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近代化在中国的提升和重塑*
——汉冶萍公司研究三论

2016-03-16

关键词:铁厂萍乡煤炭

薛 毅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煤矿史研究所,江苏 徐州 221008)



工业近代化在中国的提升和重塑*
——汉冶萍公司研究三论

薛 毅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煤矿史研究所,江苏 徐州 221008)

汉冶萍公司是近代中国最大的钢、铁、煤联营企业,是一家跨行业、跨省区的经营实体。该公司将钢、铁、煤联营,属于企业组织的创新,在经营管理上形成了一种更为有利的运行机制。该公司兴办之际,正是中国开始走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之时。该公司的成立和发展是工业近代化在中国的提升和重塑,不仅带动了相关铁路、码头等的兴起,而且促进了资源型城市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大冶铁矿的兴建和发展促进了黄石市的建立;汉阳铁厂的出现推动了武汉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汉冶萍公司对于促进江南煤都萍乡市的兴起和发展更是功不可没。

汉冶萍公司;组合;跨行;城市化

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最初的名称为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以下简称“汉冶萍公司”)缘起于1890年创办的汉阳铁厂,经过官办、招商承办等艰难的发展,于1908年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组成。该公司是一家跨行业、跨省区的经营实体,号称近代中国最大的钢、铁、煤联营企业,也是亚洲最早最大的煤钢联合企业。从汉冶萍公司创办至今,学术界有关该公司的研究长盛不衰。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厂矿布局、企业组织与制度、企业经营管理、招商集资、官商关系、中日合办得失、工业近代化、相关人物等方面的探讨,有关该公司跨行业、跨省区方面的研究以及该公司与所在地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关系等涉及企业与外部环境关系及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开展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无疑能为汉冶萍公司研究开辟新的领域和空间,推动汉冶萍公司研究走向深入。

一、跨地域:汉冶萍的组合

作为20世纪初亚洲最大的煤钢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主要由铁矿、铁厂、煤矿三部分组成,其终端产品是钢铁及其制品。

铁矿是一种化石资源,它有特定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属于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的地下矿物资源。世界各国早期钢铁企业的建立,一般优先选择在煤炭、铁矿资源比较集中的地方,因为铁矿石和煤炭都是大宗笨重的物资,这样可以降低原料和燃料的运输成本。大冶铁矿坐落于黄石市铁山区,东距黄石市中心区25公里,东南距大冶市15公里,为黄石、大冶、鄂州三地的结合部。关于铁厂是建在铁矿所在地大冶还是建在汉阳更为科学和经济这个问题,100多年前就有不同意见。基本观点主要有两种,即:设在黄石距离铁矿原料产地较近,采矿和炼铁可以一体化,便于运输;设在汉阳则便于钢铁产品的销售,同时在省会所在地便于监督管理和吸引人才。下文重点探讨煤矿的选择。

煤炭是冶铁的燃料,它是由几千万年前的植物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及其地质条件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同作用,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煤种。即使在同一煤田中,蕴藏在不同位置的煤炭其种类也不尽相同。大体而言,煤炭可根据其煤化程度分为无烟煤、烟煤、褐煤三大类。再按照煤化程度的深浅及工业利用的要求,将褐煤分成两个小类,将无烟煤分成三个小类。烟煤中类别的构成,按照煤化程度和等黏性的原则,形成24个单元;再以同类煤加工工艺性质尽可能一致、而不同煤类间差异最大的原则来组并各单元,将烟煤分成12类。由于煤炭的岩相组成、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因此不同的煤炭品种有着各自不同的用途。中国发现并利用煤炭已有上万年的历史。煤炭的作用经历了石器时代的工艺品、装饰品、殉葬品原料,铜器和铁器时代的燃料等阶段。进入近代,“各国自强之道,不外铁路、轮船、枪炮数大端,皆以铁厂为根基。而炼铁、炼钢尤以得佳煤炼焦炭为先务”[1]590。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轮船和工厂大量进入中国,以及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兴建了一批军工和民用企业,对煤炭的需求越来越大。冶炼钢铁最需要的是焦煤。焦煤是中等及低挥发的中等粘结性及强粘结性的一种烟煤,又称主焦煤,是炼钢不可或缺的燃料,更是铁厂存亡的关键。焦煤与钢铁二者相互关联,相依为命。

湖北大冶一带较早的煤炭开采,见于记载的是三国时期《古今刀剑录》中论及吴王孙权采铜铁炼制的刀剑“皆南铜越炭作之”。宋代洪迈(1123—1202年)著的《夷坚志》、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均有大冶附近的兴国产炭的记载。晚清洋务运动时期至19世纪末,大冶附近先后兴办了王三石、马鞍山、炭山湾等煤矿,20世纪初兴建了富源、富华、利华等煤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寻找适宜汉阳铁厂炼铁炼钢的煤炭,湖北省的当政者先后聘请外国人士在武汉附近以及湖北境内多处地方乃至湖南、江西、贵州等地勘探煤矿。

湖南与湖北相邻,其煤炭储量除西南省区外,居江南诸省之首。全省共有资宜、祁零、邵阳、涟源、韶山等9个煤田。全省96个县市中有83个蕴藏有煤炭资源。“全省工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所需煤炭,基本依靠自产,少量从外省调入,主要是品种调剂。”[2]1湖南的煤炭品种无烟煤居多,约占总储量的66.8%;适合炼焦用的煤炭约占24.7%。其中,距离武汉较近的地处湘潭县的谭家山煤矿早在明代就已开采,距离粤汉铁路三门站只有12公里。该矿区含煤地层平均厚度为88米,含煤面积达7.88平方公里。

平顶山矿区位于河南省的中南部,以附近的山顶平坦如削而得名。这里的煤田面积有1 044平方公里,煤炭储量约103亿吨。这里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开采煤炭,煤炭品种有焦煤、气煤、肥煤、瘦煤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平顶山煤矿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之一,主要是为了保障武汉钢铁公司的用煤。

从距离上看,河南平顶山距武汉的距离约432公里,湖南湘潭距离武汉约440公里,江西萍乡距武汉约468公里。从煤的品种对路和运输距离来看,江西萍乡的煤炭并非汉阳铁厂最为理想的选择,与湖北相邻的湖南、河南均有适宜炼钢的焦炭产地;但或许选择江西萍乡的焦炭供应汉阳铁厂另有原因,下文将进一步探讨。

二、跨行业:煤铁钢的联营

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煤矿的兴建和发展常常和钢铁、铁路密切相关。诚如张之洞1890年12月17日在一份奏折中所言:“设厂炼铁,浚利源而杜外耗,为中国创办之举。工程浩大,端绪纷繁,约以开铁、采煤、造厂为三大端。”[1]294煤炭产量的增减起伏和煤炭品种的洗选加工更是市场需求变化的直接反映。煤炭、采铁、炼钢等行业的联合经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需求。近代新式企业是使用大机器从事产品制造的工业生产企业,它是近代社会经济构成的一个基本单位。这种生产企业随着与相关企业关系的密切,企业的组织形式会在资本所有形态和合作方式方面不断演进和发展。

钢铁是发展工业的基础,而煤炭是工业的食粮。煤炭对于钢铁企业而言,郑观应曾形象的比喻为,铁厂“需煤焦如人生之需五谷”[3]997。张之洞把煤、铁、钢三者的关系总结为:“自开之煤可烧焦炭,自烧之炭可化铁矿,自炼之钢可造路轨、枪炮,可得洋行善价。”[1]450-451近代煤矿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钢铁生产的需要。燃料是否可以满足冶铁炼钢的需求成为影响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始建于1866年的贵州青溪铁厂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钢铁厂。“铁厂1890年7月开炉生产,但产品质量不符要求,特别是煤炭不合炼钢要求,生产难以正常进行。到1892年局面仍未好转,终于在1893年停办。”[4]96中国近代第一座煤矿——河北省磁县煤矿(创办于1875年),建立最初的动因之一就是为了就地冶炼当地的铁矿石。由此可见,煤炭对于钢铁工业的重要性。

研究汉冶萍公司煤铁钢的联营问题,有必要了解煤铁矿地址选定的经过。1899年,清政府准备修建卢(沟桥)汉(口)铁路,需要大量的钢轨。当年11月,从盛宣怀与张之洞在上海会谈筹办铁矿铁厂的内容中可以得知,当时商议的铁厂地址是在湖北大冶和当阳、江苏徐州利国、贵州青溪等煤铁产地选择一处开办[1]263。后来放弃徐州,主要是该处距离湖北较远,而且冬、春两季运河浅涸,运输不便。随后决定采用湖南的煤炭,“以楚煤炼楚铁,取材总不出两湖”。但张之洞不久则致电海关总署提出:“以湘省民情,洋人断不能往勘机器采煤,请电商南洋大臣速调徐建寅、徐华封两员来鄂,以便分发赴湘勘矿。”[1]272

当时盛宣怀和张之洞通过外国矿师的勘察和化验报告得知,大冶铁矿“铁质可得64分有奇,实为中西最上之矿。其铁矿露出山面者约2 700万吨,在地中者尚不计。即再添数炉,百年开采亦不能尽”[1]278。大冶铁矿可谓储量丰富,品质优良,而且临近的兴国盛产炼钢所必需的锰铁。为此,张之洞致电海关总署与李鸿章,希望尽快拨款建厂,提出“事体繁重,开办宜速,早一年有一年之利,早一月有一月之利。机器不久即到,不能漏置,以致锈坏,造厂断难再缓”[1]278。

尽管大冶铁矿石储量丰富而且品质较佳,但附近缺少炼铁的煤炭。为此,张之洞委派比利时矿师白乃富、德国矿师毕蛊希、英国矿师巴庚生等人,在湖北省境内的麻城、武昌、兴国、广济、宜昌、荆门、归州、巴东、鹤峰,湖南的宝庆、衡州、辰州、沅陵,四川的奉节、巫山,江西的萍乡等地勘探煤矿,并请英国和德国矿师对采集来的煤炭样品进行化验。勘察前后历经五六次之多,勘察地点达到数十处。为了就近选定煤炭供应地,最初打算在汉阳附近开凿煤矿,以保障炼铁的需要。官方先后在湖北广济兴建兴国煤矿,在大冶兴建王三石煤矿,在江夏兴建马鞍山煤矿等,无奈这些地方都因煤层薄、煤炭含硫量高以及地下水过大等最终放弃。其间还发生了贪污腐败的问题。例如,王三石煤矿局“滥用司事,多立名目,浮支薪资,局丁、巡丁、县差重复开支,离奇已极。各房点灯洋油月用10箱,窿工食盐月1 000斤,日食33斤有余,尤骇听闻”。河北唐山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虽然适合炼铁,但距离汉阳路途遥远,不仅运输费用昂贵且质量每况愈下,“货色日坏一日,甚至不能称为炼铁之炭”[5]6。汉阳铁厂最初使用的焦煤一部分来自万里之外的英国,不仅价格昂贵且常常受制于外人。一时间,焦炭供应问题成为制约汉阳铁厂发展的关键所在,铁厂一度因此停产。

煤矿和铁厂之间的选址以谁为主?李鸿章在1890年2月初曾致电张之洞:“西洋多以铁石就煤,无运煤就铁者,炉厂似宜择煤矿处安设。”张之洞为此询问外国矿师,答曰:“外洋有移煤就铁者。”[1]272通过调查比较,张之洞致电远在天津的李鸿章,提出湖北“铁聚而煤散,铁近而煤远。铁逆水而煤顺水,且煤在鄂省上游及湘省内河。若运铁石往炼,炼好又须运下武汉,是煤一次而铁两次矣,故鄂事以运煤就铁为宜。且距省城近,经理较便”[1]278。当时也勘察了武汉附近的黄石港,这里虽然距离长江很近,但地势高的地方仅数十丈宽,不够开阔,不宜建厂。

如果铁厂设在大冶,则从长江上游荆襄一带数百里之外运煤船只返程无货可带,势必运费昂贵;而且在大冶炼成的钢铁还需逆江而上运到汉口销售,造成重复运输;不如煤炭下行,铁矿上行,皆在省城。对于铁厂设在省城之事,张之洞在给盛宣怀的电文中共提出7大理由进行陈述。在此期间,勘测人员在沿长江的沌口、金口、青山、金沙洲、沙口一带数百里地区反复寻觅适宜建厂的地方。这些地方不是地势低洼,就是坟茔过多,迁移难度大;或是距离长江过远,运输不便。最后看中了汉阳县大别山下一个地方,这里多是民田,少有住户,长600丈,宽100多丈,南枕大别山,东临长江,北滨汉水,东北与武汉相对,适宜建厂,运输便利,炼出钢铁后,可就近供应枪炮厂和其他工厂。每年伴随炼铁产生的数以万吨计的矿渣和煤渣,既可以充填本厂的地基,又可以运往汉口填筑后湖,可谓一举数得。工厂设在汉阳,方便各级官员前往巡视,也有利于留住技术人才。

为了发展民族工业,1890年,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矿务局。同年6月,又在武昌设立了湖北铁政局,督办开煤矿、建铁矿、设铁厂、购机器四大事宜。煤矿最早选定的矿址在湖北当阳和大冶的王三石;铁矿的矿址定在大冶;铁厂定在汉阳的大别山。这可以说为后来汉冶萍公司的组建做了初步的规划。

1890年,汉阳铁厂正式动工兴建。兴建该厂的目的主要是为生产枪炮等军工产品和铁轨等民用器物提供原材料,减少和摆脱对进口钢材的依赖。

张之洞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强调:

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于铁[6]203。

经过大约3年的建设,汉阳铁厂于1893年竣工,先后建成了贝色麻钢厂、钢轨厂、铁货厂、西门市钢厂、熟铁厂等六大工厂。随后,湖北当局又在汉阳铁厂内创设了枪炮厂,下设炮厂、枪厂、炮架、炮弹、枪弹五所。

关于煤铁关系,可谓煤务为铁厂之根本。正如张之洞所言:“至煤铁相连,在商矿不过多一销厂,在官厂平时就近买煤铁价可较省,战时可免日本、开平煤封禁耳。”[1]822汉阳铁厂开工后,因煤炭燃料缺乏且煤炭品种不适宜而被迫停工停产。为了将萍乡生产的煤炭运往汉阳等地,盛宣怀提出通盘考虑燃料、钢铁、交通的关系。他认为:“有萍,乃可炼钢铁、减开焦;有路,乃能开洋矿,免搁本。”[5]75为此,决定修筑铁路专用线。最初修筑了安(源)萍(乡)铁路,随后向醴陵延伸,继而向株洲扩展,于1905年完成180华里长的萍(乡)株(州)铁路。煤炭运到株州后转粤汉铁路运抵汉阳。汉阳铁厂如果采用萍乡生产的煤炭,“按时价计便较开平和英焦每吨可便宜五、六两之多”[7]5。当时汉阳铁厂每生产1吨生铁的成本在18两左右,每月需要焦炭5 000吨左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焦炭成本的高低决定了铁厂经营的盈亏。

为了把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联合起来,盛宣怀在1907年5月给张之洞的函中称:“铁厂煤矿相依为命,若仍前分作两公司,难免畛域。”[8]109加之当时扩招资本时,汉阳铁厂因长期亏损而缺乏吸引力,“汉厂人皆震惊于旧亏太巨,成本过重,虽老股亦不肯加股,新股更裹足不前”[5]616。而萍乡煤矿经营情况较好,仅1906年就盈余30多万两银子,投资者十分踊跃。为了招商引资,盛宣怀提出“将萍乡有利之煤矿,并入汉阳亏损之铁厂,方可多招商股”[5]615。

从发展中国煤铁工业的高度来看,盛宣怀的观点无疑具有战略眼光。随后,盛宣怀在给清廷的奏折中明确提出将汉冶萍煤铁合成商办的公司,公司名为“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盛宣怀的意见得到了已调任清政府军机大臣的张之洞和时任湖广总督赵尔巽的支持。由此可见,汉冶萍公司的组建,还有利于筹集资金、充实资金来源、摆脱资金困境。

1908年,经盛宣怀奏请,清政府批准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由官督商办转为完全商办,总事务所设在上海。汉冶萍公司成立时额定的股本银为2 000万两,后议加至3 000万两。该公司是当时中国唯一一家全面引进西方先进设备,主要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既有煤矿,又有铁矿和铁厂,包括发电、机修、航运的大型联合企业。全盛时期有6 200多名员工,41名外国矿师。汉冶萍公司投产后,其生产的钢轨大量应用于当时中国修建的卢汉、粤(广东)汉(口)、(天)津浦(口)等多条铁路,从而结束了此前中国铁路建设需用的钢轨全部依赖外国的历史。这一时期,汉冶萍公司还向美国、日本、南洋等国家出口钢材。

汉冶萍公司成立不久,适逢民国建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从而为该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致使汉冶萍公司在当时创下多项全国第一:第一家大型煤钢联合企业;第一家地跨三省的大型煤钢联合企业;第一家大型钢铁股份公司;第一家钢材出口企业;第一家制定国家相关标准的企业……。

在汉冶萍公司成立之前,近代中国已经出现了金融、交通运输、矿业、冶金、机械等相对单一的产业。较之此前单一企业的形态,汉冶萍公司将煤、铁、钢合为一体,属于企业组织的创新。它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形成了一种更为有利的运行机制。在此之前,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属于业主制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跨行业公司的出现顺应了企业发展的需求,这种变革促进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即使到了当代,不少钢铁企业的布局也要考虑附近有无煤矿的因素。例如,辽宁鞍山钢铁公司临近抚顺等煤矿,河南平顶山煤矿生产的煤炭负责供应武汉钢铁公司,宁夏石嘴山生产的煤炭主要供应包头钢铁公司和酒泉钢铁公司,攀枝花钢铁公司主要依赖贵州六盘水煤矿提供燃料。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工业企业以推进市场化改革、资源整合,建设大基地和大集团,实施大集团、大公司战略,跨行业和跨地区合并组合,着力构建新型工业体系,这些举措,无疑都是从历史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三、 点线面: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崛起与发展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工业化、城市化是人类文明演进到近代出现的孪生骄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物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化推进了城市化。大工业在某一城市建立,大多以一定的交通区位条件与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为基础和前提;而大工业的兴建和发展,又会促进所在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汉冶萍公司的成立和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铁路、码头等的兴起,而且促进了资源型城市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汉冶萍公司兴办之际,正是中国开始走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之时。大冶铁矿的兴建和发展,带动了当地煤矿、水泥、冶金、电力等新兴工业的出现,继而促进了黄石市的建立和发展;汉阳铁厂的出现,推动了武汉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而汉冶萍公司对于促进江南煤都萍乡市的兴起和发展更是功不可没。关于汉冶萍公司的兴建与发展对黄石、武汉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和影响,学界已有较多的论述,本文以萍乡为例,重点论述汉冶萍公司对于萍乡这座资源型城市崛起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一)萍乡古代矿冶发展的历史

萍乡,古称昭萍,位于江西与湖南两省交界处,是江西省的西大门,东靠宜春、安福,南临湖南茶陵、攸县,西接湖南醴陵,北连湖南浏阳市和江西万载县。萍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5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三苗族在萍乡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息。

萍乡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现已发现的有煤、铁、锰、铜、钼、钨、铝、铅、锌、锑、汞、金、银、石灰石、高岭土等。其中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7.52亿吨,工业储量1.92亿吨,占江西全省的1/4,有“江南煤都”之称。萍乡煤炭的发现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汉代,萍乡就已发现了煤炭,并开始取炭代薪,用作燃料。到宋朝,煤业大兴,用之愈著,或官自卖,或税于官,与盐铁并重。据宋代祝穆《古今事类全书续集》卷十八记载:“丰城、萍乡二县皆产石炭于山间,掘土黑色可燃,有火而无焰,作硫磺气,既销则成白灰。”当时煤炭的用途主要是在做饭、烧水、取暖等生活方面。“到清朝中期,萍乡煤炭开发,由一家一户发展为几家几户集股,或由资金较雄厚的乡绅出面依靠宗族关系联合起来,使萍乡土窿小井的开发有了较大的发展。安源、紫家冲、荷尧金玉石、青山马岭山等主要煤炭资源地带,土窿小井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有的较大煤窑人数达数百人之多。”[9]2据清光绪年间的史籍记载:当时萍乡土法开采的商井就有260多处,最深的达130多米,有的垂直已达80多米。地面运输,先由肩挑、小车推,后发展到驴马拉运,畅销长沙、汉口、上海等地。

(二)萍乡近代工业化的兴起

萍乡工业化的启动得益于汉阳铁厂的创办。1893年,清政府斥巨资创办的汉阳铁厂竣工,但常因燃料供不应求影响生产。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立汉阳铁政局时,为解决炼铁燃料,派人四处寻找生产煤炭的场所。最初需用的煤炭主要依赖河北开平、安徽马鞍山和从日本进口。“因价格不廉,急欲自行开采,特派往矿师马克斯及赖伦二君,调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诸省。光绪二十四年,遂于萍乡发现一大煤田,其煤质亦适于制铁。”[10]4371896年6月,盛宣怀委派恽积勋同德国矿师马克斯及翻译等人前往江西萍乡勘探煤矿,并决定仿照西法,采用机器采煤。1898年春,盛宣怀奏准:“铁厂利钝之机,全视萍煤为枢转,现已购办机器,运萍大举,一面勘明运道。定议先就该县黄家源地方铸造铁路一条至水次,计程三十余里,路成之后,再筹展至长沙与干路相接,并先于沿途安设电线,消息灵通,转输便捷,繁费在一时,收利在永远。此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汉厂即可并开两炉,大冶亦可添设炉座。”[11]12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萍乡煤务局于1987年成立,由道员张赞辰任总办,资本699 000元,由汉阳铁厂、招商局、铁路总局出资。萍乡成为当时中国南方地区最早采用机器生产、运输、洗选、炼焦的煤矿。萍乡煤矿的矿址设在安源,故又称“安源煤矿”。

民国初年,是萍乡煤矿顺利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株(州)萍(乡)铁路的修通,极大地方便了煤炭外运。安源路矿的工人由过去的三四千人迅速发展到17 000多人。1911年时,萍乡的人口达到500 893人,是1869年的2.5倍,40年里人口增加了近30万,是萍乡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三)萍乡现代资源型城市的崛起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萍乡矿区作为恢复和建设的重点,萍乡的煤炭工业迅速发展。1957年竣工投产的高坑立井年产60万吨炼焦煤,成为当时江南年产量最高的矿井。1960年,萍乡的煤炭产量为401万吨;1996年达到795万吨。“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矿井遍及全市四分之三的乡镇,全市登记各类煤矿1 116对,其中国有重点煤矿——萍乡矿业集团7对矿井,地方国有煤矿14对矿井,乡镇煤矿1 095对。全市煤炭生产规模800万吨,占江西省的三分之一。”[12]118萍乡生产的煤炭主要供应江西本省及周边湖南、广东、福建、浙江等省。

作为江西省的老煤炭工业基地,萍乡的煤炭、钢铁、水泥、电力在江西省占有重要地位。从1978年开始,萍乡市在稳步发展煤炭工业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冶金、电力等工业。到1998年,萍乡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3.8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5.10亿元。以煤为主,冶金、电力、机械、建材、化工、家电、塑料制品、轻纺、烟花鞭炮为骨干的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进一步完善。

目前,萍乡—新余—宜春已形成功能较为完备、产业层次较高、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群。

四、结束语

以往论及中国近代工业化,大多强调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作业,工厂制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制,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面变革。而汉冶萍公司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此前发展工业封闭的局面,扩大了省际间的合作,创新了所有制机制,培养了一批经营大工业的管理和科技人才。在此之前,中国兴建的近代工业大多以局矿为名称(例如西安机器局、湖北枪炮局),产品比较单一(例如枪、炮、煤、铁),厂址集中(例如福州、广州、南京)。而汉冶萍公司的成立,打破了此前的工矿企业相互隔绝、彼此孤立、各自割据的状态,它将地处湖北、江西的铁矿、煤矿和铁厂合组为一家大型股份有限公司。汉冶萍公司的兴建,带动了株(州)萍(乡)铁路、铁(山)上(窑)铁路的兴建,推进了黄石、武汉码头的发展和航运的发展,催生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

总之,汉冶萍公司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第一家煤钢联合企业,也是当时亚洲最早最大的煤钢联合企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跨行业合作,还是跨地区经营,它都起到了筚路蓝缕、开辟草莱的作用,产生了示范效应。该公司的创办,改变了中国的重工业此前偏重东部沿海地区的布局,使萍乡、汉阳、大冶、黄石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早期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继而成为重要的工业区或资源型城市。

汉冶萍公司成立的意义,超越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工艺技术的进步,它是工业近代化在中国的提升和重塑,是包括生产、提炼、加工、运输诸方面在内的全方位转型,是一种企业制度的创新。

[1] 吴剑杰.张之洞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工业矿产志·煤炭工业[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9.

[3] 郑观应.致督办汉阳铁厂盛京卿书[M]∥夏东元.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1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5]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汉冶萍公司(二)[M]∥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 中国历史学会.洋务运动之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7] 张国辉.论汉冶萍公司的创建、发展和历史结局[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2).

[8] 王培.晚清企业纪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9] 华文.萍乡煤炭发展概况[M]∥江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萍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萍乡煤炭发展史略.萍乡:萍乡市印刷厂,1987.

[10]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萍乡煤矿[M]∥江西近代工矿史资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11] 盛宣怀.愚斋存稿:第2卷[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12] 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尹春霞)

[收稿日期]2016-08-30

The Advancement and Reshaping of Industry Modernization in China——Study of Hanyeping Steel and Iron Corporate

XUEYi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Coal Mine History,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

Hanyeping Steel and Iron Corporate,the biggest associated enterprise of steel,iron and coal in modern China,is operating in two provinces.The associated operation of steel,iron and coal is an innovation of organization,which forms a more competitive working mechanism in operational management.It starts up at the time when China takes the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Its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displays the advancement and reshaping of industry modernization in China,which promotes not only the spring up of railways and docks,but als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China.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Daye Iron Mine boosts the establishment of Huangshi City.Hanyang Iron Plan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Wuhan and its industry.And the role of Hanyeping Steel and Iron Corporate can’t be neglected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ingxiang,a coal city in south Yangtze River.

Hanyeping Steel and Iron Corporate;association;multi-industry;urbanization

2016-09-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日本侵华时期中国煤矿工人伤亡研究”,项目编号:16BZS090。

薛毅,教授,编审;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煤矿史。

10.3969/j.ISSN.2095-4662.2016.06.001

K207

A

2095-4662(2016)06-0001-06

猜你喜欢

铁厂萍乡煤炭
我在萍乡过春节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乡过春节 Fawn Li
钢铁厂掠影
用音乐唱响萍乡故事——《萍乡百年原创歌曲精选》新书首发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萍乡春锣的起源和流变
煤炭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云龙县漕涧镇铁厂村话的声母系统和中古声母系统比较研究
打 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