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必然”思想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
2016-03-16陈晓静
陈晓静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620)
“两个必然”思想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
陈晓静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620)
[摘要]“两个必然”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命题,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受到多种社会思潮涌现、社会热点问题快速传播、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式落伍等冲击。对此,高校应坚定道路自信、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意识形态教育手段、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关键词]两个必然;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新媒体时代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背景以及党和政府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意见》的文件精神,我们有理由重温《共产党宣言》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全面理解“两个必然”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及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而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寻求启示。
一、“两个必然”思想的深刻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必然”便是对这一论断的简称。全面准确地理解“两个必然”思想,有助于提升对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认识。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生产关系的发展,因此,当生产关系不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就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在封建所有制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生产力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所有制,“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同样的,当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所有制不能适应的地步,即“生产力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时,“整个资产阶级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它所创造的生产力了,资本主义社会常见的经济危机便是这一论断的实证,而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开篇便指认“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级斗争的历史。”并指出资产阶级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阶级对立简单化,即“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类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它“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生产力,“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人,即无产者。”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是最革命的阶级,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无产阶级必须也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将其推翻。因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直接动力。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变革所需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变革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他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所有制的斗争中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甚至领导革命,但他们的革命是不彻底的,最终成为了反动阶级,阻碍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在资本主义时代即无产阶级,始终是阶级斗争的主要力量,只有无产阶级的运动才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通过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提高了理论水平,增加了实战经验,并把经济斗争升级为政治斗争,“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所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
(四)“两个绝不会”是“两个必然”的实现条件
在欧洲革命经历挫折之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两个绝不会”的论断,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一论断是对“两个必然”思想的重要补充,对正确认识“两个必然”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规律意义重大。在经历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科学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资本主义的旗帜依然飘扬,资本主义“腐而不死”,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在其所有制关系内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归根究底,它所做的努力并不能改变其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世界至今无法走出2008年的经济大危机造成的经济阴影便是一个例证。而社会主义因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已经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多种社会思潮良莠不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性,也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活跃期,社会生活的迅速变化,导致社会思潮多样多变,加之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代表不同阶层的价值观念、各种思潮以及一些负面非主流意识形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乘机而入,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优势话语权,从一定程度上消解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如后现代主义、“普世价值”论、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充斥着互联网。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尚未定型、信仰尚未确立的关键时期,多样社会思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生猎奇、求异、叛逆的心理产生了某种契合。同时,在教师队伍中,马克思主义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限,对当前的社会思潮了解甚少,不能及时察觉并纠正大学生的错误思想;一些教师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对各种社会思潮只做介绍,不做评价,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没有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为了更好地研究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武汉轻工大学针对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认识程度做了一份问卷调查,问卷显示28.7%的学生想了解,24.6%的学生认为有道理,15%的学生通过社会思潮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34%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区别,又有互相重叠的部分。
《共产党宣言》和“两个必然”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和思想支撑,而当前部分大学生面对多种思潮不具备甄别能力,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口服心不服,甚至持怀疑否定态度,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社会热点问题快速传播
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尤其是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尤其是在当前高压治理腐败的过程中,通过新媒体的报道和传播,一些社会问题立刻成为街头巷尾的热点话题和“头条新闻”。各种碎片化的信息铺天盖地,其中不乏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这些对大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非常不利。大学生绝大多数是通过新媒体的平台了解到社会热点,一份关于当前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问卷中显示,领导干部的腐败是影响当前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的首要因素。另外,一些大学生在师生关系遇到挫折或者个人诉求没得到满足时,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随意发泄私愤,一些高校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处理不及时、不到位,使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的确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水平有所差距,另外我国还存在着社会分配不公、政治腐败、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不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深刻理解“两个必然”以“两个绝不会”为实现途径,那么大学生极易出现信仰危机,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才储备非常不利。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与方式略显单一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通常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主要是通过四门思想政治公共课的课堂讲授完成,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四门课程,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的讲解,然而这些教学内容大多局限于课本知识,缺乏与改革开放实际、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师讲课语言大多僵化且不接地气,对学生的要求过于拔高而不切实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较多采用摆道理、讲事实的简单灌输手段,缺乏与学生的互动。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变化都呼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推陈出新,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不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这无疑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更需要用科学高效的方法让广大无产阶级掌握并运用。我们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高校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宣传阵地,在新媒体时代高校迅速落伍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不能有效地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进行正确引导。
三、“两个必然”思想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共产党宣言》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了《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的真理性,“两个必然”思想更是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深刻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中道路自信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高校应自觉保持并坚定道路自信,一方面在引导师生深刻体会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征程和辉煌成就的同时,对师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提高其对经典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科学引导师生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认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使其认识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从而深化师生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社会主义必将显示出强大的优越性。
(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发展中的问题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总结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论断,在意识到“两个必然”思想的缺陷之后,马恩及时提出了“两个绝不会”对其进行完善补充。矛盾无时不有,任何社会及其发展阶段都普遍存在与自身发展相抗衡的矛盾,社会主义运动曾遭受巨大挫折,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走过弯路,近年来,透过新媒体的镜头,诸如贫富差距、政治腐败、生态危机、群体性事件等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更是日益凸显,其社会影响被加倍放大。高校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对待历史问题,教师应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在讨论中总结出正确结论;其次,针对当前的社会问题,教师应在带领学生学习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尽量帮助学生了解事实真相,使学生感同身受,从而正确分析社会问题,提升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信服度;再次,正确引导学生合法合理使用新媒体平台,帮助学生认清是非,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的传播。此外,学校应注意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帮扶,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实际困难,将助困与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校的正能量的良好氛围,使其身心发展处于较稳定的良好的状态,以利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三)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胜利离不开无产阶级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两个必然”思想时也论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信仰。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阶段,高校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一方面教师应自觉提高理论素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时紧跟党和国家的号召和要求,对大学生深入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精髓,使其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加强主流思想舆论的宣传,使学生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接班人的社会责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课下,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微信等公共平台进行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宣传,开展演讲比赛、多媒体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深入大学生群体。同时高校还应辅助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常规的积极心理课程的培训,此外,定期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排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从而使意识形态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式
“两个必然”思想指明了改革的必然性,资产阶级通过改革延缓了自身的灭亡,无产阶级也可以通过改革,来夺取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胜利,这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启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更喜欢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宣传教育方法,对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方法产生了较大抵触。高校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时,应该采取多种手段,创新教育方式。第一,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多运用“翻转课堂”等最新教育理念,采用网络、多媒体、分组讨论、主题演讲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大学生乐于甚至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还要利用相关优秀文化传播的选修课,通过形式灵活的选修课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第二,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应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带领大学生参观红色旅游景点进行体验;或者结合“雷锋日”、“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等节假日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服务等活动,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陶冶情操、坚定信仰,借此进行无形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第三,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将新媒体技术,如微信、微博、QQ、飞信、论坛等运用到意识形态的教育中来,从而减少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排斥感,增加与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亲近感。第四,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价值和作用。对大学生的教育必须突出尊重、相信和贴近的理念,辅导员可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走进学生群体,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中的错误思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四、结语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和阶级斗争学说论证了“两个必然”理论,预见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有助于为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提供人才保障。在新媒体时代,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既要继承和发扬“两个必然”的思想精髓,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
[3]张一,罗理章.新媒体境遇下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探索,2012(12):37-38.
[4]刘研.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信仰确立的原因分析[J].教育观察,2015(6):3-4.
[5]侯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43-44.
[6]张长虹,马福运.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4):95-97.
[7]伊竹.关于“两个必然”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社会科学版),2015(5):52-53.
[8]宋伟.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研究[J].理论学刊,2015(3):15-16.
[9]陆士桢.传承与创新:论青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探索,2015(4):3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04(2016)03-0098-04
[收稿日期]2015-9-21
[作者简介]陈晓静(1992-),女,河南平顶山人,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建设。
Revelations in the Theory of“Two Necessities”to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New Media Era
CHEN Xiao-jing
(School of Marxism i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201620)
[Abstract]The theory of“Two Necessities”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of Marx and Engels in the"Communist Manifesto",and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colleg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age.In new media age,university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threatened by the emergence of a variety of social thought,the rapid spread of hot social issues,the outdated traditional ideology of education and other shocks.To this issu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firmly confident with socialist road,deepen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rich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means,and guide students to treat development issues dialectically.Thu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ld better promote students to growth and success,and consolidate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Key words]the theory of“Two Necessities”;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new media 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