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观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践行探析
2016-03-16姜文文
姜文文
(中国海洋大学 社会科学部,山东 青岛 266100)
友善观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践行探析
姜文文
(中国海洋大学 社会科学部,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友善意识淡漠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虚拟化、功利化,冷漠从众等。针对这些现象,大学生应从走出狭小自我、加强现实互动、淡化功利心理、热情互帮互助等自身层面出发,积极主动践行友善观,提升自身素质,和谐人际交往。
关键词:友善观 ;人际交往 ; 大学生;践行探析
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首先表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关爱他人,互帮互助,这应当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特征。但现实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社会的繁荣,人际关系中的冷漠现象开始突显,这种现象也反映到大学校园里。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年轻有活力,富有青春的时代气息,但在人际关系上也存在着友善意识淡漠的现象。大学生应成为友善观的倡导者和力行者,友善意识的缺失不仅会影响到他们个人的发展,还关乎社会的和谐。本文尝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友善意识淡漠的表现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改善做法,这是大学生践行友善观的必然路径。
一、大学生友善意识淡漠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
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热衷于参加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是,在人际交往当中大学生也存在着友善意识淡漠的现象,影响着他们交往素质的提升和个人潜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一)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为中心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是社会性的,需要把自我与他人联系起来,把个人融入集体当中,这是友善观的基本要求。然而,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较为突出。竞争意识强烈,崇尚个人奋斗,走自我发展之路,这是大学生值得肯定的地方,但过于强调自我的结果,是在与人的交往中不主动与别人合作,缺乏集体观念,凡事多以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出发,只在乎自己的得失,极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在与同学交流中,习惯于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作为标准衡量,固执己见,不轻易改变自己的态度,不善于换位思考,因而同学交往中争吵、矛盾时有发生。这种状况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关系较大,独生子女的家庭角色是主要原因。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很悉心的照顾,优越感从小就形成起来,但也正是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用不着与别人分享,只有他人对自己的迁就,自我中心的人格特征就逐步形成。
(二)人际交往中的虚拟化倾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媒体也在不断地发展。网络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也越来越不可或缺,特别是大学生对网络社交的依赖更为明显。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中心 (CNNIC)发布了《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底,我国总体网民规模达到6.68亿,学生网民占24.6%,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四分之一的网民为学生,其中大学生网民已经超过3000万[2]。 同学之间的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要内容。网络交往使得大学生之间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交流更为顺畅、便利和轻松,但网络交往受网络虚拟性的影响,也带来诸多弊端。由于缺少舆论监督和法律上的监管,网络交往中人性的弱点被释放并被放大,导致网络交往中的谩骂、侮辱、任性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丛生。同时,网络人际交往中人性的美好也被放大,一些大学生喜欢在网上塑造一个更完美的人格形象与同学互动,由此忽略了真实的自我。因沉迷这种网络互动,大学生们极大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直接交往。人际关系的这种虚拟化,使现实中同学之间的感情日益淡薄,经常出现对同学的网络请求及时回应,但对现实中的同学需要视而不见的情况,这显然与友善所倡导的理念是不相符的。
(三)人际交往中的功利化色彩
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实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3]。 这种认识有一定的道理,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限于物质的交往,还包括精神的交流,如服务、信息、情感等方面。因而人与人之间不应只是功利性的交换,而应有情感上的相互支持,精神上的相互关爱,这是友善价值观所弘扬的。特别是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应该以感情为交往的媒介,以自我的提高,精神的交流为主要目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开始冲击相对单纯的同学关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注重交往的实用性,比较关注交往能否为自身带来实际的好处利益,这使大学校园里的人际交往也染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比如,在师生关系的维持上,一些大学生认为与老师维系良好的关系是十分有利的,可以避免挂科、获得更好的求学机会、当班干部、入党、找个好工作等等;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一些大学生也会尽量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交往对象,甚至更喜欢结交家境较好的同学,而对自己没有实际好处的交往却不屑于发展和维持。这给大学生之间本应纯洁的交往增加了功利化的阴影。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这种功利性的企图心,不能一概否定全面排斥,但过多地考虑个人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就会变得虚假起来,少了一些温情关爱,多了一些冷冰理性,大学生的心灵也就无处寄托,这对年轻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四)人际交往中的冷漠从众现象
从众行为是社会心理学概念,被认为是:“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从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4]在大学校园里,从众行为也普遍存在。从众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是基于理性选择而自觉地去遵从,即理性的合理从众;有的则是建立在感性选择基础上的、不合理的遵从,即感性的盲目从众。理性的合理从众有利于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对规范的遵守。然而盲目的从众会对大学生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大学校园里的垃圾遍地,教室占座,浪费水电等不文明现象就是盲目从众的结果。当今社会存在着的“见死不救”、“见人摔倒不扶”等现象,在大学校园里也有表现。当有同学需要帮助时,如果周围的人都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本来想出手相助的同学也会出现动摇、放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由此成风。这种现象就是不经过理性的思考不合理的遵从,人际中的冷漠的从众,与社会所提倡的友善观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以上这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友善意识淡漠的表现,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有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外在因素,也有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改变这种现状,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友善意识,树立友善价值观,大学生需要从自身做起。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友善观的建议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友善观是一个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关键在于自身主动性的调动和发挥。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学生提出几个建议:
(一)走出狭小自我,积极关爱他人
今天的90后大学生喜欢张扬个性、展现自我,这是社会发展进步所需要的特质,有利于个人奋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在人际交往中过于关注自我,不关心他人,就不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支持。人需要相互支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摒弃自大的心理,学会关心帮助他人,把“小我”融入集体的“大我”之中,在集体中感受温暖,获得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谁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5]以友善观作为引导,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冷漠自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待问题,为他人利益的实现提供便利,才能获得对方的真正接纳。为此,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支教活动等培养自己的团结协作精神、友善互助观念。大学生们更多地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提升自我,如当身边的同学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他们解决等等。人际交往的双方都是独立的主体,在交往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实际的需要,要实现自己的需要,就不能不考虑对方的需要。“投桃报李”,互帮互助,对他人的言行,多些换位思考,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多点理解和包容,友善对待他人,才能换来他人友善的对待。
(二)避免网络交往沉迷,加强现实人际互动
随着手机、电脑等信息渠道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因快捷、方便的特点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但是人是处于社会现实中的,人的需要主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早就指出,当人的基本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寻求人际交往需要 、爱与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的满足。大学生在与同学直接的交往中,能够增进相互的理解和同情,培养起对他人的尊重和爱心。网络的虚拟交往并不能代替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互动,过多的网络交往会淡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现实人际关系疏远化,人的情感冷漠化。大学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大学生不应在网络上消耗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应加强现实中同学间的交流互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交往也有利有弊,大学生应该自觉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克服对网络交友的过度迷恋和依赖,把自己的爱心播撒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培养自己的团队能力、互助观念、友爱精神,这不仅能提高自身,还能相互满足在现实交往中双方深层次的心理需要,这是对友善最好的践行。
(三)淡化功利心理,用爱浇灌友谊
人有功利的需求,人际交往不可能完全摒弃功利性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人际交往就是冷冰冰的利益交换,人际关系就是“金钱关系”。人还有精神方面的渴求,我们需要他人的尊重、理解、认同,这种需要相互得以满足,人际关系才能真正和谐。特别是对年轻的大学生来说,过于功利化的交往,只能使友谊枯萎,使爱心泯灭。其实交往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正如马克思认为的,“在交往过程中,理想的交往主体身上将产生一种新的需要,即真正交往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对手段而是对目的的需要,换言之,交往本身就是目的。”[6]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认识到金钱不是万能的,利益关系不是连接人与人关系的唯一纽带,唯有用友善才能换来同学之间的真情。为此,要努力克服交往中的功利投机心理,以一颗真诚之心投入同学们之间的交往。总之,人际交往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只有通过友爱的相互付出与收获,用爱浇灌友谊,同学间的友谊之花才能永久开放。
(四)克服冷漠从众,热情互帮互助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时期,其行为选择极易受到周围人或事的影响,理性的从众行为值得我们肯定,但是盲目的从众行为是我们所要避免的。特别是对人际交往中的这种冷漠麻木从众现象,更是要坚决杜绝。大学生盲目从众行为主要是由于其缺乏独立理性思考的结果。并不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冷漠现象是不正常的,大学生不要把这些不良行为带到大学校园中来。生活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坚持真善美,打击假恶丑,让友善的道德光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驱散人际间冷漠的雾霾,我们的大学生活才会更有意义。为此,大学生首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人云亦云。当身边的同学需要帮助时要热情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避免冷漠麻木的从众行为。同时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也要热情主动地与同学相处,形成一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用真诚的相互关爱传递友善的温暖,融化冷漠的寒冰。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前奏,同学之间的友善交往,有利于对将来社会生活的适应,更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自觉践行友善观,克服在同学间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倾向,是一种既利己又利人又利于社会的善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2]中国互联网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507/t20150723_52626.htm.
[3]桂世权.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6.
[4]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1.
[5]苏霍姆林斯基.肖勇译.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5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
[责任编辑:蔡新职]
Analysis on Practice of Friendly View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iang Wenwen
(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266100Shandong)
Abstract: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xist indifferent friendly consciousness phenomenon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mainly manifested as self-centered, interpersonal virtualization, utilitarian and indifferent conformity. In view of these phenomena, the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themselves, like stepping out of the narrow self, strengthening reality interaction, minimizing the utilitarianism, assisting mutually and enthusiastically and so on, to practice the friendly view positively, to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and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Key words:Friendly view;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6.02.21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6)02-0071-04
作者简介:姜文文,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收稿日期: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