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及传播效果研究
2016-03-16司显柱
司显柱
(北京交通大学 语言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44)
论我国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及传播效果研究
司显柱
(北京交通大学 语言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展,“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因此,开展关于中国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和传播效果研究,为中国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及对外传播工作提供方向性和策略性指导,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回顾和分析我国对外英语新闻翻译与传播效果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该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问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等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闻;英译;传播;效果
0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2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同年12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他指出要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并要求把内容建设作为根本,强化互联网思维。2015年5月,习近平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做出重要批示,提出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时再次强调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
由此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极为重视国际新闻媒体领域的舆论宣传工作。
事实上,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国际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是一脉相承的。就英文外宣来讲,据统计,我国约有20家专业的英文对外新闻媒体,如《中国日报》(ChinaDaily)、《今日中国》(ChinaToday)、《人民画报》(ChinaPictorial)、《北京周报》(BeijingReview)、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央视国际(CCTV-4)、新华社英语部、人民日报海外部等;此外,我国还以国务院新闻办、外交部等国家级机构定期向境外媒体和受众介绍中国的方针、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必须承认,我国在国际媒体话语权上的影响力与我国目前的实力和大国形象不符。从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和传播效果的实践上,与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崛起和国际政治话语权的提升状况不符。特别是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全面落实阶段,“走出去”将成为我国政府和媒体的“新常态”。尤其,全球讲英语的人口达17亿,说英语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40%,全世界半数以上的科技书刊和译著都用英语,互联网上80%以上的网页使用英文(光明日报2010-01-10),更凸显了我国对外英语新闻翻译的重要性。
因此,回顾和分析中国对外英语新闻翻译与传播效果,在开创我国对外英语新闻传播工作新局面上研究提出创新性策略和建议,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无疑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虽然近期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一直是传播学的主皋,但从彰显我国对外英语新闻传播工作和国际舆论话语权的视角,探讨我国对外英语新闻传播效果的研究较少,聚焦在对外传播的关键环节——翻译可接受性——的研究却更为匮乏。新闻英译如要实现前述“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翻译质量与传播效果无疑是维系这一“桥梁纽带”的两项“支柱”,因此,研究和探索新的翻译形式和传播路径,分析对外传播的话语模式、效果现状和国外新闻受众的认知度与可接受度等,必将为翻译理论、国际传播、跨文化研究带来创新性成果,建构出新的传播进路和范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研究现状及评述
长期以来,对外新闻一直作为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也肩负国外公众了解中国的主要任务。而在对外新闻中,英语新闻成为重中之重,更需要对中国对外英语新闻的翻译和传播进行专门的效果研究与范式创新,避免“走出去”中出现跨文化冲突,为新一轮的对外传播提供经验总结及策略建议。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外英语新闻翻译、翻译可接受性、英语新闻传播技巧、对外英语新闻翻译的传播效果研究等方面。
1.1 对外英语新闻翻译研究
从对外英语新闻的传播过程看,要使其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就需要其传播内容能够被受众所接受,而翻译可接受性成为其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中介因素。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专门针对对外英语新闻翻译的研究相对匮乏,有限的研究主要涉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翻译策略及翻译可接受性等话题。
Bielsa等(2009)整合了全球化研究、媒体研究与翻译学研究视野,以丰富的一手新闻翻译资料为基础,颇为系统地探讨了全球化与本地化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新闻翻译的目的、特点、策略与通讯机构新闻雇员该如何准确地将信息进行采写编译、报道宣传的问题;文化翻译观的代表人物Bassnett(2006)研究了国际新闻翻译,指出“新闻文本的翻译会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包括摘要、解释、增删,为适应目的语文化习俗而做的改编,以及用报社特有风格进行改写等”。Sorby(2008)专门就英汉新闻翻译中的褒贬色彩进行研究,她指出汉译后的英语新闻可能会因汉语倾向于流露感情色彩而丧失原文部分信息功能的传递,从而招来受众的误读、误解,而Holland(2006)则从国际新闻的传播流程着手探讨了国际新闻翻译与传播过程中的新闻制作人对新闻的操控以及受众接受与宣传效果问题。美国职业翻译家JonePinkham在出版的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2000)中,从母语读者的视角,按英文写作的规则,详细归纳了汉译英中最常见但却被多数译者忽视的英文表达问题,并提出了“医治”的方案,为新闻翻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
1.2 翻译可接受性研究
可接受性的概念是由Toury(1980)提出的,他用“可接受性”和“充分性”描述从翻译文学作品中观察到的两种倾向。Toury(1980:75)认为,倾向于可接受性的译文符合用目标语撰写、“读起来像原创”的要求,因而译文也就更有自然“感”。就“充分性”而言,如果译者自始至终都遵循源语、而不是目标语的语言与文学规范来翻译,那么所做出的译文就是充分的译文(Toury, 1980:56)。德国Jauss教授倡导的接受理论,以考察读者的阅读反应为中心。它的创立导致文学研究从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关于读者接受,该理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读者具有比通常想象要大得多的“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并且其期待视野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接受美学认为,译文读者是决定翻译可接受性的关键因素。因此,译文读者是翻译这一复杂交际行为中的重要参数。
翻译可接受性研究也日益引起国内一些学者的兴趣。袁晓宁、杨晓荣、林璋、陈小慰等主要从语言、文化等方面讨论翻译可接受性。袁晓宁(2010,2013)认为在进行语言表达层面的翻译时,应采用“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策略;在进行文化层面的翻译时,应采用“以我为准”的策略,实现外宣英译策略的二元共存。杨晓荣(2013)在讨论小说翻译中处理与文化色彩有关的问题时,认为译者应遵循文化对等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主张在可接受性的限度之内尽全力保留原语文化特征、重塑原语文化氛围。林璋(2008)认为,作为翻译结果的译文必须到达两个指标:可接受性和最大对应关系。两者的关系是:在可接受的前提下追求最大的对应关系。可接受性属于主观判断,存在个体差异,即“可接受性差异”。陈小慰(2007)将“认同”说引入外宣翻译的探讨,从理论和实例两方面说明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是实现对外宣传目的、获得最终理解认同的有效保证。她(2013)还主张对外宣传翻译中应该有文化自觉与受众意识。
1.3 对外英语新闻传播技巧研究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外英语新闻的传播技巧和策略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以个案分析居多,研究视角主要从对外英语新闻传播实务出发,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策略等话题。曲茹等(2010)分析了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对外传播策略和效果;李京(2006)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策略;曾苑(2011)从受众接收视角分析了英语新闻报道的技巧;宋好(2010)则专门就广电媒体的英语网站对外传播策略进行了阐述。
1.4 对外英语新闻翻译的传播效果研究
对外新闻如果没有达到有效交流沟通的目的,就不是成功的传播,因此,传播效果是衡量对外英语新闻的重要标准。针对中国对外英语新闻翻译,效果研究多偏重于宏观观察和思辨分析,郭可(2002a,2002b)通过调查发现,中国英语媒体传播效果欠佳,并指出国际传播中“西强我弱”的英语强势现象及其对我国对外英语新闻的影响;张雯等(2012)指出对外英语新闻翻译时要采用适当的修辞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一些学者也通过个案探讨对外英语新闻翻译的传播效果,如李茜等(2011)研究了2010年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现场回答及其翻译;邵艳等(2014)基于江苏各级政府英文网站的实证研究,探讨了通过提高翻译质量来提升政府对外传播效果。
一些学者通过各种方法评估对外英语新闻翻译的传播效果。如段连城(2004)、杨雪莲(2010)等通过调查美国新闻工作者、读者对中国对外英语新闻译文的评价,总结对外英语新闻翻译的特点和原则,提出要重视对外英语新闻翻译的前馈;史安斌(2013)注意到了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受众分析,了解受众需求,从而提升对外英语新闻产品在对外传播上的针对性和效果;程曼丽和王维佳(2011)将有关态度改变、舆论塑造和文化教养的传播效果理论与中国对外传播的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套对外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对平面媒体、电子传媒、网络媒体和重大对外英语新闻活动事件从传播主体、内容、受众、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传播效果的评价。然而不管是评估体系还是大数据技术都尚有待在更多的对外英语新闻活动中进行推广和运用。柯惠新等(2009)从定量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对外传播效果评估的模型、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法;戴元初(2014)则从环球时报舆情中心的运作实践阐述了大数据背景下如何评估对外传播的效果及其提升策略。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和传播效果研究现状和问题如下:
第一,总的来看,当下研究与我国的对外英语新闻实践不相匹配,不仅表现为研究层次相对较低、系统的实证研究缺乏,而且在创新研究方面也极为缺乏。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英语新闻宣传、传播取得了巨大进步。以新华社为例,2008 年新华社的日均英语发稿量为 480 条,是 30 年前(1978年为8条)的 60 倍,我国约有一万名专业人员从事对外英语新闻工作(仇贤根,2010),除专业对外英语新闻机构外,大多新闻宣传机构设有对外英语新闻部门。但与此相对照,针对对外英语新闻的传播效果研究,却没有及时跟进。
第二,现有研究缺乏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关注。现有对外英语新闻翻译研究大都注重翻译质量的研究,从传播的“5W”(WhosayWhatthroughWhichchannelstoWhomwithWhateffects)过程角度看,已有研究集中在What(对外英语新闻内容)上,对传播过程的重点Whom(受众反馈)和Whateffects(传播效果)缺乏关注,对外英语新闻翻译研究体系还不够完善。由于对外英语新闻话语体系有时呈现出一种单向特点,对目标受众研究不足,关照不够,中国媒介话语中的“互动”特征和“对话性”特征没有很好地体现。由于缺少宏观效果的分析评估,尤其是对外英语新闻的话语模式以及受众信息反馈等,对外英语新闻的传播效果究竟如何,常常是一笔糊涂账。
第三,现有相关研究多是定性或个案分析,定量研究相对缺乏。传统的传播效果研究以定量调查为主,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在对外英语新闻的传播效果研究上,既有研究多以个案分析、定性探讨为主,还缺乏系统的定量研究,尤其缺乏对国外受众、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的调查和分析。
第四,中国对外英语新闻传播工作更侧重于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环境下对外英语新闻关注较少。当前互联网日益成为国际舆论聚集地和扩散器,以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方便了我国对外英语新闻传播,但另一方面,英美等国家更是利用其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进行其在对外英语新闻领域的文化霸权,更扩大了中外新闻传播的差距。中国如何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中国问题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必将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对外交流理论和实务界的职责,急需研究。
2研究内容与问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主要内容
基于此,我们认为应以现代翻译理论、传播学理论为指导,多维度研究我国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媒介对外英语新闻的翻译、传播现状及传播效果。鉴于历史上对外传播以广播和电视为主,而当前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为对外传播提供了跨媒体平台,所以我们认为应聚焦涉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通过网络的传播等)媒体,主要考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与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在新媒体影响力与日俱增的环境下,中国对外英语新闻的翻译、传播现状与传播效果,并有针对性地分析其内在理路,探索其提升路径和策略。
中国亟待发展文化软实力以与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地位协调的客观要求,以对外英语新闻为主的对外新闻传播则成为扩大中国文化软实力、向世界诉说中国梦的重要载体,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为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传播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平台。这就要求我们梳理中国对外英语新闻传播的历史、现状和问题,研究对外英语新闻的翻译和传播效果,提出对外英语新闻传播效果的评测模型,而重点是英语新闻翻译和传播效果研究。首先,从传播流程上看,即传播的“5W”(WhosayWhatthroughWhichchannelstoWhomwithWhateffects)来说,由于传播的内容属对外英语新闻翻译,相应的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均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其传播效果研究与一般传播效果研究有差异,所以要研究解决的不仅是传播内容本身,更要研究传播内容的上游(影响传播内容的因素)和下游(传播内容的社会效果)。其次,从传播维度上看,影响传播内容的因素(从微观到宏观)依次有:媒介组织、新闻事件章程、社会制度和文化体制,由于对外英语新闻的特殊性,影响对外英语新闻的这些因素也应与普通的大众传播有所差异。再次,对外英语新闻传播效果多了一些影响变量,如语言隔阂、文化差异、社会制度差异,特别是翻译效果成为影响最终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应为研究的一大重点。
2.2 研究问题与难点
必须通过理论阐述、例证分析与实证调查,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各对外英语新闻传播主体的话语特征、翻译现状及其传播效果,考查我国对外英语新闻传播目标国受众的接受反应,从而构建适用于我国的对外新闻传播效果综合评价体系,探索提升对外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的对外形象建构、对外英语新闻工作提供亟需的理论依据。为此,我们归纳出以下主要研究问题:
问题一: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和传播的现状及问题研究。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和传播取得的进展和问题,尤其侧重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对外英语新闻传播效果,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取得的经验共识进行总结分析。
问题二:对外英语新闻话语可接受性体系及策略研究。结合翻译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语言学、符号学等相关理论,对中国对外英语新闻话语遭遇的接受度低的现状进行分析,力求建立起影响对外英语新闻话语接受度的影响评价体系,进一步丰富新闻话语翻译研究的本土理论。
问题三: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和传播的主体研究。要理清对外英语新闻话语的翻译及传播效果,首先要对对外英语新闻主体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明确主客体差异,激活多元主体。要对外交部、外文局、人民日报海外部、中国日报、外研社、央视国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网、人民网等相关机构以及传播人士进行深度访谈,了解这些主体在对外传播中的目标和诉求以及遇到的困境等。
问题四:对外英语新闻传播的渠道研究。要重点搜集两方面主要发布渠道:一是涉及对外传播功能的主流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二是国内外社会化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twitter、facebook等),得出各自传播特点,以及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问题五:对外英语新闻的传播效果研究。运用大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手段,搜集对外英语新闻话语相关的媒介文本,分析出最具代表性的十种对外英语新闻话语,对其进行公众调查以及实验测试,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测量对外英语新闻翻译的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制定相关的指标体系,从而为今后的效果评估提供参照和依据。
问题六: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和传播效果的个案研究。可以对历年的两会新闻发布会、APEC等外事会议以及重大事件的对外发布等进行个案分析,这样既能为以上五个问题研究所得出相关结论进行适用性证明,又能对相关的对外英语新闻提供微观测量指导。
针对以上研究问题,从主要抓住对外英语新闻翻译以及传播效果这两个既交叉又具有自身特色的问题,可以分别按以上6个问题设计6个子课题作为切入点,具体如下(图1):
图1
研究难点:
(1)对外英语新闻传播效果的落脚点是受众,对外英语新闻媒体的受众包括三大类:居住在国外的外国人、来华投资、旅游等以英语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外国人和居住在中国以英语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外国人。这些受众分布广泛、混杂,如何针对这些受众进行传播效果研究是研究的一大挑战。
(2)当前我国拥有约20家专业的英文对外新闻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中央和地方均涌现出一批用于对外英语新闻的网络媒体,成为对外英语新闻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何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新媒体在对外英语新闻中的传播效果,也是研究的另一大难点。
(3)如何把握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可接受性的评判标准。由于衡量翻译可接受性的参照系很多,如果只引用其一而不顾及其余,则对翻译可接受性的判断难免会有所偏颇。
2.3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为了对上述研究内容和研究问题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必须秉持正确的研究思路、设计科学的技术路线,采纳适切的研究方法。对此,我们将这方面思考可参看图2。
换言之,我们认为应从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播新格局和中国对外英语新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入手,介绍中国对外英语新闻话语的历史与现状,全面梳理传播效果、跨文化传播、现代翻译理论与对外英语新闻翻译等相关文献,对既有研究进行全面综述,提出研究问题和假设,拟定研究框架,接着通过个案分析、深度访谈、实验法、内容分析和调查法等方法研究当前对外英语新闻的翻译及传播效果,分析我国对外英语新闻工作的利弊得失,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提出对外英语新闻话语传播和舆论引导的对策建议。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
图2研究思路和方法
(1)内容分析法:重点是对外英语新闻话语的翻译及传播效果,将选取如ChinaDaily、BeijingReview等媒体进行内容分析,鉴于大部分新闻都具有网络版,可重点针对互联网内容进行数据挖掘,在此基础上进行互联网内容分析,从宏观上了解当前我国对外英语新闻的现状;
(2)案例分析:我国对外英语新闻具有成功的典范,也有一些需要提升的地方,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分析,如历年两会上“你懂的”、“有权不可任性”、“简政放权”、“新常态”等热词的翻译,分析其传播效果,将丰富研究成果;
(3)焦点小组法:焦点小组访谈对象包括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外英语新闻作者、对外英语新闻受众,请他们从各自角度谈起对对外英语新闻传播效果的了解、态度、意见和建议,自是不可缺失的方法;
(4)实验法:为深入了解对外英语新闻传播效果,有必要采用实验法,选取在华外国人为收视对象,为其提供不同的实验刺激(不同形式、内容的对外英语新闻),比较不同实验组之间、实验组和控制组(对照组,不接受刺激)之间,受众在接受对外英语新闻后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差异,从而了解对外英语新闻的传播效果,实验法也包括对对外英语新闻可读性(readability)、清晰度(legibility)以及可信度(reliability)等指标的测试,了解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可接受性;
(5)调查法:由于对外英语新闻媒体受众面广泛且分散,可针对目标受众进行立意调查,即针对特定对外英语新闻媒体(英语)进行受众调查,如针对ChinaDaily海外订户、央视国际频道英语观众的传播效果调查、中国网的海外网民调查,从而了解中国对外英语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
3研究创新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以上思路、路径和方法的上述研究,相比于以往同类研究,其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研究视角上的创新。针对目前的翻译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均从各自学科出发、缺乏互通的现状,我们主张从跨学科视角出发,结合翻译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理论,这必然扩展了研究的视角,实现两个学科之间真正的交叉融合。
(2)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由于运用了内容分析、实验法等定量研究方法和网络数据挖掘技术,检验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和传播效果,多种方法并用,那么研究的结论更具逻辑性和说服力。
(3)研究内容上的创新。针对本研究,我们的一个核心观点为:对外英语新闻话语的翻译和传播并非两个问题,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问题,也要受到传播受众、东西方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而传播效果的达成,更要高度依赖翻译的信、达、雅。此前翻译和传播被视为两个不同问题来看待,实际上制约了两个学科的边界,影响了对外宣传的效果。考察跨文化新闻传播效果,并将翻译作为对外传播效果的一个中介变量,考察翻译可接受性在跨文化传播与媒介效果分析的理论框架中的地位,力求将翻译理论与传播学理论进行有机结合,以解决长期以来传播效果与翻译效果研究的“两张皮”相分离现象,实现对中观、宏观传播效果的考察的同时,也对实现传播效果的微观过程中的关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这自然是研究的重要创新。
参考文献:
Beilsa,Esperanca. 2005.GlobalizationandNewsTranslation:ATheoreticalApproach[J].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131-144.
Bassnet,Susan&LefevereAndre.1998.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l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Sorby,Stella. 2008.TranslatingNewsfromEnglishtoChinese:ComplimentaryandDerogatoryLanguageUsage[J].Babel (1):19-35.
Holland,Robert. 2006.Language(s)intheGlobalNews:Translation,AudienceDesignandDiscourse(Mis)Representation[J].Target (2):229-259.
Toury,Gideon. 1980.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M].TelAviv:ThePorterinstitute.
Pinkham,Joan. 2000.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Beijin: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霍拉伯·姚斯.2001.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陈小慰.2013. 对外宣传翻译中的文化自觉与受众意识[J]. 中国翻译 (2):95-100.
陈小慰.2007.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中国翻译[J].(1):60-65.
程曼丽,王维佳.2011. 对外传播效果评估的指标与方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仇贤根.2010.外宣翻译研究——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角度谈起[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戴元初.2014.大数据时代对外传播效果的评估与提升[J].对外传播 (10):38-40.
段连城.2004.对外传播学初探[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郭可.2002. 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及影响[J]. 现代传播 (6):26-29.
郭可.2002. 中国英语媒体传播效果研究[J].国际新闻界 (4):40-45.
曾苑.2011. 读懂对外传播的受众——也谈英语新闻报道技巧[J].新闻知识 (7).
李茜,刘冰泉.2011. 传播模式下的外宣翻译传播效果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83-86.
柯惠新等.2009.我国对外传播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法[J].对外传播 (12):11-12.
林璋.2008. 关于译文的质量指标——可接受性十最大对应关系[J].日语学习与研究(4):5-6.
曲茹,蔡婕.2010. 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对外传播策略研究及效果分析[J].当代电视(11):45-47.
李京.2005. 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策略[J].对外传播 (9):60-62.
史安斌.2013.“中国梦”:提升对外传播内容与效果的新契机[J]. 对外传播 (7):13-14.
邵艳.2014. 提高翻译质量提升政府对外传播效果——基于江苏各级政府英文网站的实证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 (5):127-129.
宋好.2010.广电媒体英语网站对外传播策略.新闻爱好者[J].上半月(12):98-99.
杨晓荣. 2013.小说翻译中的异域文化特色问题[M]. 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杨雪莲.2010.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袁晓宁. 2013.论外宣英译策略的二元共存[J]. 中国翻译 (1):93-97.
袁晓宁. 2010. 以目的语为依归的外宣英译特质——以《南京采风》翻译为例[J]. 中国翻译 (2):61-64.
张雯,卢志宏. 2012.中西方修辞传统与外宣翻译的传播效果[J].上海翻译(3):38-40.
责任编校:蒋勇军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16)03-0109-07
收稿日期:2016-02-12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对外英语新闻翻译与传播效果创新研究”(15ZDA32)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司显柱,男,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外语教育和语言服务产业研究。
AStudyoftheEffectsofEnglishTranslationandCommunicationofChinaNews
SI Xianzhu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further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China’s communication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become more frequent, and the demand “to explain China to the world” also becomes increasingly urgent. Hence,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hina news, to provide directional and strategic guidance for the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work, is not only of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but also urge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statu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ssues such as research contents, research questions, research ideas,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innovation of the project.
Key words:news; English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