上以后心情好”“会很受欢迎”,这是喜爱和服的人们共同的评价。特别是女性,把日本四季美丽的花草及自然界万物穿到身上,艳丽无比。对自然的审美观成就了日本的文化形态,贯穿着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但日本人对自然的感情却无法用文字表达,人们对和服亦是如此。
对日本人来说,自然就是神。神存在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中。所以,日本人穿上印有自然图案的和服,就感觉自己像被神庇护一样。日本是一个敬畏神的国家,据《古事记》记载,天皇是日本天照大神的后裔。所以,从古至今,日本在战争时,都以天皇为名义首领,期待可以得到神仙庇佑。同样,日本人在穿和服时也能祈祷恩惠。
(二)日本人的模仿能力及本土化创新意识
日本文化中,本来就少有独创的东西,多数都是从外来文化引入,作为日本文化之一的和服亦是如此。和服的纹样、织法、染色等都是古时候从日本列岛之外如中国的唐朝、朝鲜、天竺等传来的。从中世到近世,在实际中探求、创新,从而变成日本自己的东西。
因此,日本文化也可以称为“创造文化”。心理学家定义的创造性是指,从未结合在一起的两种事物、两种想法,或者两种技术结合起来,成功产生出新的事物、思想、艺术和技术。“成功”是指能帮助他人,或给予他人以感动。和服产生的历史可以给人以启示,和服本身也能给人以温暖。[22]
例如,日本的空气湿度很高,所以和服在如何调节温度和湿度上下了很多功夫。和服有几层布料,即使天气寒冷,也可以保持温暖,炎热时又能透入凉风。就像空调一样,能调节体表湿度。所以说日本这个民族是“实用主义”的践行者。
另外,和服的一大特征就是直线剪裁。由于是直线设计,可余留出变换的空间。既可以一件单独穿着,也可以重叠穿着,其保温和空气流通都比洋装更简单。可以说,和服是适应日本风土的衣服,不论在物理构造还是材料上,都是适合日本的衣服。
总之,我们可以从和服上看出日本人模仿外来事物创造新事物的能力。[23]
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形势发生激变,全球化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世界各地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这些变化大体相同。因此,洋装出现在了日本,并以其轻便而受到日本人的欢迎。虽然如此,和服也在这股全球化风暴中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有些人担心欧洲主义盲目崇拜盛行,所以开始排斥西方文化。在经受了严酷的考验后,和服再次回到日本人身边,包括其含有的传统文化都被完整保存,在重要的节日和庄重的场合,必定能看到和服的踪迹。
和服能如此频繁地出现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与日本人重视传统的态度是分不开的。一个民族想要保护传统,最重要的就是那个民族每个人的态度和做法。日本人不仅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还会在任何时间和场合宣传自己的传统。日本的家庭主妇一有机会就组成小组,向外国人介绍和服等的知识,必要时还会亲自示范。
(三)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和服中的颜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和服中最高雅的颜色是紫色,但日本人更钟情于自然朴素的颜色。如日本人喜爱白色,那是从“雪、月、花”中得到的启示。雪是白色,月是白色,而日本认为最美的花也是白色。此外,日本人也喜爱蓝色,因为蓝色是山野湖水等自然环境的颜色。日本人对自然的颜色,特别是对四季、植物颜色的变化观察非常细腻。这种喜爱自然之色的审美情趣,就是形成日本人淡泊的审美意识的源头。[24]
总而言之,在色彩上,汉服的特征是“鲜明”,一般使用红色、金黄等暖色,可以表现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堂堂大国的气魄。相比之下,日本人的审美情趣则更多地表现出追求简素、朴直、静寂等的对自然尊崇的意识。
四、结语
服饰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内容就是服饰的生命力。服饰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性格,体现了文化所有的特征,可以展示文化发展的历程。服饰文化的复杂性在于物质文化中包含着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中又有物质文化,两种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服饰中饱含了日本人丰富的情感,它不仅是模仿外来文化,更是日本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改造而形成,向我们展示了各种不同的特质。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文化是感性的、进取的,并且是传统的文化。
[1]冈本贞次.图说日本史[M].福冈:株式会社啓隆社,1997.123.
[2][7][15][16]原田纪子.着物と日本人[M].东京:平凡社,2001.43.45.48.49.
[3][4][6][8][10][11][13][14][17][18][19][20]加藤道理.常用国语便览[M].名古屋:浜岛书店,2002.25.17.14.15.16.17.18.17.20.17.16-17.25.
[5][9][12]桥本吉弘.国语资料馆[M].京都:中央图书,1991.40.41.42.
[21]马兰英,臧运发.日本风俗习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308-316.
[22]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143-144.
[23]张婷婷.从茶道形成的历史看日本人的本土化创新意识[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3,(3):91-96.
[24]梅原猛.美と宗教の発見[M].东京:集英社,1982.139-140.
【责任编辑:王 崇】
2015-11-25
张婷婷(1978-),女,辽宁大连人,讲师,主要从事日本教育、日本思想文化研究。
G04
A
1673-7725(2016)02-0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