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潍坊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16孙雷雷

潍坊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潍坊市现代农业农业

孙雷雷

(中共潍坊市坊子区委党校,山东 潍坊 261200)

潍坊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孙雷雷

(中共潍坊市坊子区委党校,山东 潍坊 261200)

潍坊市农业发展在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标准化再到农业国际化,以至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四位一体,取得了一些经验,一些具体做法也值得推广。发展品牌农业、培育职业化农民、注重科技创新、完善投融资机制、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现代农业;创新;农业品牌;职业农民;市场准入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这“三个导向”论断已经写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三个导向”也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指引。

一、潍坊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农业是潍坊的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国际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5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060元、14890元,分别增长8.3%、9.2%。在原有420项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基础上,根据农产品质量上档升级的需要,重点针对我市一批产业优势最突出的农作物,整理制定了60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汇编成册,无偿发放给农产品生产者,做到有标可依,依标生产。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推进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提高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目前,全市围绕瓜菜、果茶、食用菌等产业,共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912处,其中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处,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处,国家级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20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3处,创建市级优质农产品示范园区150处。到目前,争创国家级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镇4个,省级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镇13个。“三品”基地发展到550万亩,“三品”品牌1085个,昌乐西瓜、寿光桂河芹菜等28个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认知度的农产品公共区域品牌达到124个。成功打造了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昌邑绿博会、寒亭萝卜节等全国或区域节会品牌。潍坊市农产品出口一直名列全省和全国前列,畜牧产品出口占全国的12%,占全省的70%。

二、潍坊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做法

(一)产权改革是潍坊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破口

1.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工作为重点,实现产权明晰化

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产权资产改制为突破口,双管齐下,稳步推进农村产权改革。从2012年开始,潍坊市积极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截至2015年底,全市应确权的7571个村已全部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占有耕地村的95.3%,落实了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同时,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的总体思路,不断深化农村集体资产改制,探索股权权能实现。全市已有8251个村完成改制,占总村数的90.5%。6925个村进行了工商登记,组建了集体资产股份公司或社区股份合作社,占完成改制村的83.9%。

2.推进土地向经营大户和农场主集中,提高土地规模效应

潍坊市近些年探索实施了诸城的社区带动型、寿光的龙头企业带动型、安丘的土地资源开发带动型、青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昌邑的特色农业带动型、寒亭区的都市农业带动型、潍城的创意农业带动型等七种土地流转模式,并在全省率先实施土地托管制度。全市建立县级土地流转平台11个,乡镇级122个,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357家,有效推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11.5万亩,加上供销系统的土地托管面积296.5万亩,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608万亩,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63.9%。

(二)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是培育经营大户和种植大户,提高他们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开拓能力,能够有效地驾驭市场。到2015年潍坊市具备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发展到6.8万家,农民合作社达19137家,家庭农场总数为5378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10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省级75家,上市公司6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217家。另外潍坊市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着力塑造潍坊农业品牌

按照优质高效和低碳生态的发展路子,潍坊市近些年对农业进行整体品牌策划、包装和推介。在已有产业和产品的基础上,筛选一批代表潍坊农业形象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等,通过质量提升、专业策划、市场营销等手段,提升潍坊农业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筛选了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成立了潍坊农业品牌联盟,开展了以培育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和园区推动、政策推动、会展推动为主要内容的“三培育三推动”活动。

(四)通过高端平台,整合资源助力农业现代化

近些年潍坊市努力打造各类高端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通过整合全市县、镇两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和工程建设招投标中心、林权交易平台,筹建了山东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现了市、县、乡三级联网运行,在省内设立4个分中心,在青海、北京等地设立了7个省外工作站,实现了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发布、统计分析、监督管理、公开公示等功能;依托“东亚畜牧产品交易所”,构建食品大宗交易平台,形成了食品信息中心、价格发布中心。建立了集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信息发布、电子交易、货币结算于一体的东亚畜牧产品交易平台,探索平台下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 依托中国食品谷,打造了食品产业高端要素的聚集平台和产业转型综合平台;依托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平台,加强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建设了重点面向日韩澳新、农业科技先进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现代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国际优质安全食品要素资源聚集平台和食品产业生态区,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新“潍坊模式”。

三、潍坊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启示

(一)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坚决摒弃那种将“家庭经营”视为敝屣,必欲普遍以土地集中的所谓“规模经营”取而代之的错误思路。潍坊市设施农业的发展向我们诠释一个基本道理,没有新型职业农民就没有潍坊市的农业现代化。无论从寿光市的大棚农业、临朐的樱桃基地建设、高密的牛蒡生产,还是从诸城市的农业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都找到现代农民的影子,农民已不是原有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他们已经成为职业化的农民,专业经纪人、中间商、物流企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老板、金融服务商等头衔已经是他们的名片。新时代农民有文化,有理想,有创新性的想法,接受新事物比较快,他们是真正的农业现代化的主体。给他们创造培训的条件和成长的平台,让他们融入互联网,创造互联网+的新形态,更进一步提升当代农民素质,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创新完善农业投融资机制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实践证明,完善投融资机制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潍坊市通过实施农村金融改革,建立了“统一开放、主体多元、竞争有序、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加快创新形成符合现代农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探索建立了现代农业金融风险分担机制,构建推动了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寒亭、安丘等7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合作金融试点,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资格认定,参与信用互助社员达3635人,互助金出资总额3999万元。通过采取贷款担保、融资增信、公私合作、产业基金投入等市场化方式,促进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配套联动,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入农业农村,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效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潍坊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说明,唯有不断创新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创新品种和产品品牌,才是建立现代农业的长久动力。潍坊市近些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重点依托寿光蔬菜种业集团、青州华盛种业、临朐华良种业等种业龙头企业,打造种业高地。寿光市作为“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种子经营业户达到429家,蔬菜种苗繁育基地发展到200多家,种苗年繁育能力达到14亿株。山东华良种业公司年产销大白菜种子、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良种1000万公斤,年销售收入达1.4亿元。玉米新品种“华良78”2015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实现了1991年以来玉米育种的新突破。依托农业物联网,发展精细化、智能化农业。近年来在精准施肥、智能灌溉、设施农业生产、智能温室管理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几年来,潍坊市致力于构建新型农技服务体系,力推信息技术和服务与现代农业建设相融合、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相融合,创新了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努力提高技术推广服务到位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

(四)全面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是实现生态农业的保证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面对生产经营主体量大面广、各类风险交织形势,靠人盯人监管,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必须完善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潍坊市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个国家级战略的叠加区域、国内粮食蔬菜畜禽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和全国唯一的“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其安全监管“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的安丘模式和寿光模式,值得推广和借鉴。

以外向型(出口)为主的“安丘模式”和以内向型(内销)为主的“寿光模式”,各有特点。在两个模式中,政府都在致力于广义“市场准入”监管体系建设,但遇到的问题并不一样。在安丘,因外向而监管:标准高、监管严、自律强,一致目标是进入国际市场。在寿光,遭遇了两大难题:第一,“全国最大蔬菜集散地”,大量外地蔬菜流入,再假寿光之名流出,难以严格监管;第二,公司性质的“批发市场”,以盈利为目的,与严格监管天然对立。所以,漏检率高,抽检可靠度低。从外地运来一车蔬菜,来自50多个农户,抽检难以全覆盖。

“安丘模式”的动力,来自国际“市场准入”刚性监管的倒逼,产品不符合标准,就不能入市销售,最终烂在自己手中。而“寿光模式”则面对着国内“市场准入”的柔性监管,公关或可过关。所遇到的真正倒逼,是安全追责、害群效应。“安丘模式”的安全标准,已经升级为国家标准,潍坊市“两个市场,一个标准”也是据此而来。而“寿光模式”则与其他地区一样,始终困扰在国内市场的相关瓶颈,情况复杂。

生产经营主体量大面广、各类风险交织,存在着“趋利负面效应”(追逐不当利益倾向)、“危害放大效应”(以点害面倾向)、“经营害群效应”(殃及池鱼倾向),而要克服这些负面效应或倾向,离不开“市场准入”这一监管利器,其中,狭义“市场准入”的倒逼效应刚性化最为根本。因此,在构建对生产、加工、运储等监管机制的同时,优先构建国内狭义“市场准入”监管机制,发挥倒逼效应,已成当务之急。

[1]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8-62.

[2]霍向东.对农业产业化的再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5):118-120.

[3]王颖.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51-353.

[4]李仲彬.发展产业化的几点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0,(5):22-23.

责任编辑:王玲玲

F320.1

A

1671-4288(2016)04-0043-03

2016-05-18

孙雷雷(1979-),女,山东安丘人,中共潍坊市坊子区委党校讲师。

猜你喜欢

潍坊市现代农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潍坊市工商资本下乡赋能机制构建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潍坊市新城区公共绿地建设
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