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在释义语言上存在的问题
2016-03-16周掌胜
周掌胜,贾 婷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36)
《汉语大词典》在释义语言上存在的问题
周掌胜,贾 婷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36)
摘 要:《汉语大词典》是目前最大、最权威的语文词典,但限于编撰时的主客观条件,不足乃至错误时或存在。文章从词典释义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明确性三个方面探讨了《汉语大词典》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释义语言;问题
凝聚了数百位汉语学者近20年心血的《汉语大词典》(下简称《大词典》),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历史性语文工具书。其规模之大、内容之全、质量之高,早已为学界公认。作为《大词典》的忠实读者,本人在拜读过程中,发现《大词典》在释义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明确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以今语释古语,以通用语释方言、口语,以易懂的词释难懂的词,是当代语文词典包括《大词典》必须遵循的释义原则。但在具体操作上,《大词典》还时或存在着以文言释文言、释语半文不白、诘屈聱牙,甚至径直搬用古注而不作解释说明等失范问题。
1.额 《大词典》第十二卷342页释为:查名斥责。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查谈》:“会有中使至州,管(房管)使昌藻(宋昌藻)郊外接候,须臾却还,云‘被额’。房公澹雅之士,顾问左右:‘何名为额?’有参军亦名家子,敛笏而对曰:‘查名诋诃为额。’”
按:此释源自《封氏闻见记·查谈》的“查名诋诃为额”一语,编写者只将“诋诃”改为现代语“斥责”,“查名”照搬不动,让人顿生疑惑:“查名”是何意呢?其实,只要将此书证的引文再多摘录几句,还是不难理解的:“近代流俗,呼丈夫妇人纵放不拘礼度者为‘查’。又有百数十种语,自相通解,谓之‘查谈’,大抵近猥僻。”原来,“查名诋诃为额”意谓俗语把诋诃称作“额”,“额”是一个俗语词。我们在俗语词渊薮的敦煌文献中就能找到不少这样的用例,伯2653号《燕子赋(一)》:“雀儿被额,更害气喷(贲)。”斯2073号《庐山远公话》:“君子不欺暗室,盖俗事(士)之常谈,贱奴拟问经文,座主‘忘空便额’”。斯2073号《庐山远公话》:“于是道安闻语,作色动容,啧善庆曰:‘亡空便额!我佛如来妙典,义里(理)幽玄,佛法难思,非君所会。……’”因此,此释可改为:唐代的俗语词,指责,斥责之义。
2.让责 《大词典》第十一卷473页释为:责让。《新唐书·韦表微传》:“母训谕稍厉,辄不敢食,以是未尝让责。”
按:此释以“责让”释“让责”,可能会使不少读者仍然不知其义,因为“责让”也是一个文言词。这种以文言词释文言词的做法背离了词典释疑解惑的宗旨,是词典编纂的大忌。“让责”的“让”,义同“责”,是责备、指责的意思,“让责”为同义复词,宜释为“斥责,指责”。
3.付法 《大词典》第一卷1128页义项一释为:谓交付法司论罪。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襄州胡延庆得一龟,以丹漆书其腹曰‘天子万万年’以进之。凤阁侍郎李昭德以刀刮之并尽,奏请付法。则天曰:‘此非恶心也。’舍而勿问。”《太平广记》卷三○九引唐谷神子《博异记·张遵言》:“前者夜叉牛叔良等七人,为追张遵言不到,尽以付法。”
按:释语中的“法司”为古语词,今已不用。在古代,“法司”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司法的官署,如《魏书·甄琛传》“复仍踵前来之失者,付法司科罪”的“法司”,二是指司法的官吏,如宋范公偁《过庭录》“法司具条白之,不许竚立”的“法司”。根据“付法”条所列的两则书证,此释拟改为:谓交付司法机关论罪。
4.尤泥 《大词典》第二卷1571页释为:尤殢。《云谣集杂曲子·洞仙歌》:“拟铺鸳被,把人尤泥,须索琵琶重理。”
按:此释以难释难,不符合词典以易释难的原则。“尤泥”的“尤”,是缠绵、纠缠之义,《太平广记》卷六十八“封陟”条:“某身居山薮,志已颛蒙,不识铅华,岂知女色?幸垂速去,无相见尤。”“无相见尤”就是不要纠缠我的意思。“尤泥”的“泥”,也是缠绵、纠缠之义,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四:“俗谓柔言索物曰‘泥’,乃计切,谚所谓软缠也。”杜牧《寄韩八评事》诗:“鬓衰酒减欲谁泥,迹辱魂惭好自尤。”泥、尤对文同义。因此,“尤泥”为同义复词,当释为“纠缠”。
5.麤 《大词典》第十二卷1305页第一义项释为:行超远。《说文·麤部》:“麤,行超远也。”段玉裁注:“三鹿齐跳,行超远之意。”
按:此释照搬许慎和段玉裁的注解,不符合以现代语释文言词的要求,当改。《方言》卷七:“超,远也。”“超远”即远、遥远之义,为同义复词。《楚辞·九歌·国殇》:“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南朝江淹《侍始安王石头》诗:“平原忽超远,参差见南湘。”其中的“超远”都是遥远之义,故此释拟改为:走得远。
二
简明扼要是语文词典在释义语言上努力的方向,这是由语文词典的特殊性决定的。一般来说,语文词典的释义要求使用词典语言,即用精炼的语言揭示所释词的内涵,不必也不应节外生枝地添加上一些不属于该词的内容,诸如“增字为释”、“前后矛盾”等应是词典编撰努力避免的。《大词典》在释义语言的准确性方面仍有未尽完善之处。
1.抓 《大词典》第六卷386页义项五释为:谓匆忙寻找。《金瓶梅词话》第三四回:“(应伯爵)在四条巷内何金蟾儿家吃酒,被韩道国抓着了,请出来。”《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这会子可叫我忙忙叨叨的,那儿给他现抓人去?”《老残游记》第十四回:“抓着被褥就是被褥,抓着衣服就是衣服,全拿去塞城门缝子。”
按:“抓”有寻找之义,从下面句中的同义复词“抓寻”即可看出,《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这银子,不知是本地人的,远方客人的?又不知是自家的,或是借贷来的?一时间失脱了,抓寻不见,这一场烦恼非小,连性命都失图了,也不可知。”《警世通言》卷五:“忙到坑厕左近伺候,只等有人来抓寻,就将原物还他。”《金瓶梅词话》第一回:“正要阳谷县抓寻哥哥,不料又在清河县做了都头。”因此,该义项可径改为“寻找”,没有必要增字为释,以“匆忙”来限定“寻找”。
2.活业 《大词典》第五卷1164页释为:指已典给别人的产业。《元典章·户部五·典卖》:“都省看详,既有明立典契,即是活业。”
按:《大词典》的释义仅据一则孤证得出,有随文释义之嫌,不够确切。请看下列句子:敦煌写卷斯5647号《分家遗嘱样文》:“右件分割家□活具什物,叔侄对坐,以(与)诸亲近一一对直,再三准折均亭,抛钩为定。更无曲受人情,偏藏活业。”《旧五代史·康福列传》:“庄宗嗣位,尝谓左右曰:‘我本蕃人,以羊马为活业。彼康福者,体貌丰厚,宜领财货,可令总辖马牧。’”《洛阳缙绅旧闻记·焦生见亡妻》:“焦久贫悴,一旦得刘之活业,几为富家翁,自以为平生之大遇也。”细味上述句中的“活业”,并无“典给别人”之义,故“活业”当改释为“家业,产业”。
3.耳珰 《大词典》第八卷652页义项一释为:妇女的耳饰。《后汉书·舆服志下》:“珥,耳珰垂珠也。”《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衙官坐位刀离面,九姓行哀截耳珰。”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女饰》:“耳饰在妇人,大曰环,小曰耳塞;在女曰坠,古之所谓耳珰也。”
按:释语中“妇女的”三字当删。“耳珰”固然是“耳饰”,但若认为古代只有妇女才佩戴,明显不合事实。《百喻经·父取儿耳珰喻》:“昔有父子二人,缘事共行,路贼卒起,欲来剥之。其儿耳中有真金珰,其父见贼卒发,畏失耳珰,即便以手挽之,耳不时决。为耳珰故,便斩儿头。须臾之间,贼便弃去,还以儿头著于身上,不可平复。”文中反复出现的“耳珰”显然挂在男孩耳朵上。即如《大词典》第二则书证“衙官坐位刀离面,九姓行哀截耳珰”,①是说匈奴族在大丧之礼上用刀划脸、割耳以表悲痛的习俗,“耳珰”并不专属妇女佩挂也是很清楚的。
4.可憎 《大词典》第三卷39页义项二释为:可爱。表示男女极度相爱的反语,常见于金元戏曲。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你道是可憎么!被你直羞落庭前无数花。”元无名氏《点绛唇》套曲:“可憎模样,宜梳宜画宜妆。”
按:“可憎”确有可爱义,但说“表示男女极度相爱的反语”,似欠确切。敦煌写卷伯3808号《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可憎猧子色茸茸,抬举何劳餧饲浓”,句中的“猧子”即宠物犬显然不能归入“男女”之列。唐顾况《李供奉弹箜篌歌》:“爇玉烛,点银灯;光照手,实可憎。只照箜篌弦上手,不照箜篌声里能”,写的是唐朝箜篌名手李供奉娴熟的技艺,亦与“男女极度相爱”无关。因此,此词条的释义不妨修改为:可爱,常见于通俗文学作品中。
5.白幡 《大词典》第八卷208页释为:战败者表示投降的白旗。《南史·刘劭传》:“萧斌闻大航不守,惶窘不知所为,宣令所统皆使解甲,寻戴白幡来降,即于军门伏诛。”《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始得昭王怕惧之心,遂即白幡降伏。”
按:“白幡”即白旗,不必“增字为释”,加上“战败者表示投降”这样的修饰语。就以上举《敦煌变文集》为例,《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有如下用例:“狱主闻语,却入狱中高楼之上,迢(招)白幡打铁鼓:弟一隔中有青提夫人已否?弟一隔中无。”这里的“迢(招)白幡”是挥动白旗的意思,“白幡”只是引起他人注意的白色信号旗,与“战败者表示投降”无关。类似的书证还有不少,如:《北史·裴延俊列传》:“时有五城郡山胡冯宜都、贺悦回成等,以妖妄惑众,假称帝号,服素衣,持白伞白幡,率诸逆众于云台郊抗拒王师。”《通典》卷一百五十七:“蜀诸葛亮《兵要》云:‘军已近敌,罗落常平明以先发,绝军前十里内,各按左右下道;亦十里之内,数里之外,五人为部,人持一白幡,登高外向,明看隐蔽之处。军至,转寻高而前。第一见贼,转语后第二,第二诣主者,白之。凡候见贼百人以下,但举幡指;百人以上,便举幡大呼。主者遣疾马往视察之。’”《封神演义》第九十六回:“正东上青幡下,众诸侯犹如靛染;正西上白幡下,骁勇将恍若冰岩。正南上红幡下,众门徒浑如火块;正北上皂幡下,牙门将恰似乌漫。”因此,“白幡”当改释为:白旗。
三
语文词典是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书,它应该从词条收列、注音释义、书证排列等多方面为读者的使用提供方便。从释义语言上说,它应该努力做到清楚明确,利于读者理解,避免繁冗累赘、模棱两可。在这方面,《大词典》也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
1.卻回 《大词典》第二卷542页释为:亦作“却回”。回转。唐杜甫《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诗之一:“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唐袁郊《甘泽谣·红线》:“今一更首途,三更可以复命,请先定一走马,兼具寒暄书,其它即俟某却回也。”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段公子》:“女至榻前,以袖拂僮面者三,却回曰:‘无妨矣。’”
按:词典释义应尽量使用表义明确的单义词,不用多义词。将“卻回”释为“回转”,易给读者造成理解困难,因为“回转”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返回”和“掉转”二义。因此,根据词条“卻回”所举的三则书证,可将释义改为“返回”。
2.刑迹 《大词典》第二卷605页释为:形迹。《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直言更亦无刑迹。”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刑迹就是形迹”。
按:将“刑迹”释为“形迹”,仍不便读者理解,因“形迹”在现代汉语中就有“举动和神色”、“痕迹;迹象”、“指礼貌”三个意思②。从《大词典》的释义可看出,此释抄录自蒋礼鸿先生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但遗憾的是未录全。蒋先生对“刑迹”的释义为:“就是‘形迹’,犹如现在说‘世故’,就是客气、婉曲的意思。”蒋先生所释极是。根据“刑”、“形”具有的通假关系并结合蒋先生的解释,我们可将“刑迹”改释为:“客套。‘刑’,通‘形’”。
3.事须 《大词典》第一卷551页释为:谓情势应该如此,理应如此。《古文苑·曹公卞夫人与杨太尉夫人袁氏书》:“主簿股肱近臣,征伐之计,事须敬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且须调习器械,务令快利;秣饲牛畜,事须肥健。”唐刘禹锡《和仆射牛相公寓言》诗之二:“只恐重重世缘在,事须三度副苍生。”一说“事须”为唐宋习用语。宋陆游《小雨》诗:“事须求暂假,宜睡称烧香。”自注:“事须二字,盖唐人公移中语也。”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二:“‘圣得’、‘事须’、这些皆唐宋人方言。”
按:此释繁复,不便读者理解,可改释为“必须,应该”。诚如陆游诗自注和况周颐所言,“事须”曾为唐宋时的习用语。文献中这样的用例不少,此不赘举。犹可补充的是,“事须”亦作“是须”、“士须”、“事必”、“是必”等,含义皆相同。③
4.结构 《大词典》第九卷810页义项一释为:连结构架,以成屋舍。晋葛洪《抱朴子·勖学》:“文梓干云而不可名台榭者,未加班输之结构也。”唐刘禹锡《白侍郎大尹自河南寄示兼命同作》诗:“结构疏林下,夤缘曲岸隈。”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梅暮年能甘寂寞,居恒无所事事,辟宅后隙地数亩,结构一轩。”浩然《艳阳天》第六八章:“小茶棚很简陋,四根歪歪斜斜的榆木柱子,撑着一个高粱秸和泥巴结构起来的顶子。”
按:此释拖沓烦琐,当改为“构筑,建造”。至于建造的是“屋舍”,还是台榭、桥梁等建筑物,无须指出,因为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可为读者提供判断。
5.田舍儿 《大词典》第七卷1274页释为:田舍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尝至刘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辞不已,刘亦不复答。殷去后乃云:‘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新五代史·唐臣传·张居翰》:“老夫历事三朝天子,见内宴数百,子本田舍儿,安知宫禁事?”清黄景仁《陌上行》:“早知此日高门累,不及相从田舍儿。”参见“田舍子”。
按:将“田舍儿”释为“田舍子”,几乎没解决问题。再从“参见‘田舍子’”入手查索,获知“田舍子”是“农家子。有时含有轻蔑意”,而“农家子”又有“农人”和“农家子弟”二义。读者费了很多时间,可能还是疑惑未解。其实,“田舍儿”可径直释为:乡巴佬,含有轻蔑意味。
注释:
①当作“衙官坐位(泣)刀离(剺)面,九姓行哀截耳珰”,详见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
②见《现代汉语词典》“形迹”条释义。
③作“是须”的如董解元《西厢记》卷七:“玉京仙府探花郎,寄语蒲东窈窕娘:指日拜恩衣昼锦,是须休作倚门妆。”作“士须”的如敦煌写卷伯3375号《欢喜国王缘》:“三八士须断酒肉,十斋直要剩烧香。”作“事必”的如敦煌写卷伯2344号《祇园因由记》:“友曰:‘我要汝父事必相见。’”作“是必”的如《单刀会·滚绣球》:“那汉酒性懆不中调斗,你是必挂口儿则休提着那荆州。”
参考文献: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2]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On Interpretation Language Problems in the Chinese Dictionary
ZHOU Zhang-sheng,JIA T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36,China)
Abstract:The Chinese Dictionary is by far the largest and most authoritative Chinese language dictionary,but due to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when compiling,shortcomings even errors or both are existed.The paper discussed the existed problem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dictionary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accuracy and clarity.
Key words:The Chinese Dictionary;interpretation language;problems
作者简介:周掌胜(1962—),男,浙江杭州人,教授,从事训诂学和敦煌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13
中图分类号:H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13(2016)01-00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