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意义的世界及其整体再生产
——对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一个新理解

2016-03-16李志平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对象性马克思整体

李志平

(廊坊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北廊坊065000)

作为意义的世界及其整体再生产
——对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一个新理解

李志平

(廊坊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北廊坊065000)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历史是人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人的世界是意义的世界,社会生产的全面性,不仅包括生产出各种社会实体性要素,而且包括生产出人的意义世界,或者说人对世界整体的理解。社会整体的生产可分为物质生产、人与人关系的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生存要素生产。生存要素就是人生活的意义性和人的生命整体,它是事物价值的来源,并渗透到人所有对象性活动及其对象或结果中。

全面的生产;整体性;意义世界

生产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与人的生存活动直接相关的本体论概念,在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哲学也就是全面生产理论”[1]。如果对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只从物质生产意义上理解,显然是在曲解马克思。马克思的生产是哲学上的、世界意义整体的生产,它区别于国民经济学家抽象的生产。与抽象的生产相一致,人们必然把世界理解成“物化”的世界,把人当成功利性的经济动物。这种理解及其做法,使人失去了本真存在之意义。我们必须把生产理解为哲学意义上的生产,把整个世界理解成人的对象性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同时把世界理解为人生活的意义整体。本文正是遵循此思路,在人的世界的意义整体中,阐述社会各存在者存在的意义,并尝试描述它们的产生过程。

一、作为意义的世界及其存在基础

我们习惯用实用的眼光看待世界,这是一种非批判的、日常生活的态度。真正来说,世界的根底在于意义。意义整体对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它最终决定人的所有行为,正是意义照亮了人的存在。所有的事物都不只作为物质或精神的事物而存在,而且也首先作为意义的载体而出现在人面前。世间诸存在物以及人的所有行为,都通过意义整体得以解释,否则就得不到解释,或者其真相被歪曲。如果存在的意义被歪曲,必将妨碍我们把握人类自身存在的真理,妨碍我们沿着真理指引的方向生存和生活;我们的生活会更多地被异化所缠绕和牵绊,我们会更多地为了抽象的承认而截取生活整体之局部,把生活的局部当作整体,割裂意义整体,遮蔽意义整体,为权力、金钱、荣誉等遗忘人本身。

人时刻生活在一个意义世界中,在这个意义整体中理解和把握人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当我们说世界最终是物质的,显然是把世界“物化”了;当然,这样的话也不是没有意义,错误有错误的意义,错误也是这个世界的真实组成部分。

卢卡奇主张恢复总体性在马克思哲学解释中的重要地位,他说:“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决定性的区别。”[2](P79)卢卡奇说出了很重要的思想,但错失了把整体性理解成世界的意义整体的机会。他进而讲到:“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的方法的本质。”[2](P79)我们不能说整体大于部分、整体决定部分的学说不是哲学,或不属于哲学,但这跟哲学的最高原理仍然不同;把马克思哲学方法归结为整体大于、决定部分,这实质上是将哲学技术化。说社会是一个整体,这仍然不够——我们必须把人的世界理解成一个意义整体的世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意义整体渗透在人的生活中,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人正是通过意义的创造与追求,才开始生活人的生活。意义对人是先在的,人被抛入一个意义世界。对意义的追求是人最根本特征,不是经济动机在社会生活的解释中占首要地位,而应该说,世界意义整体是社会生活各种存在者最终的解释根据。有时候,人看来是一个逐利动物,但世界意义整体使这种逐利行为得以可能、得以被理解。人的存在从根本上就关联着意义,美籍哲学家赫舍尔说:“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他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人甚至在尚未意识到意义之前就同意义有牵连。他可能创造意义,也可能破坏意义;但他不能脱离意义而生存。人的存在要么获得意义,要么粉碎意义。对于意义的关注,即全部创造活动的目的,不是自我输入的:它是人的存在的必然性。”[3](P46—47)人是这样一种存在者,它在现实生活过程中领会生存的意义。人之意义性使人从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它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到自己是独立整体,它回忆过去并展望将来,将世界塑造成人的世界。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P56)人的本质不但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同时也是人与世界整体的关系的总和。“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4](P81)可以说,人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通过对象性活动将自己与世界整体联系起来。

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全面的展示,显现于人的实践、认识、交往、审美等各方面。它既有感性活动,又有意念活动,又有纯理智活动。所有对象性活动都指向对象性的社会存在。肢体操作指向并改变事物的物质外形,纯粹理智思维构建自己思维的对象:如自然数、无理数、力、矩形等,这些对象也都是社会存在。同样,烦恼有烦恼的对象,没有无对象的烦恼,爱也有爱的对象。马克思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这些器官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的实现。”[5](P80)这里的器官,正如马克思所解释的,不仅包括自然器官,也包括社会中形成的人的理智的器官、爱他人的心等。人以对象性活动构建人的世界,构造社会存在,并且通过人的对象性活动再生产出人的生命整体。

人的不同的对象性活动指示世界的多维性存在。马克思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5](P52)我们不能把不同对象性方式混淆,就好像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锁,我们用不同钥匙打开并进入不同世界。马克思说:“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5](P82),同样理智的对象也不同于感觉的对象,虽然理智对象也有感性外表。虽然人的对象性活动有不同类型,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共同凝结成一个世界。人的对象性活动生产和再生产人的活生生的生活整体,人的对象性活动及其对象和结果统称为社会存在。在人的生活整体再生产中,生活意义的生产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人的生活意义的存在可以不在当下,而是可能在未来,也可能在过去,而马克思的哲学是面向未来的,以面向未来的态度观照现实,接受现实,改变现实,否定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之无意义的状态。

二、意义的整体生产及其具体形式

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4](P67—68)毫无疑问,人的生产和生产方式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但生产的整体性是不变的。无论哪个时代,社会都全面地生产出它自身,人也会生产出它的意义世界,以延续自己的生命整体。

人以全面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质,那么人的本质包含哪些要素呢?或者社会的全面生产包含哪些内容呢?简单地讲,社会生产的内容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与人关系的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生存要素生产五种形式。所谓生存要素就是人生活的意义性和人的生命整体,它是事物价值的来源。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与人关系的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统称实体性要素的生产。生存要素生产与各实体性要素的生产,在社会整体生活中相互制约、转化、融合,构成人生活的意义整体世界,形成人生活生产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复杂性。

为什么要把生存要素生产单独列出来呢?首先,它是理解人生活的关键。人生而有意义,对人生目的与意义的追寻,是人存在之根本。它最普遍、最深层地制约、规范和引导着人的全部生活与生产活动。如果没有生存要素,人的生活生产将得不到理解。其次,生存要素也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宗旨的关键。马克思看到异化社会条件下人的非本真存在状态。片面的生产劳动使劳动者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人变成畸形、片面的人,与人的类本质相背离,失去了终极意义。马克思哲学要改变无产阶级乃至于世间普通人的生存状况,而共产主义是人的终极意义的实现,“生成了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丰富性的人”[5](P83),“它是人的解放与复原”[5](P88)。

任何物质生产都不是纯粹物质的,其中必然包括生活之意义。一种物质商品从人的意义世界中生产出来,首先它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而且它也生产出(当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同时,它也把人对生命整体的理解,把人对大地馈赠的感谢,还有人对生活的希冀与憧憬一起生产出来。人生产的各种产品,包括物品、社会关系、人本身以及精神产品,与人的生命意义整体,一起构成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实在。我们将通过人的生活生产的各种具体形式,来阐述人的意义整体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人首先以肉体的、感性的方式存在,这是人生存在世之基础。这决定了人的行为必须符合自然必然性与因果规律。人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与世界沟通,并产生人的口腹之欲,与自然交换物质与能量。人通过“窍”来与外界交流,这既是人与自然交合的体现,也是人之有限性的表现。马克思谈到人的感性存在时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5](P124)人的感性存在是人领悟生存意义、创造属人世界的首要条件,它表明人的受动性和局限性,但人又在超越这种局限性。动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而人却努力超越环境,进行自由的创造。这种创造的第一种表现形式就是物质生产,马克思认为,人开始生产生活资料的时候才与动物真正区别开,并且认为只有在不受肉体支配下从事的生产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生产。人之肉体的、感性有限性及其克服,最直接形式是物质生产,它是人类历史之基础,也是人追求人生意义、追求自由的基础。没有物质生产,人的自由将无从谈起。物质生产的存在论依据是人的感性的、肉体的对象性存在,而分工为物质生产提供了现实的条件。

人的意义世界有一个基本的结构,即与他人共在。这不是普通的政治学或社会学意义上的共在,而是哲学的共在。人的概念中本身就包含了自我与他人共在。他人是随着我的自我意识而一同被意识到的。“我们”的领域是预先给定的,人的世界向来就是一个共在世界。我们追求人生意义的时候总包含着为他人创造福利,而纯粹为个人的“意义”是不存在的。

与他人共在,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先在条件,也是个人与个人交往与分裂,人与类相促进、相分裂的可能性条件,进而是政治的形成、国家产生(国家产生意味着国家作为一个集体与人相对立)的可能性条件。一旦社会、国家与类从人身上产生出来,或者说分裂出来,那么人本身也要分裂为本真的自我与非本真的(或者说表演的)自我,即产生出人与自身的分裂。我们这里讲的分裂,还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而现实的人的交往与分裂来自自发性的分工,以及与此相连的生活中现实利益的存在与争夺。社会分工首先是性别方面的分工,然后是体力、年龄、经验等的分工,人类先后经过三次大的社会分工,而真正的分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分工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荀子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6](P172)可见分工与人的本质相关。分工是物质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同时也产生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分裂。人类在分工的基础上,产生了现实的政治与国家。

人与人关系的生产有两种基本形式:感性的自然关系的生产和公共的政治关系的生产,前者主要包括亲属关系(亲情关系)、男女关系(爱情关系)和友情关系(朋友关系);后者则表现为政治、国家、历史。人与人的关系起源于人伦,而归于政治。政治是自由的场所,是人为善的舞台也是人为恶的舞台。人与人关系的生产借助于经济来发挥作用,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强迫别人为自己创造剩余价值,这时经济也成了政治,商品生产同时包含了人与人关系的生产;人与人关系的生产借助于地理环境来发挥作用,地理也成了政治;借助于血统来发挥作用,就是血统歧视、纳粹主义、阶级出身论,血统也成了政治;借助文化发挥作用,就是文化冲突论,文化也成了政治;借助宗教与信仰发挥作用,宗教与信仰也成了政治;借助技术发挥作用,技术也成了政治。所谓的政治生产,就是指政治通过经济、地理、血统、文化、宗教与信仰、技术等途径,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内部各阶层和集团之间、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关系等政治社会关系生产和再生产出来。人的现实的日常生活中生长出国家,同时国家也渗透进个人的日常生活;孝是人伦之基础,夫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政治与国家同时也是规范、压制和引导人的性欲之工具;分工与协作是社会维系之基础,同时这种社会关系也生产和压迫人的感性生命,成就或剥夺人存在的意义。

关于精神生产,马克思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精神生产。”[4](P72)简单地讲,精神生产就是社会意识形式(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科学、哲学等)的生产,它是社会整体生产的一方面。精神生产分两类:一类是非主题化的形式,包括个人模糊的意识、情绪、情感、观念,以及社会心理等;另一类是主题化形式的精神生产,包括各类科学,以及宗教①人的意识分两种,一种是生活的感觉,一种是主题化的意识形式。一般来说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举例来说,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随着封建主义的继续发展,人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会产生新的生活感觉,这包括着一种冲突。理论家将这种生活的感觉主题化,凝结为自由、平等等思想,这对普通人有一种号召作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持续冲突以及人们对新思想的接受,封建主义就被资本主义所取代。生活的感觉和主题化的意识形式有时并不容易分开,宗教有一种宗教情绪在里面,这种宗教情绪可视为生活感觉的一种形式。但我们这里主要是从理论性上讲的宗教,也就是作为宗教学所研究对象的那个宗教。同样,当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时候,前者指主题化的意识形式——艺术,后者指生活的感觉。、艺术、哲学。关于社会意识,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P72)马克思这里指出了精神生产的存在论根据,即人的生活过程,或者叫生活世界。非主题化形式的精神生产最接近人的实际生活,是朦胧的生活的感觉,而主题化形式的精神生产是人生活意识的升华。随着人们现实生活的变迁,人会形成新的生活感觉,这种新的生活感觉会理论化、主题化,而理论化、主题化的精神形式反过来又影响人直接生活的感觉。主题化的精神生产也分两种形式:各门科学,以及艺术、宗教、哲学。生活世界是人的意识及精神产生的基础与源泉。就科学本身来说,它们以对世界的分割为根本特性,是人功利化地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而艺术、宗教、哲学,就它们本身来说,是非功利地、整体地体认这个世界的方式。

各类科学的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从实在中抽取各种事实,然后将它们相对孤立起来、凸显出来,构造一个“事实化”世界。生活世界是各种科学的基础与地平线,并且始终站在科学的基底发挥作用。宗教、艺术与哲学,这三种意识形式也是生活世界的反映。所不同的是,科学是对原初世界的分割,而这三种精神生产形式是对世界和人生存整体的体悟。科学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代替艺术、宗教和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艺术是人以感性的、形象的形式体认世界整体的一种方式,人在感性形象中直接观照存在;人以信仰方式追求对人生整体的理解和生活的价值与终极意义,就是宗教;而哲学是对世界整体与生命整体的思辨的认识形式。此三种意识形式都是人通向绝对的方式。数字的世界、物理的世界、艺术的世界、神的世界、理念的世界,它们都是生活世界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社会实在的组成部分,它们以各自的方式言说这个世界的真实。人的生活感觉,以及科学、艺术、宗教与哲学共同构成了人的精神生产形式,是活生生的人生活整体的一部分。

关于狭义的人自身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说:“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4](P80)而广义的、或哲学意义上人的生产,是指人的生命整体的生产,马克思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7](P121)因为人就是人的社会,所以人的生产,就要把社会所有的元素,在人身上生产出来。

人自身的生产,简单讲是指人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和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经过家庭、社会和学校的熏陶和教育,以及自我学习,逐步具备了体力、智力和按社会规则行动的能力等,形成对世界整体的理解,最后走上社会谋生,成为独立个体。人自身生产是社会与人的个体的延续性。没有人自身的生产,社会生产本身就是不完整、不能进行的,或者说是没有目的的、失去价值的。人自身的生产,包括生殖、养、育等环节或者说内容。人通过生育而达到对永恒的理解。男人追求女人是追求女人不灭的部分,而女人借用的也是男人不灭的部分。男人与女人的结合生育是一件神圣的事,家庭是人通过身体对永恒的思维。生殖是会死的凡人身上的不朽因素。凡人要达到不朽,全凭生殖创造,以求达到永恒。动物的生殖是片面的、只延续自己的类;人的生育是全面的,延续的是世界整体。

社会权力是社会存在的一部分,人自身的生产也包括社会权力生产,人生儿育女的同时,也把无产者与资产者、奴隶主与奴隶、行会师傅与帮工、上层人与下层人一起生产出来。教育是社会与个人的一种自我认识,是这个意义世界的一部分,是社会或个人再生产的必要手段。社会通过家庭、学校等把个体的人教育成社会成员。教育的最终结果是人格的形成。

人格标志着人与世界的最终关联,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人格对于人是不可剥夺的。人格既有个体性、独特性,也有从众性或溶于他人的本性,包含社会角色内容。人格的形成标志着教育的完成和人自身生产的完成。人自身生产是持续不断的,它是人追求生存意义的形式,是社会整体生产不可缺少的内容。

[1]俞吾金.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J].哲学研究,2003(8):16—22.

[2][匈牙利]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美]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荀况.荀子[M].方勇,李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The World as Meaning and Its Overall Reproduction:A New Understanding of Marx's Theory of Overall Reproduction

LI Zhiping
(Depar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Langfang 065000,China)

The existence of people is the process of their real life,and history is th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human life.The human world is a world of meaning.The integrity of social production includes not only the production of a variety of social entity elements,but also the production of people 's sense of the world,namely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s a whole.Specifically,the production of society as a whole includes material production,the production of human relations,spiritual production,people's own produc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living elements.The living element is the meaning of human life and human life as a whole,which is the source of the value of things,and infiltrates into all the objective activities of people and their objects or results.

overall production;integrity;world of meaning

A81

A

10091734(2016)05004305

[责任编辑 杨 敏]

20151218

李志平,廊坊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史研究。

猜你喜欢

对象性马克思整体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论马克思的对象性意识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回到给予性与现象本身——论马里翁对对象性和成已的回应与批评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