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的几点思考

2016-03-16崔晓麟

河池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道路

崔晓麟, 陈 婷

(1.河池学院 广西 宜州 546300; 2.广西民族大学 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对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的几点思考

崔晓麟1, 陈 婷2

(1.河池学院 广西 宜州 546300; 2.广西民族大学 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是建立在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基础之上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明确了社会主义道路创新发展的探索思路,抓住了社会主要矛盾变迁的探索前提,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路线,为新时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3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方向和根本途径,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规律。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探索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的良好开端,明确了社会主义道路创新发展的探索思路,抓住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探索前提,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路线。

一、走自己的路,需要理清社会主义道路创新发展的探索思路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轰轰烈烈的大背景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国情下,就确立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发展目标。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奠定了发展基调,即: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它是一条在中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特色发展道路时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领导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直接决定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开辟必须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来领导。而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根本前提。

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步步陷入民族危机的灾难中。无数仁人志士不断寻求救国途径,各种主义和思潮纷纷在历史舞台上演,但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领导四万万同胞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奠定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权基础;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前所未有的经济建设成果;进行了“走自己的路”的探索,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回溯中国共产党光辉而艰难的发展历史,不难得出这一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没有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

(二)充分把握社会制度跨越发展的可能性

关于俄国革命发展道路探索中,其农业公社发展目标到底是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因素还是集体因素会战胜私有制因素?针对俄国革命家的疑问,马克思于1881年2月到3月的多次回复中提出:“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并强调“土地公有制赋予它以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而它的历史环境,即它和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则为它提供了大规模组织起来进行合作的现成的物质条件。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2]586-587这就是著名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关于“卡夫丁峡谷”的跨越问题,一方面包括社会制度上的跨越问题;另一方面包括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问题。然而,基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笔者认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住了这一跨越中的现实环节——跨越社会制度的可能性。

旧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中国人民也从未停止过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中,第一代领导集体看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他们看到了先进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这一探索思路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在现实国情条件下,第一代领导集体选择了首先在社会制度上实现跨越,进而促进生产力大跨步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创新发展模式。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和所取得的成果,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凸显了生产关系能动作用和人类推动历史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统一。一方面,充分把握了社会制度可跨越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三)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全盘照抄”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到借鉴再到自主探索的历程。在新中国成立后,外部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封锁,内部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但是,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了社会主义,打败了法西斯,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国。这极大地鼓舞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信心。因此,在世界“冷战”格局下,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中国也确立了学习苏联模式发展社会主义的目标。然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第一代领导集体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不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际。因此,毛泽东同志等人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学习并借鉴苏联的经验,不能全盘生搬硬套。与此同时,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全盘否定斯大林,充分暴露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事件的发生,促使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重新审视苏联模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都逐渐开始了自主发展道路的探索。但是,由于传统模式积累的弊端太久,思想得不到解放,加上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大多数国家改革遭到挫折。其根源就是在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问题上存有分歧。

社会主义发展真的没有其他路可走?答案是否定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这个探索思路是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的前提。第一代领导集体冲破了思想障碍,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虽然第一代领导集体因故未能坚持这种积极探索,但为后人留下了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会议上,邓小平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3。没有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特色探索奠定的基础和积累的经验,就没有第二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探索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因此,中国共产党根据自己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结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历程,指出社会主义就应该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能脱离各国历史和现实来探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这必然会形成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多样化、繁荣的景象。

(四)充分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成果的必然性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项重要方针。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中国人民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是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优势。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走自己的路”正是基于中国的实际,坚定文化自信,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使之能与变化发展的新情况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相适应,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从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到曲折的探索中国发展道路,无不融合了人民集体的智慧力量,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为“走自己的路”奠定了实践基础。

而充分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成果也是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要措施。生产力因素是社会更替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虽然中国成功跨越了社会制度上的“卡夫丁峡谷”,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发展生产力,夯实根基的问题。如何更快地弥补生产力落后的不足呢?就是要合理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成果,发展社会主义。列宁曾说:“我们不能设想,除了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一切经验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以外,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4]285

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5]287。“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5]285。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重而道远,仅仅只靠本民族的传承和创造,难以尽快弥补生产力发展的落后问题,从而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第一代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成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拘泥于政党、制度之别,解放思想,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又一体现。

二、走自己的路,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探索前提

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建立在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前提上的。一个复杂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矛盾。其中,主要矛盾决定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而在事物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矛盾会有所变化。把握了主要矛盾,意味着把握了事物前进和发展的脉络。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主要任务,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指明了方向。

(一)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存在的现实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矛盾的推动。要理清社会发展道路的脉络,就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存在的现实性。

一要全面且准确地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都必然会存在矛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准确把握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两对主要矛盾的存在,并致力于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带领贫苦大众建立了新中国。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第一代领导集体更是精准地抓住了社会主要矛盾双重性的特点及其变化。1949-1952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等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共同构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框架;而1953-1956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和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占据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地位。1956年三大改造完毕,社会主义制度确立,9月,中共八大提出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结经验,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主题。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变为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准确判断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基础。

二要认真分析和总结社会主要矛盾产生的背景。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更替而变化的,具有现实性。要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就要对其产生的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旧中国经历了百年屈辱,从一个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具备内外双重矛盾,对内要推翻封建统治、打倒剥削阶级;对外要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在新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残余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伺机而动,外加新中国的贫穷落后,都在影响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运动轨迹,带着时代遗留的双重性质。正如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报告中所述,“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6]1433第一代领导集体正是在对中国国情的全面把握和分析下,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矛盾理论,创造性地用于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了特定历史阶段下的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二)全面掌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复杂性

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国内外复杂形势和繁重的任务,增加了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的难度,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复杂程度可见一斑。要全面掌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复杂性,必须做到:

一要处理好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虽然阶级斗争的矛盾和经济建设的问题同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哪一个才是最主要的矛盾呢?哪一个问题更亟需解决呢?围绕着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探索过程在曲折中前进。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同时,又不断强调恢复国民经济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经济建设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工作的重心。因而,党一手抓阶级斗争,一手抓经济建设,但更强调以阶级斗争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为了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开始了诸如整风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一系列运动,阶级斗争在不断加剧的同时,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也还在继续。这时,经济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中心,一切工作和运动的出发点还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然而,在1962年中国共产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重新提出阶级斗争问题,1963年又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直到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更是把阶级斗争当成社会的主要矛盾,以抓革命促生产的思路推动经济建设,实则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根本原因就是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失误造成的。这种复杂的、特殊的、交叉的矛盾,更需要理清孰轻孰重的问题。

二是要为资产阶级准确定位。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复杂性还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的认识和定位上。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在特殊国情条件下产生的特殊阶级。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就把资产阶级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大资产阶级,是要被打倒的对象;另一部分则是民族资产阶级,是要团结的对象。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不乏与民族资产阶级合作的成功事例。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内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中国共产党用“和平赎买”“大包干”等方式将资产阶级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就是说,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资产阶级不再是剥削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但是,这个正确的判断并未能坚持,1957年出现了反右斗争扩大化,之后,中国共产党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认为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仍然存在,提出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从而使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程中屡受挫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错误认识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从而错误判断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正反两方面的经历与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借鉴。

三、走自己的路,需要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路线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坚决贯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路线。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只能依靠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世界观方法论。这要求中国共产党既要知晓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又要掌握中国的现实国情。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

然而,如何在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敢于和善于在特殊国情下进行制度、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为此,必须做到:

(一)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制度创新,增强制度自信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是探索中国道路的前提。探索制度创新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必不可缺的环节。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增强了制度自信,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指出要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它的实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制定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对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等进行确认,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将新中国国家制度进行了法律规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地位,同时,也确认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注重结合本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地位,增强了制度自信,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进实践创新,增强道路自信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这一的思想路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里程中,用无数人的牺牲换取和在挫折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而来的宝贵经验。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好印证。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的成果,更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样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56年苏共二十大会议上赫鲁晓夫发表了猛烈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揭开了斯大林的盖子,虽然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了巨大的混乱。但毛泽东认为这正是实事求是探索适合中国自己建设道路的契机。他在当年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强调: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破除了那种认为苏联、苏共和斯大林一切都是正确的迷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了”[7]7。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切合点,创造性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

(三)要坚持在实践中提升经验,推进理论创新,增强理论自信

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8]12然而,要想理论时时能指导实践,必须激活其生命力,即是要进行创新。理论源于实践。社会总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研究新问题,提出并运用新的理论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发展。

实际上,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就要求我们立足中国国情,勇于实践,探寻解决两大历史性任务问题的具体方法,并把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为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不断增强了理论自信。总之,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路线,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碰撞、摩擦、融合的线索。科学地对待和创新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生命力,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提供支撑。

综上所述,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全新事业,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艰辛探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正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怕失败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重要思想。并且,他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经过不断的探索做出的正确选择,只有道路正确了,我们的方向才能明确,才能凝聚中国人民的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长久发展,才能更好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1]朱峻峰.道路自信——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6]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吴冷西.忆毛主席 [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罗传清]

Thoughts of the Exploration of the First Chinese Generation Leading Collective in the Socialist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I Xiaolin, CHEN Ting

(1.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Guangxi 546300; 2. Schoo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China)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base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first Chinese generation leading collective, which has further defined the socialist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deas, grasped the presupposition of contradiction transition, promoted the path of adapting Marxism to Chineseconditions, and offered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a firm path of socialism in the new period.

the first generation leading colle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path; thought

A8

A

1672-9021(2016)06-0062-07

崔晓麟(1966-),女,河池学院教授,博士,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2013年规划课题(13FKS003)。

2016-11-05

猜你喜欢

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道路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