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生态视角下的方言文学
——以莫言作品为例

2016-03-16王萍

潍坊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莫言方言文学

王萍

(南京晓庄学院,南京 210017)

语言生态视角下的方言文学
——以莫言作品为例

王萍

(南京晓庄学院,南京 210017)

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密切关联,与语言形式流失相伴随的是文化存续岌岌可危的现状。经济活动、语言规划和政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语言生态环境,打破了语言生态的平衡,加大了语言流失的程度和速度。莫言的创作充满乡土味,作品中鲜活、真实、丰富的方言表达呈现了民俗文化,语言和人物、环境、历史间的和谐相融。他的创作启示人们,以方言文学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具有语言生态价值,能在语言生态的维护中起到积极作用,是语言生态改善实践中需要积极推进的领域。

语言生态;方言;文学;莫言

一、语言生态

(一)语言生态

中国自古就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观,当代也着意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中。对语言的认识,也从“工具论”逐渐转向“生态论”,更趋理性科学。

语言生态(language ecology)概念最早于1972年由豪根(Einar Haugen)提出[1]。1990年,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概念提出,专指语言与生态问题研究,“生态的语言就是能够表现和促进人类与自然健康、和谐、协同进化的语言系统和语言使用。”[2]《语言与逻辑辞典》将其定义为“在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些领域中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3]生态语言学主张语言环境公平,各种语言之间平等共存、相互尊重、合作发展。[4]语言的多样性应是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语言同其它生物一样,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环境对语言起决定作用,同时,语言也会反作用于环境,并影响其它成员。

人们早已认识到语言生态的意义,如“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丧失了语言也就丧失了民族的文化。”[5]“一种人类语言的消亡,就意味着人类失去了一种文化,失去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可供比较、借鉴的文化信息来源。”[6]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语言的衰变程度和消亡速度远远高于生物物种,全世界现有语言约6700种,而其中90%-95%已经灭绝或濒危,大多未及拯救、记录和保护就带着它所依存的文化永远消失,令人震惊和痛心。

二、我国的语言生态环境

(一)语言生态环境现状

1.语言生态现状

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从古至今,“字有更革,音有转移”[6],语言系统本身以及地理分布会变化,这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国目前语言生态失衡,表现为:英语冲击汉语;汉语普通话处于优势地位,不断冲击各地方言;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冲击汉语普通话及落后地区的方言,汉语普通话冲击少数民族语言,弱势方言处于快速消变过程中。方言代际差异预示着语言的变化方向,少数民族语言现状堪忧,近几十年以来,就有羿语、木佬语、怒苏语、基诺语、木雅语等十余种语言已经消亡或濒临消亡。然而语言抢救与保护并不及时,加之人力有限,人们只能无奈地痛惜语言文化资源的折损。

我国经济社会虽然发展进步了,但语言生态环境愈加恶劣,语言数量的减少速度更快,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急剧扩展,人口、资源、环境和语言文化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语言生态社会动因

语言系统一直在自发调整,这是其客观规律,但我国语言文化生态环境不平衡,人文环境急遽萎缩,是源于诸多语言系统外的社会动因。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国策,几十年推普工作的努力已见明显成效,普通话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教育、政治、经济、传媒等众多领域成为主要交际语言,而方言的话语空间却在逐渐减小。

“语言环境是经济力量影响所造成的。”[7]经济活动通过作用于自然、社会环境和人本身渐而对语言文化施加影响。经济地位直接影响了语言和文化的地位,经济活动会通过各种途径和传播媒介把优势言语社区的语言和文化模式带入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思维特点。我国现在英语、粤语、吴语的优势地位,以麦当劳为代表的快餐文化,都在说明经济全球化,地区经济差异带来的对语言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利益成为人们语言选择的首要影响因素。人们所掌握的语言关乎其受教育、就业机会、经济收益、社会地位,迫于这些生存压力,尤其是中青年人群表现出明显的选择优势语言的倾向,而对其母语方言产生消极态度。

信息网络和传媒技术水平的差异,知识、教育、文化、语言等资源配置不均,渐渐形成社会、族群、地区的鸿沟,成为语言生态更大的冲击,加剧了语言的不平等。网络世界中,语言小语种以及汉语方言在这个新的传播世界里集体失语,加快了语言变化的速度,增加了语言消失的危险。

(二)语言生态环境的重建

语言生态的现状已经引起人们对语言文化资源价值的慎重考量,对语言文化资源流失的担忧和痛惜,从意识到实践都能见到维护语言生态的努力。

1.对语言价值的重新审视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摈弃了语言工具论的意识,重新审视语言生态对于人类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提出语言是有价值、可利用、出效益、能发展的资源观念。李宇明指出:“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资源乃至经济资源。”[8]珍惜和保护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是语言意识的一大进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语言生态问题,并从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多方面进行努力。

2.艺术形式的语言环境

语言的存在和发展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除了现实语境外,文学艺术需要语言来表现,同时也能为语言营造环境。近来方言影视、戏曲文学作品频现,如陕西方言版的《武林外传》,以川方言为主、杂糅了各地方言的《疯狂的石头》,山东方言剧《民兵葛二蛋》,昆曲,东北二人传等,贴切自然的口语呈现地域民族情感、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将方言的魅力狠狠“炫”了一把,受众也更加喜爱并乐于接受这些作品。

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语言不仅是对语言形式的记录,也是语言所承载的地域文化的保存和展示。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楚辞》中至今可见楚地古风;一部《红楼梦》掀起长久不衰的“红学研究”,从中可以了解那个时代历史、政治经济、民俗人情、饮食服饰等各个方面;老舍《茶馆》、陈忠实《白鹿原》等作品无一不是用方言讲述那个时代、社会和地域,而莫言以其一直坚守的乡土文学创作给予我们对文学和语言生态有益的启示。

三、莫言作品的语言生态及功能

(一)莫言作品中的生态

莫言作品想象奇特,语言技巧娴熟,不断尝试各种文学叙事方法,可他的精神世界却始终守护着那一片土地,他的这种“前进”中的“归守”使他作品中的语言、文学和文化看似清楚区分,实则相联成和谐的一体。

1.语言和人物、环境的和谐

莫言生长于胶东农村,土地、家族、人类的繁衍等原生态因素是其文学的经验世界,他的作品是对语言及其所依赖的环境的完整保存,他的语言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活态呈现。本地人读这样的作品,一言一调如在耳边,一情一境如在眼前;外地人读,能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作品的语言生态实是他“无意为之”,却又分毫可见。他的作品根植于本原的自然、社会环境,词语、语法、句式看起来是对传统书面语的“背离”,实是对真实语言的“回归”。

语言与乡土环境、人物、事物和故事场景的互融与和谐。莫言在作品中描绘了那个静远的“高密东北乡”,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9],读者感受到的是很原始的自然、社会和语言生态环境,民间讲唱式的语调叙述着这个环境中的人和事,置读者于其境中。人物语言与其身份、性格和地域相符,真正做到言如其人,人如其言,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比如:《红高粱》中奶奶的语言就衬托了她干练、勇敢、坚强的性格;从《丰乳肥臀》里娘的语言可见她是一个命运多舛、善良、能干、慈爱的旧时代女性。

作品丰富的词汇广泛反映当地自然和人文生态,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拤饼、大葱、酱、高粱面窝窝”等是胶东地区人们的日常食物;“笤帚、炊帚、草料笸箩、蒲扇、地排车子、酒盅”等又是日常用品;《红高粱》表现了当地婚恋、嫁娶及出殡的习俗。词义中集聚着丰富的有关自然生态的独特体验、经验和认识,比如“草鸡、草狗、公牛”等区分性别的词义反映了当地人对动物作用与人类关系的分类;“头天夜里、头前、头天、当头、起初、日头、赶明儿、今门儿”等词又是对时段的认识,“头”词缀说明时间认识中的人类视角。充分整理和利用语言中的生态知识,可以加深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语言原生态

莫言一直进行“老百姓的写作”,有非常重的农村情结,他的民间史观“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观念、审美风格等方面”[10],“莫言的‘声音’听上去就像一位老农在说话。”[11]莫言曾说:“语言变起来比较困难,语言是一个作家风格最主要的体现。以前我一个老师说过,‘语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的精神分泌’,他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讲话是这种语调,这种风格,他的词汇量的组成跟他的生活是有关系的。我努力变化着语言,尽量简洁平实一点,通俗易懂一点。”[12]他的作品中原生态的山东高密方言随处可见,口语化是作品语言表达的一大特点,既有个人娓娓道来的讲述,也有真实场景中的对话,如:

“那天晚上,是个大满月儿,在月光下绣花都行,这么亮的晚上,真是少见,小时候听老人说,早往年闹长毛的时候,也出过这种白月儿,我睡不着,不踏实,总觉着要出大事,索性不睡了,想去我西胡同福胜她娘借个鞋样子,顺便拉拉给福胜说媳妇的事,俺娘家有个侄女儿,到了找婆家的年龄了。”(《丰乳肥臀》)

作品语言的原生态还表现在詈语等粗俗语言及隐语、谚语的使用上。詈语虽是语言中不雅、不文明的成分,但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真实存在着,反映地域的民风以及人的性格情绪,作品并无刻意隐去这种语言真实,如“你娘个蛋”、“花花事儿”、“鸡走鸡道,狗走狗道”等隐语、谚语反映的是极具地域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3.语言生态的记录和保存

和谐文明的语言生态观,既是要建设适合多样化语言的环境,也是对语言变化的关注和记录。很多语言及语言文化现象未曾保存就消失令人遗憾,而莫言却会让后人感谢其作品中保存完好的语言历史生态。

莫言作品中有丰富的方言语料,词汇、俗语谚语、语法、句式、语篇都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反映地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视角,一种语言的特殊,才会构成语言生态的多样性,这种特殊是有意义的。苍耳子、干海草、驴尾巴篙子、鱼狗子、淘(够我~的啦)、搭腔(没人与他~)、遛弯、吱声、喽啰、麻子(脸上有~)、妈妈(奶水意,吃~)、日头、过午、暄腾腾(~的馒头)、恣(得意)、奇(程度副词,很,~好)、笊篱捞不出的滑蛋等都是高密方言特殊性的彰显,方言中不同的语言形式正是文化身份的反映。劳改、单干户、入社、大队、工分、练钢等词反映特定时代的政治社会事件。地排子车、蒲扇、柴禾、褡裢、磨、石滚子、洋油烟子、罩子灯、土坯草层的三面黄土矮墙等词汇都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落后的生产力。这些民俗文化事物,如果没有记录,就随着历史的结束而消失。作品中的另一些语料,如“爹、娘、妈妈(奶水)、俊”,是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成分的更替,是社会环境作用于语言生态引起的变化,反映的是语言演变的轨迹。莫言在《檀香刑》里有意识地用“茂腔”的声音进行叙述,他曾说“地方戏就是农民的狂欢”[13],“从语言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因素显然对于文化本身的透视有很大帮助”[14],细读作品读者能感受穿行于语言中的那种地方戏的声音和深蕴的民间精神。

(二)莫言作品的生态功能

莫言作品因其广布的传播、世界的认可赢得越来越多对我国语言文化、文学创作和民族历史的关注,将对我国语言文化生态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1.对于语言生态

莫言的作品反映了社会历史的真实面貌:吃穿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各方面,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各方面,常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社会现象,经济生活和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15]方言口语在陈述这些故事的同时,也起到对语言生态的记录和传承功能。

每个方言都会经历生态变化,但只有极少的能被记录下来,大多都是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每种语言的消亡必将导致其独特的文化、历史与生态知识的消失,这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每消亡一种语言,我们对人类语言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方式、人类史前历史以及保持世界多样性生态系统等方面的证据都会有所减少。最重要的是,使用这些语言的人们会体验到,随着自己语言的消亡,他们原有的种群和文化认同也将丧失。”[16]莫言作品真实地再现语言的具体生态环境,这是其它形式的记录不能实现的,是对语言文化最自然、自觉、最有效地记录保护和传承。莫言所有关于家乡的体验,幼年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还有这种方言的独特性和丰富的文化印记,都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无意识地流露出来。

古今的一些山东籍作家,如宋元时期李清照、辛弃疾,元代杂剧家高文秀、武汉臣,散曲家张养浩,明代传奇散曲名家李开先、冯惟敏,清代文学大家王士镇、蒲松龄,当代的莫言、张炜等人都注重方言的运用。因此,元明清三代的不少作品与山东方言口语相关,如元代的杂剧、散曲,明清的俗曲民歌及小说等都运用了较多的方言,比较典型的是小说《金瓶梅》、《水浒传》、《聊斋志异》以及贾凫西的《木皮鼓词》。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不同时代、地区山东方言生态,给后人留下了解历史语言面貌弥足珍贵的重要依据。也可作为语言历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如《明清时期山东方言词缀研究》就是对文学戏曲等作品语言进行研究的成果。

另外,语言的衰变和消亡,都起源于语言地位的降低。而文学是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方言的运用,既能提高作品的效果,也能增强语言活力和影响力以及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正因为古今众多文学中的方言,如老舍、萧乾和王朔的北京方言和张爱玲、王安忆的吴方言,赵树理的晋东方言,陈忠实的西北方言,方方的湖北方言,莫言的山东方言,这些方言文学随着其被读者的接受也将方言文化带入大众的视野。

2.对于文学生态

莫言作品的语言不仅具有语言学意义上的生态功能,而且也是文学世界生态呈现的重要手段。他的作品已成为一个文学坐标,语言是其中一个突出的方向,使他独步文坛。他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形式上的构成、叙述表达方式,都拓展了文学语言感性化、具象化的审美表现空间。他的语言和作品的思想、情节、人物、意境融为一个和谐生态。

“莫言的语言实验拓展了文学语言感性化的表现空间,在新时期小说语言的实验上,提供了较为成功的范例。”[17]“感性化的空间”是他作品语言的感情、民风、故事和人物的本调。莫言作品里平民化的语言,并无过多藻饰,但所描述的世界却这么真实自然,《红高粱》里那个静远的小村庄,《丰乳肥臀》里上官家的时事,都仿佛是真实存在过或正在发生着的。正如胡适先生说的“唯实写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18]。

文学需要多样的、神理不同的语言形式。“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19]莫言作品大多有不同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色各异,普通话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他们的情感和身份地位,而且也不符合历史实际。晚清以来方言文学以京语文学、吴语文学、粤语文学发展最为充分,世纪之交再次掀起了“方言写作”的浪潮,表明了当代文学观念和语言观念日益发生转变,作家找寻现代汉语写作新的话语资源的自觉与努力。

3.文学的经济价值之于语言生态

语言的多样和文化的丰富,并不会阻碍社会的统一和物质文明的进步,其实是民族更大的财富和动力。尊重语言发展客观规律,鼓励方言文学的发展,会对语言生态的维护起到积极有益的效果。文学和语言本身存在的一直处于隐性的经济社会价值正逐渐显现出来。

以“汉语热”、“粤语热”为代表的语言现象说明,经济现已成为语言生态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文学作品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很多读者慕名去寻找莫言描绘的那个高粱遍地的“高密东北乡”,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沈从文的“边城”,贾平凹的“商洲”,《西游记》中的那个“花果山”……这意味着经济的价值以及对于一方文化的肯定。保持还是遗弃自己的语言完全取决于母语的使用者,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的当今,文学所带来的大众对地方文化的兴趣若得到适度的引导促进,会加强当地人对自己语言文化的认同、使用和保护的意愿。

莫言的创作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作品在国内热销,并被拍为影视剧;国外有多种语言的译著,随着作品的传播,作品影响力增大,生态功能也将得到更多的发挥。

结语

莫言将文学、文化、语言、社会历史成功地相结合,这种创作实践给了我们启示:语言和文学从来就不是截然分开的,和谐的语言生态对语言本身及文学艺术都是非常重要的;方言文学创作理应成为时代的自觉和努力。

在语言不断演变,各地方言均在不同程度消解的过程中,人们所应该达成的共识是“在保障思想通过文字和图像自由交流的同时,务必使所有的文化都能表现自己和宣传自己。言论自由,传媒的多元化,语言多元化,平等享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和科学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知识,以及所有文化都有利用语言表达和传播手段的机会等,均是文化多样性的可靠保证。”[20]支持和鼓励方言文学创作,尊重语言公平,尊重民众的话语选择,为每一种方言和文化提供必要的发展和传播空间,最大可能地发挥方言的社会语用功能。

亡羊可以补牢,但语言文化一旦失去,必定会是人类永远的损失和遗憾。莫到濒危才言悔,除了政策和法律的承认和保障,开拓促进语言生态保护的途径,给其预留更多的文化和经济空间,是非常必要的。

[1]E.I.Haugen.The Ecology of Language [C]//Alwin Fill, Peter Muhlhausler.The eco-linguistics Reader: Languag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2001:57-66.

[2]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3]张惠民.语言逻辑辞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

[4]陈生梅.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经济活动对语言的负面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12,(2).

[5][6]冯志伟.论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J].中国语文, 2000,(4).

[7]许其潮.语言与经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2).

[8]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续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8.

[9]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A]//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5.

[10]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63.

[11]张闳.莫言小说的基本主题与文体特征[J].当代作家评论,1999,(5).

[12]高选勤.莫言小说的叙述语言与视角[J].写作,2001,(11).

[13]莫言.《檀香刑》后记[A]//莫言.檀香刑.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1:513.

[14][1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08-109.

[16]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A]//范俊军,编译,孙宏开,审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2003:31.

[17]江南.语言的变异与创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4).

[18]胡适.文学改良刍议[J].新青年,1917,(1).

[19]胡适.海上花列传·序[A]//胡适.胡适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263-284.

[20]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A]//范俊军,编译,孙宏开,审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2001:100-101.

责任编辑:陈冬梅

I206.7

A

1671-4288(2016)04-0001-05

2016-06-19

王 萍(1985-),女,南京晓庄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方言学、社会语言学。

猜你喜欢

莫言方言文学
方严的方言
过去的年
方言
我们需要文学
爱如莫言
莫言不言
留住方言
说说方言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