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山水诗与全域旅游开发的生态思考
2016-03-16黄勇樽罗伏龙
黄勇樽, 罗伏龙
(1.河池学院 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2.巴马民族师范学校,广西 巴马 547500)
凤山山水诗与全域旅游开发的生态思考
黄勇樽1, 罗伏龙2
(1.河池学院 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2.巴马民族师范学校,广西 巴马 547500)
凤山山水风光奇丽,富集独特的岩溶地貌与峻崖奇峰,素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称。历朝吟咏凤山奇山异水的山水诗,将凤山景观描绘得出神入化,富有诗情画意。梳理其兴起与发展时段,探索其功能与价值特色,旨在提升凤山旅游景观的宣传力度与催生全域旅游的生态构想。
凤山山水诗;全域旅游;旅游开发;生态思考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的凤山县(下文简称“凤山”),在中国的版图上,是南国边陲的一个山区小县。远古时代,这里山高林密,交通不便,讯息闭塞,其蛮荒境况,与其他边远山区一样,自然可想而知。然而,这个边远闭塞的贫困山区小县,自秦朝起已有史可考[1]:秦属桂林郡地,汉属玉林郡地,宋羁縻兰州,元属东兰州地,明洪武24年(1391年)东兰州改为土州,凤山属其属地。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东兰土州为东兰州,分外六哨地另设凤山土分州,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裁土官设弹压。民国八年(1919年)建立凤山县。因县治地“环山似凤,环凤皆山,翠屏丹峰,凌霄欲飞”而得“凤山”之名。正因为“环山似凤”“凤非凡鸟”的奇观,凤山这个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很早就有知名度并激起外界诸多人士的向往而爬山涉水远道前来观光。清朝道光年间南国才子郑小谷慕名来到凤山游山玩水以致流连忘返,在凤山的霞里逗留了将近一年。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一个中学地理老师田曙岚也不远万里,来到凤山旅游,并有纪游文章。至于稍近的如广东和广西慕名而来的游客就更多了。时至今日,凤山因为“世界地质公园”之名,海内外游客更是慕名纷至沓来。这种现象除了凤山的奇山妙水令人向往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凤山有众多山水诗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扣人心弦。享有“世界地质公园”美名的凤山,不仅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无奇不有,而且,无景不诗,无诗不雅。这些山水诗有许多很早时已刻在穿龙岩的石壁上,与凤山的奇山妙水相映成趣,让游客品味无穷。从中、晚清时期到目前止,凤山的山水诗就有500百多首。这么一个边远小地,竟然有众多的山水诗流传于世,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奇观”。本文拟对这一奇观——凤山山水诗的兴起、发展的历程以及对凤山旅游开发的意义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凤山山水诗兴起、发展时段的划分
纵览凤山山水诗,其兴起和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段,即中、晚清时段的“萌芽期”,民国时段的“成长期”,建国后至“文革”时段的“霜冻期”,改革开放后的“兴旺期”。
萌芽期(1821——1910年)的凤山山水诗,是从凤山霞里村的罗翚鹏的诗作开始的。罗翚鹏是“一门三代廪,五举八秀才”的凤山霞里罗门子弟,道光庚子科亚魁。亚魁者(即第二名),乃科举场中的拔尖人物。一个生在大山里的农家子弟,能到山外去出人头地,自是有他刻苦拼搏的毅力,其诗风颇有气势:“古寺高居第一峰,谁敲石鼓和金钟。玲珑玉洞秋云淡,灿烂丹崖晚照浓。泾渭双流分白鹭,渊源九曲合骊龙。山腾彩凤朝阳上,文笔高挥透九重。”这是最早见于《凤山县志》上的凤山山水诗。这首咏《凤山八景》写得实在高明,每句一景,恰如其分,构思完整且精巧,天衣无缝。更妙的是开头和结尾相呼应,立意非同一般,不难看出是他文笔高标独秀的写照。他这种深厚的文化素养在《水云寺碑序》和《文昌阁碑序》两篇散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高雅的人格和潇洒的诗风不愧为凤山文学史上之魁星。罗翚鹏开创了凤山山水诗的先河。
成长期,即1911——1948年。在罗翚鹏《凤山八景》的引领下,凤山山水诗的迅速成长。凤山八景成为民国时期凤山诗坛众多骚人墨客的“同题吟唱”,作者主要有:黄现琼、黄现尧、黄光国、陈太清、韦鸿卿、谢次颜、谷宾赐、罗子雄、邓迪子、韦俊元、罗滨旺、陈乃模、宋福基、萧道龙、卢干周等。这些作者除谢次颜(邕宁人)、宋福基(邕宁人)、萧道龙(陆川人)、陈乃模(东兰人)、卢干周(上林人)属外籍者外,其余的都是凤山本土人。这一时期的凤山山水诗,无论是作者的人数或是作品的数量,都比“萌芽期”大大增多,而其诗作的反映面更广阔。黄光国和韦俊元不局限于咏“凤山八景”,将视野扩大到阡陌风光。于是,有了黄光国的《久隆村十景》和韦俊元的《郎里八景》与“风山八景”交相辉映。就诗的质量而言,则各领风骚,许多佳句流传民间,家喻户晓,传诵不衰。
霜冻期,即1949年至1976年这时段。这是凤山山水诗的“霜冻期”。前辈诗人如黄光国等大都辞世,少数在世者被贴上“旧文人”的标签,如果这些“旧文人”曾在官场任职,还可能被扣上“某某分子”之类的帽子,成为“镇反”“反右”等运动的专政对象,在人身及言论都被束缚的环境中,自在地吟诗作赋成为一种奢望。这一时期凤山的诗坛极度寂寞,而山水诗这一方艺苑更是荒芜而无人问津。所以说,这个时段是凤山山水诗的“霜冻期”。
兴旺期,指的是1977年后的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政通人和,百废待兴,文艺界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凤山文坛也迎来了新的景象。由班汉隆主编的《凤山文艺》(后改为《鸳鸯湖》)于1978年创刊,为凤山的诗词爱好者提供了创作的园地。荒凉已久的凤山文坛开始复苏,诗文创作复兴的气象形势喜人,沉闷多年的凤山诗人韦雄、黄显世、黄明高等,激情讴歌改革开放,赞美凤山美丽的山川,凤山山水诗的兴旺掀开了新的一页。“拨乱反正”后,凤山诗文创作空前繁荣,诗人队伍迅速扩大,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人,广西诗词学会会员30多人,在老、中、青、少、男、女齐全的诗人队伍中,年高的有80多岁,年少的有十三四岁的中学生。2010年凤山诗词学会正式成立,拥有会刊《凤岭诗苑》(此前有诗友韦英辉等自发编的《凤阳牧歌》),为诗友们发表诗词作品提供园地和交流的平台,大大促进了凤山诗词的发展繁荣。2013年9月出版的《河池诗词》第4期,设《天赐奇观·世界地质公园凤山》专栏,登载凤山山水诗270多首。此外,凤山诗人们创作的凤山山水诗也在区内外许多诗词刊物上亮相,不少作者如黄江、黄安、韦述汉的作品在区内外的诗文大赛中频频获奖。由此形成凤山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这时期凤山水诗吟咏的范围空前扩大:三门海、万寿谷、同寿山水、仙人桥、阴阳山、百乐坳、石马湖、鸳鸯洞、巴腊猴山、中亭和八龙烈士陵园等等,都成为凤山山水诗吟咏的景点,为凤山的奇山妙水展示了一幅幅迷人的画卷。值得一提的是,“文革”期间穿龙岩石壁上被损毁的诗文得以重新修复,而且刻上的诗词数量更多,规模更宏伟,尽展凤山奇山妙水的丰姿。
二、凤山山水诗旅游宣传、开发的功能与价值特色
所谓“地因形胜而得美誉,名因文载而传扬四海”。文化对宣传提高地方知名度和带动开发旅游业的功能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庐山瀑布因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而令人神往;西湖风光因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总相宜”而更加诱人;寒山寺因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吸引了无数游客[2];历来有“五岳之首”的泰山因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佳句名扬四海,吸引了古今中外人士纷至沓来游览、瞻仰它的雄姿。可见,有了诗词文化为宣传载体的景观,往往游客云集,经久不衰。凤山这么一个山高水浅的边远之地,自中、晚清开始,便以自身的知名度吸引山外的游客前来观光,这与山水诗作为凤山奇山妙水的载体起的宣传效果有关。凤山的穿龙岩是个很著名的天然溶洞。民国时期,黄光的《题穿龙岩》两首绝句道:“天地一崖壁,高山流水来。但凡经过此,无客不徘徊。”“名胜清幽地,留题尚客观,水流山更好,别有一人间。”他这两首诗恰如凤山山水的“序言”一般,向世界展示了凤山山水奇妙的面纱。因此,远近许多有识之士慕名而来寻幽探胜,并留诗题词。20世纪30年代,邕宁人宋福基游览凤山山水之后,题了“大华山川”四字并刻在穿龙岩壁崖上。而陆川人萧道龙为穿龙岩题“凤阳关”三字并刻于穿龙岩洞口的巨石上,成凤山山水的名片,耀人眼目。邕宁人谢次颜在凤山任县长期间,有写了许多纪游诗。如《穿龙岩题壁》:“斯人未许若云闲,官辄如今到此间。莫谓边城多寂寞,穿岩日月耐寻看。”“水云寺渺遗金坛,堪寄闲情亦自宽。回报桂门白发母,天南无比好河山。”这些外来人士的题词和题诗,为凤山的山水增加了绮丽的色彩,更增加了宣传的效果。时至20世纪90年代,原广西区党委副书记的潘奇为凤山写的“熔岩之冠,洞穴之城”被刻在穿龙岩南侧高高的崖壁上。著名诗人钟家佐先生来游凤山“三门海”时欣然题诗:“翻山越岭觅游船,惊见波心澄澈源。崖下潜流千里浪,洞中奔涌百重泉。畅观潭底猴捞月,快意岩间鱼吻天。大地珍藏多宝库,水帘石幔待谁掀?”而凤山本土诗人的诗作亦不遑多让:“凤山出凤古来题,一则征联四海知。俗美风良民重义,山高洞异景尤奇。边城莫道多荒寞,远客光临恨晚迟。走进桃源惊梦醒,隆中早有卧龙诗。”类如这样的诗很是吊人胃口。2008年,知名作家鬼子到凤山一游,对凤山的山情水韵惊叹不已,写下《可惜我不是凤山人》的美文。文人墨客留下的诸多题词和题诗无疑是宣传凤山优美的山光水色和提高凤山的知名度的名片,更为凤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软件。
诗是人的生存环境的一面镜子。凤山素有“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无奇不有”的说法,所以,吟咏凤山山水的诗自然也是无山无洞不诗,无诗无咏不奇,凤山山水诗的奇就奇在这么几个方面:
1.依山形而吟咏,尽展凤山奇特的山情。凤山有“双凤朝阳”“文笔高辉”“丹崖晚照”“石鼓金声”“雷峰古寺”“玉洞秋云”“渊源九曲”“泾渭双流”八景。诗人们大都就山形来吟咏之,依景象而抒情。如罗文英咏“文笔高挥”:“高山顶上再出峰,文笔尖然入九重。掩映凤邑多秀丽,标新学府兆儒风。毫挥四化高天里,锦绣宏图大地中。为国建设争贡献,群情振奋勇攀登。”文笔峰位于凤山县中学后,高耸云天。这首诗首联依山形落笔,标其高峻,颔联承接首联将其与山峰下之学府儒风联系起来,颈联由此生发开去,气势更加恢宏,尾联书写勇攀高峰之群情,回应首联一个“高”字。所以,它奇就奇在写出了文笔峰的高标独秀和文笔峰的磅礴气势,尽展奇峰神韵。
2.钩沉往事,有厚重的历史价值。有些山水诗,咏山吟水,倒也不乏优雅风色,但是,只浮于物象表面而已,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印象。凤山的山水诗人们力戒这种弊病,如“建物朱明久化烟,托孤一寺在山巅。炉瓶铸属田阳府,正德时当十二年。”(黄光国《咏雷峰古寺》),这首诗既写了雷峰古寺立于高山之巅的实景,更点明了建寺的时间是朱明皇朝的正德十二年,让读者从中了解凤山的历史,就显得有厚重的历史感。
3.寓意于景,抒发豪情。山水诗书写的是山水的自然景色,但如果为写景而写景而已,那只不过是“导游词”罢了。凤山山水诗词则不然,往往不停留于眼前之景,而是借景抒情。如陈太清的《咏文笔高挥》:“写天作纸冠英豪,绚出文章吐气高。秀挥云霄多焕彩,锋含雨露靡生涛。生花恍若成新梦,点头还须用尔曹。千古风流名不朽,江山锦绣自挥毫。”借高耸九天的文笔峰,抒发江山锦绣的豪情壮志,可谓气吞山河,不同凡响。
4.意雅情幽,富于哲理。如今有许多山水诗,只是“导游式”的就事论事,未免平庸乏味。凤山山水诗却少有这种俗套,往往能别出心裁,拓宽想象空间,创造一种意雅情幽的境界。如“凤岭延绵亿万年,桑田沧海几更迁?穿岩壁上留佳句,古洞崖间有妙篇。先圣辉煌堪启世,后贤壮举更空前。英豪异代谁评说,各领风骚创大千。”又如《咏三门海》后两句:“到此云游方醒悟,山藏大海有胸怀。”这两首诗的末两句跳出眼前之景而作了情理上的升华,既对先贤的“辉煌”给予肯定又对今人的“壮举”加以赞赏。颇有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胸怀,其厚重的历史感耐人深思。而后一首的结句“山藏大海有胸怀”更是气度不凡,彰显人与自然天性契合,以人的精神耦合山水自然的精神,催生自然环境与人类内心灵魂的和谐统一,实现了自然的客体存在与人类精神自然回归的弥合,暗藏深刻的生态智慧。
总之,凤山山水诗就总体而言,在吟咏中首首离不开山情,以山形展奇景,借山势抒情怀,寄托山似的凌云壮志,以审美的心态观照自然,以自然之物的生态造化,营造人与自然同生共运的和谐境界,给人许多观物审世的哲思启迪,尽显旅游地的文化特色。
三、凤山山水诗与全域旅游耦合的生态构想
“地质公园世罕稀,风光无限景迷离。千奇百异人惊叹,几度流连几度诗。”现在,凤山已经成功夺取“世界地质公园”这块闪光的金字招牌[3],引来世界各地人士羡慕的眼光进而前来游览。每逢节假日,三门海、穿龙岩、巴腊猴山游客如云,特别在穿龙岩景区,许多游客被壁崖上刻的那些诗词吸引而留恋往返,有的还掏出纸笔录下那些佳词妙句。可见,这些山水诗的魅力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古往今来的实践已证明,有好诗描绘加以宣传的景区,人气特旺,卖点不衰。这些山水诗可以为旅游文化和旅游文化史的建构提供必不可少的资料,也是绝好的旅游宣传资料[4]。由此观之,凤山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山水诗这一文化软件的互补作用,在重视景点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吟咏景点诗词的开发利用,而且应该将它作为凤山发展全域旅游的长远战略来考虑。
2013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厉新建教授提出“全域旅游”这一概念。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研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2016年3月,李金早又撰文对“全域旅游”的价值与途径作了详尽的诠释。基于“全域旅游”这一新发展理念的旅游开发,将带动凤山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整体发展和“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使凤山县所处的东巴凤长寿金三角旅游区域成为一个“全域旅游区”,区内旅游发展的各种资源和要素条件得以整合在同一发展平台上,这将为当地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5]。为此,我们提出保持凤山全域旅游发展活力与实现永续发展的生态构想:
其一,全域旅游是顺应全民旅游、个人游、自驾游到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科普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生活旅游等业态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下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同时还与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农村经济、精准扶贫等密切相关,己被提到国家旅游业改革发展战略方针议事日程。旅游部门的领导必须充分认识诗词创作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将诗词纳入景区必不可少的文化建设项目,切实抓紧抓好;把凤山山水诗嫁接到全域旅游场域中去,丰富旅游业态以及景区景点的文化意蕴。以文化人,以诗化物,让山水诗这朵瑰丽的奇葩,开放于人与自然相依相恋、物我和谐共处的生态旅游场域中,妆点集观光旅游、康体养生长寿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民俗旅游、科普探险旅游于一体的大溶洞群世界地质公园全域旅游生态发展新形象。
其二,建造旅游景区景点的诗词碑林,刻上吟咏景点的山水诗,以供游客欣赏,让游客游山玩水的同时,得到高雅文化陶醉的精神享受。并将凤山人民的精神依托和骄傲——“凤山山出凤,凤非凡鸟”这一绝联[6],隽刻于每一景点中。让山水有清音的生态价值,消融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孕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让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人文价值,充盈全域旅游的各行各业,弥漫全域旅游的一草一物;人物契合无间,山水自然的物态与游客内心的情态完全契合统一,生成情与景融,思与境谐的生态韵味,让人神与物游,思与境谐。让游客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游客对山水的观照不仅蕴含着浓浓的绿色情思,同时也映现出生机勃勃的生态气象,更能给游客展示一种欣赏与尊重大自然美好景致的生态意识、生态形态与生态取向。游客吟诵着山水诗句,追随着前人的遗踪,叩问与体悟山水的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收获多元的审美愉悦,陶冶情志,养精蓄神。以审美的态度观照自然,实现生命平等对话与自我觉悟。
其三,以旅游景点的山光水色为内容,出版发行《凤山山水诗选》并以之作为各个景点的旅游宣传书籍之一,利用其反映凤山丰厚的旅游资源,增强宣传力度。县域里所有住宿地不管是县城酒店还是乡村民宿,均免费提供给住宿旅客阅读。人类是在对生态状况的反观中生发生态智慧的,人类的生态困境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的精神困境,人类的生态问题就是精神问题,人类的生态危机其实就是精神危机。纵观今天严峻的生态困境,由人类与自然长期的对立紧张关系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本性的过渡,人类以一种新的生存智慧超越人类自身利益的高度来观照与善待自然,以生命平等对话的生态情怀,恢复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实现人与自然冥合统一、同生共运的和谐境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论语·雍也》),缘于山水体现仁者、智者的美好德性。物我亲切关系,缘于游客对大自然生命力的敬畏。通过旅游生成“天地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追求全域旅游新业态的生态价值最大化。
其四,进一步加强诗词创作队伍建设,关心支持诗词学会的工作,在经费上给以支援,以保证诗词活动的正常开展。诗词学会活动注意以老带新,培养诗词新秀,让诗词创作“后继有人”。2010年5月,在“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的桂西北乡村,凤山县诗联学会成立,协会会刊《凤岭诗苑》创刊,这是继《凤阳牧歌》后展示在游客面前的又一份诗联文化专刊。凤山县优越的生态环境成就了人们对山水自然的平等观照,使凤山成为诗歌的海洋。山因水而静,水因山而动。凤山山水诗为文明凤山、和谐凤山、文化凤山服务,为凤山全域旅游开发与生态发展服务。诗词创作队伍建设要常抓不懈,这是不言而喻的。
其五,常态化地举办“凤山山水诗有奖大赛”活动,并在网上公布参赛内容和要求,欢迎海内外诗词爱好者参加,创作吟咏凤山景点的山水诗词,以加深凤山山水的文化厚度,增强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亮度,提高凤山在世界的知名度。清代的凤山才女,因出“凤山山出凤,凤非凡鸟”的招亲上联无人应对而终生不嫁的凄婉传说流传广泛,引来无数文人墨客临池醮墨,勇对下联:“凰子子孖凰,凰乃几皇”“天日日昌天,天合二人”“金城土成金,金赠玉人”“蛇口口回蛇,蛇镇它虫”“蚕夕夕多蚕,蚕是天虫”“仙人人从仙仙乃山人”等等,均不能与上联媲美争辉。《凤山县志》主笔黄光国应名为尹先朝的乡长之托,为其书写新婚对联:“乡长亚有心奉至隆梅传大理;先朝少加力生来人世考伟伦。”这幅对联表面字义令伪乡长尹先朝甚是满意:乡长尹先朝有事业心,奉命到隆梅担任乡长,平时注重宣传大道理;乡长年轻有为,生来一世擅长考究伦理道德。细细斟酌,实为一副贬联:上联中的“亚有心”即“恶”字,想下联中的“少加力”即“劣”字;而上联中的“传大理”和下联中的“考伟伦”是凤山壮语反话,整联意思为:乡长恶,统治隆梅吃大卵;先朝劣,生来人世“更为劳”(上联末三字“传大理”为汉字反话“吃大卵”,下联末三字“考伟伦”为壮语反话“更为劳”,意思相同)。横批:“如此为政”正应合了伪乡长尹先朝的恶劣行径。不管是才女尚无完美工对的征夫联,还是才子巧妙痛斥丑恶为政的妙联,均足见桂西北玲珑小县凤山诗联传统和文化积淀之深厚。相信通过山水诗大赛,更多的“凤”和“非凡鸟”不断飞出,有朝一日,凤山会成为中华大地山水文化名县,成为养育文化与旅游耦合出非凡的全域旅游生态区。
结语
山水诗既蕴含深刻的人文内涵,也映射出地理环境的特点。当它与山水结合时,既是旅游资源,也是旅游宣传的手段,更是创造新景观的依据和蓝图[7]。旅游业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没有文化支撑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也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山水诗,无疑能为旅游景区增光添彩。凤山旅游业方兴未艾,凤山的旅游资源丰富,山水诗底蕴深厚,如能进行生态性思考、生态性开发、生态性建设,凤山县的全域旅游必将迅猛繁荣,凤山县所处的“东巴凤”长寿金三角旅游区域也会有更良好的生态发展。
[1]黄勇樽.东巴凤旅游资源开发走向之思考[J]. 河池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S1):123-126.
[2]唐燕飞.凿破南荒千古閟——生态旅游视阈下的郑珍黔中山水诗解读[J].铜仁学院学报,2015(2):66-69.
[3]黄勇樽,韦业烈,梁兆得.中国凤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探析[J].河池学院学报,2016(4):58-60.
[4]郭清霞,郭康松.论古代山水文献的现代旅游学价值[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4):58-60.
[5]喇明英.川甘青交界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与路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131-135.
[6]黄勇樽,欧金辉.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德育转化[J].河池学院学报,2016(3):88-95.
[7]孙文昌.山水诗的科学内涵及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J].东方论坛,1994(1):85-89.
[责任编辑 韦杨波]
The Ecological Thinking of the Landscape Poetry and the Glob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Fengshan County
HUNANG Yongzun1, LUO Fulong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Guangxi 546300;2. Bama Normal School for Nationalities, Bama, Guangxi 547500, China)
Possessing unique karst topography, dense forest and lofty hills, Fengshanis called “the world geological park”.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Fengshan landscape poetry in history which mainly chants the praises of the mysterious and fine scenery. Exploring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the landscape poetry to enhance the propaganda of Fengshan tourism, the authors try to put forward an ecological conception of global tourism in Fengshan.
Fengshan landscape poetry; global 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 ecological thinking
F592
A
1672-9021(2016)06-0056-06
黄勇樽(1966-),男(壮族),广西凤山县人,河池学院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红水河流域民俗文化研究。
2015年河池学院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点专项课题“东巴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2015LG028);2016年河池学院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东巴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1610605046)。
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