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权教育与职业独立:近代苏州振华女校探析

2016-03-16陈春兰

关键词:女权苏州教育

陈春兰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



女权教育与职业独立:近代苏州振华女校探析

陈春兰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79)

〔摘要〕清末民初,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发展女子教育的呼声益高,江苏因其地理经济文化等优势,在民间掀起了一股创办女学的风气,不久大部分女校因各种原因相继停办,惟振华女校历经百年风雨依然矗立。振华女校的发展与其管理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办人谢长达一直奔走于女性解放的前列,继任者王季玉则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引进女中,进一步解放师生的思想。振华女校的师生有着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时代使命意识,战争期间,积极奔走于前线后方,亲身参与救国行动;和平时期,则奔走于大街小巷,宣扬女权思想,致力于争取妇女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权利,同时要求婚姻自由与法律平等,对当时的妇女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苏州;振华女校;女权;教育

晚清之季,中国整个社会处于变革之中,女性也在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中寻找新的社会身份。女子欲从家庭走向社会,从女红走向职场,根本之计在于女子教育。甲午战后,女学之议大兴于时。如梁启超在1896年就认为,“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1]维新变法后,倡办女学的呼声益高,朝廷亦放宽各种限制,各地掀起一股创办女学的潮流。江苏省凭借其文化与经济的优势,走在各省前列,振华女子学校即为其中的典范。

振华女校创办于1906年,由谢长达以及陈星昭、周修辉等人,募集千数百元为开办费用,“赁严衙前东小桥顾氏房屋为校舍”[2],稍事修缮,于同年10月18日开办两级小学,并定此日为纪念日。振华创办后,在开辟风气、培养人才、推进女权运动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1945年,教育家陶行知在振华演讲时称赞:“女子教育一项,振华是数一数二的学校,是苏州第一个学校,也是振兴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锋”[3]。遗憾的是,学术界对其研究甚少,仅能从相关书籍或论文中捕捉到零星片段①。 本文试以苏州市档案馆所藏振华女校之档案为基础,窥探1906-1953年振华的成长及女权运动在学校中的发展②。

一、学校沿革

作为苏州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独立创办的女校,振华经历了百年风雨毅然矗立(即今天的苏州市第十中学)。根据中学开办时间,可将振华发展分为以下初创时期、中小学合并时期、中小学分离及抗战时期、战后时期等几个阶段。

1906年,谢长达等聚集士绅赞助办两级小学,“目的是要贯通中西文化,因为觉得教育之重要,所以有小学设立之必要”[4],翌年添设简易师范,此时规模很小,只有学生数十人,为解决经费问题,谢长达邀请江苏省官员程德全、朱家宝,何刚德等,先后来校参观,得到其嘉许,“三公指拨经常费每月规银二百两”[5]。谢长达运用自身的社交网络,为学校争取到了政治实权人物的支持。因而学校得以推广学额,添设学科,从而奠定了振华女校的基础。

1918-1928年的十年为振华中小学合办时期。1917年,谢长达三女王季玉自美国学成归来,此时其母由于年岁已高,在校董会的决议下,将校务交与王季玉打理。王季玉“以当时苏地女子中学,尚付阙如,窃思中学为高等教育之基础,欲求高深学问,则非先受中等教育不可”[5],力主“提高女权,亦非重视女子中等教育不可”[6],于是邀约杨季威、薛默等,共同筹商经费,增设中学部。

创办初期,办学规模极其简略,中学生仅有五人,所有校务,均附设于小学部,当时仅添总务主任,兼中学部主任一席。学生数量虽少,但对于学生的教育,学校则给予了特别注意。学校的种种努力,均获得了有效成果,“至民十年秋,学生已增至百有余人”[5]。校舍不敷应用,又“典得严衙前顾氏房屋为校舍”[2],同时成立图书馆。1923年,学生增至二百余人,振华遵照教令,改为三三新学制,同时积极准备进行立案事宜。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于南京,学校改组,于1928年获吴县教育局立案,从此振华学校获得了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身份。

1928年校董会亦依法改组,重推王季玉为校长,由于校舍不敷应用,遂与当局商议,将旧织造府署用为中学部校舍[2],改名为“苏州振华女学校”,小学部仍留原址,中小学部正式分离。振华以“诚朴仁勇”为校训,以“恪守纪律、锻炼体魄、娴习礼仪、培养公德、启发思想、培养技能、善用闲暇、厉行俭朴、热心服务”为训育目标,以期培养学生为“群居守纪律,重团体,爱国爱校,生活科学化、精神革命化,为人格健全之国民。”[7]在教师方面,当时师资堪称“聚吴门一时之盛”,王季玉利用其母与自己的影响力,邀请中外著名学者名流,如法国孟纳博士、美国罗素博士夫妇、章太炎、蔡元培等先后来校参观讲学。[6]至1934年夏,中学部人数增至430人,小学部增至295人,学校设施完备。[5]

1937年秋,苏州沦陷,王季玉“遂于诸同事商议如何迁避东山、同里、上海”[8],后因战事告急,学校被迫停办。王季玉亦曾将沪校托于校友杨绛,后因人力财力之不足,终成泡影。振华女校的师生,“对于抗日战争的远景、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有着合乎理性的思考”[9],抗战八年,即使学校停办,全体教师亦皆不接受伪政府办学邀请,王季玉则“返蛰居僻乡,生活之窘,甚于贫农,最后变名易姓,隐匿东山”。[8]

抗战胜利后,王季玉“即自强去沪,多方奔走,始于九月中旬集留沪校及诸坚贞之旧教职员与校友,开第一次振华女子复校筹备会,商讨索回校舍,筹措经费及招生等事”。[8]1948年,王季玉赴美参加母校蒙特育克女子大学校庆,获得荣誉校友奖学金,并将其悉数捐给振华,而后到美国哥伦比亚旁听教育学。1949年4月,苏州解放,王季玉排除艰辛回到新中国,再次主持校务。1953年,振华女校由政府接办,先后改名“苏州市女子中学”及“江苏师范学校附属女子中学”,自此振华由私立转为公立,学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母女校长的办学理念

谢长达,祖籍安徽,生于1849年,“三岁值鸦片战争,十三岁值洪杨之战,自幼遭逢乱离,备尝艰辛”[11]。由于她自幼识字,广发涉猎,这为她日后接受新思想奠定了基础。22岁时,嫁与苏州王杲卿。作为苏州历史上最早接受近代民主思想的女性之一,人称“王三太太”。王杲卿曾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升任内阁侍读学士[1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为其门生,并奉谢长达为师母,这与后来蔡元培对振华的关注不无关系。婚后她随夫居住北京,此时,清政府与各国的交往日渐频繁,西方思想的逐渐渗入,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895年,王杲卿因甲午海战失败,悲愤悒悒,忧国而亡。谢长达便携带遗孤九人返苏,定居于十全街。

谢长达返苏后,鉴于中国社会局势,遂致力于社会事业,开始了她一生中辉煌的业绩,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蔡元培对谢长达的一生事业做了精辟的概括:“先生一生事业最重要的是对于男女平权,最着力而最有成效。表现在身体和经济两方面……先生组放足会,以为女子身体亦一样强健,又组公益团,救济贫困女子,是表示经济平等……先生认为男女不平等最大原因,为受教育的不平等……遂发起创办振华……”[13],即谢长达为解放妇女,所做事件有三:组建放足会,创办女学,成立女子公益团。

一是组建放足会。1901年,谢长达发起苏州放足会总会,设于十全街私邸,自任总理,鼓吹妇女们放足,她说:“路都不能痛快的走,怎么可以做事业呢?”[14]制定《苏州放足会章程》,“旨而设凡属女子皆应竭诚襄助以挽颓风”[15]。谢长达在苏州各地演说《天足会与放足会的办法》,阐述女子缠足对身心的摧残,为什么要放足,放足的方法等,最后呼吁“妇女们须要识字习算,学些工业以谋自立之策。女娃子免缠足之苦,尤要教她读书”[16],认为严禁缠足,提倡女子教育,能去旧更新,使国家富强。

二是创办女学。放足会成功后,年五十五岁的谢长达开始专注其他社会事业。时值清廷废科举,兴学校,谢长达鉴于女子不学无才,为社会诟病,三吴素称文物之邦,而所有略具规模之女学,又为外人所设,认为“男女不平等最大原因,为受教育的不平等”[13],要做到真正的妇女解放,须从教育着手。谢长达当时做妇女解放工作,重事实,不在形式,当时”据教育部统计,中国仅有二十万分之一的妇女能受教育”[17],于是捐募千数百元,创办“振华”,旨在以教育振兴中华。

三是组织女子公益团。“长达先生鉴于我苏女子,终岁无所事事,闭居家中,不知人生应尽之职责”[18],遂于1915年组女子公益团,集合中外女士以互助之精神为社会服务,“目的是改良家庭,改进社会,并且帮助穷苦人读书”[19],制定章程,声称“本团专请求女子所能尽之公益,以发达女子自治之能力,增进女子职务上之知识,俾我女子有以佐男子之不远而去其向日依赖放弃之性质”[20],以表示女子经济之独立。女子公益团重德行、教育、卫生及交际。公益团每年开常会十次,主题内容多样,有时调解纠纷,有时请名人演讲,有时指示工作方针。每次开会,先生必亲自出席。[19]

王季玉(1885-1967年),谢长达之三女儿,早年毕业于苏州景海女校,后赴日本学习英语和数理,考入美国麻省蒙特霍育克女大,获文学学士学位,又赴伊利诺大学攻读植物学,获硕士学位,可以说是一位文理兼备的全才。回国后,她拒绝了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邀请,接办振华女校,扩大规模,增设中学部,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事业。

对于中国的女子教育,王季玉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她在华东基督教教育年会上演讲时,曾将中国的女子教育分为尼姑教育(教会教育)、妻子教育、女士教育三类,要求女子养成独立的人,夺取地位、经济、学识、自由,要求在各方面给予女子以同样的尊敬。

王季玉积极引进国外现代化教学理念,建立校董会,邀请章太炎、蔡元培、竺可桢等学者,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建言献策。又实行校长责任制,由校董会选举校长,校长实施管理职能,体现民主集中制的模式。[21]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注重女性独立个性的养成。

1953年,振华女校由苏州市政府接办,学校由此改为公立,王季玉先后担任校长、名誉校长。王季玉终身未嫁,将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中国的女子教育事业,1967年3月病逝于杭州,享年83岁。

三、学校里的女权运动

中国女权思想的萌动始于晚清女子教育。维新变法时期,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已被引进中国,男女平等观念开始冲击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一批维新志士开始把妇女解放和国家的强弱联系起来,认为解放妇女是救亡图存的重要方面,开启了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潮。这一时期建立的女校,一直夹杂着政治斗争和女权斗争,摆脱社会对女性的禁锢是这一时期的女校以及部分先进女性的奋斗目标。振华女中的大部分教师都是留学欧美,较早地接受近代思想教育,因而全校师生走在了女子解放的前列。

这一时期,妇女运动主要表现在要求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与男子权利平等方面。从女学生们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略窥此时期振华女中学生对于女权运动主要表现在教育、经济、政治、法律、体育等方面。

一是政治方面。清末民初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压力,各种运动此起彼伏。女校以及女学生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无可避免地卷入了到各种变革和政治运动中。战争时期,则带动民间势力,投入救亡运动,如倡议女青年,为国家的前途担负自己的责任“在后方不断的工作……”[22];劝全国同胞节约、募捐以资前线[23];组织抵制仇货会,肃清仇货,推行国产[24];组织乡村演讲队,向偏远地区传达最新时事动向等。和平时期,则积极参与各项政治运动、关注国内外大事,如厉行新生活运动,以期培养全民公德[25]等。通过当众演讲、散发传单、参加游行等方式引导社会群众,是当时女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主要方式。

二是经济方面。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女性已经开始意识到,要取得与男子平等的权利,首先必需取得经济之独立。女性对职业领域的探索对于“经济力”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当时女学渐兴,很多人认为“幼稚园及小学教员实可为女子之专职”,一时之间,很多简易师范建立,培养了一批小学教员,亦解决了一部分女子的职业问题;而工业的发展,则使得文化相对较低的女性能够进入工厂,靠自己谋得经济的独立。振华女校也关注毕业生的出路状况,设立毕业指导委员会,专门指导毕业生的出路[26],或是聘请社会人士进行有关职业的演讲。而从振华毕业生的出路来看,振华的学生毕业之后80%以上选择了升学,继续在清华、交通、中央、金陵大学等国内高校就读深造,而且留学国外的亦不在少数。

三是教育方面。这一时期,女学的兴办有利于教育权的争取,然而,女子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振华一学生曾在作文中写道“今日女子教育之通病,一、实用的技能缺乏,二、家庭教育的忽视,三、女子教育缺乏职业之训练”[27]。振华女校对于上述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首先普及教育,迎合世界潮流,栽培出一种专门的人材求合于实用;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规定“家政、法政、卫生、儿童心理、儿童教育”等为女子必修科目,以利于现代家庭之应用;最后,开设职业教育,进行职业培训,为女学生服务社会创设便利条件。

四是体育方面。追求女性的权利,不可避免的要求得到身体的解放,健全的体格是妇女从事现代生活的先决条件。近代女学的开设,亦引进体育课程。振华女中开设体育课程的目标即是“养成学生身心健康,以作振兴民族之准备”。注重引导学生对健康美的追求,组织学生举行“健康表演”,以提倡健美观[28]。振华女校积极响应积极选拔女学生,参加吴县运动大会[29]。

四、结语

清末民初,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江苏民间创办女学蔚为风气,后来或因经费不足、管理不善、或是师资匮乏等原因,学校难以为继,许多女校先后停办。而振华女中作为江苏第一个完全由私人创办的学校,从小学而中学,继而相继设立师范科、幼稚园、大学预科,经历了社会的剧烈动荡,在多次危机中顽强生存,一直发展为今天的苏州十中。振华能一直坚持创办下来,与其管理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王谢长达和王季玉为代表的一批女性教育者,以振华女校为基础,努力在苏州地区推动着女性解放的本土化实践。创办人谢长达一直奔走于解放女性的前列,先创放足会,从身体上解放妇女,继而开办女学,使女子取得教育的权利,到其暮年时期,创办了女子公益团,以期教授女子社会经济独立的能力。后任校长王季玉则将振华带上了现代教育的轨道,其教育以迎合世界潮流,栽培专门人才并求合于实用,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为近代中国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新式人才。振华女校的师生有着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时代使命意识,战争期间,积极奔走于前线后方,亲身参与救国行动;和平时期,则奔走于大街小巷,宣扬女权思想,致力于争取妇女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权利,同时要求婚姻自由与法律平等,对当时的妇女运动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经过振华两代校长的不懈努力,不仅在思想和身体上逐步实现了女性的自我觉醒与解放,更重要的是,振华创造性的推行了女性职业教育,使其能在给予女性经济地位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崭新的社会身份。近代苏州地区较为开放的社会和思想氛围,给振华女校的女性解放和女权运动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而随着一大批新式女性在社会中崭露头角,也更一步推动了整个社会思想的变化。

注释:

① 参见杨维忠:《谢长达 王季玉——振华女中的母女校长》,《东山名彦:苏州东山历代人物传》,古吴轩出版社2007年版;安树芬,彭诗琅主编:《苏州市第十中学》,《中华教育通史》第13卷,京华出版社2010年版;许周鹣:《一代女杰开先风——近代女社会活动家谢长达》、《爱校如家育英才——近代教育家王季玉》,《吴地才女》,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夏宽:《振华女校母女校长》,《苏州十全街》,古吴轩出版社1998年版;黄祖坤:《园丁之歌——振兴中华的教育家——王季玉》,《巾帼风采 第三卷》,中国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费孝通:《念振华母校》,《逝者如斯》,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何晓玲《百年老校原来可以如此灵动》,《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10日第5版等。

②振华1906年成立为私立性质,至1953年政府接收,始为公办学校,本文主要探讨振华私立时期的发展,故将其时间限制在1906至1953年之间。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论女学[A].梁启超著,何光宇评注.变法通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7-98.

[2]漱石.本校新旧校舍变迁之经过(1932-06-15)[A].振华校刊二十五周年纪念特刊[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31-001-0012-001.

[3]陶行知先生演讲[A].振华女学校四十年纪念刊(1946-01-01)[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05-001-0445-001.

[4]校长报告(1937)[A].振华校刊(第十五册)[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05-001-0421-001.

[5]季玉.三十年来校史报告(1936-08)[A].振华女学校三十年纪念刊[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31-001-0029-001.

[6]安树芬,彭诗琅.中华教育通史(第13卷)[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2856.

[7]训育改革(1932-06)[A].振华校刊二十五周年纪念特刊[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31-001-0012-001.

[8]季玉.复校经过(1946-01)[A].振华女学校四十年纪念刊[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05-001-0445-001.

[9]柳袁照.振华之路——苏州十中百年纪程[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45.

[10]杨维忠.东山名彦[A].苏州东山历代人物传[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462.

[11]杨季威.王谢长达先生事略[A].振华季刊(第二卷第一号)[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31-001-0024-001.

[12]许周鹣.一代女杰开先风——近代女社会活动家谢长达[A]. 许周鶼.吴地才女[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2.

[13]蔡孒民先生演说[A].振华季刊(第二卷第一号)[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31-001-0024-001.

[14]王季铨.忆三伯母一位女届的先觉[A].振华季刊(第二卷第一号)[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31-001-0024-001.

[15]苏州放足会章程[A].振华季刊(第二卷第一号)[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31-001-0024-001.

[16]演说天足会与放足会的办法[A].振华季刊(第二卷第一号)[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31-001-0024-001.

[17]杨千里先生演说[A].振华季刊(第二卷第一号)[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31-001-0024-001.

[18]杨学邃.纪念长达太老师[A].振华季刊(第二卷第一号)[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31-001-0024-001.

[19]女子公益团代表杨达权先生致词[A].振华季刊(第二卷第一号)[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31-001-0024-001.

[20]女子公益团简章(1923年6月续订)[A].振华季刊(第二卷第一号)[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31-001-0024-001.

[21]校董会略史(1936-08-01)[A].振华季刊(第二卷三四期)[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31-001-0029-001.

[22]王慧贞.非常时期的准备(1937)[A].振华校刊(第十五册)[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05-001-0421-001.

[23]卢莹.劝全国同胞努力捐募款项以应前方急需书[A].朱漱芳.劝节用援助绥远将士书(1937)[A].振华校刊(第十五册)[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05-001-0421-001.

[24]本校抗日救国工作纪要(1937)[A].振华校刊(第十五册)[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05-001-0421-001.

[25]陈满珍.新生活运动与民众教育(1937年)[A].振华校刊(第十五册)[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05-001-0421-001;新生活运动之训练(1936-08)[A].振华季刊(第二卷三四期)[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31-001-0029-001.

[26]学校行政概况(1936-08)[A].振华季刊(第二卷三四期)[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31-001-0029-001.

[27]谈女子教育[A].振华季刊(第一卷第四号)[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31-001-0025-001.

[28]方旭红.集聚·分化·整合:1927-1937年苏州城市化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240-241.

[29]邀请振华女中参加运动大会的函(1946-04-19)[Z].苏州市档案馆藏,档号:I05-001-0443-067.

(责任编辑:胡乔)

A local sample of women education:Research on Suzhou Zhenhua female school (1906-1953)

CHEN Chun-lan

(Institut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430070, China)

Abstract:During era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society,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women's education. With the advantages from geograph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a trend for women education has been raised in Jiangsu Province. However, most of the school have been closed for various reasons except Zhenhua female school. The development of Zhenhua female school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managers. The founder Wangxie Changda concentrated herself in the movement of female liberation, and her successor Wang Jiyu brought in modern sense of educatio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integrity and time spirit, participating in the movement of national salvation during the war years and getting equal rights for women in peaceful age, which bought abou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women movement.

Key words:Suzhou; Zhenhua female school; women rights; education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2.015

〔中图分类号〕G7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733(2016)02- 0066- 05

[作者简介]陈春兰,女,湖北麻城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2013级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1—25

猜你喜欢

女权苏州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题解教育『三问』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向警予的女权思想
这样的“女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114年前,女权先锋与两则征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