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文化对幼儿美育的价值及渗透途径探析——以湘西苗族文化为例

2016-03-16邓李梅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湘西民俗文化苗族

刘 斯,邓李梅

(湖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民俗文化对幼儿美育的价值及渗透途径探析
——以湘西苗族文化为例

刘斯,邓李梅

(湖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湘西苗族民俗文化在幼儿美育中渗透的途径:以湘西苗族民俗文化为基础提高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结合幼儿园一日活动导入湘西苗族民俗文化;结合实践参与到民俗文化活动之中。以期通过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幼儿在“读图时代”中的感悟能力,使他们自幼在民族特质文化的熏陶中,以文化自尊的态度去面对多元化的信息社会。

湘西苗族;民俗文化;幼儿美育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钟敬文先生曾经说,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也是人类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种文化。[1]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湖南西部地区简称“湘西”。湘西地区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特点,且由于湘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山地为主,地势险阻、山峦起伏,溪河纵横,所以一直以来相对闭塞,经济发展落后,民风淳朴,使得民俗资源保存较为完整且丰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美术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通过美术教育,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并从中选取更加精炼、贴近幼儿趣味的艺术作品,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锻炼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艺术的理解能力,提高幼儿创造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下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领悟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养。有鉴于此,本文旨在探索湘西苗族民俗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其在幼儿美育中的渗透途径,以挖掘具有现代审美价值和创造意味的美术教育内容,以期通过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幼儿在“读图时代”中的感悟能力,使他们自幼在民族特质文化的熏陶中,以文化自尊的态度去面对多元化的信息社会。

一、湘西苗族民俗文化的美学特征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性的集中表现,湘西苗族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原住居民文化的共生物,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其民族传统民俗文化自身的美学特性:

(一)形象性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技术、民间语言、民间娱乐等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他们有着和文学艺术一样的典型特征——形象性,我们也可将其称为美学特征。首先,我们来看苗族民间手工技艺中的银饰,苗民们身上所佩戴的银饰,如头饰、项饰、手镯、耳环、身前身后银饰等大部分都是采用自然界中的形态,如佩戴在未出嫁的苗族姑娘前额上的银凤冠,它上面的图案就是运用9只栩栩如生的凤凰和各种精美花纹组合而成。其它的手工技艺像湘西苗族服饰、踏虎凿花、湘西苗锦技艺、傩面具、凤凰纸扎、土陶技艺等等,都是通过各式各样的形象特征来进行制作,并且表现得活灵活现,让人赞叹不已;再看苗民们的娱乐活动,如湘西苗族武术、苗族鼓舞、苗族接龙舞、童子鼓舞、傩愿戏等等,他们的形象性也无不令人陶醉,赏心悦目。不仅如此,苗族的传统饮食、宅居、节日和信仰等民俗,也是以其维妙惟肖的形象性给人以美的感受。所谓民俗事象,象者,形象也。可以说,形象性作为物化形态,既是民俗文化的传播媒介,又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内涵,并成为民俗文化美的韵律。正如有学者所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想来创造物品,制作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在这个造物活动中,既包含了具体的使用目的,也包含了审美的社会功能,在具体方法上,当然也包括对形式美的规律的运用。”[2]例如湘西苗族服饰就具有自然、创造、和谐之美,在服饰上,传统的苗民们喜欢运用自然形态,结合他们对神灵的敬畏而创造的图案,运用一些对称等手法,在她们的巧手之下苗族服饰,精工细致、团华锦簇、流光溢彩,被一些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湘西苗服是直观的诗,是穿着的画,光彩照人,溢香似海。[3]近年来,苗族服饰中的各色图案被应用于大量现代艺术设计之中,成为璀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闪光点。

(二)感染性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湘西苗族传统民俗常常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下一代,影响着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例如在节庆期间,苗民们不需农耕务活,他们盛装出席跳花场和歌坪,尽情地踏青游乐,玩秋千看花灯,尽情欢歌笑语,纵情翩翩起舞,通宵达旦,尽兴方休,将平日的烦心琐事抛诸脑后,畅享轻松快乐的生活。整个现场人头攒动、气氛活跃,将苗民们的活力展现到极致。沈从文先生在重温故乡湘西的节日盛况之后,也不由叹道:“这些人(苗民)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4]湘西苗民们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各怀绝技。在传统节日中,苗族男性在上刀梯、斗牛、赛龙舟等竞技活动中展现出勇猛、强悍的性格特征;苗族女性盛装打扮、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展现出“尚美如流”的个性。在节庆中,苗民们充分展现出自己的高超技艺,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营造了一个欢乐祥和、友爱温情的和谐的生活环境,并在无形之中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及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如每年的苗族“四月八”跳花节,都会吸引很多的游客到这里来观看节日的盛况,节日以其放松、自由、欢乐的特点带给人们无限趣味,在这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画面中,倍感亲切,这种节日盛况正是幼儿们喜闻乐见的景象,更能激发幼儿的情绪,让人陶醉。

(三)神秘性“神秘”常常成为湘西的代名词。首先,湘西苗族地区可谓是造物主的恩赐,自然风光鬼斧神工,碧水青山,秀丽宁馨,苗民与自然形成一幅“我在山水中,山水是我家”的和谐景象。苗民们非常尊重自然,信仰天人合一,他们将自然封为大为神,将无法解释的一些奇特现象归结于神或自然的力量。其次,湘西是苗族文化保留最完整、表现最鲜明的神秘之地。苗族文化是“巫术与鬼神崇拜相结合的巫教文化”。[5]源远流长的巫傩文化使得湘西的面纱神秘莫测。比如苗族赶秋节的来历就存在多种神话传说的版本,有的说是神农取谷种母题神话,有的说是英雄美女自由恋爱的爱情传说,还有的认为是苗族进行大型椎牛祭祀活动前的一种娱神活动等等,充满了传奇的神话色彩。后来慢慢的苗族本土原始的宗教仪式(苗族巫师的活动、毛古斯舞、还傩愿等等)演变成为一种在特有的节日进行公开表演的民俗艺术形式,但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感受到湘西苗族的神秘色彩。再者,淳朴、粗犷、豪放、多才多艺的湘西苗民们的美好生活,不仅体现在他们在节庆中的欢腾,还显现于本土的民风民俗之中,如精湛的传统手工艺、独特的民族建筑等等。这样的湘西,神秘而令人点赞。

二、湘西苗族民俗文化对幼儿美育的价值

幼儿作为传承文化的关键力量,将民族文化的传承纳入到基础教育之中,应该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我们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通过美术教育的形式引入到学前教育之中,对幼儿美育有着深远的价值。

(一)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湘西苗族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其艺术作品在材料上多为低廉朴素的自然之物,色彩上追求艳丽浓烈,造型讲究夸张稚拙,给人以纯真原始的趣味,正好与幼儿的图画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更能引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感受到民俗艺术的“美”。另外,对于幼儿来说,如何鉴赏一个艺术作品的美丑更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民俗文化的教育来培养幼儿鉴赏美的能力,除了从直观的形色感受上正确引导幼儿认识什么是美,更要引导幼儿如何发现美,通过日积月累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培养幼儿感受本民族形式美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民俗文化内涵的诠释,如节日文化中鼓舞、跳马节等都表达了对生命的崇敬及对生活的期望、祝福,以此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对民族审美的理解。

(二)增强幼儿创造美的能力幼儿美育不仅是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而更注重的是他们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正如高尔基所言:“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6]同样,幼儿也是善于创作的“小小艺术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往往在受到美的事物的影响之后,就乐于去探索,去模仿甚至去创造,以此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湘西苗族民俗艺术作品皆来自于民间的手工艺人们,他们就地取材,创作与生活息息相关。就材料而言,对于幼儿来讲较于便利,较容易获得。材料的简易性和创作的随意性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幼儿思维活跃,想法奇特,富有很强的创造力,因此,让幼儿欣赏更多的民俗艺术作品,并且帮助其理解造型方法及基本特征,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更能增强他们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在现代,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再只是单一的教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目的体现在让幼儿透过艺术教育学习文化的内涵以及培养民族的情感等方面。苗族民俗文化具有本民族所独特的印记,苗族技艺者们大多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但他们仍以坚强乐观的心态,用自己的心灵手巧创造出本民族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透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生活执着的热爱,也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刚强自立、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以故事等形式讲述艺术作品的由来、发展以及有关作品的奇闻轶事,激发幼儿对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潜移默化地让幼儿感受民族的精神,不断强化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真正地爱上自己的民族。

三、湘西苗族民俗文化在幼儿美育中渗透的途径

在当今教育回归生活和大力发展校本课程的课程改革形势下,迫切需要探寻充分体现苗族地区特色与民族风格的现实可行的美育途径。笔者认为针对苗族儿童的美育可尝试以下途径:

(一)创设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幼儿环境陈鹤琴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幼儿园艺术氛围的营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幼儿园环境而言,环境创设主要分为室内环境的创设和室外环境的创设。苗族对于生态平衡非常讲究,他们依山傍水而居,花鸟常伴其左右,与大自然相处非常和谐融洽。因此,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可以结合湘西的地理优势,在外观上充分展现当地苗族的民居特色,并且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保持一致,形成与自然美相融合的生态环境。在幼儿园室外,可创设一些供幼儿活动、娱乐的场所,在外形与功能的设计上都应凸显苗族特色。此外,在教室的墙面与教室的过道上,可设置宣传栏,粘贴一些反映本民族民俗特色的相关图片,并注重随时更新。幼儿园可以单独设立民俗文化专用活动室,摆放有关苗族民俗文化的精美艺术作品,如民族特色服装、乐器等等,主要引导幼儿去欣赏、感受自己民族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增强其审美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室里设置民俗文化活动角,用以投放进行有关民俗美育的一些材料工具和相关文化的材料,例如在手工区可以提供各种彩线、纽扣、绣花针、花布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喜爱的苗族服饰等。在特定的节日,老师还可以加以修饰,让学生感觉置身于现实的民俗节日活动中一样,随时随地能体验和感受到氛围,并且引导幼儿自行动手,进而创作美术作品。

(二)将湘西苗族民俗文化融入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指幼儿从来园到离园的整个过程,包括体育锻炼、学习、游戏、进餐、午睡、离园等各项活动。这些活动对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激发求知欲,萌发幼儿情趣,促进其社会化,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7]首先,就幼儿园课程开发,幼儿园可以结合本地区的民俗特色及本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发本地的苗族文化课程资源,幼儿园也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开发本民族民俗文化的绘本教材。老师带领幼儿在园内就能了解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图片更能激发幼儿对民俗文化学习的兴趣。其次,幼儿教师可根据大中小班幼儿的不同身心发展特点,将民俗文化融入到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在语言学习中,教师可通过给幼儿讲民族英雄、神话故事等,增强幼儿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苗族鼓舞等引入到课堂,让幼儿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还有在游戏、饮食、体育活动等等活动中,教师都可以有意无意地将民俗文化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如组织大型亲子活动——跳龙舞,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向幼儿讲述龙的传说,以舞蹈的形式教授幼儿跳龙舞,以舞龙为主题进行美术创作,装扮幼儿园,并让家长参与其中,一方面既可以增强民俗文化的传承,另一方又增强了亲子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些形式让幼儿感同身受,更能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幼儿园可以根据本园办学特色和幼儿的兴趣,以讲座的形式邀请民间艺人、民族艺术传承人等来园现场教学。例如湘西苗族的银饰锻造技艺非常精湛,幼儿园可以邀请优秀的银饰制作的民间手工艺人现场教学和制作,一方面可以激发幼儿对民俗文化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幼儿通过切身观看体验,来了解工艺品的形象性,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体验其趣味性。另外,幼儿园还可以收集各种制作民间艺术品或器具的材料,让孩子们参与到制作之中,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幼儿还可通过走出园门,参与到民俗节日之中。例如在湘西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祭祀活动跳香当天,老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观看,通过亲临活动现场,感受盛大的活动场面,亲身体验那份神秘,来了解本民族的精神内涵,从而增强他们对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总之,让幼儿参与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课外活动之中,贴近生活,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积极性,陶冶情操,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民族艺术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宁玮婷.民俗文化与城市现代化[J].时代文学,2009(12)179.

[2]尹伊君,王国武.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J].学术交流,2009:205.

[3]李禧.湘西苗服和苗风初探[J].东南大学学报,2008(1)96.

[4]李乐为,吴善茂,屈甘霖.浅谈苗族传统节日的功能——以湘西苗族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46.

[5]刘青.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巫文化[J].山东文学,2007(6)40.

[6]高尔基.高尔基文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71.

[7]韩玉梅.浅谈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4(8)129.

责任编辑付友华

G61

A

1003-8078(2016)05-0092-04

2016-02-23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6.05.25

刘斯(1987-),女,湖南株洲人,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邓李梅(1969-),女,湖北松滋人,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教授,教育学硕士。

猜你喜欢

湘西民俗文化苗族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欢乐湘西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