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镇州兴废看宋代海南岛经略思想的演变

2016-03-16

关键词:宋代海南岛演变

查 群

(厦门大学 历史系,福建 厦门 361005)

从镇州兴废看宋代海南岛经略思想的演变

查群

(厦门大学 历史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宋代是古代海南岛经略演变的重要时期,镇州的兴废是宋代经略海南岛的标志性事件。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于海南岛设置镇州,为下都督府,赐靖海军额,并以其知州领海南安抚都监,成为全岛统治中心。而政和元年(1111年)镇州寻废,又为南宋海南岛的经略提供了经验教训。

关键词:宋代;镇州;海南岛;演变

目前学术界对北宋后期海南岛镇州的兴废及其深层的原因和意义鲜有提及*目前学术界涉及海南岛镇州的成果主要有:李勃《唐代赵昌进琼管等六州<六十二洞归降图>考》,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3期。,本文试分析镇州兴废的前因后果,并试图从中探寻宋朝对海南岛经略思想的变化。

一、镇州设置的背景

1.北宋中后期的拓土开边

镇州是在北宋中后期拓土开边的大背景下设置的。宋朝建立之初,即对西夏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战争。而自宋真宗即位后,对边境采取妥协或以防御为主的政策。之后,臣僚建议拓展疆土的不乏其人,但宋政府尚没有大范围的开拓行动。宋神宗即位后,立志变法图强,对外也急于扭转消极防守的局面,于是,掀起了宋代经略边防、开疆拓土的第一次高潮。在西北、湖广、川蜀一带,相继向外拓展。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指出:“神宗继统,材雄气英,以幽、蓟、云、朔沦于契丹,灵夏、河西专于拓拔,交阯、日南制于李氏,不得悉张置官吏,收籍赋役,比于汉唐之境犹有未全,深用为耻,遂慨然有征伐开拓之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3,元丰八年十二月己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689页。在统治者看来,开拓之举乃是宋初统一战争的继续。因此,北宋中期以后,统治者争效先辙,拓土开边成为北宋边疆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宋徽宗崇宁以后,蔡京为相,承神宗时期熙河开边余绪,再议征讨,“开边拓土之议复炽”*[元]脱脱等:《蛮夷传》,《宋史》卷493,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185页。,出现了北宋开边的又一次浪潮,开拓的范围和规模,大大超过神宗、哲宗时期。崇宁二年(1103年)六月,王厚、高永年再次攻取湟州,次年四月取青唐,拓边河湟。西南开拓的范围尤为广阔,在益、梓、夔、黔及广西、荆湖诸路,“相叠视效,斥大土宇,靡有宁岁”。开建的州军城寨,“纷然莫可胜记”*[元]脱脱等:《地理志》,《宋史》卷85,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96页。,有些甚至深入于少数民族腹地 。

2.侬智高之乱后宋王朝重视南部边疆经略

宋王朝建立之初,便承受来自西北民族政权的强大压力,采取“重北轻南”的边疆政策,将主要兵力置于西北。皇祐四年(1052年),广源蛮侬智高起兵反宋,历来“不宿重兵”的岭南地区遭受重大打击。侬智高之乱平定后,朝廷开始关注岭南经略。南部边疆地近交趾,时值越李朝强盛时期,岭南边防时常受到交趾侵扰。张方平言:“交趾自李日尊以来,贡职已废,朝廷阔略不问,边臣苟慢,防禁益弛。凶恶盗贼,奸蠹之民,诸配徒者,不无逋逃,颇从亡匿。亦有士人顽嚣不逞,投身亡命,赴其招进,教之治兵,助其邪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6,熙宁九年六月辛亥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757-6758页。南部边防局势的变化,使得宋王朝不得不加强岭南政治、军事经略。周去非《岭外代答》称广西“帅府既内兼西南数十州之重,外镇夷蛮几数百族,事权不得不重矣”*[宋]周去非:《边帅门·广西经略安抚使》,《岭外代答》卷1,杨武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3页。。

海南岛虽然在侬智高之乱中并未受到波及,但其地近交趾,南通占城诸蕃,处于北部湾贸易网络的中心位置,海南岛的稳定是南海航线安全的重要保障。

3.徽宗朝以前海南岛经略效果

西汉至隋唐海南岛的郡(州)县逐渐由岛北、岛西扩展至以黎母山为中心的海岛边缘地带,尚未深入到岛心黎母山区即黎人(俚人)聚居的核心地区。开宝四年(971年),初平岭南,海南岛归宋,宋王朝即在岛上设州县、置官员,管辖海南岛。岛上已呈现出以黎母山为中心,由内而外生黎-熟黎-省民的圈层分布结构。熟黎已逐渐被纳入州县体系之下,“耕省地,供赋役”*[宋]周去非:《外国门·海外黎蛮》,《岭外代答》卷2,杨武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0页。。宋初朝廷对海南岛采取怀柔政策,任其州县自选官吏,并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州县格局。对海南岛黎人实行羁縻统治,任用土官,以黎治黎,出现了一大批诸如“三十六峒都统领”的黎酋土官,他们成为朝廷控御黎人的重要工具。以抚为主的黎乱处理方式,使得北宋前中期汉、黎关系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侬智高之乱以后,朝廷重视南疆经略,亦加强海南岛边防力量。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委任荆湖南路转运副使朱初平为琼管体量安抚,“持节渡海经制黎蛮”,抵琼后,朱初平屡奏海南岛各种积弊,内容涉及盐政、税籍、赋税、商税、和籴、买香、保甲、监察、吏治、役法、田土、词讼等,并提出解决建议,请求朝廷处理。*[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10,元丰三年十二月庚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520-7522页。这是朝廷着眼于海南岛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社会机制整合的一次尝试。随着中央王朝在海南岛的政治统治渐趋成熟,随着王朝政治力量的扩张,逐渐尝试将政治的触角伸向黎人居住的核心地区,镇州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设置的。

二、镇州的建置

宋徽宗时任用蔡京为相,掀起又一次拓土开边的浪潮,“边臣皆欲乘时邀取富贵”*[清]傅恒等:《宋徽宗皇帝》,《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80,四库提要著录丛书,史部,第4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年,第420页。。时王祖道知桂州,兼领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亦欲“乘时邀富贵”,“说诱王、江、吉三州酋首杨义免等纳土,遂城之为平、允、从三州”*[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27,大观元年十二月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史部,编年类,第114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41页。,与此同时,又言海南事,《宋史·王祖道传》记载:

此次昆山“正当防卫案”确立了法治中国新典范。法律不是镌刻在大理石上,而是铭刻在公民心中。秉持法意,顺应民意,法律应当引导鼓励公民勇于自我救济,坚持同不法侵害作斗争。只有当一个社会给予弱势群体更多和强势群体对抗的权利和资源时,人们才能对自己的自由受到保障而感到安心。说到底,一个法治社会,就是以法律底线的刚性,最大化保障公民的合法利益。(作者: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陆玄同)

(王祖道)言黎人为患六十年,道路不通,今愿为王民,得地千五百里,……请于黎母山心立镇州,为下都督府,赐军额,曰靖海*原作“靖海”,据[元]脱脱等著《宋史》卷20、卷90,[宋]周去非著《岭外代答》,[清]赵汝适著《诸蕃志》,[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改。,知州领海南安抚都监,徙万安军于水口。*[元]脱脱等:《王祖道传》,《宋史》卷348,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041页。

王祖道言海南岛黎人愿为“王民”,并自愿纳土献地,请朝廷于黎母山心设置镇州。于是朝廷于“大观元年,置镇州于黎母山心,倚郭县以镇宁为名,升镇州为都督府,赐靖海军额”*[元]脱脱等:《地理志》,《宋史》卷90,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47页。。镇州之置为节度州,并挂下都督府之名,赐军额更显其军事性质。以镇州知州领琼管安抚都监,总领海南岛军政大事,镇州俨然为朝廷控扼琼岛的军政中心。

关于镇州设置时间,见于史料直接记载的为宋徽宗大观元年,如《九朝编年备要》:“大观元年十二月置:黔南路,广南经略王祖道说诱王、江、吉三州酋首杨义免等纳土,遂城之为平、允、从三州,又措置南海诸塞城之为镇州。”*[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27,大观元年十二月条,第241页。又如《宋会要辑稿》:“昨于大观元年六月内,于海南黎母山心置一州,以镇州为名。”*[清]徐松:《宋会要辑稿》,方域7之28,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439页。

而《宋会要辑稿》方域五《节镇之降》言:“镇州,大观元年建,仍为龙门郡,下都督府。升为靖海军,寻废。”*[清]徐松:《宋会要辑稿》,方域5之8,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387页。“仍”有因袭、沿袭之意,足见大观元年以前曾于此地设立过“镇州(龙门郡)”。那么镇州为何“仍为龙门郡”?对此,谭其骧《历代行政区划略说》一文称:“原来宋朝每一个州都有一个郡名……宋朝的郡名绝大多数都沿袭唐朝的旧名,改用新郡名的很少。”由此或可推知,宋代镇州称龙门郡乃“仍”唐代之旧名,也就是说唐代曾于此地设立过“镇州”。 但是唐代史料未见镇州之记载,据《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二年:岭南节度使赵昌进琼管儋、振、万安六州《六十二洞归降图》”,考现存唐宋诸史志,元和二年以前,唐朝在海南岛共设置崖、儋、振、琼、万安五州,那么何来六州之说? 今李勃、郭声波先生考证认为,这里所缺之一州应为“镇州”*参见李勃:《唐代赵昌进琼管等六州<六十二洞归降图>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3期;周振鹤主编,郭声波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17页。,置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左右。二氏所本史料为万历《琼州府志》卷7《兵署》:“唐都督府,凡二:镇州都督府,在感恩境,今陷黎峒;琼州都督府,治城中,在今旧州。”*[明]戴熺:《兵防志·兵署》,《(万历)琼州府志》卷7,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本,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220页。仅从此条材料来看,颇有孤证难立之嫌,但正德《琼台志》卷25《楼阁下》儋州条载:“龙门池在州东南二百里黎母山侧。(《景志》在古镇州址南,中有龙潜。)产白莲。(按,景当为旧之讹)”*[明]唐胄:《楼阁下》,《(正德)琼台志》卷25,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本,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300页。又卷2《沿革表》按语曰:“旧《志》‘古迹’以黎母山曰龙门,置镇州以龙门为县,史无。恐犹云以龙门地置镇宁县也。”*[明]唐胄:《沿革考》,《(正德)琼台志》卷3,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本,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38页。

从《琼台志》所引旧《志》来看,龙门郡之得名确有所据。宋镇州别称龙门郡当袭自唐,即唐曾于黎母山心置镇州,亦即“镇州都督府”,李、郭所持观点可以信从。

唐镇州废罢时间不详,且唐代地理志书均未记载镇州的设置,笔者以为唐代镇州属旋设旋罢,建置时间极短,故唐宋诸史志不载。宋大观元年置镇州,为“仍”唐代旧制,但政和元年即废。

宋徽宗于大观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为此事下诏曰:

国家际天所覆,悉主悉臣,薄海之南增置郡县,凡前世羁縻而弗可隶属者,莫不稽颡竭蹶,顺附王化。奄有夷峒殆千余所,怀保丁民逾十万计,锡多列壤中直黎山,控扼六州为一都会,顾惟形胜实据上游。俾升督府之雄,庸示节旄之寄,式昭文德,永载舆图。*[清]徐松:《宋会要辑稿》,方域7之27,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438页。

镇州的设置是在北宋前期朝廷于海南岛推广王化治理以及羁縻黎人取得重大进展的前提下,抚谕“夷峒殆千余所”,怀保“丁民逾十万计”,使得于黎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设置州县成为可能,同时,镇州的设置亦彰显出宋王朝封建势力已深入黎峒地区,并试图将黎人纳入封建政府直接控制下的编户省民、使黎地“永载舆图”的美好愿望。

三、镇州的废弃及其原因

《宋史·地理志》记载:“政和元年(1111年),废镇州,以靖海军额为琼州。”*[元]脱脱等:《地理志》,《宋史》卷90,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47页。距大观元年置镇州仅不足四年时间。对于镇州寻废之原因,作如下分析:

镇州是在徽宗朝拓土开边的大背景下设置的,是统治者好大喜功,边臣谋求开拓之功的产物。王祖道知桂州,兼广南西路安抚使,欲借开边之机“乘时邀富贵”,对开边之功不免有夸大之辞,《宋史·王祖道传》记载:

擢祖道显谟阁待制,进龙图阁直学士,召为兵部尚书。未行,与融州张庄谋,使庄奏言海南一千二十峒皆已团结,所未得者百七十峒,今黎人款化,则未得者才十之一耳。于是徭黎渠帅不胜忿,蜂起侵剽,围新万安军及观州杀官吏。*[元]脱脱等:《王祖道传》,《宋史》卷348,第11041页。

王祖道以开拓之功,屡获擢升。而为夸大其辞,又与张庄虚报海南黎峒归附之事,引起黎人峒首不满,以致黎乱,不仅镇州遭剽掠,万安军亦遭劫难。叛乱平定后,王祖道和张庄亦因“妄言拓地”获罪,大观四年五月癸亥“追贬帅臣王祖道为昭信军节度副使,放张庄于永州”*[元]脱脱等:《徽宗本纪》,《宋史》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84页。。可见,海南岛上的黎人顺化程度并未如王祖道所奏般可喜。

此外,北宋前期,海南岛“耕省地,供赋役”的黎人,仅限于与州县省民往来较多、汉化程度较高的熟黎地区,广大生黎峒落依然是“弓刀未尝离手”*[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5之43,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788页上。的山地原始性狩猎经济,其在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方面,均与省地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宋政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黎峒地区建立与省地相同的统治和管理机制,改变黎人的社会结构。

归根结底,镇州的寻废表明了宋代直接统治黎峒地区的条件仍不成熟。宋代汉、黎呈圈层结构分布,宋王朝封建势力集中于沿海州县,琼州以其地近大陆的地理优势,自宋初,便为全岛军、政统治中心,封建统治系统完备。而镇州所处地理位置原为昌化军辖地,封建统治力量弱于琼州。而黎峒地区自宋初便实行羁縻政策,设置土官,以黎治黎。宋王朝要实现对黎峒地区的直接统治,就必须按照省地的形势,筑城寨、设官吏,并派兵把守,实行列郡而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然镇州“时虽建城塞,其地荒瘴,遣兵守戍,岁有死亡,无赋入,皆辇内地金帛输之”*[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27,大观元年十二月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史部,编年类,第114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41页。,成为了封建政府的沉重负担。加之黎峒地区在经济状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均与内地存在很大差异,朝廷于黎峒地区建立州县,带有民族征服、强迫同化的性质,强行推广汉人社会结构,则必然引起黎人的不满和反抗,故至政和元年,镇州不得不废弃如初,其军额、节镇地位悉归琼州,琼州复为全岛军政中心。

结语

宋徽宗所处的时代,为北宋末期,也是整个宋王朝的中间时段,镇州的设置,既是北宋经略海南岛的重要成果,亦为后来南宋王朝经略岭南提供经验和教训。镇州置于黎母山心,乃是前代王权所未及之地,一改北宋前中期“四州环一岛,百峒蟠其中”*[宋]苏轼:《东坡全集》卷24《行琼儋间》,文津阁四库全书本,集部,别集类,第370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15页。之建置模式,将封建王权推进至海南岛腹地黎峒盘踞的核心地区,乃是北宋经略海南岛黎人取得的重大成绩。

大观年间,在开边浪潮的推动下,王祖道于海南岛“抚定黎贼九百七峒,结丁口六万四千”*[宋]周去非:《外国门·海外黎蛮》,《岭外代答》卷2,杨武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0页。,于黎峒腹地设置镇州,为宋代以来羁縻黎人的标志性成果,大批土酋补为土官,这些世袭土官家族,成为宋王朝在黎峒地区的统治基础。政和元年,废镇州,封建势力撤出黎峒地区,土官系统却不断发展完善,及至南宋时期,更多的土官在镇压“黎乱”、维持黎峒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宋代推行黎人土官制度,使有宋一代“黎乱”大为减少,海南岛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镇州的设置是宋代经略海南岛、羁縻黎人的一项重大成果。侬智高之乱给沉浸在“百年无心腹患”幻象中的宋朝君臣以沉重打击,神宗即位,立志变法图强,着意拓土开边,掀起北宋中后期三次大规模的开边浪潮。开边在领土开拓的同时,亦是对新开拓边区经营力度的加强。海南岛与中国大陆隔越险海,宋初统治者对其疏而治之,基本处于半放任状态。而侬智高之乱,使得海南岛成为抵御交趾的边陲,加之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海南岛控扼南海门户的优越位置越来越受到重视,朝廷将海南岛纳入经略视线范围之内,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全方位的经略,建立起一套沟通化外边民与封建王权的新的社会秩序。镇州的设置便是这套新秩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朝廷试图对边民实行直接统治的尝试。而黎人的反抗直接导致了镇州的废弃,这也是黎人武力修正中央王朝制度的结果。中央王权势力与海南民众意愿不断拉锯、调试,在这一过程中,王权势力不得不妥协于强大的地方势力。

尽管如此,朝廷“重北轻南”的边疆政策仍未改变,海南岛统治机构、驻军数量仍远落后于西北边区,州县系统仍显疲弱,无有效力量应对岛内黎人的反抗。因此,在镇州黎酋起兵剽掠之时,封建王权只得撤出黎峒地区,继续维系对黎人的羁縻统治。及至南宋,朝廷对海南岛的经略针对海南岛的实际社会发展状况,再无冒进之举,维持了黎峒地区的相对安定。

(责任编辑:王学振)

Changes in the Management Concept for Hainan Viewed from the Setup and Removal of Zhenzhou in Song Dynasty

CHA Qun

(Department of Histor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The Song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change of management for Hainan, with the setup and removal of Zhenzhou as a symbolic case in the management of Hainan in the Song Dynasty. Zhenzhou was set up as the viceroy prefecture in 1107, and its highest official was appointed as a governor-in-chief of Hainan, with Zhenzhou being the ruling center of Hainan Island. However, in the year 1111 Zhenzhou was abolished, thereby giving some experience and less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Hainan in the South Song Dynasty.

Key words:Song Dynasty; Zhenzhou; Hainan Island; changes

收稿日期:2016-01-09

作者简介:查群(1988-),女,山东临沂人,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边疆历史地理和中国文化史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6)-05-0090-05

猜你喜欢

宋代海南岛演变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美国公共住房退出管理中的两难抉择及启示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宋代尚意与晚明尚奇书学思想的探析与比较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
中国证券市场制度演变及制度性风险分析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
关于海南岛战役作战方针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