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转型升级中的模式选择——基于新西兰奶业的调查分析
2016-03-16姚梅
姚 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中国奶业转型升级中的模式选择
——基于新西兰奶业的调查分析
姚 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中国奶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生产要素供给制约、进口乳制品带来的市场竞争加剧等压力。新西兰奶业生产的家庭牧场养殖模式、种养一体化实现路径、杂交牛生产等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中国奶业为了冲出困境,顺利转型升级,可以借鉴新西兰发展奶业的一些做法,例如,发展家庭牧场,鼓励和扶持“牛地结合”型的奶牛养殖发展新模式,注重生产技术调整,积极引进优秀的乳肉兼用品种。
家庭牧场;种养一体化;合伙经营;杂交牛生产
新西兰既是一个奶业生产小国,又是一个奶业贸易大国,牛奶产量占全球份额只有1.8%,但其出口却占全球贸易份额的近三分之一。2008年发生三鹿奶粉事件后,中国奶制品进口需求与日俱增,新西兰因此成为中国在全球奶业市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每年80%以上的进口奶粉来自新西兰,不仅如此,中国也是新西兰活牛出口的主要目的国。这就是近年来为什么新西兰奶业倍受国人关注的主要原因。
一、新西兰奶业的主要特点
与欧美等奶业发达国家相比,新西兰奶业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
(一)家庭牧场是奶牛养殖业的主体
新西兰的牛奶生产完全依赖于家庭牧场,家庭牧场是新西兰奶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基本单元。目前,全国有1.18万个家庭牧场,每个家庭牧场均采取自然放牧的养殖方式。按成母牛计算,家庭牧场的平均养殖规模为386头,而且每个家庭牧场均采用种养一体化的养殖模式。换言之,每个家庭牧场都有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土地经营面积,用来种草养牛。目前,家庭牧场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为100~150公顷。这些家庭牧场分布在北岛和南岛,其中,分布在北岛的家庭牧场占76%,分布在南岛的只占24%。但是,南岛家庭牧场的平均经营规模大于北岛,南岛家庭牧场养殖成母牛的平均规模为582头,而北岛只有325头。由于南岛的平均养殖规模大于北岛,所以,北岛与南岛的成母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与家庭牧场数量并不是一种等比例关系。全国存栏的450万头成母牛和1900万吨的牛奶产量,南岛分别占36%和39%。
(二)家庭牧场全部实行风险管理
新西兰的法律规定凡是从事奶业生产的家庭牧场必须参与风险管理计划。家庭牧场必须在牧场选址、设计、场建、设备、活动、动物保健、农场水质、牛奶冷藏、牛奶质量跟踪以及化学品管理等方面达到相关要求。在动物保健方面,牧场操作人员必须按要求对病畜进行甄别和隔离,并禁止销售以下动物生产的牛奶:产犊4天以内的(生产牛初乳除外),患病的,乳房感染和受伤的,正在用药的,受有毒有害物质影响的。家庭农场同时要做好生产记录,包括病牛发病日期和隔离的日期、患病类别、治疗详细情况、禁销牛奶日期、兽医咨询人员姓名等。在原料接收方面,具体要求包括原料的冷藏、现场采样、卫生情况、微生物指标以及残留和污染等情况。在家庭牧场的操作运营方面,要求必须由牧场评估师每年至少做一次独立的评估或审核,牧场评估师的资格需得到认证机构的确认。同时,牧场认证机构的资格需得到认可机构的确认,并符合初级产业部的要求。牧场需由兽医人员例行到访,以确保对动物健康采取的管理措施得当。兽医人员一旦发现动物出现了不可接受的健康问题,或农场主能力不足,应立即向乳品加工企业报告。对于需要隔离的动物,兽医人员需对牧场主给出明确的指导意见,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要给出书面指导意见。家庭牧场需持有正规的卫生许可证,以确保来自非健康动物的牛奶没有进行销售。
(三)牛奶加工业有很高的集中度
新西兰的牛奶加工高度依赖于恒天然集团。全国从事乳品加工的企业总共有7家,包括恒天然集团(Fonterra Co-op Group)、西部乳业(Westland Milk Products)、开放乡村(Open Country Dairy)、塔图乳业(Tatua Dairy Company)、新莱特(Synlait)、米拉卡(Miraka)和奶山羊合作社(Dairy Goat Co-operative)。这7家企业在全国共有500辆用于收集原料奶的奶罐车和38个乳品加工厂。恒天然集团在全国乳品加工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年加工原料奶1700万吨,占全国原料奶总产量1900万吨的89.5%,剩余的200万吨由其他6家企业加工。为恒天然集团提供原料奶的奶农有10650个,占全国奶农总数的90%,当然,这些奶农都是恒天然集团的股东或所有者。恒天然集团拥有470台奶罐车,这些奶罐车常年穿梭于1万多个牧场收集牛奶,然后把原料奶运送至分布于全国各地的31家乳制品加工厂。近几年来,恒天然集团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中国、巴西、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都有投资。其中,把中国和印度两个新兴大国作为战略投资的重点。包括海外投资在内,恒天然集团每年加工原料奶2160万吨,生产乳制品250万吨。
(四)乳制品贸易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
新西兰是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国,全国生产的乳制品95%用于出口,国内消费只占5%。乳制品贸易量占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份额,其中,对中国的乳制品出口贸易量占全国总贸易量的16%。为了便于出口,新西兰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00个物流中心,通过这些物流中心把乳制品运送至分散在世界各地的500个目的地港口。新西兰每年出口的乳制品数量多达16.5万个标准集装箱,供应全球100多个国家的5000多个客户。恒天然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乳制品出口额占全球贸易的21%。为了发现乳制品贸易价格的参照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恒天然集团于2008年建立了乳品交易平台(Global Dairy Trade,缩写GDT)。目前,利用GDT平台参与全球乳制品拍卖的公司有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丹麦爱氏晨曦(Arla)、澳大利亚瑞德控股集团(Murray Goulburn)、美国乳业(Dairy America)、印度阿牟尔奶业合作社(Amul)等几家企业。该交易平台由独立第三方查尔斯河联公司(Charles River Associates)操作,每月举行两次拍卖交易,来自全球80家客户参与交易,参加交易的乳制品包括全脂奶粉、脱脂奶粉等7大类。
二、新西兰家庭牧场的主要特点
奶业对于新西兰而言是名副其实的外向型产业,全国乳制品的绝大部分用于出口。一个养牛“小国”缘何成为奶业出口“大国”?其奥秘就在于国际竞争力,而奶牛养殖业的低成本是成就新西兰奶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事实上,新西兰奶牛养殖业的生产成本大约相当于中国的50%~60%。新西兰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奶牛养殖业的低成本,关键在于其家庭牧场本身的一些独特性。
(一)种养一体化的放牧养殖方式
种养一体化是一种种植业农场和养殖业牧场融为一体的奶牛养殖方式,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奶牛养殖大都采取这种种养一体化的舍饲养殖方式。牧场坐落于农场之中,牧场主既养又种,奶牛所需要的日粮基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这是低成本养殖方式的一种。与欧美国家所不同的是,新西兰的家庭牧场采取种养一体化放牧养殖方式,这正是新西兰奶牛养殖方式的独到之处。新西兰家庭农场的户均养殖规模为386头成母牛,户均草场面积为140公顷,平均每公顷草场养殖2.76头成母牛。笔者在新西兰调研期间先后访问了4个牧场主和6个牧场(其中,有两个牧场主每人拥有2个牧场),这6个牧场都是采取种养一体化的放牧养殖方式。根据笔者在牧场的现场参观和访谈,这6个家庭牧场没有一个是利用天然草场放牧的。事实上,新西兰的所有家庭农场均采取种草养畜与放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他们的放牧场都是人工草场,而且都是白三叶与黑麦草按一定比例混播。草场灌溉设施是家庭牧场建设的重要投入,一般而言,家庭牧场的灌溉设施投入占牧场总投入的15%左右。在草场灌溉设施投入方面,牧场主除需要购买行走式的喷淋机械及其附属设施外,还需向当地的水资源合作社购买水股份。除灌溉外,给草场定期施肥(主要是氮肥和磷肥)也是家庭牧场的日常固定开销,每年每公顷的施肥量需要保持在200~250千克之间。
(二)混群饲养和杂交牛生产比较普遍
利用混群饲养和杂交牛生产养殖技术是新西兰家庭牧场奶牛养殖业的一大特色。混群饲养是指一个家庭牧场的牛群中既有荷斯坦牛,又有娟姗牛,也会有杂交牛。杂交牛生产是指家庭牧场开展荷斯坦牛与娟姗牛杂交,利用其杂交牛后代从事牛奶生产。为了保持牛群不同血统的一定比例,一些牧场主还常常利用杂交公牛作为种牛。笔者在南岛所访问的牧场大都采取混群饲养和杂交牛生产技术。家庭牧场之所以利用混群饲养和杂交生产养殖技术,是与新西兰的牛奶收购计价方法密切相关的。新西兰的所有乳品加工企业都是按牛奶的干物质计价的,而且干物质只包括乳蛋白和乳脂,乳蛋白的权重高于乳脂。据笔者在南岛访谈的一位牧场主介绍,他的牛群杂交牛的荷斯坦牛血统占75%,娟姗牛血统占25%。娟姗牛体小,单产水平低,但牛奶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荷斯坦。荷斯坦牛体大,单产水平高,但干物质含量低于娟姗牛。牧场主采用混群放牧和杂交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干物质产量最大化,以期达到牧场收益最大化之目的。
(三)家庭牧场的合伙经营趋于常态化
近年来,在新西兰家庭牧场的合伙经营(sharemikers)变得越来越普遍。新西兰初级产业部提供的材料显示,合伙经营的家庭牧场占全国家庭牧场总数的35%。笔者访谈的4个牧场主中有两个采取了合伙经营生产方式。家庭牧场的合伙经营是实现种养一体化养殖方式的一种制度创新。在新西兰,一些父母为支持子女养牛创业,愿意帮助孩子贷款买牛。这些创业的年轻人买到奶牛后还需要土地,于是他们还得寻求具有土地的农场主,与其自愿结对,合作经营。不难看出,家庭牧场的合伙经营,实际上就是有牛没地的奶农与有地没牛的农场主通过自愿组合而形成的奶牛养殖联合体。根据笔者对一个采用合伙经营生产方式的牧场主的现场访谈,他们双方是以股份制的形式合伙经营,通常双方的持股比例为50%和50%,双方年终按持股比例进行收益分配。合作双方既有合作又有分工。持有土地的一方需要负责以下生产方面的开支:牛场的基础设施投入,包括牧场的水、电、路、围栏、挤奶厅、宿舍、粪污处理等;部分日常生产性开支,包括支付给地方政府的土地税、水费、磷肥、氮肥的50%、放牧费的50%*新西兰的家庭牧场对泌乳牛群与其他牛群实行分离放牧,泌乳牛群单独放在一个牧场,犊牛、后备牛、干乳牛等在另一个牧场上放牧。另外,新西兰奶牛产奶具有季节性,在非产奶季节全部成母牛都要转移到别处牧场进行放牧。由于这类放牧场通常是牧场主租赁别人的牧场,因此会产生放牧费。。持有奶牛的一方需要负责的生产开销,包括与牧场管理相关的机械设备、人工费用*新西兰的家庭农场普遍雇用牧场经理和工人,每个牧场雇用2~3人。、动物保健防疫费用、氮肥的50%、奶牛补饲费用和其他杂费等。
三、对中国的几点启示
中国奶业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从2008年到现在,生鲜乳的生产成本逐年提高,目前我国生鲜乳的生产成本已经相当于发达国家生鲜奶收购价格的1.5~1.8倍,使得奶业国际竞争力大幅度下降;二是生产要素供给的压力。政府对大规模牧场建设用地越来越谨慎,牛和牛舍均不能作为抵压物品,所以牧场建设所需资金只能靠养殖企业自己解决。大型牧场所需的管理人员奇缺,尤其是万头牧场;三是进口乳制品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中国的乳品市场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几乎没有保护措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是我国乳制品进口主要来源国,中新自由贸易协议和中澳自由贸易协议的签署,都会对我国奶业产生影响。当前,中国奶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了避免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少走弯路,新西兰发展奶业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发展家庭牧场的经验值得借鉴
新西兰的奶业生产紧紧依托家庭牧场。美国、加拿大、欧盟各国、澳大利亚以及日本和韩国也都是以家庭牧场为基础,通过实行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发展现代奶牛养殖业的。这种养殖模式生产成本低,既安全又环保,是发展现代奶牛养殖业的一条必经路径。因此,依托家庭牧场发展奶业是包括新西兰在内的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奶业的基本经验。当前,我国奶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应尽快出手相救,对那些濒临破产倒闭的奶农实行救助,同时对乳品企业加工奶粉予以临时性扶持。实事求是地说,三聚氰胺事件后,至今还能坚守的奶农户都具备了一定的养殖规模,只要在资金、技术、装备等方面略加帮扶,他们很快就会将养殖规模升级为家庭牧场。而一旦这些奶农退出奶牛养殖业,恢复原料奶生产将是一个缓慢过程,进而会造成长期的供需失衡。鉴于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奶牛养殖业也应走以家庭牧场为主的发展道路,同时允许不同经营规模的养殖企业存在,形成规模化养殖的梯度结构。其中,应特别注重为不同规模的奶牛养殖场(户)匹配相应的土地。
(二)“种养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值得借鉴
“种养一体化”是新西兰家庭牧场的普遍做法。从包括新西兰在内的发达国家发展奶业的经验看,无论是大牧场还是小牧场,为了有效缓解环境问题和成本问题,都普遍采用“种养一体化”的养殖模式。从新西兰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奶业发展过程来看,实行“种养一体化”有以下好处:第一,有利于家庭内部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家庭成员可以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在奶业与种植业之间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进而实现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第二,有利于节约奶业生产成本。饲草、饲料的自产自用,既可以保证均衡供应又可以保证优质、廉价供应,这是一种成本节约型的奶业。第三,有利于农场发展循环经济。农场生产的精粗饲料用来发展奶业,奶业生产过程产生的粪便经过适当的处理后还田,成为种植业的优质肥料,既解决了粪污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问题,又降低了农场对化肥的依赖程度。为此,今后政府在奶业政策方面应鼓励和扶持“种养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应发挥积极作用,为奶牛养殖协调配套土地,为种草养牛提供足够的土地资源。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部门应积极扶持全株玉米青贮和优质牧草生产专业合作社,尤其在国家奶业优势发展区域应加大对这类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使种植专业合作社能够为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优质的全株玉米青贮和苜蓿等优质粗饲料,实现合作共赢。目前,我国的奶牛养殖模式,无论是大规模养殖场还是小规模农户,基本都处于“种养分离”状态,因此,奶牛养殖发生的环境问题和成本过高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利用杂交牛生产的经验值得借鉴
开展娟姗牛与荷斯坦牛杂交,并利用杂交牛后代进行商业化生产是笔者这次对新西兰奶业调查的一个亮点,尤其是一些家庭牧场留用杂交公牛做种公牛配种更令人印象深刻。实事证明,利用杂交牛生产,牛奶的质量好,牛奶的干物质含量高,牧场主可以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我国2015年的奶牛存栏量达1500万头(平均产奶量只有6吨左右),其中,中低产牛占绝大部分。同时,我国属于既缺奶又缺肉的国家,因此,借鉴新西兰和德国经验开展杂交生产对我国奶牛产业和肉牛产业都具有战略意义。从长远发展看,我国应积极引进优秀的乳肉兼用品种,在散养农户、普通饲养小区以及小规模牧场开展杂交,这样可以帮助奶农大幅度提高奶牛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
(四)家庭牧场合伙经营的经验值得借鉴
新西兰的“种养一体化”养殖模式是以家庭牧场自己经营土地为前提的,如果一个家庭牧场没有自己经营的土地,“种养一体化”的养殖模式也就不复存在。新西兰家庭牧场的合伙经营模式为解决我国奶牛养殖业的“种养分离”问题提供了可供操作的现成答案。“种养分离”的养殖模式是长期困扰我国奶牛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当前,我国的奶牛养殖业正经历着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过渡的转型时期,特别是三聚氰胺事件后,转型的速度明显加快。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散养户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养殖小区、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化牧场。一些大企业也正在建设自营的千头甚至是万头牧场。在转型过程中,我国应借鉴新西兰的经验,想方设法为养牛人找到土地,彻底摆脱当前的“种养分离”的养殖模式,处理好规模化养殖与种植业之间的关系,帮助各种类型的规模化养殖场都能以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实现牛与地的有机结合。脱离了“牛地结合”的发展模式,规模化养殖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优势。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在扶持规模化养殖的同时,鼓励和扶持“牛地结合”型的奶牛养殖发展新模式。
致谢:参加本次调研的人员有刘玉满、李静、乔光华、姚梅、刘长全;本次调研得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37)资金支持;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的部分员工、新西兰生命阳光公司的部分员工以及新西兰林肯大学的Keith Woodford教授和孔晓萌女士对本次调研予以协助;本报告在撰写过程中吸收了刘玉满研究员的建议。作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6.019
2016-07-01
F269
A
1000-2359(2016)06-0134-04
姚梅(1956—),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产业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