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挑战及对策探究
2016-03-16高青兰
高青兰 尹 波
(1西华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2西华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挑战及对策探究
高青兰1尹 波2
(1西华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2西华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以其独有的功能深刻地影响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并改变了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微信的普及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挑战。文章提出了利用微信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策略。
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微信及其在大学生中的使用
(一)微信的内涵及特点
微信 (WeChat) 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可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等服务插件①。微信官方网站宣传“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可见,相对于其他通讯方式(如传统的手机短信),微信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微信使用成本低。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微信中发送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一般只扣除极少流量费,Wi-Fi环境下费用为零。其次,微信沟通形式多样。微信集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形式于一身,支持多人群聊,沟通形式丰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平台。再者,巩固、扩大交友圈。微信最初是基于手机通讯录而形成的社交关系,由此稳固了熟人交际圈。而“摇一摇”“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添加好友等功能,扩大了大学生的陌生人交际圈。最后,商业化速度加快。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实现商品查询、选购、订购与支付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大学生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创业、兼职。
(二)微信的发展
自从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微信软件以来的这几年,微信发展势头迅猛。
1)微信的数据增长。腾讯公司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微信,同年10月发布微信3.0版本,增加港、澳、台、美、日五个地区的用户绑定手机号;2013年11月,微信注册用户量突破6亿,微信成为了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②;2014年,微信社交媒体使用率增长26%,居世界首位③;根据腾讯微信官方消息,截至2015年8月,微信公众账号已超过了1 000万个④。
2)微信的功能更新。微信服务基本功能包括聊天、添加好友、实时对讲等;2014年3月,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支付功能;微信还有其他功能,如朋友圈、语音提示、通讯录安全助手、私信助手、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语音记事本、微信摇一摇、群发助手、游戏中心、账号保护等。
3)微信的相关业务发展。2014年2月,腾讯公司推出微信网页版,能实现和好友聊天、传输文件等功能;2014年6月,腾讯公司旗下的娱乐频道推出一档“微信大明星”栏目,微信逐渐成为大众娱乐、沟通联系必不可少的工具;微信公众平台出现后,微商随即出现,企业或个人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商业活动,用微信公众号做营销;招聘网站上出现了微信招聘;出行指南上出现了微信出行。
(三)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
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微信的功能和业务的更新也得到越来越多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的青睐。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等为现代生活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1]。微信以其卓越的移动社交功能,迅速在中国大学校园走红,成为大学生手机 APP 新宠和各应用商店排名第一的即时通讯软件。
大学生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微信。据赵昕对湖北四所大学进行的调查统计发现,微信使用者在大学生中占95%,而在5%不使用微信的大学生中又有大多数“听说过,准备开通”;在使用微信的大学生中,每天上线5小时以上的人数占84%,有15%的大学生表示全天都在线[2]。张文春以随机形式对合肥B高校不同年龄和专业的450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430份。在被调查的430名大学生中,使用微信的有36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3.7%;不使用微信的学生中,只有5人没有听说过这款软件,仅占总人数的1.2%[3]。
由此可见,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主线,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微信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挑战
微信爆炸式的发展趋势,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交往方式,也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学生广泛使用微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微信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1)微信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巩固和拓宽其交际网,同时,也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作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想要结识朋友、渴望交流、渴望受到关注、乐于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更为明显。微信交流方便快捷、内容丰富、平台自由,具有大众化传播的魅力,这些特性契合了大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特质的需求。比如:微信的交友功能,让大学生不仅可以和熟人联系,巩固其静态人际关系网络,还能结识不同群体的陌生人,扩大交友圈,发展动态人际关系网络;微信为大学生的情感交流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其思想观点,他人可以通过朋友圈了解自己的心情与情感变化。微信软件这种多样化功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走向网络化。
2)微信可提供便捷的师生交流平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需主动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交流是构建融洽师生关系的前提与基础。微信作为网络信息的一种载体,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交流渠道。这种便捷的微信交流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引导;学生也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及时沟通与交流,使日常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得以迎刃而解。在双向互动的沟通交流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和谐的氛围。很显然,这不仅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而且升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促进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生活化。
3)利用微信创新高校管理模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启明灯,为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指引着方向。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是从学校到基层学院、各部门学生组织及各团支部,层级式向下延伸的;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谈话、专家讲座、书信、报纸等形式进行。而学校微信公众账号在管理部门和学生组织中的广泛开通,使大学生的疑难问题可以直达相关领导部门;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快速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微信这种全天候开放、无时空界限、交互式的远程信息交流,改进了高校的层级管理模式,冲破了过去完全“层级式”的信息传递方式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提高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参与度,从而加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步伐。
(二)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1)造成大学生心理、性格上的偏差。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状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的窗口[1]。当代大学生自我表现意识和参与意识都较为强烈,内心渴望得到他人关注和认可,但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出较强的冷漠感,甚至形成一种怪圈,即因为觉得别人忽视自己而忽视他人,他人也由于受到忽视而忽视自己。大学生使用微信时,若自己没有被关注,内心渴望被关注和认可的心理就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形成心理落差,从而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性格扭曲。另外,复杂的微信使用人群和恶劣的网络环境也会造成高校大学生“三观”的扭曲,甚至会造成大学生出现极端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利用微信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首先,师生之间在微信平台上要本着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理念。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守旧单向灌输,不与学生互动交流,仍想做学生思想的主导者,未能与大学生成为朋友,那么,师生间就会仍然存在隔阂,平等理念就会仅处于理论层面;学生不会仔细阅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甚至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这就明显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缺乏创新,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内容仍然较多靠书本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以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为主,忽略了微信平台上所蕴含的丰富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一味让学生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拒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弱化。
3)冲击、污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一是微信内容的繁杂性和快速传播,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微信中海量的信息、自由的沟通、快捷的传播、自主的发言,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且发布的信息被快速传播,信息内容和传播手段逐步脱离政府、学校、家长等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控制,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越来越复杂。二是微信使用者素质参差不齐,一些负面信息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受到污染。微信环境的虚拟性和互动自由使得微信中的言辞无法规范,内容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在使用微信过程中,大学生如果自我约束不够严格,加之缺乏网络监管的话,网络中暴力、色情内容以及不负责任的言论就会泛滥;网络中诽谤他人、互相谩骂、人身攻击、诋毁人格等事件就会层出不穷;校外的不法分子就会利用微信这一载体对大学生进行侵扰,甚至对其犯罪。这些现象污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降低了微信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
三、利用微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目前,微信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也对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带来了一系列挑战。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视而不见,势必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闭门造车的后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微信平台搭建与大学生沟通的桥梁,改进沟通方式和教育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大学生的思想、信念达到最佳的契合度。
(一)从教育对象着眼:树立正确观念,增强防范意识
1)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微信使用观。微信的自由自主选择性,弱化了大学生使用微信行为的自我约束,极易导致其缺乏社会责任感。因此,当代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开展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微信使用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图片、声音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宣传,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负面、污秽信息的侵蚀,以此强化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与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时间上可即时、随时播报,一经上网可随时随地查阅;空间上,容量无限大,覆盖全球,使信息全球化成为现实;媒体与受众关系上,第一次实现了相互间的平等。微信爆发式地发展与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意识、安全防范意识的缺乏,使得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犯罪问题一度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教师要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规范知识的传授;在课程素材选取上,要有目的、有意识地选取网络安全防范案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和思想上的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教师要注重引导、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与安全防范意识,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从教育工作者着手: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
1)高校要转变辅导员及各部门管理者的教育理念。首先,树立双向互动观念。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各部门和学生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高校辅导员、各部门及各学生组织在教育理念上,要注重转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利用微信交友、群聊的功能与大学生进行互动,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微信中的语音、图片、视频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大学生鉴别纷繁复杂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有平等和谐理念。新课改倡导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辅导员及各部门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成为大学生的朋友,利用微信平台与大学生进行深入沟通;鼓励大学生在微信平台上提出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这样才能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形成平等协同学习的模式,构筑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夯实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领导干部、党员、特别是处在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教师、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学习。”[4]微信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合理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授课形式上要多元化,以激起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良性发展;授课内容上加入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材料,注重教育内容的时代价值。二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微信时代的特点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熟悉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又要随时代潮流发展而提升自身素养,使自身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以身作则而育人。
(三)从教育环境着力:借助微信平台,健全管理机制
1)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教育方式与手段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而且要在信息获取与反馈上加强对微信的研究和思考。借助微信平台,大规模、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正能量;要结合时代发展,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教育体系建设,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信阵地。如“微信中的LBS功能可帮助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学生的喜好,找到话题与学生加强互动;利用微信的热点推荐功能,与学生一起讨论热点问题,提升现实教育活动的时效性;利用微信的‘拍照’功能,增强学生校园公共教育活动的参与性,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总之,利用微信一系列的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移动网络中,让大学生在好奇与趣味中潜移默化地受教育”[5]。
2)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信平台管理机制。利用微信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相关部门应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平台管理机制。首先,加强运营商的监管力度。微信软件开发公司应屏蔽微信上所发布的敏感文字、色情图片和淫秽信息;当微信信息中涉及转账或交易支付,或发现聊天中存在虚假网址时,应告知用户可能存在的风险;在结识陌生人时,应提醒用户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以此确保微信使用的安全性。其次,深化高校信息管理与行为监管机制。微信并非高校自主开发,在对其管理上,学校相关部门并无太多的主动权。一方面,学校各学院、各学生组织要出台相应的文明使用微信的行为道德规范,大学生也要自觉约束个人发布、传播信息的行为,多发布弘扬主旋律、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信息;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先进的文化去教育人、感染人、引导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示范效应,树立文明使用微信的榜样。通过严格规范微信传播秩序,不断改善微信舆论生态,维护绿色环保的微信网络使用环境。
总之,微信是时下流行、时尚的一种文化产物,其发展和普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巨大影响。“90后”的当代大学生群体,其思想特点和需求发展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方法以应对微信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趋利避害,引导大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微信,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使微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面效用。
注 释
① 来源:百度百科.微信.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l.
② 来源:好搜百科.微信.http://baike.haosou.com/doc/5329667-5564841.html.
③ 来源:鲁中网.鲁中晨报.2015/02/06,http://news.lznews.cn/2015/0206/750673.html.
④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2015中国手机网民微信自媒体阅读情况.http://www.chinaidr.com/tradenews/2015-11/76235.html.
[1] 唐淑玲.“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研究[D]:[硕士论文].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
[2] 赵昕.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3.
[3] 张文春.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及有效利用对策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
[4] 习近平.胸怀大局 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5] 李飞.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
(责任编辑 陈咏梅)
Analysis of the WeChat's Value and Challenge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GAOQinglan1YINBo2
(1Institute of Teacher Educatio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 637009;2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 637009)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WeChat has profound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ready to accept new things,and changes their network life style dramatically with its unique function.The popularization of WeChat brings convenience to college students' study and life,however it also brings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present some measures to carry ou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making use of WeChat effectively.
WeChat;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value
2016-05-02
高青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尹波,硕士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10.3969/j.ISSN.2095-4662.2016.06.015
G641
A
2095-4662(2016)06-00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