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研究
2016-03-16
新闻传播研究
【主持人语】人类进入媒介社会,新闻传播学已成显学。《武陵学术》的《新闻传播研究》栏目如何确定自身的学术品性与研究路径?本期三篇文章似乎可见端倪。
20世纪中叶以来,作为对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一种反动,后现代主义逐渐成为席卷全球的思潮。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呈现出跨界混搭与解构重建的特点,这恰与后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暗合。基于这个判断,《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传播主体研究》尝试将二者的共同表征进行比较解读,进一步探寻传播主体个性化表达与和谐网络社区构建的公约性法则。文章把传播主体单列出来展开重点阐释,无疑是把人作为解读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切口,可望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近年,作为极具洞察力的形式论研究方法,符号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科研究。艾伦·塞特曾断言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特别适于研究电视。因此,《电视新闻编辑意图表意的符号学分析》一文从符号学角度对传播者的意图实现和表意过程进行分析,以求为新闻编辑创新提供新的视角。必须注意,符号学告诉我们,符号是具有遮蔽性的,所言并不等于被言之物,而真实、客观则始终是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读完此文,我们其实还有必要进一步追问:在符号学的视角中,我们如何揭示真实与所言的关系?在新闻学的视野里,我们又该如何坚守真实的信念?
立足武陵地区的新闻传播研究何以建构特色?在媒介研究的框架下,以“文化持有者的眼界”来解读地方文化,从而构建吉尔兹所倡导的地方性知识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选择。本期另外一篇电视研究的文章——《容美调查:土家族地区方言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正体现了这样一种实证研究的价值取向。文章以鹤峰县容美镇为样本,通过初步的量化研究,展开民族地区方言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以此剖析土家族聚居区方言电视传播的现实状况。需要注意的是,量化研究需首先建立价值中立的态度,方可达成客观的研究结果从而形成文化洞见,这对持有“内部视角”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本期三篇文章理论关切不同,研究视角各异,学术旨趣亦有差别,敬请方家指正。
(罗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