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音乐文化活态传承在地方本科院校的探索与展望
——以潍坊学院为例

2016-03-16丁菲菲

潍坊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活态潍坊传统

丁菲菲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传统音乐文化活态传承在地方本科院校的探索与展望
——以潍坊学院为例

丁菲菲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随着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世界文化进入到后现代多元、变迁融合的状态,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活态传承方式的推广和普及,对于保护和传承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有着显著的意义。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与学校音乐教育普遍推广的社会现状下,构建连接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之间的桥梁,即将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内容、理念、题材、方法等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对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提升群众审美欣赏水平,作用非凡,意义深远。

交叉;融合;活态传承;地方本科院校

21世纪全球化后现代语境下的民族音乐学界进入了静态发掘与活态传承并存的学术轨道。我国对于本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从1980年的南京会议为起点,获得了大量传统音乐文化静态挖掘研究的成果;又从2010年新南京会议开始,在活态传承方式的观照下期待一个甲子的胜利。在后现代、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挖掘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民族音乐学术界和音乐教育界共同的话题。华盛顿大学民族音乐学家帕特里夏·坎贝尔教授在2015年7月香港召开的第十届亚太音乐教育研究论坛(APSMER)大会主要议题“沉思、融合与身份错配:民族音乐学的历史迂回——教育编织法”的发言中指出,民族音乐学家经历了从单向研究挖掘,逐步转变为挖掘、教学、传承、传播的多重身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者、基层音乐教师、社区音乐文化工作者与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共同对传统音乐文化研究、教学、实践、文化传播的多重场域进行交叉融合,成为后现代语境下音乐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

一、传统音乐文化乡土传承的尴尬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职能的发挥

传统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各地民间音乐主要有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五类。以潍坊地区为例,典型的民歌《打秋千》《对花》,抗战时期的民歌民谣,传统戏曲茂腔(高密),民间灯舞《月宫图》(寿光),周姑戏(临朐)以及胶东秧歌跑旱船,竹板快书山东大鼓等,都颇具特色,也曾深入人心。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无外乎口口相传、家族式、师徒制等口传心授的方式。现如今生活方式的改变,普通话推广与地方方言的渐趋边缘化,文化土壤、传播媒介的变迁等问题,不仅接受我国基础教育的年轻人聆听和亲自体验参演当地音乐戏曲的机会越来越少,乃至曾经具有传统音乐欣赏习惯的老年人,也因为多样化的娱乐方式逐渐淡化了传统音乐文化在其生活中的角色。

1.方言的腔词、语音语调对地方民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口口相传的地道民歌不仅需要方言,更需要市井平民茶余饭后、劳作之余田间地头的娱乐和相互欣赏。生活方式的变迁使民歌口口相传的渠道日益变窄。与此同时,普通话的大量普及,影响了方言这一承载着民歌传承的土壤。笔者通过对2014-2015年潍坊市辖各县、市、区120家幼儿园的音乐启蒙现状问卷调查(不包括农村幼儿园)得知,潍坊中心城区的幼儿在家庭环境和幼儿园期间大部分使用普通话;乡镇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普通话,其中部分幼儿的家庭环境中也开始使用普通话。

2.师徒制是我国大部分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民间戏曲、吹打等传统剧目,根据方言、咬字、地域文化演变而来的一音多字或一字多腔等异彩纷呈的唱腔,形散而神不散的民族审美规律的非均分律动与均分律动的交织演变,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民间吹打。历史上虽然有文字谱、减字谱、工尺谱等记谱方式,但中国传统腔词口传心授才是韵味流传的重要原因。然而,在现代社会传媒发达的网络时代,以现代流行音乐为主流的媒体导向,加剧了传承人青黄不接的断代。即使山东省第一批被列入“非遗”保护且享受政府资金支持的潍坊地区的高密“茂腔”,如果仅仅依靠民众自发的传承,没有政府和学校音乐教育者的参与,也无法培养欣赏传统戏曲的观众,依然难从根源上真正挽救后继无人的局面。

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多有家族式传男不传女、不传外姓人等传承原则。潍坊昌邑的民间歌舞《小章竹马》自古只传本家族、不传外村。历史上小章村全村上下人人习武,舞蹈与武术的家族传承互相交融。混合武术场面的民间舞蹈《小章竹马》在传承上非常严格,这无疑限制了乡土传承的范围和规模。改革开放之后的1988年,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式曾邀请《小章竹马》参加演出,为《小章竹马》创造了走向国际舞台的机会。但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与传承模式导致的后继无人,即使政府搭台推介,《小章竹马》仍难以扭转依赖传统方式进行传承的青黄不接的局面,现如今即使在昌邑也很难看到完整的《小章竹马》演出了。

受市场经济、网络信息社会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受众群体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素养急剧滑坡。为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与新建地方院校间的交叉与融合,2007年,地处潍坊市拥有音乐教育本科专业的地方本科院校——潍坊学院,曾邀请高密市茂腔剧团走进校园进行传统茂腔演出,尽管茂腔表演艺术家们在台上倾力表演,但台下20岁左右的大学生在审美、兴趣、接受度上却难以产生共鸣,音乐会反响并不热烈。可以肯定的是,若不尽快培育当地传统音乐听得懂、愿意听的耳朵,培育愿意参与、可以演的人群,传统音乐文化将随着老一辈传统音乐文化表演艺术家的离世而成为泡影。

3.文化传承作为高校四大职能之一必不可少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高校“四大职能”的实现,并非具有各自唯一的趋向性和实现路径,而是统一于错综复杂的交叉融合的过程中。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四大职能”之一的文化传承呢?许多高校都创造了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但笔者以为其主要途径还是在统一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的,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文化的融入、渗透和教化,使所培养出的人才(传承文化的载体)具有传统音乐文化的感受体验和实践经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都是在1999年以后以当地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为基础组建而成,绝大部分拥有音乐教育本科专业,它们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实现这一使命完全是责无旁贷而且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与异彩纷呈的传统音乐文化交叉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地处山东鲁中半岛与内陆交通咽喉要塞的潍坊市,古称“潍县”,素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明清时期就已经是在全国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商业枢纽。其所辖的各县市区均拥有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品种。潍坊学院作为潍坊地区唯一拥有音乐学、舞蹈学、音乐表演、体育舞蹈等本科专业的新建地方本科高等院校,按照自身职能定位要求,紧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寻找“文化传承”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立足于培养当地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与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2004年成立了“传统音乐文化与戏曲研究所”,属山东省首个以研究地方传统音乐戏曲为主的研究机构,其成员为学校具有教学、科研综合能力的优秀教师和熟悉传统音乐文化传统的专家。十多年来,他们自发主动在教学、科研、舞台实践中进行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同时还聘请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人进高校进行传统文化示范演出。其中的音乐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研究者,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人共同承担着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传承的重任,为潍坊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了力量。

借助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者、教育研究人员对民族音乐学、教育教学方法的了解,深入研究并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进行地方音乐文化在教师教育中的教学,并借此普及至基础音乐教育、社区音乐教育中,在地方高校带动下建立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民族音乐学者、基层音乐教师、社区音乐服务人员联盟进行的活态传承方式,打造潍坊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模式。

二、交叉与融合的变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之活态传承的有益实践与探索

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的有关文件中就明确指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传统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承,迫切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和民族音乐学者开发和设计一批融知识与体验结合、教学和实践交叉,让学生亲自体会传统音乐文化魅力和趣味的操作性强的实践类课程,这对于培养担负着普通义务教育重任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师在教育理念、学历层次、研究水平上相对于当地教育水平来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与社会音乐教育的办学机构相比,地方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上都有着更高层面的定位、思维和经验。在社会教育中担负了家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社区音乐教育的重任。因而,充分挖掘新建地方院校音乐教师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对社会、地方、家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都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课程设置方面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将传统音乐文化纳入教学科研工作中、设置特色课程,就能在教学和科研体系中建立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传播、研究和创新的架构与平台,发挥其教学、科研的职能和优势,积极实施传统音乐文化的广泛传承、深入研究和不断创新。

早在2010年,潍坊学院便提出“进一步增加全校选修课资源,加大公共选修课数量,增开艺术素养、国学经典、绿色环保、地方文化等内容的选修课程”。该校选修课、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课、必修课,均设置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相应课程。比如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大二开设专业必修课《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在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概貌的基础上,大三又进一步开设《山东传统音乐概论》,深入了解山东省的音乐文化传统,为大三、大四的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实践、艺术实践提供理论基础。舞蹈方向课在开设汉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胶州秧歌、地方传统民间舞蹈剧目排演等课程,让学生在校期间亲身体验潍坊地区传统戏曲舞蹈剧目。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政府、艺术团体举办的文艺演出、汇演、比赛中参演,获得理论知识、教学、表演的多重体验,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迈向中小学音乐教学岗位,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打下基础。与此同时,学院应逐步开发更多实践性强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特色课程,培养更多具有良好的传统音乐文化兴趣和素养的师资,通过他们培养具有民族音乐欣赏习惯的观众,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2.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融合体验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

各地高校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地方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演实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当地拥有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单位,能够通过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地方政府和社会进行合作研究等途径,搭建起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桥梁。近年来,在潍坊学院“传统音乐文化与戏曲研究所”的组织和带动下,潍坊学院有关音乐教师和学者积极申报山东省社科联、省教育厅、文化厅的系列政府资助研究课题,比如山东省第一批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诸城派古琴、青州挫琴、潍坊民歌等的科研立项,将潍坊地区面临传承危机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了抢救保护式的挖掘和系统研究,形成了较为体系化、结构化的理论知识框架。

在抢救性挖掘研究基础上,积极运用于教学、实践舞台,形成了教学与科研良性融合。潍坊学院合唱团排演的合唱作品《打秋千》,在山东作曲家吴可畏老师根据原青州民歌《打秋千》创作的合唱作品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山东民歌、潍坊传统音乐文化特色和方言,以潍坊本地人的体会、感悟,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再创造,让歌乐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以山东大妞风趣俏皮、地方气息浓郁的表现形式,再现了清明时节女孩们结伴外出踏青打秋千的兴奋心情。2008年该作品成功展现在潍坊国际风筝节开幕式的舞台上,使传统民歌《打秋千》焕发了新时代的风采。这不仅宣传了传统音乐文化,更是传统音乐文化高校校园传承与政府文艺团体合作推向舞台的一次教学和演出实践的有益尝试。

3.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人走进高校表演与教学的活态传承

众所周知,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并不能够直接转化为欣赏传统音乐的审美习惯和体验。所以,如何让大学生直接接触和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名家的精彩演出和口传心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我国许多地方高校已经和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把名师请进来。选择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文化名师、名角走进校园,通过参与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口传心授、登台演出、指导学生实践等形式,让大学生享受到当地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优质资源,以活态传承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兴趣,提高其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素养和水平。

二是让学生走出去。一方面,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音乐专业和有兴趣的大学生参加传统音乐文化的重大活动,开阔视野,增加审美体验;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与传统音乐文化团体联合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到实践基地观摩、参加传统音乐文化的社会实践,并在其中感受活态传承的乐趣,促进审美习惯的养成。

三是以兴趣社团为主导搭建研习观摩平台。组织有一定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组建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社团,定活动时间、场所、辅导老师和活动内容,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观摩和互动,展现活态传承的艺术魅力。大学生在社团里活动,既能体验到老师的活态传承,又能观摩到同学的成功和失败,还可以锻炼舞台实践经验、巩固相关知识、提高认知能力,实现一举多得。

4.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提出的要求

有效的音乐教学课堂评价是良好音乐教学的必备环节,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提高,而且能够切实增强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潍坊学院从2012年开始对音乐教学在考核形式上进行改革,提倡过程性评价为主体的课堂评价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变“纸笔测验”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的“促学的评价”。

音乐专业体验性、感受性的特点,特别适合形成性评价的课堂教学过程和期末考核形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应是课堂表演、教学实践参与、舞台演出、社区音乐文化传播等一系列活态传承实践的模式。潍坊学院的课程评价改革,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评价理念和实践平台。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应在评价方式的统一性、评价量表的完善性、评价体系建设的系统性,以及教育工作者本身对教学评价方式、理念的提升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以更好地适应传统音乐文化活态传承注重音乐学习的感受性、体验性、参与性特点,积极推进形成性教学评价方式的完善,解决课堂教学实践和传统音乐文化活态传承的瓶颈问题。

三、教师身份的交叉与传承方式的融合变迁——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学校教育,逐渐成为我国大众接触到的最广泛最普遍的教育方式。西方推行的是小中大阶段性、体系化、结构式的教育服务,将整体的知识系统分类、整合、归纳,形成体系化的框架传授给学生。再依靠学生对知识点的分类记忆整理进行解构、整合,自我消化体验,以感性实践逐渐上升为理性有效的知识储备,以备实践操作中随时取用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库存。现代学校运行的教育模式与我国乃至许多亚洲国家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承传方式,完全不同。传统音乐传承与学校教育相融合,才能使传统音乐文化活态传承焕发出时代的生命力。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师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理念的提升与融合

我国民族音乐学家通过前期对传统音乐文化广泛而深入的静态挖掘,已经形成了严谨、系统的理论体系。如何将民族音乐学家挖掘梳理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体验性、可操作性强地输送给学生,而绝非仅仅对音乐理论知识的识读、辨认、存储、提取,成为当代高校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教师和民族音乐学学者,在教学中加入运用传统音乐实践创编的体验性教学内容、传统音乐艺术的实践与表演,以亲历亲为的方式学习传统音乐,而不仅是理论知识框架、发展沿革、风格特色等知识的堆砌。学生通过亲自表演、感受传统音乐的韵味,在课堂上活态的展现,教师以活生生的演唱和声情并茂的讲解,真实的带领学生进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氛围中去,才能让将来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插上传统音乐文化活态传承的翅膀自由飞翔。

2.延续与变迁的活态传承

诚然,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照着原样进行传承是再现传统,我们更要尊重传统的发展,“延续”与“变迁”二者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对传统的传承可以用更为宽容、现代的方式进行。艺术团体、音乐文化传承人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娱乐享受,更能发挥其原有的社会经济功能,在各层级学校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体验。

“让每一个孩子学唱家乡的歌”,早已经不应该是一句口号,而应是落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音乐课堂实处的必修课。由此,地方院校音乐学教育专业作为连接高校与基础教育的桥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师作为连接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与地方基层音乐教育的桥梁,都应具备活态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理念和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具体的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地方传统音乐的当代传承。

1)课堂教学环节

如何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课前准备、导入正题、主题研究、强化巩固、总结拓展的课堂教学环节五要素之中,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师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潍坊地区有很多活泼欢快的民歌小调,在音乐学教育专业必修课《中小学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学科教学与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分析传统音乐文化的演出形式、表演所用的歌曲、歌舞形式来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比如潍坊地区传统的《对花》、《打秋千》以及所辖青州的《看亲戚》、高密的《绣荷包》、安丘的《相思泪》等传统民间小曲,可以成为编演小型音乐剧的民间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分组,集中讨论和教学实例操练,通过这种教学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在校师范生亲自体验如何让不同层级的学生,如幼儿园、小学低幼年级段的学生体会、感悟和编排具有潍坊地方特色的根植于传统音乐、民歌的情景剧或者小型音乐剧。通过过程性教学评价、多种期末考核的形式,强化传统音乐体验的教学内容。以学生表演、课堂展示、学生说课,或者微课教学的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创造学生小组为单位舞台展示的机会,将会取得具有实践意义的效果。

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山东传统音乐概论等科目的考试环节,加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表演、创编、创演的成分,以依据地方传统音乐戏曲为蓝本的剧目排演,进行小型音乐剧创编创演的考核,依托音乐学专业学生具有较全面的演唱、传统乐器演奏、舞蹈等先修课程的教学,在集体创作体验参与中进行感性认识,并逐渐形成对理性知识的解构、融合、深入的理解。

2)艺术实践、考试环节的教学探索

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一线音乐教育工作者身份的融合,乡土传承和高校传承的融合,对于传承和保护、学生课堂学习中体验和参与传统音乐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如何将这些良好的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活动、活态传承方式,运用于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课堂教学中去,是传承传统音乐文化亟需探索的课题。考核的形成性评价需要常规教学、课堂评价、艺术实践、期末考试各个环节的综合考虑,需要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管理部门严格规范的约束。

目前我国许多走在学术前沿与音乐教育研究前沿的音乐院校,已经充分注意到教师作为活态传承者,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表演唱,对于学生感性知识体验和理性知识解构的重要性。不仅如此,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传承传统音乐文化之余,还将课堂教学实践的剧目和表演内容搬上舞台进行艺术实践,并结合学生考核开展以艺术实践为结业考核形式。

比如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教授的《原生民歌的传承与研究》课程考核,在富于体验、参与的实践性操练的课堂教学基础上,学生们进行课堂主题演讲、互动讨论、地方民歌学唱演唱,以及教学汇报演出等形式,以形成性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学生测评。并在学期末形成一台别开生面的教学汇报演出作为期末考核。演出现场邀请音乐界专家集体会诊,对每一个节目、每一个学生演员的表演,进行详细的点评,客观中肯、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的表现问诊把脉。这种形成性评价的教学评价形式结合传统音乐文化活态传承的方式,特别适合传统音乐文化的高校传承,在考核之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了活态传承。地方本科院校要通过学习音乐院校优秀的做法,加强地方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考试环节的形成性、过程性,从而提高地方本科院校传统音乐文化活态传承的活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在某种程度上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看,抓住了基层音乐教师的来源——高校音乐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理念、质量,以及对传统音乐文化活态传承的方法水平的提升,就抓住了我国大部分人口音乐素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命脉。只有从师资培养的源头上宣传传统音乐文化活态传承的意义,才能从根本上让传统音乐文化存在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传统音乐文化理念的提升和教学实践。配合传承传统音乐文化,将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代代相传的口传心授教学方法与现代学校教育的知识体系、教学理念相融合。教师身份与民族音乐学研究者、发掘者、传承者身份的交叉,将会对于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相信学界和教育界进一步探讨和实践传统音乐文化的高校传承与政府联动的方式,必将会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产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意义!

[1]管建华,张天彤.传统 民族 世界-中国音乐学教授访谈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2]丁菲菲.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实施情况的区域性调查与分析【J】,人民音乐,2013.09.

[3]丁菲菲.传统与多元 承传与创新——后现代语境下音乐教育的思考暨第十届亚太音乐教育研究论坛述评【J】,人民音乐,2016(01).

[3]冯滨鲁,王清明.北海(潍坊)文化研究——潍坊音乐文化略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孙延波

J603

A

1671-4288(2016)04-0094-04

2016-04-02

丁菲菲(1979-),女,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活态潍坊传统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老传统当传承
“筝”艳潍坊四月天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风筝之都潍坊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