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方位词“下”的空间关系构式认知研究

2016-03-16吴长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方位词离析构式

高 原,吴长安



汉语方位词“下”的空间关系构式认知研究

高原,吴长安

汉语方位词“下”是下部空间关系构式的重要组成成分,“下”的构式义荷载于空间关系构式中。“下”的空间关系构式分为两种类型,即实体空间关系构式和隐喻空间关系构式。在实体空间关系构式中,方位词“下”表达接触、离析、静态和动态的空间概念。在隐喻空间关系构式中,“下”的意义建构包含了认知主体的概念隐喻识解。在“下”的六种隐喻义中,环境场合义和比较义是在空间关系的基础上直接泛化而成;条件情况义、主导义、原因义和情状义是在空间关系演化成的时间关系基础上泛化而成。

空间关系构式;方位词;认知模型图;概念隐喻

一、引 言

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和范围,人们把握空间的主要手段是将无限的空间有限化。在认知空间的过程中,由于受身体构造和地心引力等因素的影响,人类对垂直空间概念的认识尤为深刻。所以,人们把空间分为上部空间、中部空间和下部空间,而中部空间通常为上、下两部分所涵盖。在汉语中,人们通常利用空间方位词组合构式来表达空间关系概念,如上、下、左、右、里、外等等。其中,上、下是表达空间概念最主要的方位词。目前,相对于方位词“上”①②③,学界对“下”的关注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在)X(之)下”的考察④⑤⑥。张克定(2009,2013)关于空间关系构式的研究给予我们启示,本文拟以空间关系构式为观测点来考察方位词“下”的意义。

根据Goldberg关于构式(constructions)是形式和意义或功能配对体的观点,空间关系构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空间关系的形义配对体或象征结构⑦。汉语方位词是空间关系构式的重要构式成分,方位词“下”是下部空间关系构式重要的构式成分。我们将空间关系构式分为实体空间关系构式和隐喻空间关系构式,考察“下”在这两类空间关系构式中的意义和其在隐喻空间关系构式中意义建构的认知理据。

二、方位词“下”的实体空间关系构式

实体空间关系构式是表达两个客观事物具体空间关系的象征结构。方位词“下”在实体空间关系构式中,可以表达如下几种空间概念:

1.射体和界标是离析关系

根据射体和界标的具体位置分为下列三种情况:

A.射体位于界标的绝对下方

(1)阿尔卑斯山峰上的积雪在蓝天下十分耀眼⑧。

(2)两只蝙蝠从正在倒塌的屋檐下陡然飞出。

(1)和(2)中,界标“蓝天”、“蝙蝠”和射体“积雪”、“屋檐”是绝对的上、下位置关系。射体和界标是离析关系。

B.射体位于界标的相对下方

(3)前面路口遮阳伞下的交通警察的白色制服十分醒目。

(4)这店楼上住人,楼下卖茶带饭。

(3)和(4)中,射体“遮阳伞”、“楼”和界标“交通警察”、“茶、饭”是一种相对的上、下位置关系。界标和射体均接触并垂直与地平面,界标高于射体。

C.射体位于界标的阴影范围内

(5)树荫下有几个老人在乘凉。

(6)杜梅清晰地出现在一盏路灯的光晕下。

(5)和(6)中,界标“树荫”和“光晕”形成的是一种隐形的锥状三维空间,具有投射空间的特征,射体“几个老人”、“杜梅”处在界标“树荫”、“光晕”投射的空间范围内。

2.射体和界标是接触关系

A.射体和界标接触且可以离析

(7)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8)我们都是用背包带把老羊皮大衣勒起来,塞到屁股下,像骑着一头活羊那样防寒。

(7)和(8)中,射体“金簪”和“老羊皮大衣”位于界标“雪”和“屁股”的下方,射体和界标空间距离为零,接触且可以离析。

B.射体和界标接触且不可离析

(9)她柔弱的外表下有一颗坚强的心。

(10)她有很白的皮肤,能看出皮肤下蓝色静脉的流动。

与(7)和(8)不同的是,(9)和(10)中,“内心”和“外表”、“静脉”和“皮肤”接触但不可离析。

其中,语式(1)(3)(5)(7)(9)表达的是射体和界标之间静态的离析或接触关系;(2)(4)(6)(8)(10)则表达射体和界标之间相对运动的方位关系。由于射体和界标之间的互动,方位词“下”具有接触、离析、静态和动态的空间概念,具有不同的构式义,每种构式义的凸显是对射体和界标形成的具体空间关系的具体阐释。

三、方位词“下”的隐喻空间关系构式

隐喻空间关系构式是表达两个抽象事物的非具体空间关系的象征结构。在隐喻空间关系构式中,方位词“下”的构式义分为如下几类:

1.环境场合义

构式记为:“NP1+下,NP2+VP”。NP1通常为“环境、背景、场合、气候”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NP1下”指的是NP1以外的环境场合等等。

(11)很多队员在赛场上激烈对抗,在赛场下则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12)荧幕上的水均益,一个是战地记者的身份,会出现在烽火纷飞之时,一个是高端访问的采访者,对话国际政要。荧幕下,他的生活,他的家人却从未向记者公开。(访谈节目《说出你的故事》,2014年4月27日)

(11)和(12)中,“赛场下”指的是赛场以外的场合;“荧幕下”指的是电视节目以外的普通生活环境,认知上将这种场合和环境识解为界标。基于概念隐喻“事件是实体”的认知机理,把“队员一起谈笑风生”这一动态事件识解为射体;把“他的生活,他的家人却从未向记者公开”这一动态事件识解为射体。射体和界标经历了从虚拟离析关系到虚拟接触关系的转化。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先存在环境场合,才会有环境场合中的具体事件。

2.比较义

构式记为:“NP1(不)在NP2之下”。NP1和NP2是比较关系。

(13)他手上的论文数量在我之下。

(14)听那兵刃相交的声音,敌人武功似不在他之下。

(13)中,认知主体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比较标准,将他的“论文数量”识解为射体,将我的“论文数量”识解为界标,把两者进行比较。(14)中,认知主体以武功的高低作为比较标准,将“敌人的武功”识解为射体,将“他的武功”识解为界标,将两者进行比较。在(13)和(14)中,射体和界标是静态的虚拟离析关系。

3.条件情况义

构式记为:“(在)X+NP1下,NP2+VP”。NP1为“条件、情况、形式、局面、方针”等等抽象名词,前面通常有修饰成分X。X+NP1是NP2+VP产生的条件情况。

(15)懵里懵懂的状态下,她俩上了两个“招工者”的卡车。没想到这一去,就掉进了无尽的深渊。

(16)在这种状况下,汉武帝主动颁布承认暴政的《罪己诏》,着手于恢复民力,避免了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

(15)和(16)中,认知主体把“懵里懵懂的状态”和“(社会动荡的)状况”识解为界标,“上了两个‘招工者’卡车是由于“懵里懵懂的状态”而发生的具体事件;“汉武帝颁布《罪己诏》……”是由于“(社会动荡的)状况”产生的结果。基于隐喻“事件是物体”的认知机理,认知主体可以将其识解为射体。在现实世界中,先存在条件情况,才有因条件情况产生的结果,射体和界标之间经历了从虚拟离析到虚拟接触的动态转化过程。

4.使动构式义

其中包括三个不同却相关的下层构式义,即主导义、原因义和情状义。

A.主导义:构式记为“在NP1下,NP2+VP”

(17)在何香凝的责问下,吴铁城抓耳挠腮,不知所措,赶紧打电话给宋子文讨救策。

(18)在日本军队的残酷镇压下,有7 500多人被杀害,1.6万多人受伤,4.7万多人被捕。

(17)和(18)中,“何香凝的责问”和“日本军队的残酷镇压”都表述的是一个事件。在整体扫描的识解方式下,具体事件作为成分状态被同时激活而并存,很容易被识解为一个抽象实体,基于隐喻“事件是实体”的认知机理,认知主体将事件识解为界标。“吴铁城抓耳挠腮,不知所措,赶紧打电话给宋子文讨救策。”是在“何香凝责问”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有7 500多人被杀害,1.6万多人受伤,4.7万多人被捕”是日本军队残酷镇压导致的一系列后果,认知主体将其识解为射体。射体和界标经历了从虚拟离析到虚拟接触的动态转化过程。

B.原因义:构式记为“(NP)+VP1下,NP+VP2”

(19)在与当地群众协商下,界首酒厂租赁了85亩土地,调动了6家施工队同时施工,仅用10个月时间,建起了年产大曲酒2 000吨的生产厂房9栋。

(20)在对方球员的积极拼抢和跑动下,中国队根本无力招架,最后以1:5输掉了这场比赛。

(19)和(20)中,界首酒厂“与当地群众协商”是一个具体的事件;“对方球员的拼抢和跑动”表示一种动作行为。在整体扫描的识解方式下,“界首酒厂与当地群众协商”这一具体事件作为成分状态被同时激活而并存,被识解为一个抽象实体;“拼抢和跑动”的动作和行为被叠加起来,形成一个完型,被感知成一个抽象实体。基于概念隐喻“事件是实体”和“动作行为是实体”,认知主体将其识解为界标。“租赁了85亩土地,调动了6家施工队同时施工,仅用10个月时间,建起了年产大曲酒2 000吨的生产厂房9栋。”是界首酒厂“与当地群众协商”后产生的一系列结果;“中国队最后以1:5输掉了这场比赛”是由于“对方球员的拼抢和跑动”而产生的结果,认知上识解为射体。在现实生活中,先有原因,后有结果。所以,射体和界标经历了从虚拟离析到虚拟接触的动态转化过程。

C.情状义:构式记为“VP1下,NP1+VP2”,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

a.VP表示动作行为,如:重压、品尝、细听、对比、追问、乍看,等等。

(21)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中感到学习压力过大的达20%多,感到学习压力不大的不足1/3。更多的研究表明,重压之下,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会受到压制。

(22)一家餐馆以卖兔肉驰名。客人叫了一碗兔肉,品尝之下,觉得味道有异,就喊堂倌过来。“这是兔子肉吗?”客人问。

(21)和(22)中,“学习压力压迫孩子”表述的是一种事件情况;“客人品尝兔肉”表述的是一个动作行为。在整体扫描的识解方式下,具体事件和动作行为作为成分状态被同时激活而并存,被识解为一个抽象实体,基于概念隐喻“事件是实体”和“动作行为是实体”,认知主体将其识解为界标。“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会受到压制”是由于学习的“重压”而产生的结果;客人喊堂倌进行询问是品尝兔肉后产生的一系列具体的动作行为,认知上可以识解为射体。射体和界标经历了从虚拟离析到虚拟接触的动态转化过程。

b.VP表示情感,如:盛怒、情急、高兴、绝望、气愤,等等。

(23)当时张太太盛怒之下,不假思索,以致有此一番举动。

(24)此时,公司保安员李保良在房内听到叫喊声,心知有异,情急之下连衣服也顾不上穿,顺手抱起一床被子就冲了出来。

(23)和(24)中,认知主体通过概念隐喻“情感是实体”,将张太太的“盛怒”和“公司保安员李保良”的“情急”识解为界标。张太太“不假思索,有此一番举动”是由于“盛怒”这种情感状态产生的动作行为;李保良“连衣服也顾不上穿,顺手抱起一床被子就冲了出来”的是由于情感状态“情急”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动作行为。在整体扫描的识解方式下,这些动作行为被叠加起来,形成一个完型,被感知成一个抽象实体。基于概念隐喻“动作行为是实体”,在认知上实现为射体。在现实世界中,先有这种情感状态,后有因情感状态产生的一系列动作行为。所以,射体和界标经历了虚拟离析到虚拟接触的动态转化过程。

四、“下”的隐喻空间关系构式义建构的认知理据

Cruse的动态识解理论(dynamic construal of meaning)指出,词语本身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词语的意义是在实际运用中通过不同的意义建构心理过程而形成的。词义本身是较模糊和笼统的,词义的具体化和明确化是语境参与使然。汉语方位词“下”本身只表征抽象的空间关系,只有在不同的语式中才建构出它不同的意义。可以说,汉语方位词“下”的意义是荷载于空间关系构式之中。我们认为,在隐喻空间关系构式中,方位词“下”的构式义的建构与由其所连接的射体和界标相联系,包含了认知主体的概念隐喻识解。

空间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最容易理解的概念,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概念。人类的空间体验是这个世界的经验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认知主体可以将空间概念的属性投射于其他抽象概念,用表达具体空间义的方位词表达隐喻空间义的抽象概念。实际上,“下”所表达的空间关系的泛化形式非常复杂。在“下”的隐喻空间关系构式义中,有些是具体空间概念的直接投射,如环境场合义和比较义。而另外的一些隐喻空间关系构式义,如原因义、条件情况义和使动构式义并不是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直接泛化生成的,而是在由空间概念演化成的时间概念基础上泛化而成的。

时间概念是从空间概念发展而来,表述空间关系概念的词语可以用来表述时间关系概念。如英语中before,in等,汉语中的前、后、远、近等。汉语表述时间的方式分横线和纵向两种:一是用“前、后”表述时间先、后关系;二是用“上、下”表述时间先、后关系。据考察,汉语纵向时间表达丰富且成系统。“汉语成套地使用上下这种纵的空间关系来描述过去和未来。”⑨“上”表述先发生的事件,“下”表述后发生的事件。如:上星期、下星期,上半场、下半场等等。经学者⑩⑪考察发现,当“下”的构式义表示条件情况义、受控义和原因情状义,或具有短时性,或具有先时性,或具有伴随性。

当“下”表示原因时,界标和射体的时间先后关系十分清楚。(19)中,界首酒厂与当地群众协商在前,“租赁了85亩土地,……建起了年产大曲酒2 000吨的生产厂房9栋”。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在后。当“下”表示条件情况时,界标和射体的先后关系虽然并不是很明显,但是这种先后关系是存在的,如,“懵里懵懂的状态”和“她们上了招工卡车”是伴随关系,但是“上了招工卡车”肯定是在“懵里懵懂的状态”发生之后,“上了招工卡车”是整个过程的终点。

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空间隐喻理论,“上、下”的语义可以进一步投射到其他抽象概念领域,表达顺序、等级、因果等存在内在逻辑关系概念。按照时间先后和逻辑关系,我们可以说,控制者在上,被控者在下;原因、条件情况在上,结果在下。总之,人类对时间以及其他抽象概念领域的认知都是基于空间关系概念的语义延伸。同时,根据我们的观察,双音节的方位词“上面”,“下面”和其他词语组合表达空间方位关系时的频率要低于单音节的“上”,“下”,这符合语言表达的组合经济性原则和省力原则⑫。

综上所述,在“下”的六种隐喻义中,有些是在空间关系的基础上直接泛化而成,我们描述为:“空间关系义→环境场合义比较义”;而有些意义的拓展路径则比较复杂,是在空间关系演化成的时间关系基础上泛化而成,我们描述为:“空间关系义→时间关系义→条件情况义主导义情状义原因义”。

五、结 语

本文以空间关系构式为观测点,考察了汉语方位词“下”在实体空间关系构式和隐喻空间关系构式中的意义,探究了“下”在隐喻空间关系构式中意义建构的认知理据。在实体空间关系构式中,方位词“下”表征的是具体的空间关系概念,由于射体和界标的互动,方位词“下”具有不同的构式义,不同的构式义表达的是不同的具体空间关系的概念。在隐喻空间关系构式中,方位词“下”表征了六种构式义。这些意义的建构包含了认知主体的概念隐喻识解。其中,环境场合义和比较义是在空间关系的基础上直接泛化而成;条件情况义、主导义、原因义和情状义是空间关系演化的时间关系基础上泛化而成。

空间是人类直接面对、直观感知的,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第一要素。空间概念是人类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人们理解其他概念的基石。对空间、空间关系及其隐喻辐射的相关认识,构成了人类认识实体事物、抽象事物的不断深化的历程。

注释:

①崔希亮:《空间方位关系及其泛化形式的认知研究》,《语法研究与探索》(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85-97页。

②刘国辉:《汉语空间方位词“上”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③蔡永强:《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④屈哨兵:《“在NV下”式的受动特性与成立动因》,《汉语学报》第1期。

⑤⑩张幼冬:《“在……下”语义的认知研究》,《汉语句式研究与教学专题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3-85页。

⑥⑪马喆:《“(在)X下/之下”结构的多功能考察》,《语言学论丛》(第四十七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03-117页。⑦张克定:《关于空间关系构式的几个基本问题》,《山东外语教学》2013年第3期。

⑧本文的语料如非特别指明,主要来自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和网站www.baidu.com的搜索结果,个别句子做了简化。

⑨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下),《国外语言学》1991年第1期。

⑫张建: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组合经济性》,《汉语学报》2012年第4期。

(责任编校:文建)

A Cognitive Study on Spatial Rel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Localizer“Xia”in Chinese

GAO Yuan,WU Changan

The localizer“Xia”in Mandarin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patial relation construction including“Xia”(Xia-SRC),whose constructional meanings exists in the Xia-SRC.The Xia-SRC is divided into two basic types—the concrete spatial relation construction(C-SRC) and the metaphoric spatial relation construction(M-SRC).In the C-SRC,the localizer“Xia”expresses the spatial concept,such as touching,distance,static and dynamic.In the M-SRC,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Xia”includes metaphors construal by cognitive subjects.Among the six constructional meanings of“Xia”,the environmental meaning and the comparative meaning are generalized from the spatial meaning directly,and the meanings of condition,emotion state,control and reason are generalized from the temporal meaning originating from spatial meaning.

spatial relation construction;localizer;cognitive model;metaphors

高原,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 长春 130024)吴长安,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吉林 长春 130024)

吉林省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重大项目“吉林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规律研究”(JYKL125ZD-01)

猜你喜欢

方位词离析构式
有讲究的方位词
动物们的聚会
基于空隙率分布的沥青路面离析评价法的研究
离析模式对沥青混合料密度和构造深度的影响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汉语方位词研究
离合词“连”字句离析形式的特征、生成机制及语用功能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