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2016-03-16盛亚丹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

盛亚丹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盛亚丹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社会公正问题在当今时代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古今中外的学者对公正理论的研究业已形成基本完善的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关系的复杂和利益矛盾的凸显,中国对公正理论的研究日益兴盛,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对公正理论进行了不懈探索,丰富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发展;实践

一、公正的内涵结构

公正,包含“公平”、“正义”、“平等”之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解释为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从古希腊、中国古代先哲到近代西方的智者仁人,对公正都有弥足珍贵的思想探索。公正概念始于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等对公正都有所研究,西方的公正理念对我国的国家治理有着可资借鉴的意义。公正具备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首先,公正的基底支撑是人民的公共利益。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1],卢梭指出:“公益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2]39。因此,公共利益是公正的基础。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中国几代领导集体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公共利益,都体现出公共利益是公正的基础。

其次,公正的本质表征是平等,即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种族、信仰、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一律平等。为适应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先进文化的发展的公正,涉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在当今社会,人们在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的过程中,机会与规则方面的平等尤为重要,它意味着人们不论出生的地域、家庭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在平等的条件下拥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的理论源泉

(一)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的理论向导

1.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根本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标榜的“公正”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公正,资产阶级的公正观是形式上的公正,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没有任何公正可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之所以存在社会不公正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广大人民群众很少占有甚至根本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因此我们必须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让人民群众能够公平地共享社会物质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

2.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前提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公正只是停留在表面,揭开表面虚假的公正面纱之后,实质上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正,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制度,工人表面上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和好处,但福利制度实际上只是资本家缓和阶级矛盾的一种手段,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因此要实现社会公正必须打破资本主义牢笼的束缚,建立新的社会形态,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将不会存在任何社会不公现象,关于社会是否公正的问题亦将不复存在,共产主义社会将把公正升华到最高水平。

(二)西方社会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提供有益借鉴

1.公正的概念产生于古希腊

公正的概念最早见于《荷马史诗》。柏拉图认为正义是:“做他本分的事情”[3],也就是做与他本性相符合的事情,正义不仅是个人的善念,也是国家的善德。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观点相似,他在《尼可马克伦理学》中把公正同样定义为德性,将公正视作国家所追求的高尚品质,一个国家具备了公正这种高尚的品德,人民就能享受到幸福的生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将公正的善德赋予国家,国家就成为维护城邦公正的护卫者。古希腊哲学家的公正思想启迪着后人,他们所散发出的智慧光辉成为后人不断探索公正思想的指路明灯。

2.商品经济时期是社会公正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尽管资本主义制度从本质上来说是剥削人压迫人的制度,但我们不可回避的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达孕育了公正理论发展的温床,在人类公正发展史上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助推作用。在政治领域,资产阶级曾提出“自由、平等、正义”等口号,主张“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平等观”,具有历史进步性和合理性,实现了比以往阶级社会里更多的公平。在经济领域,人们在商品市场中公平竞争,等价交换商品,商品交易中人们追求公正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有助于将人们对公正的追求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社会领域,为公正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建立在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时期是公正观念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3.近代西方社会的公正理论

近代西方正义理论代表者之一是美国的政治学家罗尔斯,他的著作《正义论》对中国思想理论界影响较大。罗尔斯认为正义的两个基本原则分别是:第一个正义原则是“平等的自由原则”,强调人们不论种族、性别、宗教及社会地位等差别一律平等;第二个正义原则包含“差别原则”和“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两个部分,前者适合于收入和财产的分配,有利于减轻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后者适用于机会和权力的分配,在现代社会有利于公平地选拔和录用人才。

(三)我国对公正理论的长期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的坚强基石

我国对公正理论的探索源远流长,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是古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其中富含着公正的哲学意蕴,孔子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绘了“天下为大家所共有”的思想,因此德才兼备的人要主动帮助积贫积弱的人,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建设一个和睦美好的大家庭,共同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人对公正社会的美好愿景,为我国进一步探索公正理论打下坚实基础。

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

(一)毛泽东对公正理论的早期实践

新中国建立之初,许多旧中国腐朽的思想仍然侵蚀着人们的内心和国家的肌体,其中影响比较广泛的就是“男尊女卑”的思想,很多妇女的社会地位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地认可,为扭转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毛泽东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响亮口号,并且亲自指导我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将“男女平等”的思想明确写入宪法,这意味着我国通过严格的立法程序来实现男女平等,为促进妇女的解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干群关系上,毛泽东通过注重人民民主监督、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加强干部教育等方式实现了干群关系的平等;在对外关系上,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尊重其他国家国格的初心,坚持国家无论大小都一视同仁的公正外交立场。

(二)邓小平的公正理论

1.生产力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把偏离轨道的发展重心重新回归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建设问题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邓小平也在思考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同样可以到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高度,于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开放政策改变着中国落后的面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做铺垫,有了充足的物资资源做保障,人们之间的公正关系才可能进一步向前发展。

2.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追求目标

社会主义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发展经济,二是共同富裕。实现社会正义所追求的目标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如果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悬殊过大,社会资源就会被富裕的阶层垄断,穷人将没有机会接触到充足的社会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发展,那么公正的天平将会严重倾斜到富人一边,社会发展将严重失衡,如果不打破两极分化的物质财富,实现社会公正将遥遥无期。

3.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方式

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付出多少劳动就获得多少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体现了按劳分配所具有的公平性质。按劳分配的原则会减少不劳而获的现象,同时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劳动者公平竞争,用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每个人都是自己劳动果实的创造者。

4.法治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政治保证

中国的法治基础相对薄弱,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大力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为了保证法律得到严格贯彻执行,他提出我们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4]146-147,从立法、司法、执法、护法等层面树立法律的权威,用法治的公平来维护社会的公正。当前我国正在加紧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法治道路越宽广,公平正义的步伐就越昂扬。

(三)江泽民的公正理论

1.以人为本是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

把人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人民本位”的重要理论内涵,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公正说到底是为了保障人们群众的利益,社会公正的目标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受到公平的对待,让更多的人在公正的社会环境下施展自己的才能。

2.生产力标准和社会进步标准是衡量社会公正的双重指标

社会公正的全面实现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真正的社会公正只有在具备了较高的经济实力后才能实现,因此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公正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当今社会的进步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进步,它是政治、文化、生态、社会有机结合的全面进步,因此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进步,还不足以说明一个社会的公正水平达到较高水平,物质层面的分配公正不代表社会的各个方面实现了公正。

3.分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正确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分配原则也在不断进步,除了按劳分配之外,还确立了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表明我的分配制度逐步完善,分配制度的完善进一步促进社会公正的实现。为此,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完善分配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理顺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格局,协调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都将为实现社会公正做出应有的贡献。

4.依法治国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方略

法治与公正二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法治在维护社会公正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自“依法治国”方略实施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持续向前推进,而我国的社会不公现象也在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腐败现象,腐败现象是社会不公的重要表现,依法治国可以有效惩治腐败,消除社会不公现象,通过依法治国,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权力公正地行使。

(四)胡锦涛的公正理论

1.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和谐社会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层面的和谐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一幅美好画卷。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因子,影响着构成和谐社会的其他因子。另外,一个社会的公平正义程度越高,社会秩序就越良好,社会环境就越安宁,它的社会和谐程度也就越高。

2.公平正义与科学发展观休戚相关

科学发展观各要素与公平正义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是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着力点;公平正义是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下,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只有统筹兼顾各社会主体的利益,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

3.加强社会建设是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社会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广泛涉及人们生活领域中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如果社会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那么它取得的成效将惠及成千上万的民众,它所维护的也是广范围、多领域内的社会公正,因此,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社会管理都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04(2016)03-0045-03

[收稿日期]2015-11-1

[作者简介]盛亚丹(1990-),女,河南郑州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of Justice

SHENG Ya-dan
(Marxism College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Hubei)

[Abstract]Nowadays the social justice has increasingly received people's attention.Scholars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studied the justice theory and formed a thorough system.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with the emergence of interest conflict and the complexity of interest relation,the research on the justice theory in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emphasized.The successive leaders of CPC have explored the justice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socialism justice theory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ory of justice;development;practice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