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角度析中世纪东西方文学里的女性主义乌托邦
2016-03-16□周玲
□周 玲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
从跨文化角度析中世纪东西方文学里的女性主义乌托邦
□周玲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16)
摘要:“乌托邦”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于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共同理想和梦想,在中世界的东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乌托邦也是如此。选取中世纪的东西方文学作品从跨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阐述东西方女性主义乌托邦的出乎意料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女性主义乌托邦;东西方文学;跨文化
很多人是从Thomas More名为《乌托邦》的小说里得知“乌托邦”这个词的。这部小说描述了一个自由、平等、富足、和平的理想化的却无法实现的社会。事实上,“乌托邦”的英文“utopia”是希腊语“ou”和“topos”的组合,意思是“不存在的地方”。同音词“eutopia”是由“eu”和“topos”组成。其中“eu”意味着“好的”,“topos”意思是“地方”。这样“乌托邦“就有了双重含义。Thomas给这个概念赋予了寓意。他认为,乌托邦是个好的不存在的地方。后来,这个词在很多方面被用来指不现实的理想或者想法,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
尽管直到1516年“乌托邦”这个词才被Thomas More的作品《乌托邦》引入到欧洲语言的词汇里,文学里的乌托邦在西方和中国实际上已经早已存在。在西方,乌托邦开始于四世纪的柏拉图的“理想国”。而在中国,是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
女性主义乌托邦文学与“差距“有关。比如,女性在现实中如何生存和希望如何生存之间的差距;女性希望做什么和现实指派他们做什么之间的差距;女性的愿景、梦想和现实的表达和行为的的差距。这样的差距同时存在于东方和西方的文学作品中。这也是本文将要从跨文化的角度通过选取一些东西方女性主义乌托邦的文学作品来展现和阐述的,这样的尝试将会让我们发现东西方文学和文化中的共性和特性。
一、男权社会:女性主义乌托邦的根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都普遍被放在社会较低层或者次要的地位上。这样的证据可以从神话的和语言学方面找到。希腊神话里的盖亚,上帝和人类的创造者,在她的权力被宙斯接管后,她就成为了男权社会的支持者。在中国,中国人民一直宣称自己是炎帝和黄帝的子孙。炎帝和黄帝是古代中国两个半神话半历史性的帝王。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女人的英文“woman”是由”wo”和“man”组成,暗指女人是男人的一部分。在中文里,意指结了婚的女人的汉字“妇”的是由“女”字旁和表示“扫帚”的偏旁组成。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在中国最早的字典里,“妇”意味着顺从——一个女人用一个扫帚清扫。另一方面,汉字“男”是由“田”字旁和“力”字旁组成,表明男人在生活中是强势的,处于主导地位。
很明显,男权社会让妇女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地位低于男人。“论语”有一句关于女人地位的句子被经常引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因此,不难看出,在东西方的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里,包括诗歌、小说和喜剧,女性都受到了男权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常文学作品里的女性没有婚姻选择权。比如在元代剧作家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里的女主人公崔莺莺。虽然出生在富贵家庭,崔莺莺没有权利选择和她爱的张生在一起,而只能被家里安排嫁个一个高官子弟。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也是被家庭阻止嫁给罗密欧。同时,有些女性的悲剧被她们表面风光的生活或者婚姻所掩盖。《红楼梦》中的一个女性角色贾元春作为皇上的嫔妃,表面看起来似乎过着无忧无虑极尽奢华的生活。但是,她在皇宫的生活一点也不开心。她把皇宫描述成“不得见人的去处”,常常抹泪叹息道:所有的奢华和显赫又有何用?她成为了中国封建时代男权社会的受害者。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一书中的女主人公在和她的情人相遇后就被情人疯狂的性爱和情爱包围着。按常理来说,一个完全拥有男人的爱的女人是应该被妒忌羡慕的。但是她却不是这样的一个被妒忌的女人,因为现实的偏见和阻拦,她不能嫁给那个她深爱的男人。直到多年后,她的情人给她打了个电话告诉她,他还像以前那样的爱着她,至死也不会停止对她的爱。
显然,东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在女人地位低下并且充满着压迫的社会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这样的压迫在东西方女性中只有程度的不同,本质都是一样的。
二、东西方文学里的女性主义乌托邦
西方关于女性主义的乌托邦文学作品在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前就早已经出现,并且流行于19世纪末期的欧洲和美国。英国女剧作家玛格丽特·卡文迪什( Margaret Cavendish)早在1666年就在《燃烧的世界》中给女性和她自己创造了一个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里,被皇帝看作是女神的皇后被赋予了绝对的权利随心所欲地管理和统治整个世界。Qian Ma在他的书中评价道:“在卡文迪神的乌托邦里,女人不仅被赋予了统治的权利同时也给予了机会来证明她们的天分和能力”。而在卡文迪什的另外一部名为《女子学院》作品中,男人在她的乌托邦里是边缘的、沉默的旁观者。
在中国文学里,严格意义上没有出现提倡性别平等以及改变男权社会的女人们的乌托邦。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文学作品特别是游记类作品描述了女人喜欢的好地方。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就有一个只有女人没有男人的女儿国。这里的女人不需要男人来繁衍后代,更不用说被男人统治了。外来的男人在这里是不受欢迎的。19世纪另外一部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女人王国的中国小说是“镜花缘”。这部小说的乌托邦模式完全是男权社会的反面。男人和女人共存,但是由女人主导,在这里“男人反穿衣裙,作为夫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鞋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在这个女性主义的乌托邦里女人在智慧和能力上都高于男人。女性要求性别平等甚至打破男权社会都在这部小说里面描述的女人乌托邦里直接并且强烈地展现出来了。
由此可见,东西方的女人都有着美好的希望来改变男权社会,追求自由和幸福。但是在她们获得能达到这些目的的能力之前,最好的办法似乎只能是远离现实去创造一个她们自己的世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这个创造的新世界称之为“乌托邦”的原因——好的但是不存在的地方。
东西方文学中的女性主义乌托邦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有一个想象中的女人的另外一个空间;第二,对男权社会现实的批判。男权压迫在中国和西方的本质都是一致的,只是形式和程度不一样,女性主义者对压迫的反应也是如此。
三、东西方文学中的乌托邦女人们
乌托邦女性不一定存在于女性主义乌托邦文学作品里,任何作品里只要有任何女人具有乌托邦的特质都可以被认为是乌托邦主义者。这部分将会主要讨论两个理想化的女性角色。一个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一个是塞缪尔·理查森( Samuel Richardson)的“克拉丽莎“( Clarrisa)一书中展现了其女性主义乌托邦主义的女主人公克拉丽莎。这两部小说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尽管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西方人,但是她们却有着出乎意料的相似之处。她们都被认为是代表了女性主义理想的乌托邦女人;她们既是理想主义的呈现也是现实女性的自我刻画,这样她们就陷入了自己所期望的形象和父系社会所强加的形象之间的冲突;她们都是美丽和智慧相结合的理想女性人物。曹雪芹笔下的黛玉不仅有沉鱼落雁的相貌,还是一位优秀博学的女性,她知识渊博,会作诗,极其聪慧。克拉丽莎的美貌和智慧不亚于黛玉。在很多她的朋友和爱慕者的信中,她是完美的,因为她的纯洁无暇,她的美丽和学识,还有她的谨慎和纯真。黛玉和克拉丽莎完美得不真实。这就暗示着她们不适合她们所处的时代,注定会以悲剧收场。
另一方面,黛玉和克拉丽莎都意识到了在男权统治的社会她们悲剧的结局。曹雪芹笔下的黛玉过分敏感,总是为一些琐事哭泣。她甚至为凋谢的花儿而悲伤,觉得这些花儿预示着女人悲惨的命运。在黛玉的“葬花”诗中,她把自己比喻为凋零的花瓣:“人们笑话我葬花愚蠢,可是,我死的时候,谁又会葬我呢?”。她是《红楼梦》中唯一一个意识到作为女人的弱势、无力和悲惨的命运的女性。和黛玉一样,克拉丽莎也意识到了女人的边缘地位,不愿意去接受这样的命运,尽管她的自我觉醒过程要长于黛玉。在她经过多次的努力还是失败后,她意识到了她的父亲“不愿意被别人控制,也不可能被说服”。她的哥哥也对她有绝对的权威,因为他是男人——“唯一的儿子,比这个家庭里的几个女儿加起来都值钱”。
黛玉和克拉丽莎,两部不同小说的两个理想化的女主人公都挑战了男权的霸权主义,抵抗不公平,为自由而战,努力寻找女性的天堂。她们的故事清晰地展现了她们的真实生活状况和她们所希望的生活状况的差距,以及她们希望做的和男权社会指派她们做的差距。因为无力来填补这个差距,她们的悲剧就变得不可避免了。
结论:以上的例子证实可以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上来看女性乌托邦主义的密切关系,尽管这些关系因为时间、空间和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要全面的了解女性主义乌托邦的不同形式需要处在具体的情境中,而通过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看待这点给我们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对东西方的女性主义乌托邦作比较,可以越过空间的限制,加深对两种文化和历史的了解。我们发现了东西方的女性一直都在寻求平等和对自己命运的掌控。一个男权社会是不利于女性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这样就回到了当今社会的性别歧视问题。所有国家和文化的女性都在追求平等的地位,这是令人惊讶也是自然的。因为这个话题触及了人权、性别、文化,历史和文学。一个人只有能够真正地心智开放,他才能有机会看到女性需求的复杂性和微妙性。
参考文献
[1]Jones,Libby Falk and Sarah Webster Goodwin.Feminism,Utopia,and Narrative ( Knoxville: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1990).
[2]Qian MA,Feminist Utopian Discours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and English Fiction-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4).
[3]Samuel Richardson,Clarissa,( London: Penguin Books,1985).
[4]Alexander,Peter and Gill,Rogers ( eds),Utopia,( London: Duckworth,1984).
[5]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张思齐.中外文学的比较与共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7]洪深.中国古典四大名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89.
(上接P45)
信息,其本身所具备的难度、深度是否符合了专四考试的听写大纲。这个问题的确定建议以统计学角度对学习者的答题状况抽样计算,获取各个分数段的分布情况,得到客观的评估结果,知道授课教师下一步的工作。二是学习者自己能否适应当前的学习进程和材料难度,教师可以结合学习者的当前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到每一个个体的偏离度,为其顺利进入下个环节打下基础。其次是对个人偏离主要问题进行评估。授课者应该指导学习者对所得到的个人偏离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笔者推荐的分析内容有:短时记忆能力、注意力分配、预测准确度、知识结构分析等。此外也应注重评估时限和个体的横向比较等,看学生是否处在不断改善和上升的学习路径之中。
由本文的阐述可知,在元认知策略具体实施的时候,英语教师应该充分提取出其中对于英语听写练习中的有益因子,增强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同时还应意识到,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写能力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加强,本文所阐述的元认知策略是多种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如果能够在日常的教学训练里增设其他的方法进行配合,包括探究学习方法、情感策略方法等,会起到更加良好的效果。
[1]卢建梅.元认知策略在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中的使用情况[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 5).
[2]刘文宇,高荣涛.元认知策略培训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影响的元分析研究[J].外语教学,2011 ( 2).
[3]庞晓辉.英语专业四级写作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 1).
[4]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4).
[5]张世英.对英语专业学生听力元认知水平的研究——基于成都大学2014级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5( 04).
[6]张菊花,李黄川.元认知策略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 03).
作者简介:周玲( 1980—),女,湖南益阳人,硕士,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和口译,跨文化和国际教育,英语教学。
*收稿日期:2016-1-9
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14-( 2016) 01-00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