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花腰傣服饰的女性传承

2016-03-16解晓丹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服饰

解晓丹

(云南大学 旅游文化学院 文新系, 云南 丽江 674100)



云南花腰傣服饰的女性传承

解晓丹

(云南大学 旅游文化学院 文新系, 云南 丽江 674100)

摘要:女性历来是服饰的创造者和主要继承者,以云南新平花腰傣女性在服饰中的传承为例,说明花腰傣服饰的女性传承场域和方式。回答女性如何通过参与婚礼、丧礼、节日等社会活动实现服饰的传承,并分析女性在这些传承场域中体现出的核心地位,展现花腰傣女性对服饰传承的过程和特点。

关键词:花腰傣;服饰;女性传承

花腰傣是中国傣族的一个独特群体,以服饰斑斓、色彩绚丽、银饰琳琅满目,彩带层层束腰而得名。花腰傣现有人口7.2万人,80%居住在云南玉溪新平县内,其余散居于元江等县内。繁衍生息在哀牢群山、红河之畔的新平花腰傣由于地处偏僻、居炎瘴地,封闭的环境使花腰傣完整的保存着古傣先民古朴原始的自然崇拜、祭祀、巫术、染齿、纹身、服饰和赶花街等原生态傣文化的重要元素。

其中花腰傣的服饰是该民族最重要的特征和文化,在花腰傣中流传着一句俗语:“男人看田边,女人看花边。”在过去,服饰的工艺只传女不传男,这是原始的母系社会中女性至高的社会地位在服饰文化中的显现,它是一种民族传统习俗的传承,反映了花腰傣对女性地位的重视。

花腰傣的服饰是纯正的土布衣服,如今大部分的花腰傣人家还有织布机,闲暇时间村寨中的妇女依然会织花腰带。这种生活习惯让花腰傣女性从小就培养了挑花织布的意识。并且在盛大的场合就会穿戴上全套的民族服饰。在调查中,所有人都会提起三个花腰傣服饰穿戴的重要场合,一是婚礼,二是丧礼,三就是花腰傣特有的节日——花街节。

一、花腰傣婚恋中的服饰

花腰傣的婚恋比较自由,她们受到传统观念的种种约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各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心理素质,形成了自己的善恶观、审美观、消费观、处世哲学等等。在这些观念的支配和影响下,民族地区的妇女将大量时间用在挑花刺绣和婚嫁等各种事务中,对服饰的刻意追求就表现得很强烈。人们衡量一个妇女能干与否,标准是看她们的织绣技术如何。虽然如今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年轻人已很少穿民族服饰了,但在婚庆等重要的场合,还是会穿上自己传统的民族服饰,一位花腰傣女大学生也讲述了这一客观现实: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在家,但家家都会替儿女准备衣服,不管以后是嫁给汉族还是傣族,都会准备好我们民族服装呢嫁妆。一个女的结婚时都会有两套嫁妆衣服,一套来自母亲,一套来自婆婆。虽然现在没人强迫我们穿民族服装,但父母都会告诉我们要学绣花,不然嫁不出克(去)。

我高中的时候我妈才把我呢衣服(嫁妆)做好,因为我们衣服会掉色,如果十二三岁做好后,还会长高,不可能当成嫁妆。所以一般嫁妆不会提前太久弄好,一般是你快嫁人了,才会提前一点时间弄好①。

大部分花腰傣村落基本都有织布机,在村里经常能看到中年妇女用织布机织布或织花腰带。村中的大妈说,这些东西都是为女儿或孙女结婚时准备的:

现在村里的人基本都是自己织布的,因为我们有一种习俗,就是嫁出克呢姑娘,被子、垫子啊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织陪嫁出克呢。不管咋个说都是傣族,嫁给哪个民族都要有这些傣族自己织呢床上用品。嫁妆除了衣服外,还要有花布、白布,要装在柜子里②

从中可以看出婚礼是花腰傣比较隆重的一个场合,服饰在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过去,花腰傣姑娘与小伙子结识后,通常亲手将自己编织的花腰带赠给小伙子,表示爱慕之情和内心的喜悦。而男性在挑选伴侣时也会注重挑选那些心灵手巧、挑花刺绣手艺比较高超的女子。

在婚嫁之前,除了女方家要为新娘准备一套民族服饰作嫁妆外,男方家还必须给未来的妻子准备一套民族服饰,外加手镯等定情的东西。有关花腰傣习俗的书中也有描述说:“娶妻要付半开五六十元做礼银,此外要送给姑娘的母亲一对银手镯,要送给姑娘装饰用的银质泡子一二两到七八两。婚礼在晚上举行,男方参加者包括新郎、伴郎、媒人共六人。媒人负责向女方交付礼银、手锣、银质泡,并在女家准备一顿酒饭,招待女方亲友。”③

结婚时,仪礼上的女子几乎都要穿上本民族的服饰,以示隆重和尊敬。尤其是新娘子,婚礼当天穿戴的服饰一定是最标准的传统式。

民族服装在婚礼的活动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尽管现在的年轻人都改穿汉装,但到了结婚的时候,都必须穿戴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只有在活动结束之后才换上汉装,这是民族的规矩。服饰文化是族群性的标志,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会发生淡漠和变化,但涉及到婚姻、亲属制度和血缘时,又会变得根深蒂固,加深了民族的族群认同,这在花腰傣服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花腰傣丧礼中的服饰

花腰傣的丧礼和婚礼一样隆重,所有参加仪式的女性都要穿上民族服饰。《百夷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则用妇人,祝于尸前,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

花腰傣成年人去世时,参加凭吊的妇女都会穿上民族盛装。丧者的亲人要给死者洗身、理发、更衣,表示让亡灵清清爽爽的前往“勐娥”④,并不被其他鬼魂取笑。在这个过程中,丧者的女性亲人要把自己的衣服拿到棺材置放处挂着,意为用这些衣服替代自己送死者离开。

丧礼的准备活动有扎彩伞,彩伞是由鲜艳的彩绸扎成的,是出殡时最壮丽的仪仗,献彩伞越多,死者越荣耀。但扎彩伞只能由丧者的女儿和侄女准备,如果死者的女性后代少的人家,常为此感到内疚,由此也可看出花腰傣对女性地位的重视。出殡的时候,在灵柩后依次是死者的儿媳、女儿、姐妹等妇女及其他送葬的人们。妇女们腰后挂着的秧萝,一律底朝天,表示死者不带走祖宗的遗产。死者的尸体火化后,男子回来,女子仍需在坟前哭丧祷告。

第二天中午,守灵仪式达到高潮,死者的女儿、侄女依然要把盛装吊挂在灵柩上方的竹竿上,献给丧者。挂上众女性亲戚的衣服,一是表示众女性亲戚的灵魂要送亡灵到“勐娥”,前来迎接的媒娥和祖先们因看到大家身上金光闪闪的锦衣绸缎而欢喜,二是祖先们好辨认自己的子孙,否则祖先会认为儿女们不孝,将因自己的寒酸而羞愧。在这个过程中,“雅摩”⑤要唱“送魂调”,一般要吟唱十几个小时。送完之后,寨子里每家每户的主妇还要带上所有家庭成员的衣服,每人一件,到丧者去世的屋中让雅摩叫魂,祈求死者安息,不要把活者的灵魂带走。花腰傣人认为人是由灵魂和躯体组成,雅摩叫魂是怕亡灵把活人的灵魂捉去,因此,要对亡灵讲:“我们来杀鸡祭祀,吃完后放魂,亡灵你自己停,亡灵你自己留,你的左手放开,你的右手放开……”,然后,又对着生者的衣服叮嘱:“捆衣来叫魂,捆丝来叫魂,你沿着大路回寨,沿小路回家,来,背向坟地回家,面向寨子回家,……来,阿月、阿玉、阿岩、阿尼……回来!”

花腰傣人认为,人死不能复生,生者不能因此而过于悲痛,一蹶不振,而是要面对现实,振作起来,好好生活,因此,花腰傣的丧礼并不哀痛,而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的。《百夷传》对傣族丧葬的情形有这样的记载:“父母亡,……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死,妇人聚众,击椎杆为戏,数日而后葬。”这种娱死古风,现今仍在花腰傣人中沿袭。

从中可以看出在丧礼中,女性成了主角,要扎彩伞,在坟上哭诉,把自己的民族服饰挂在灵柩上方的竹竿上,代表真人去“送行”,就连给死者送行和给生者叫魂的雅摩也是女性,在整个过程中也必须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由此可以看出,丧礼中的女性服饰成了花腰傣人灵魂的代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花腰傣花街节中的服饰

由于花腰傣传统服装穿戴繁复等原因,今天很多青年人选择了穿汉装,青年人往往只在婚礼、丧礼和节假日期间才穿民族服装。这里的节假日特指花腰傣的花街节,花街节是花腰傣独具特色的一个节日,是花腰傣青年男女和恋人约会见面定情的日子。这一天,不论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家中最好的新衣裳、新裤子,年轻的女性要穿上盛装,戴上各种首饰,然后去赶花街。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节假日的街道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花腰傣妇女头戴传统的帽子,腰间拴着秧箩,身穿缀满银饰、五彩斑斓的传统服装。男女双方或通过对歌或通过眉目传情等方式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有意的男女双方走到隐秘的地点后男的便送给姑娘花手帕、毛巾、手镯之类的物品,女的回赠自己亲手织染的绢花带,而且还要拿出自己秧箩里带来的糯米饭、干黄鳝、腌鸭蛋等晌午饭来给自己心爱的人吃。这叫吃“情人饭”,也叫吃“秧箩饭”。当地人对吃“秧箩饭”的行为,有自己的看法和认知:

这种是公开呢嘛,不怕,吃呢多呢人才有本事,男方女方都是这种,人好看么吃呢多,不好看么吃呢少。以前呢姑娘要吃吃“秧萝饭”才嫁得掉呢,花街要女呢请客才活(对),叫“女人领男人”,女呢看上哪个就请哪个吃,男呢过两三天就还了⑥。

从中可以看出花腰傣的花街节是“女权”得到充分展示的舞台,女性成了节日的主角,她们的衣着、举止等都展示了她们在花街上光彩夺目的一面。而在具体的活动中又占据了主动权,比如,在对歌中,女子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聪颖与机智,从容地考问、试探和选择自己的意中人。秧萝饭给谁吃不给谁吃,主动权也握在女子手中,由自己选择,反映了女性对婚恋自主的强烈追求。

既然节日中女性是主角,其装扮自然要艳丽突出。一般来说,传统女装总是保留着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不大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男子装束较易变化,而且越来越简便。在花街当天,女性服饰无疑成了当地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青年在恋爱找朋友时,小伙子首先注意的是本民族或本支系的姑娘。每逢这种盛大的民族节日,要想在万头攒动的人海中准确地识别本民族或本支系的姑娘,最直观、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她的穿着打扮。所以在节日中民族服饰成了男女青年的媒人,过节的时候男性还会唱歌称赞花腰傣女性制作衣服的灵巧:

这个寨子的卜哨(少女)真勤快,吃了饭也不休息,吃了饭忙绣花,吃了饭忙织布。怪不得人家的衣装美,人家的彩带秀。勤快的人布也全织成花,加上心灵手巧花更美。勤快的人人也俏,上织机也俏,上编机也美。两个手指会穿梭,四个手指会织布。说会做那几样,会织三十丈彩带,会织四十丈花布。来到花街瞧卜冒(少男),瞧着卜冒送那样,瞧着卜冒送彩带。爱着卜冒送新衣。送一件背心给卜冒搪汗,送一件衣服给卜冒穿,送一件手巾给卜冒,上山得擦汗,下山歇脚铺坐。汉人见了围着看,傣家见了人人赞,汉人见了跑来要,傣家人见了跑来要⑦。

从歌曲中能看出女性制作服装的技艺是个人魅力的一种展示。众所周知,女性是传统民族服饰的制作者和创作者。从头到脚,全家人的每件服饰都是她们一针一线缝制的。所以说传统服饰艺术是女性的艺术,只有妇女才有机会在自己的服饰上显露才华,施展自己的聪明智慧,使她们潜在的艺术创造力与对美的追求得以充分发挥。年轻姑娘也会因此而赢得社会尤其是小伙子们的赞赏和爱慕,她们也乐意把更多的心血倾注于服饰制作上来。

四、结语

花腰傣女性服饰无疑是花腰傣服饰中最绚烂的一道风景,在不同的传承场域中,花腰傣女性通过穿戴的方式将花腰傣服饰融入生活中并传承了下来。透过服饰文化,花腰傣表达了自己民族的信仰体系、审美趣味,乃至对生命与生活的情感趋向。诚如格尔茨所言,文化系统是“一种透过象征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一种将传承的观念表达于象征性形式的系统,通过它们人与人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他们对生命的知识和对生命的态度”⑧。

注释:

①受访人:刀阡芳,女,22岁,时间:2011年8月7日,地点:嘎洒镇大槟榔园村,采访人:解晓丹。

②受访人:刀美珍,女,58岁,时间:2011年8月7日,地点:嘎洒镇大槟榔园村,采访人:解晓丹。

③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思茅玉溪红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45.

④当地傣语,意思是花腰傣人的灵魂归处。

⑤花腰傣中的祭师,由女性担任。

⑥受访人:刀正强,男,45岁,时间:2011年8月13日,地点:嘎洒大槟榔园,记录人:解晓丹。

⑦陶贵学.花腰傣民间文学作品集[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444.

⑧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41.

参考文献:

[1]刘振华主编.花腰傣礼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刀波主编.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4]吴乔.宇宙观与生活世界——花腰傣的亲属制度、信仰体系和口头传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云南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暨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傣族(上、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6]李永祥主编.花腰傣服饰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花腰傣服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7]郑晓云.花腰傣的文化及其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1(2).

[8]杨文学,杨文安.花腰傣人的葬礼及其灵魂观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On Women’s Inheritance of Huayaodai Female Costume

XIE Xiao-dan

(DepartmentofLiterature,SchoolofTourismandCulture,Uuniversity,Lijiang,Yunnan674100)

Abstract:Women have always been the creators and the main successors of the costum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women costume inheritance of Huayaodai in Xinping of Yunnan,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male heritage field and mode of Huayaodai costume and how women inherit the costume by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activities such as wedding,funeral,festival dress and analyzes the core status about women in the transmission field,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about Huayaodai women’s inheritance.

Key words:Huayaodai;costume;women’s inheritance

收稿日期:2015-12-29

作者简介:解晓丹,1986年生,女,云南楚雄人,讲师,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6)03-0013-03

猜你喜欢

服饰
数字化服饰还原在越剧角色塑造中的创新传承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唐代参军戏角色服饰的考证与推定
雪人的服饰
金代吏员服饰浅探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冬季服饰
服饰之美——高华村
Wearing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