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汉权臣霍光的军事谋略探赜

2016-03-16赵秋燕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霍光

赵秋燕

(哈尔滨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西汉权臣霍光的军事谋略探赜

赵秋燕

(哈尔滨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摘要]作为西汉的辅政大臣霍光以他的政治才能被大家所熟知,而军事上的谋略研究却鲜有人涉足。文章从盐铁会议入手,探析霍光的军事思想,通过昭宣时期多次征伐匈奴与乌桓的实例中剖析霍光的军事才能,为以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霍光;盐铁会议;军事才能

一、从《盐铁论》中探析霍光军事思想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由霍光一手策划召开的盐铁会议中的贤良文学与桑弘羊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盐铁会议是霍光和桑弘羊权力斗争的政治体现,①盐铁会议涉及范围较广,本文仅针对军事上的思想来探究霍光的对外政策。

“在对外关系方面,桑弘羊与文学贤良的论战的焦点是如何对待匈奴的入侵问题。”[1](P159)大夫(桑弘羊)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署均输,藩货长财,以佐助边费。”[2](P3)文学曰:“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恶用费哉?”[2](P4)可见,关于对外征伐匈奴这件事桑弘羊与贤良文学的意见反差是极大的,文学之士倡导仁政,用德来感化匈奴,反对战争,认为即使有盐铁专卖的金钱物资的供应来一味的出兵,也不会是长久之计,而桑弘羊认为德不能将匈奴感化。关于是否汉朝主动出击匈奴的问题上,桑弘羊认为主动出兵匈奴,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边境人们生活稳定,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而贤良文学则认为应该偃兵休士。关于是否和亲的政策上,大夫(桑弘羊)曰:“汉兴以来,修好,结和亲,所聘遗单于者甚厚;然不纪重质厚赂之故改节而暴害滋甚。”[2](P377)文学曰:“往者,匈奴和亲,诸夷纳贡,即君臣外内相信,无胡,越之患。”[2](P378)这段辩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是否与匈奴进行和亲的政策,桑弘羊认为匈奴具有侵略的本性,并不会因为与汉朝的和亲而与汉朝友好往来,高度的赞扬了武帝时期主动出兵匈奴的政策,采取继续和亲的政策只是一味的妥协,不可能维护国家的强大,而文学之士所主张的偃兵休士,用文德来感化匈奴只是一句空话不能维护汉朝的长治久安。而贤良文学要求与匈奴和亲,匈奴终会被汉朝所感化,民安乐而没有战事,认为桑弘羊所倡导的主动出兵劳民伤财。

桑弘羊与文学士的对峙日益激烈,《盐铁论》作者赞同盐铁会议是由霍光一手主持的,文学之士的意见多多少少的反映了霍光的观点,所以一些学者②认为霍光在对待匈奴与乌桓是以和亲的政策为主,但是在对外政策上笔者认为文学之士的想法并不等于霍光的想法,霍光在对外政策上还应该是主战派的代表,虽然霍光在昭帝初期同意与匈奴和亲,可是他还是希望出兵匈奴与乌桓,因此在昭帝辅政时期多次发兵出击匈奴与乌桓,而且霍光深深知道军事大权对他的辅政地位的重要,因此他大肆的分封同姓贵族掌握军权,如他的女婿范明友为平陵候,掌握军权,“自昭帝起,光子禹及兄孙山皆为中郎将,云弟山奉车都尉事中,领胡越兵”。[3](P2948)可见,霍光对军事大权十分在意,紧紧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他辅政的一个措施,同时这也是霍光对军事大权的看中以及出兵征伐野心的一种体现。他对匈奴的征伐态度与桑弘羊应该是一致的。③无论是霍光还是桑弘羊都受到汉武帝对外政策的影响,在宣帝时期的本始二年,霍光极度赞扬武帝在军事上主动出击的政策,为自己在同一年主动出兵匈奴做舆论宣传。而且霍光对文学之士的印象并不好,如:“又诸儒生多人子,远客饥寒,喜妄说狂言,不避忌讳,大将军伏之。”[4](P152)可见,霍光对儒生也是一种鄙夷的态度,作为昭帝时期的首辅大臣霍光又怎会听信文学之士以德感化匈奴与乌桓呢?这场盐铁会议的目的是霍光打击政敌桑弘羊,维护自己的辅政地位,以及借此次的辩论为自己树立了一个一心为民、体察民间疾苦的爱民形象。

二、多次征伐匈奴与乌桓

霍光对征伐匈奴不如汉武帝时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大。“至始元、元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焉。”[3](P219)可以看出,霍光确实实行过和亲安抚政策,可是这一政策很快就被匈奴的侵略行为所改变,“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厉中国,杀伐郡县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2](P5)(昭帝时)“冬,匈奴入朔方,杀掠吏民,发军屯西河,左将军桀行北旁。”[3](P218)匈奴多次侵扰汉朝周边人民,烧杀抢夺,行为恶劣,边界不得安宁,所以霍光便在汉昭帝元凤元年,“匈奴发左、右部二万骑为四队,并入边为寇。汉兵追之,斩首,获虏九千人,生得瓯脱王,汉无所亡失。”[3](P3783)汉昭帝元凤三年,“匈奴右贤王和犁污王率兵四千侵边……汉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发兵击之,大破之,杀犁污王。”[3](P3783)可知昭帝时期,汉朝也受到了匈奴与乌桓的侵扰,但汉朝并没有不作为,而是处于主动攻击的态势,而这种行为与贤良文学所倡导的完全不同,从“汉兵追之”,还有“蜀王发兵击之,大破之”等,可见霍光对匈奴与乌桓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和亲这个政策是根据当时汉朝的社会形势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当汉朝休养生息强大以后就会主动出击匈奴与乌桓。如“元凤四年冬,辽东乌桓反。以中郎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将北边七郡两千骑击之”。[3](P3784)《匈奴传》中也记载:“汉得匈奴降着,言乌桓尝发先单于冢,单于怨之,方发二万骑击乌桓,霍光欲发兵邀击之,以问护军都尉赵充国,充国以为乌桓数犯塞,今匈奴击之,于汉便,又匈奴希盗寇,北边事,蛮夷自相攻击,而发兵要之,招寇生事,非计也。光更问中郎将范明友,明友言可击,于是拜明友为度辽将军,将二万骑出辽东。”[3](P3784)从此句话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霍光是主张征伐匈奴,单于与乌桓有怨,想要出兵两万攻打乌桓,如果霍光对征伐匈奴与乌桓奉行的是安抚政策的话,那么他便会如赵充国所言,匈奴攻打乌桓,汉朝不易插手,大可坐收渔翁之利,可是霍光没有,因为赵充国没有顺从自己的意见,他便找自己的女婿范明友,问他是否可以征伐匈奴,可见霍光对征伐匈奴与乌桓的主意已定。而且,霍光对征伐乌桓与匈奴的野心十足。“初,光诫明友:兵不空出,即后匈奴,遂击乌桓。”[3](P3784)他要求范明友,兵不空出,将他对军事上的主战思想充分的表达。元凤六年正月,“募郡国徒筑辽东玄菟城,乌桓复犯塞,遣明友击之”。[4](P161)可见霍光对征伐匈奴之事态度坚决,决不姑息。在宣帝时,霍光仍然位高权重,掌握国家大权,因此他对军事上征伐匈奴与乌桓的强烈态度仍然没有改变,“宣帝本始夏,大旱,东西数千里,先是五将军众二十万征匈奴”。[3](P1393)五将军包括田广明、赵充国、田顺、范明友、韩增。这五将军一起攻打匈奴,可见这件事一点也不逊于当时汉武帝征伐匈奴之事,此次的军事行动或多或少是受到霍光的影响。邢晋源学者在《汉武昭宣时期对匈奴政策研究》一文中认为,霍光为稳健派的代表,改变了汉武帝时期大举出兵征伐之事,而更多地是以“剿抚并行”的方针。笔者认为,这样说法不准确,虽然霍光在昭帝的辅政期间也主张与匈奴进行和亲,可在面对匈奴的一再侵扰,也表现出主动态度,而且态度十分坚决,如上述所讲遣范友明击匈奴与乌桓,兵不空出等事,将霍光军事上的主动征伐决不姑息的态度表现出来。

三、分析战争局势,胜多败少

霍光多次发兵征伐匈奴与乌桓,表现了他对军事上的主战思想,但是他每次出兵攻打匈奴与乌桓都是胜利的次数比较多,而且成果颇丰,如:汉昭帝元凤元年斩首和抓获九千人,生擒了瓯脱王,而汉朝却无所亡失;汉昭帝元凤三年“汉发兵破之,杀犁污王”;汉昭帝元凤四年,范明友斩敌首六千级;汉宣帝本始三年,五将军征伐匈奴等都以成功取胜,而且每次的胜利汉朝的损失都很少。这样朝中反对霍光出兵的人便减少了借口,并且霍光巩固了自身的地位。可见,霍光可以充分的洞察实事,合理的分析当时的战局,采取正确的军事战略。可以说,霍光有充分的军事才能,在不同时期对待匈奴与乌桓态度不同。昭帝初期,由于汉武帝的多次征伐匈奴,战争对当时的经济消耗极大,多次征发百姓充当兵役。“汉士卒物故亦数万,汉马死者十万余万”等。[3](P145)百姓厌战情绪十分高涨,作为首辅大臣的霍光体察民情,因此他采取了和亲政策,不过,这只是一时之计,面对匈奴与乌桓的不断侵扰边塞,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的汉朝有能力去征伐匈奴,霍光已经认识到匈奴生性贪婪,一味的和亲政策已经解决不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这是对外政策的改变,而这一对外政策的改变可以看出霍光能正确的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懂得变通。

另一个就是霍光总是分析每次战争的利弊,恰当准确的分析当时局势,所以胜多败少。如昭帝元凤四年,霍光派范明友征伐匈奴与乌桓,他早已料到这是一场胜战,因为乌桓与匈奴之间的战斗力分散,汉朝的人力、物力充足,取得胜利把握很大,他便找到范明友征求他的意见,实际就是想找到征伐匈奴的人选罢了,吕思勉在评价此事时曰:“明友,光婿,光盖欲生事以侯之耳。”[4](P161)借战争来封赏自己的亲信,稳固自己的地位。[5]

再有用舆论为出兵行为制造声势,据《汉书·天文志》中记载:“天凤四年九月,客星在紫宫中斗樞極间。占曰:为兵。”“元平元年正月庚子,日出时有黑云,状如炎,风乱鬊,转出西北,东南行,转而西,有倾亡。占曰:有云如众多,是为风师,法有大兵,其后兵起乌孙五将军征匈奴。”[3](P1307)这两则材料均出自天文志,天风四年九月占曰有兵,而在天风四年冬霍光就征求大臣出兵乌桓与匈奴,元平元年天有异象其后便兵起乌桓和匈奴,可见此事极有可能是霍光为出兵乌桓找佐证,也有利于出兵征伐以及辅政。

四、结语

权臣霍光在政治上的才能被众人所知,但其军事才能也更为突出。盐铁会议是霍光为了维护自己的集团利益及其地位来打击桑弘羊的势力而亲手策划的,但是霍光并不支持贤良文学对待匈奴的态度,这与桑弘羊对待匈奴的态度是一致的,霍光能准确的分析当时的社会形势,以及汉朝的自身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军事行为,所以每次征讨匈奴与乌桓都以成功取胜。

注释:

①郭沫若的《盐铁论读本·序》,人民出版社,1985年。该书评价盐铁会议时指出,“霍光与桑弘羊是对立的……他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所以要利用民间的力量来反对,贤良文学那一批人就是霍光所利用的人。”可见,这场盐铁会议是霍光亲手策划的。

②邢晋源的《汉武昭宣时期对匈奴政策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该论文认为,霍光是稳健派的代表,奉行剿抚并行的方针。

③晋文的《西汉盐铁会议若干问题再评议》,《江海学刊》,2010年第2期。晋文学者也认为,“霍光的匈奴政策其实和桑弘羊基本相同”。

[参考文献]

[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秦汉经济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王利器.盐铁论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胡红贵.浅析墨子“刑赏”思想的产生[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4).

责任编辑:张庆

[收稿日期]2015-09-24

[作者简介]赵秋燕(1989-),女,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7—0121—03

[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7.027

On Western Han Dynasty Minister Huo Guang’s Military Strategy

ZHAO Qiu-ya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

Abstract:Huo Guang,as a power minister in Western Han Dynasty,is famous for political talent but his military talent is not well-known. With the case of Yantie meeting,Huo Guang’s military theory is analyzed. His military talent is discussed by analyzing the cases of battles against Xiongnu.

Key words:Huo Guang;Yantie Meeting;military talent

猜你喜欢

霍光
霍光:废立皇帝的大臣
聪明的少帝
自重者人恒重之
西汉名臣霍光的变化
虚美隐恶的“艺术”
权臣之路
“下岗皇帝”刘贺生平略辨
卷首语 刘洵的放与收
燕王的信是假的
刘洵的放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