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阳茶源流考辩

2016-03-16张清改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荆楚信阳楚国

张清改



信阳茶源流考辩

张清改

(中共信阳市委党校 河南 信阳 464031)

信阳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历史悠久,享誉中外。关于信阳茶的起源,有传说,神话,究竟最早始于何时何地,至今广有争议,成为萦绕在人们心中无法化解开的疑团。

信阳茶 源流 考辩

信阳茶早在唐代就名扬天下,成为贡品,被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多次论述。[1]今天,茶产业已经成为信阳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地方政府也提出了打造“中国·信阳茶都”的口号。在此情况下,全面系统的研究信阳茶的发展史,厘清信阳茶的源流显得尤为重要。

一、关于信阳茶的源头之谜

信阳茶历史悠久,关于它的起源有许多口口相传的优美传说。

(一)信阳茶的优美传说

1、春姑种茶说。传说远古的时候,信阳遇到瘟疫,许多百姓染病,一个叫春姑的女孩听说有一种宝树能够包治百病,她就决定去帮乡亲们寻找。在向西南翻了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江河后,劳累过度的春姑也染上了的瘟疫,倒在一条小河边。幸运的是这时候,一片树叶正好从远处飘来落到了春姑嘴中,春姑吮吸后很快就有了力量。为了尽快将这种神奇的树叶带回家乡,春姑在神仙的帮助下化为一只画眉鸟,含着种子飞回了信阳,乡亲们的病治好了,这种神奇的叶子植物也开始在信阳落地生根,造福百姓。

2、神农种茶。说相传神农氏与皇帝作战,战败后居住在与信阳乡邻的湖北随州烈山。有一天神农氏来到了信阳的鸡公山,在采药试药的过程中毒晕倒后被这里的土著山民发现,用茶叶救活。于是神农氏在康复之后就农亲自带领大家种植茶树。

(二)信阳茶起源的间接文字记载

信阳茶是从何时何方传入的呢?比较明确的文字记载是1992年版的《信阳地区志》:“东周时,茶叶由汉水流域传入信阳。唐宋以来,以茶优水美文明国内。”[2]地方志中虽然明确记载了茶是东周时期从汉水流域传入信阳的,但是对茶传入的途径、路线记载均模糊不清,令人疑窦丛生。

信阳地方志记载,信阳的茶是从汉水流域传入。汉水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它在古代连接着富庶的关中平原、农业文明发达的四川盆地、幅员辽阔的东部平原,是中国的东西、南北文明交汇的重要通道,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西周时期,这里分布着褒、巴、蜀、酉、庸、濮、邓、楚、唐、随等大大小小三十多个诸侯方国。然而,如前所述,汉水流域的地域非常广阔,信阳茶是从汉水流域的陕南传入还是从距离相对较近的湖北传入的呢?志书内容一般记载较为客观真实,可信度高。但令人惊奇的是,在关于信阳茶起源的文字记载中,除了地方志中有记载外,在清代成书的《汝宁府志》和集清以前各代志书而修订的《光州志》中并未有提及。因此,笔者认为,1992年成书的信阳地方志中所记载的信阳茶传入时间并非是引用古代信阳地方志书内容,而是吸纳当代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而补录入志的。但能用寥寥数语指出信阳茶是东周时期从汉水流域传入,而对结论推演的过程和引文出处未能详述,这也为此后信阳茶源头的争议不断提供了条件。

二、信阳茶起源的“西来”说

种种传说和记载都说明信阳茶是由外部传入的,那么是从何方传入的呢?

(一)长期居于茶学界主要地位的“西来”说

茶叶史专家陈椽教授指出:“西周初年,云南茶树传入四川,而后继续向北迁移至陕西。以秦岭山脉为界,山脉以南因为有大山阻隔了北方的寒流而气候相对温和,非常适宜茶树生生长。而山脉以北天气多苦寒,造成茶树无法生长,只能沿汉水传入东周政治中心的河南。”[3]河南作为东周的政治经济中心,茶叶在的传播又分为两条路线,其一是向北发展到怀州等处,形成贡茶;其二是向东发展进入到今日的豫南信阳,到达信阳后,又一路向东发展到安徽境内。陈椽教授还推断信阳茶的种植时间可能是在西周晚期。陈椽教授所认为的茶自西南传入四川,四川而后传入陕南,再由陕南再传出信阳的观点近年来多被学界接受。

(二)经不起推敲的“西来”说

事实上,陈椽教授的观点是值得推敲的。如果说茶从陕南传入河南两个路径,其一是向北进入河南的怀州(今济源)。且不说目前没有充分有力的考古资料证明茶传入怀州的时间和路径。而且文字记载也比较匮乏,既然豫北多产茶,那么中原地区饮茶的记录当较早,但是目前发现关于中原地区饮茶的文字最早的是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到了唐代,陆羽才将怀州茶列为名品。另外,虽然陕西一带是西周的政治中心,也有关于茶的记载。但历史上的陕南与信阳空间距离较远,在古代交通非常不发达的条件下,茶自陕南一路向东传播到达信阳有着较大的难度。同时,对于茶自陕南向东传播到达豫南的具体过程目前也尚缺乏有力的考古学支持。

三、信阳茶“南来”的推断

茶最早产自巴蜀,然后沿长江东移到荆楚,再由荆楚传播到其它地方,荆楚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茶传播的一个重要地点。结合信阳地方历史文化发展特点,笔者认为,信阳茶更有可能是来自南方的荆楚。

(一)茶由湖北直接传播到信阳更符合先秦时期信阳的空间地理条件

地理环境对于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考察信阳地方的先秦史就会发现,信阳茶自荆楚而来有着优越的历史地理条件。

先秦时期信阳与荆楚之间陆路交通非常发达。早在先秦时期,汉水流域的交通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开发。白寿彝先生说:“在(从夏初到战国末年)这一千七八百年中,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事件,是民族与民族间不断地起一种混合运动......先秦交通,和这种民族混合运动,关系甚为密切。后者发展到了某一个程度,往往可以表示先秦交通已达到某一个阶段。”[4]汉水流域的交通道路开辟、形成得很早。早在大禹时期,九州的道路已经开通。汉水流域有两条的道路,其中一条就是从荆山到大别山。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汉水流域的道路交通已逐步完善。其中汉水中下游楚国北进中原的陆地道路有两条,其中一条就是从楚国的国都纪南城,通过大别山上的重要关塞一黾塞(今河南信阳的平靖关)进入中原。包括武胜在内的信阳“三关”在春秋以来即成为军事咽喉、南北交往的纽带,这里距离今信阳市中心不足百里之遥,近年也就是距离义阳三关近在咫尺的鸡公山发现了信阳最早的古茶树,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荆楚茶叶传入信阳的通道,有可能是先由陆路交通自南而来。因为这条道路非常便利,战国时期,它也成为后来楚灭申、蔡、息、许,中原的诸侯攻楚都通过这条道路。

先秦时期信阳与荆楚之间的水路交通非常便利。信阳西部是伏牛山和桐柏山余脉,南以大别山及其向东延伸的皖山余脉与长江流域分界,信阳境内的史、淠等河流从江淮丘陵自南而北分布,因此也造就信阳与荆楚之间便利的交通水网。据统计,在楚国东向、吴国西向武力扩张的过程中,吴楚两国的交通往来及战争主要取道淮河流域的信阳境内。如鲁定公四年吴攻楚的路线就是沿着淮河逆流而上,先到达淮汭(今日信阳潢川县一带的淮河上游地区),再由淮汭经陆路南下占领位于信阳的楚国北部重要关卡“义阳三关”;鲁襄公二十六年,楚国征伐吴国选择的攻击路线就是先越过大别山到达雩娄(今信阳商城固始一带)。春秋时期信阳不仅有了便利的交水陆交通条件,而且已经具有了非常先进的交通工具——轿子。在信阳固始县发掘的春秋时期墓葬中曾出土有车马器,还出土了三顶我国最早的轿子——肩舆。这些考古发掘的实物也是春秋时期淮河流域交通的发达的明证。

(二)信阳茶由荆楚茶直接传播而来更符合先秦时期信阳的历史政治条件

先秦时期荆楚与信阳有着天然的联系。荆楚毗邻中国茶的最早产地之一——巴蜀,而古代的荆楚与信阳又连为一体,这使得茶种植的传入成为必然。从汉、晋间一些记述看,先秦时期蜀地野生茶叶甚多。很多人认为,秦汉到魏晋时期,巴蜀茶叶开始东移,传到楚国、中原、甚至一直到越南等地。事实上,由于政治和地理的因素,茶的知识和茶业从巴蜀传播到了楚国的时间应当是在秦汉之前的更早时期。首先,春秋时期,巴楚接壤之间土地争夺不断。史料记载,巴军兵锋最远北达河南邓县,巴楚之间长期时和时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为茶叶从巴蜀输入到楚国创造了条件。其次,楚国西部的一部分地区,本来就是茶业的最初发展区域,或者说本为茶原产地之一。荆楚饮茶,当起于神农时代,相传诞生在湖北随州历山的华夏“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是以为农业、制陶、医药、饮茶等的发明者,经常到鄂西北的神农架采药。到了秦汉魏晋时期,荆楚茶叶已经相当发达,如西汉王褒的《僮约》、三国魏张揖《广雅》等都有记载。到了西汉时期,荆楚茶叶已经发展到湘鄂粤交接的茶陵。这些都说明茶自巴蜀东进到荆楚后,除在楚国西部种植以外,更随着楚国疆域的拓展而在更广大范围内得到推广,以荆楚为中心开始辐射传播。因此,史念书就认为楚地植茶可溯源到先秦阶段,楚国的茶业至少从湖北已扩展到湖南的大片地区。而毗邻茶叶种植较早的荆楚地区,使得信阳极有可能得地利之便,接受荆楚当时种植茶树的农作习惯和种植技术。

春秋早期的淮河上游地区是诸侯方国与楚国交锋的前哨阵地。楚国用了七十余年的时间灭掉了豫南的申、息、弦、黄、廖、蒋等诸侯国,完全控制了当时的淮上,并对此地开始大力经营。信阳被纳入楚国的版图长达四百年时间,被楚国用心经营,史料记载,孙叔敖“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这说明,当时荆楚之地的人们已经懂得合理开发利用山林。而信阳山林密布,本身又具有茶叶种植的适宜条件,荆楚之地发达的茶文化、茶叶种植技术传入信阳就很正常了。

(三)从目前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或保留的茶文化习俗看,信阳与荆楚茶同为一体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也在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出土的汉墓中都发现了茶类的物质,茶叶就被当作随葬品在荆楚文化圈中已经非常普遍。无独有偶,在1987年3月份,考古学者在发掘信阳固始县白狮子地十四号战国时期双墩三棺竖穴墓葬时就发现,主棺盖上盖有20——30厘米厚的茶叶,这些茶叶还用棕绳结成的网罩着,而且这些茶叶经碳十四测定,距今已有2300年。可能是因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根据专家考证,墓主人的身份并非王侯,而是一般士大夫阶层。这说明在当时的信阳士大夫阶层中,丧礼使用茶叶应该是非常普遍的行为,这一习俗与汉代的湖南、湖北地区丧葬习俗惊人的一致,这是信阳茶历史悠久的有力的考古学证据,这也将信阳种茶的历史具体上溯到了2300年前。茶叶作为随葬品出现在信阳的2300年前墓葬中,不仅充分说明这一时期茶已经来到了信阳,而且深受荆楚茶文化的影响,当时的信阳人已经对茶有了初步的认知。

与此同时,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信阳的农业经济已经相当发达,为茶叶的传播奠定了基础。1957 - 1958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信阳发掘了长台关1号墓和2号墓。其中一号墓出土了两件透雕奁,其工艺水平已超过中原。在发掘的信阳战国时期的其它墓葬中,还发现了果酒,柿核、葫芦籽)、梅、栗、杏、枣、小米(黍)、花椒等植物种子,[5]这说明了当时淮上的农业已经非常发达,已经有余粮酿酒,更有从事茶叶生产的物质条件。

(四)从古代中国茶传播的整体趋势来看,茶自荆楚传入信阳更为可信

有学者认为,中国茶的传播主要是沿着长江流域而进行,由西向东扩展。楚原都丹阳,后熊赀迁都,楚国的统治中心从贫瘠的荆睢山区转移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 丰沛的江汉平原。农业上,楚国已经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粮食生产效率高,手工业上,漆器制造业和丝织业发达。楚国从创业建国之初,处于荆山、丹阳等产漆区,到战国时期,楚国漆器制造业达到鼎盛。《史记》记载庄子曾担任过管理漆园的小吏。漆树的种植以南方楚地为早,楚国西部是产漆最多的地方,目前楚国漆器的主要出土地点是江陵、随县、长沙、信阳。1978年在随县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随葬的器物十分丰富。而随地正是江淮间湖北与河南南部的桐柏、信阳交汇处。学者夏涛就认为,荆楚茶叶向南一直发展到湘鄂粤交接的茶陵,向北则一直发展到淮河流域,江淮之地可视作荆楚茶叶扩张的地域。对此,茶叶专家朱自振先生也认为,茶从最早的巴蜀,继而扩展为巴蜀和荆楚,再次发展为江淮以南,这都是一种区域性的或苗蛮文化,真正站在黄河中土称“远近同俗”的“无异盐粟”的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文化内容是在中唐以后才形成和确立起来的。

结合以上资料,信阳茶自荆楚而来,其传播路径当是从鄂北,一路向北进入今日的湖北随地、河南南阳桐柏一带,然后再折转方向,沿着淮河直流一路向东,进入大别山区的信阳,再向东进入安徽境内。

然而,因为一些原因,目前还无法对发掘的茶叶和巴楚之地先秦时期的茶叶进行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考察其近缘性,加之目前对信阳茶源头的考证还缺乏有力的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因此无法给信阳茶的源头有一个肯定的解读。相信未来随着茶学研究的深入和考古工作的进行,一定能够对信阳茶的源头有一个清晰的论断。但无论信阳茶是西来还是南来,但可以确定的是茶叶在西周末年传入信阳。同时,茶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由荆楚或陕南传入信阳,其传播方法采用人工引种的可能性应该更大一些。因为,虽然野生的动植物在一定的自然因素作用下,会自然传播,但是其传播地域的变更或者扩大,总是非常缓慢的。而人工引种就不一样了,它会有较强的选择性,因为无论是在古代或是当代,无论是动植物的养殖或引种,一定会引用那些使用或食用价值较高的品种,而且因为有了人类为的主动参与,其传播的速度一定会相对较快。其次,在西周时期巴楚之地的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工栽培茶树的技术。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西周初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6]“园有芳蒻香茗”说明当时的茶已经是栽培在园中,而不是采自野生了,这就为茶树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先秦时期的信阳茶是外来的人工引种而来。

总综上所述,茶叶在西周末年,经过漫长的辗转曲折在豫南信阳落地生根,这是历史的偶然巧合,也是信阳农业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机遇。它犹如是一缕曙光,不仅开启了这片土地人们对茶文化广袤和无限丰富性的探索热情,而且引领着此后几千年一代又一代的信阳人为本地茶文化的兴盛而殚精竭虑,它丰富了豫南信阳的文化风貌,为今天信阳这座绿色茶城闪耀茶之光芒、谱写茶之华章做好了早期的奠基和准备。因此可以说,信阳茶不仅种植较早,而且在整个中国茶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茶树自西向东由河南传入皖西的接力点和中转地,是承东启西的过渡性地带。

[1](唐)陆羽.《茶经·八之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9

[2]信阳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信阳地区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6.

[3]陈椽.《茶叶通史》[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

[4]白寿彝.《中国交通史》.上海书店出版,1984年第一版(内部发行)

[5]张春香.信阳菜[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5

[6](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M].齐鲁书社,2010.1

2016-1-30

本文系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乡村建设》阶段性成果之一。

张清改(1980-),女,河南省社旗县人,中共信阳党校副教授, 研究方向:地域文化。

猜你喜欢

荆楚信阳楚国
李汉超新著《荆楚诗韵》出版
荆楚老乡敲钟忙
《自相矛盾》扩写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小燕子
改革开放40年 荆楚弄潮40人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绣绣信阳八大景
绣绣信阳八大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