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济河考略

2016-03-16季祥猛

关键词:盐河清江浦永济

季祥猛

(淮安市政协 文史委, 江苏 淮安 223001)



永济河考略

季祥猛

(淮安市政协 文史委, 江苏 淮安 223001)

永济河原为清江浦运河的越河,但用于漕运的时间不长。清康熙时,部分河段改为运料河;乾隆时,兼为运盐河道,并被地方称为盐河。盐纲改票后,永济河变成一条纯排水河,沿用至今。永济河开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对明清漕运、盐运、治河和当地排水等作出过贡献。永济河的相关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淮安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利用价值。

永济河;运河;演变;时代价值

永济河原为明万历十年(1582)开凿的清江浦运河(又称里运河)的越河,或称备用河,但用于漕运的时间不长。康熙时,部分河段改为运料河;乾隆时,兼为运盐河道,并被当地人称为盐河。淮安市清浦区盐河镇即得名于此。盐纲改票后,永济河变成一条纯排水河,沿用到今天。期间,永济河还经历过重大的改道,特别是康熙二十五年开凿的起于清口永济河头向东南入白马湖的一条运河,其杨庙到窑湾的部分就是利用永济河的老河道。永济河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凿,到现在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对明清国家漕运、盐运、治河和当地排水等作出过历史性贡献。因此,永济河是一条历史文化之河,具有较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永济河的相关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淮安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利用价值。

一、永济河的规划与开凿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新都粮食物资供应变得重要起来。永乐时,以平江伯陈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不久罢海运,兴漕运。陈瑄开府淮安,为了保证漕运畅通,于1415年沿故沙河旧道开凿60里之清江浦河,以免漕船行经淮安末口入淮的盘坝之费和漕船经淮河北上的风涛之险,由此可见清江浦河的漕运咽喉之地位。

弘治八年(1495),右副都御史刘大夏筑黄陵冈长堤竣工,自此,黄河全流入淮,经常出现倒灌清江浦运河、淤塞运道的情况,淮安段漕运安流的局面发生逆转。明成化年间,就开始出现黄河倒灌运河的问题。隆庆三年(1569),黄河决淮安礼、信二坝,自清河至淮安城西沙淤30余里。为解决清江浦沙淤后漕粮经过淮安的运输问题,不得已又恢复使用末口五坝盘坝,通过盘坝让漕船进入黄河北上。万历初,黄河在崔镇决口,淮决高家堰,造成清口崔镇以下黄河淤塞,淮河全部从高家堰冲漫,清江浦运河两岸连年水患,运道梗阻[1]。当朝河臣凌云翼提出,为保证漕运畅通,有必要开凿清江浦的备用河——永济河。

凌云翼提出的新运河开凿方案是:东接清江浦河,经淮安城南窑湾,自马家嘴历龙江,自杨家涧出武家墩。此方案对运河出武家墩后再向哪里虽没有说明,但根据当时的水系情况,出路一为向西往天妃坝,再一路折向东与清江浦汇合。其下属司道一级官员张誉等对此问题提出初步意见,就是出武家墩后,再折向东,到通济闸与清江浦河汇合。给事中(负有工程审核职责的官员)尹瑾的审核意见认为新河向西入淮不妥,向北进入通济闸是可行的。

在进行论证并综合大家意见之后,凌云翼向皇帝上呈有关开挑永济河的报告。在报告中,他全面陈述开河的必要性,同时还提出开河的路线,以及配套设施等。报告说平江伯陈瑄开浚清江浦一带运河,既有利于漕船直达位于码头的运口,又省去转盘的时间和人力财力,这个制度非常好。起先,黄河趋向东北,堤外沙滩,离运河很远。近来水势向南漫流,冲刷运河堤防,万一出现冲开运河堤之类问题,不但淮安城城垣和城中百姓性命不保,而且运河咽喉运输问题深以为患。所以,建议在淮安城南运河的旁边,利用窑湾到杨家涧一带30里原有河形,又自武家墩以东16里,开河一道,直接与运河通济闸出口相连通,以便利漕粮运输。仿照老运河建闸的体制,在永济河上建两座新闸,以备蓄泄,调节水流落差。在旧运河新庄闸下拦筑大坝,使水入闸口,转由新渠,自北而南,仍归淮城迤南运河。每年筑坝、车盘、启闭之法全按老办法办。*《乾隆淮安府志》卷六,《河防志》:“(明万历)十年(1582),先是河道尚书凌云翼言:清江浦河夹堤邻黄河,迩来水势南趋,恐黄河决啮,运道可虞。欲于城南窑湾,自马家嘴历龙江,至杨家涧出武家墩,另开新河通运道。在司道张誉等初议,从武家墩折而东仍合通济闸出口。给事中尹瑾疏论武家墩不可开,通济闸合流之议。可从。”

永济河方案于万历九年(1581)得到批准,于万历十年(1582)开工建设。新开运河在清江浦西,名为永济河,全长45里。东起淮安城城南窑湾,经过龙汪闸(闸名),至杨家涧(自然河道),出武家墩,折而东合通济闸入淮,并建窑湾、福兴、龙门三闸*李孝聪、席会东著《淮安运河图考》之《淮安府图》中:清江浦河与永济河部分标为四闸,在窑湾与福兴闸之间还有一闸为通湖闸。。此时,清江浦正越河同时通航。新开永济河与清江浦河形成环形通道。东端由窑湾闸通清江浦运河*《大运河清口枢纽工程遗产调查与研究》:清江浦河南便是里运河。里运河即为中国南北大运河淮安到扬州的一段,清江浦为其北端。里运河古称邗沟,隋时称山阳渎,唐宋时期称扬楚运河,或楚扬运河,元明清时称里运河。,西端经文华寺,合通济闸,与清江浦汇合。永济河上从淮安城西的窑湾闸开始西行,经通湖闸与管家湖相通,并借湖水济运,再西行至福兴闸、龙门闸到高家堰后分流,一路往北与清江浦河合流后流向淮口,一路经天妃坝与淮水合流*《淮安府图》清江浦河与永济河部分。。

二、永济河的历史演变和功绩

永济河从开凿到今天有430多年的历史,其功能不断发生变化。开始为漕粮运输,后来为砂石、木料等水利工程所需物资的运输,再后来为食盐运输,期间兼有排水功能。最后,永济河沦为单纯的排水河道。

1.永济河用于漕粮运输。永济河开凿目的本来是漕粮运输,但其作为漕粮运输的航道仅运行一年,就因有人提出漕船从副河行进不利于正河上所设钞关*《乾隆淮安府志》:淮之钞关自宣德四年(1429)始。税收的管理而废弛不用。万历三十九年(1611),总河刘士忠开永济河口土坝济运,一年后又将其堵塞。天启三年(1623)冬,重新挑浚清江浦,故只得先挑浚永济河,待回空船行完毕,后挑清江浦河。第二年四月,清江浦疏浚工程完工,永济河又被堵闭不用。此后直到明末都是以清江浦河为漕船所经。清代也未重新使用永济河作为漕粮运输的通道,只将其作为运送柴米等重载的运输通道。

2.永济河作为洪泽湖大堤工程建设物资运输通道和蓄水堤防。清康熙时,淤废已久的永济河的潜在运输功能得到重新发掘。康熙二十五年(1686),在河臣的一份报告*《乾隆淮安府志》第六卷河渠《续题河工善后事宜》:“复循故道增挑,以运高加堰大工物料,则河既不可废,宜于西南接洋信港故道开浚,建闸以备蓄泄,蓄则闭闸以运工料,泄则开闸放水由洋信港入白马湖。而引五孔桥新挑河之水入于永济河,亦建闸以备蓄泄,两边多设涵洞,以时启闭,则百余年之害可除,而此一隅之水利可兴也。”中提到,建议再沿永济河故道增挑一段河道,使之与洪泽湖大堤东边运料小河相连接。这样从南方来的修筑洪泽湖大堤所需物料,可以通过里运河经永济河,进入运料小河*李孝聪《淮安运河图考》之《运河图》洪泽湖与高家堰部分,沿洪泽湖大堤有“运料小河”,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以满足洪泽湖大堤建设大型水利项目工程物料运输的需要。明清两代洪泽湖大堤的石工墙建设历时171年,其中大部分,包括堤上洪泽湖五石滚坝等很多重要工程,都是在清代康雍乾期间完成的。永济河被用作洪泽湖大堤建设工程的运料河与里运河的衔接河道,一直沿用到乾隆时期,产生过重要历史作用。在李孝聪编的《淮安运河图考》第131页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运料小河”字样,说明乾隆时运料小河还在发挥作用,则永济河也还在发挥运输功能。

3.永济河作为运盐通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的乾隆《黄运湖河图》*见李孝聪《淮安运河图考》第140页。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一条通向五墩的河道标注为盐河。盐河的另一端通里运河。同时,从此图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与盐河相交叉的一条河,名叫护城河。护城河西近通济闸,东南行与盐河相交,再东南行,最后入白马湖。盐河与护城河在杨庙相交。这与志书所载相吻合。另外,淮北盐集中到淮安盐所掣挚验然后分销的资料*《淮安盐业志》编撰委员会编《淮安盐业志》,方志出版社2013年版,第332页。,也印证了乾隆年间永济河被作为运盐通道的事实。乾隆时淮北盐分为板浦、中正、临兴三个盐场。其运销路线有皖岸路、西南路、江运路、豫岸路四路。其中西南路和豫岸路都是从乌沙河直接入洪泽湖后,分别销往安徽和河南等地的。这里虽未直接说明西南路和豫岸路运盐之船要通过永济河,但对照《黄运湖河图》,从乌沙河进入洪泽湖的通道唯有永济河(盐河)。咸丰年间出版的《咸丰清河县志》之《新县四境图》,仅将乾隆时地图上标的“盐河”改标为“运盐河”,没有实质性改动。到道光年间,淮北盐的集散中心从河下迁到西坝,则进入洪泽湖销往西南路和豫岸路盐船不再通过永济河运输,而直接通过盐河(今淮阴到连云港)北行,进入清口,入洪泽湖,往西南路和豫岸路沿途各地。

4.永济河的排水功能。永济河开始时仅是排清江浦运河以南和以西的涝水,在永济河另一支(即向码头镇通济闸方向)疏通一条通往白马湖的排水河,名叫护城河后,永济河开始具有排清口运口异涨之水的功能。

永济河开凿仅一年后就停运了,在漕运上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相反,还在排涝上带来很大的后遗症,致使山阳县清江浦镇清江浦河以西的农田水排不出去,终年被淹没在水里,致使这里的农业生产遭受很大损失。后来山阳县知县孙肇兴修了一个地涵,叫伏龙洞,就是通过管道将涝水送过清江浦河,运西的涝水才得以排除。*《乾隆淮安府志》卷八水利:伏龙洞明,运河以西田皆膏腴。有当道以私憾凿永济新河,自杨家庙达河口,东西筑堤,积水无所泄,田沉釜底。邑令孙肇兴周览咨嗟,喻父老曰:“吾欲乘挑河之隙,穿漕河底,使漕堤以西之水从涧河东泄于海,若辈能以畚锸助乎?”遂捐俸购良木,请乡都阃何世爵董其事。为木洞,中空,高广各三尺,长三十五丈,横掘漕渠而瘗之,名曰“伏龙洞”,西出西堤以吞,东出东堤以吐,洞上甃石,石上加土,穿漕渠底,浚堤东为渠,引水入宝带河达涧河,于是河西千顷之涛复为良田。

《光绪淮安府志》载:护城河为康熙年间开挑。起自山阳县和清河县交界的文华寺(大致在今码头镇枚乘故里北市渔业生态园),东南行,最后注入白马湖,全长80多里。护城河起点为明代开的永济河的尾部。其东部窑湾到杨庙的河段就是利用原有的永济河旧河道。《咸丰清河县志》之《乾隆十年前河口图》《乾隆五十一年前河口图》直接将康熙年间开的护城河标注为“永济河”。《咸丰清河县志》之《嘉庆九年河口图》《道光七年河口图》《道光十八年河口图》仍将护城河标注为护城河。护城河是保运的重要工程,对于分运河异涨之水,以防运河决堤,功不可没。原先洪泽湖清水入运建有四闸,重重关锁不致泛涨,兼有竹络等坝,足资宣泄。在护城河开凿后,有时未等异涨,河臣就开护城河泄水。结果运河没有问题,却给下游群众造成涝灾。乾隆年间,曾因排泄运河异涨之水,对护城河沿线农田造成涝灾。高斌任河督在淮安治河时,发现有民田数千顷常年被水淹没。他采取开挑运口,于闸外筑堤堵闭的办法,解决了护城河下游农田被淹的问题,为百姓带来便利。乾隆九年(1744),高斌复建双孔涵洞,异涨方开。自有此洞,往往未遇异涨亦行开放,漂没田禾。山阳知县金秉祥向上级提出建议,要求严格遵守双孔涵启闭的规矩,即洪泽湖运河之水非威胁到运堤和漕粮运输的安全就不要开启涵洞*乾隆时已经建立水志制度,闸坝启闭需遵循具体的标准。故异涨应有具体的水位标准。。嘉庆十年,泰安、世美*乾隆时山阳县的两个乡名称。等乡士民以九年秋湖水漫溢,将太平堤冲决,淹没民田,其西首鱼篮河即永济河、东首护城河堤亦被冲决,亟待修理,呈请官堤民修,按亩出夫,分段兴筑,计护城河堤自洪家围起至南横堤止,长八百余丈,太平堤长千五百余丈,鱼篮河堤长二千余丈,一律修筑。这些资料都证明护城河有宣泄里运河异涨功能。

三、永济河遗产和时代价值

永济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淮安段的一部分,在当代和未来都是很有利用价值的。

永济河遗产范围。永济河一路应自码头镇洪泽湖大堤零起点碑起,沿二河西堤南行到武墩镇对岸(待考);东过二河至武墩镇三闸村;再东行到淮安市工业园区管委会驻地,再东行经盐河镇王元村,再东行到杨庙村进入淮河入海水道(注:先是进入清江浦,1952年苏北灌溉总渠开挑后入灌溉渠,1998年入海水道开通后,入淮河入海水道)。另一路起于码头镇二闸遗址(通济闸),即护城河的起点。对岸即二河东岸为城南小闸村(《淮安水利志》载小闸村,国家文化遗产研究院调查资料为石庄村,待核实),往东南延伸,穿城南全境,大约有12华里。过城南再东南行进入黄码乡,又东南穿大学城(属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盐河乡,再东南到杨庙入盐河,由盐河进入入海水道,全长22华里。护城河南出后,经今范集、林集、马甸等乡镇(1955年绘图:南武乡、周弯乡、姚桥乡、风甸乡、闸西乡、西林乡、保国乡)入白马湖。时永济河位于淮安县运西渠南地区,北部原与渠北地区盐河相接,自总渠南堤向南至西闸口入白马湖。流向自北向南,全长34华里,为排灌两用河道。对照当前位置,原永济河在今灌溉总渠以北,现存盐河为其中段。西段已于水利建设中平毁。由盐河中南部出的曹家河亦在苏北灌溉总渠北,已经湮废变为耕地。现今之永济河,为原永济河支流曹家河以南的鱼篮河。今永济河在淮安区腾飞路办事处和范集乡境内。杨庙水泵站入海水道对岸为淮安区腾飞路办事处的新朱社区。以位于新朱的永济洞为起点(过去为范集乡新朱村),再向东南经范集乡的南武、姚桥(古窑湾)、柳陈、范集、新张、大问、永陆、李邵、李许等10村后进入白马湖。

永济河的水利工程文化遗产价值。永济河及其相关遗产是清口枢纽遗产区的一部分。*2014年6月23日《扬子晚报》:淮安清口枢纽遗产区和遗产点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首先永济河部分老河堤是洪泽湖大堤遗产点的一部分。清代洪泽湖大堤高堰汛管护的洪泽湖大堤地段自里河厅运口汛界武家墩北起,至小黄庄高涧汛界。其中武家墩以西的大堤为永济河西堤。*《乾隆淮安府志》卷六河防:“武家墩东西二堤系明季新运河之东西堤,今以西堤为大堤,其东堤亦岁修,以为重门保障。”此处所说明代的永济河西堤即为现在高堰到码头洪泽湖大堤。由于清口临湖堤的接筑加长,现在高堰以西的洪泽湖大堤虽不全是古永济河西堤,但应大部分是。现在武家墩北,泰山墩东南,西距清河县七里,谓七里墩。此“墩西有旱河,南至武家墩,北接通济闸,是名永济河”*见张煦侯《淮阴风土记》。。这可说明武家墩西到通济闸的临湖堤为永济河老河堤。其次,永济河头,位于码头通济闸的文化遗存是清口枢纽的文化遗产点组成部分。如乾隆十年(1745)穿永济河头而建的双孔涵洞遗存还在,现位于二三闸间河道东堤(没有考古挖掘)。第三,永济河(今淮安区)、盐河(清浦区)、柴米河(清浦区)均被列入国家申遗调研的重点河道。国家文化遗产研究院2011年在淮安清口调研的旧运河有里运河等五条,其中永济河、护城河、七里闸河被列在其中。永济河活态文化遗产即为清浦区境内的盐河;护城河活态文化遗产为清浦境内的柴米河。七里闸河与永济河也有关联。康熙十八年(1679),靳辅至文华寺之淤高之永济河头起,挑河七里,至七里闸,以七里闸为运口。所挑之河为七里闸河。第四,永济河闸坝文化遗产。在永济河和护城河上建有若干闸坝和地涵等水利工程。这些遗产或深埋地下,尚待考古发掘,或废弃不用,尚待调查发现。如,淮安县(今淮安区)水利志载,伏龙洞在今淮城西南化肥厂南首,称地洞口。现在状况如何,待查证。伏龙洞与双孔涵洞一样具有很高的运河文化遗产价值。

永济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首先是开河技术。永济河与清江浦河所使用的开河技术、建闸技术是相同的。永济河、护城河等都是清江浦的越河。故今永济河遗存——盐河,和护城河遗存——柴米河都是当年越河技术在本地的运用。这些河道是我国大运河越河开河技术的历史见证,具有很高的文化遗产价值。其次是水利历史信息。归纳永济河开凿以来的信息,我们不难发现其已经形成一个集运输、排灌、观光(潜在的)为一体的运输通道系统。尽管这些功能历史上并未被同时利用,但是其潜在的功能一直是存在的。这些水利信息今天和今后仍有参考价值。第三是地名价值和相关历史信息价值。永济河以及与永济河相关的历史地名在今天有应用价值。如现在可以将位于盐河乡的盐河改名永济河,与下游灌溉总渠以南的永济河形成整体,防止与淮阴到连云港的盐河相混淆。又如武墩是永济河的一个节点,这里曾经是漕督凌云翼等河臣工作过的地方,是康熙、乾隆南巡经过的地方。这里有故事,可以建设文化景点。在永济河的北面曾是国家工部分司所在地(《淮安府图》清江浦河和永济河部分)。另外在清江浦南和永济河北两河之间有管家湖。此古地理信息对工业园区生态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

[1]荀德麟.洪泽湖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21.

责任编辑:仇海燕

K928.72

A

1007-8444(2016)05-0639-04

2016-05-15

季祥猛(1963-),主要从事地方历史文化和文史资料研究。

猜你喜欢

盐河清江浦永济
淮安清江浦区专委牵头 遇事不愁
漫话清江浦
山西“永济好面”成功入选《乡村振兴品牌强农》巡展活动
董旭光永济调研农牧产业项目
京剧大师王瑶卿与清江浦大戏台
文脉清江浦 非遗“磁场圈”
大盐东回“娘家”
大盐东回『娘家』
——本刊2020年重磅推出《盐河旧事》(专栏)
忆故人
唐代诗人之“永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