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诗歌英译的拟像性
——以李白《送友人》为例

2016-03-16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典籍对称性友人

程 静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中国古诗歌英译的拟像性
——以李白《送友人》为例

程 静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要,中国的典籍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符号学作为解释力强大的交叉学科,对典籍翻译具有强大的阐释力。遵循拟像性原则有助于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显性和隐形的特征,在形式相异时也能显现原诗的风格和神韵。

典籍英译;图像符号;拟像性;李白;《送友人》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基本上会借助国外办学和典籍的翻译两种方式,尤其是典籍的翻译在中国文化宣传和传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者们对典籍的翻译实践和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多,但跨学科和针对某位诗人的作品翻译,却相对较少。王明树和文旭(2009)从主观化对等视角研究中国古诗的翻译,以主观理论的框架从辖域与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情感、情态六个主要维度对李白的诗歌进行了个案分析[1]。黄中习从整体论的角度分析中国典籍英译的标准,认为中国典籍英译有其整体性的标准系统,并以《庄子》为个案验证其可实施性和有效性[2]8。任雪花和李游从互文性视角研究中国典籍英译,认为原文和译文是一种互文性的关系;互文性要求译者利用互文关联,用译入语语言重现原文语言中的各种映象,使之与原语读者产生某种共鸣;诗中的互文运用,最终再现古诗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古诗翻译的本质与意义[3]。王明树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主观化中详略度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制约作用,认为译者会不自觉的受到原诗详略度的影响[4]。李志凌认为研究诗歌英译的作品可以进一步解构翻译的主体成分构成以及其对翻译质量的影响[5]。从以上学者的研究大致可以看出,利用某一理论对英译典籍的研究正在增加,分析的细致程度也在加深,但是对某一作者作品的跨学科研究较少。本文从符号学视角对中国诗歌英译进行研究,有利于解释中国诗歌英译中的意象翻译,也助于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诗歌翻译中一些现象的理解。

一、符号学中的象似性

语言不仅是人类特有的认知方式之一,而且还是一个多层次的符号系统。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形式与人类体验存在音、形或结构上对应关系,意义和形式密不可分,因此人类认知系统和语言系统中具有诸多分布于不同层面的象似性[6]。按照Haiman 把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分成两大类: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成分象似主要指语言成分与人类的经验成分具有象似,即形式与意义相对应;而关系象似是指语言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与人类经验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如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和句式象似性等。皮尔斯是实用主义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他按照符号的普遍范畴将符号分为:质符、单符、型符;又从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分为:图像/拟像/相似符号、指称符号、规约符号[7]。拟象性指的是“映照在语言符号系统单位、关系之间以及语言功能过程中被人感知的,与相应所指对象或关系的自然相似性特征”[8],它通过写实或模仿来表征其对象。而图像符则是一种基于心理的感知而构建的隐喻模式,分为三种具体的象似性符号:影象象似性、拟象象似性与喻象象似性。

符号的拟像性特征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而符合学应用于诗歌的翻译研究是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的跨学科之间的互动,可以为中国诗歌的外译和鉴赏提供新的视角。学者卢卫中曾指出,诗歌翻译如能遵循拟像性原则有助于从语言形式的翻译入手,可以实现形神皆似之理想翻译效果[9]。本文以以李白的诗歌《送友人》为例,选取了Witter Bynner[10]、Erza Pound[11]、许渊冲[12]、杨宪益和戴乃迭[13]的四个译本,尝试分析译文如何再现原文的神韵。

二、拟像性之于中国古诗英译

遵循拟像性原则有助于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显性和隐形的特征,在形式相异时也能显现原诗的风格和神韵。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诗人创作时总是按照事物的实际状态或者事件的先后顺序、空间的由远及近而进行的,由此,译者必须把握事物的顺序相似性,从而更好地展现原诗的特点和神韵。

(一)时间顺序的相似性

从人类认知心理的角度来看,人类认识事物总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发生,也会不自觉的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理解,进而进行循环的加工和识解。本文四个文本选自翻译界享有盛名的译者的译作,它们基本都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行文,虽然时间词较为隐含,但是也符合中国诗歌的行为特点。对时间的交代,可以让读者在不自觉中形成对背景的了解,从而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行文脉络。

…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

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

Mind like a floating white cloud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11]129

从上例的翻译中,似乎找不到特别明显的时间词,但是读者却能清晰地理解和领会诗人要叙事的事件,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此种悲伤的感情。首先,“make separation” 才会出现表示距离的“a thousand miles”(分别必然有路要走),这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按照人类正常的心理状态,饯别友人必然出现失落的感伤,因此,饯别友人导致诗人感伤情怀的出现,这是隐含的一种心理时间线索。后两句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是诗人想象分别后的情景,若想再次握住友人的手,那必将是一件难事,因为友人将去千里之外。那么,出现这种感伤,即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时间顺序的具体表现。读者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会出现误解,而是感同身受,这是因为译作遵循的原作叙述的心理时间顺序,形成整个时间的顺序,进而交代了整个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四篇译文基本上都是按照事件发展进而触发人物心理变化,读者也可以理解作者惜别友人时出现的感伤情怀。

(二)空间顺序的相似性

诗人创作时,一般按照由远及近、从上到下、先整体后局部的空间顺序对事物进行描写。因此译文在某种程度上应该与原文保持一定的空间描写的一致性,再现空间的对应关系。从空间认知的角度看,《送友人》表征了空间的整体性,即“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下面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四个翻译文本:

(1)With a blue line of mountains north of the wall,

And east of the city a white curve of water.[10]132

(2)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11]129

(3)Green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

White wat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12]73

(4)Green hills skirt the northern suburb,

A sparkling stream circuits the eastern city.[13]101

从以上四个译文中可以看出,译者的行文空间安排都与原文描写保持了一致性。诗中的“青山”四种译本对应译为“a blue line of mountains”、“Blue mountains”、“Green mountains”、“Green hills”,空间上都与原文保持了一致性,也遵循了原文的先整体和由远及近的描写特点。而由近及远(“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自上而下(“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的空间视角的转换,也都与原诗保持了一致,从而实现了与原诗“空间视角”的对等。

(三)对称相似性原则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对称性在文化艺术和生活中的体现更是比比皆是。例如,中国文化中“天与地”、“人与兽”、“男与女”、“神与鬼”、“北京的四合院”、“苏州园林”等等,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对称性。文学上,对称性是指“事物在概念上或者并列关系的信息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对称性”[14]。这体现了人类认知方式的一个特点:相同或者相近的语言形式进行并列或者并置,某种程度上表明意义或者思想具有相同或者相似之处。诗歌中,对称性可以体现在语言形式的美感和音律的“音美”,它主要借助平行结构(parallelism)和回环(regression)得以实现。因此,译文也会采取以形示意,顺应原文的篇章结构,表征诗人的创作意图。

《送友人》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和对仗都很工整,整首诗都体现了形式上的对称性。而四篇译文中,只有许渊冲的译文照顾了押韵的翻译,韵律为abababab型,顺应了原文的听觉和视觉的对称性,再现了原文的“形美”和“音美”。其他三个译文均未采用押韵手法,轻重音格式不定,未能在形、音方面展示原文之韵致和美感。而原诗中句法的对称性,四篇译文都有采用不同的词语和不同的位置安排来表达。

例1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Here you must leave me and drift away,

Like a loosened water-Plant hundreds of miles.[10]132

(2)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

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11]129

(3)Here is the place to say good-bye:

You’ll drift like lonely thistledown.[12]73

(4)After our leave-taking in this place,

Like thistledown, you’ll drift ten thousand Li.[13]101

在译文(1)中,“leave”和“drift away”分别与原文的 “别”和 “征”对应,对应原文的动词形式,内涵可以互补,表现诗人对友人离开的不舍与眷恋。三篇译文中,“万里”分别译为“hundreds of miles”、“a thousand miles”、“ten thousand Li”,在意义上都与原文进行了照应。只有许渊冲的译文中没有把“万里”直译出来,但thistledown这种草的特性却也隐含有“万里”的意义。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译者会不自觉的受中国语言注重意合理念的影响。而原诗中的“此地”,译文为“here”和“this place”两个词,“here”为地点指示代词,而 “place”则是地点名词,“here”译出诗人和友人对地方的了解,即二人都知道的地方,而“this place”前的修饰词则彰显了诗人对分别地点的强调,对那个地方的记忆一定会铭记于心的情感内涵。因此,杨宪益的翻译在这点上与原文更加的照应,语言凝练而内涵深厚,更显现了与原文的相似性。

例2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I shall think of you in a floating cloud:

So in the sunset think of me.[10]132

(2)Mind like a floating white cloud,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11]129

(3)With floating cloud you’ll float away:

Like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12]73

(4)A wanderer is aimless like a floating cloud:

An old friend lingers like the setting sun.[13]101

在原诗中“意”和“情”本就相互包含。虽然原文本中没有出现动词类的词,但译文(1)用两个“think of”进行了表达,这源于英语是注重形和意的语言,无动词不成句,同时在句式上呈现平行结构,展现了原文的对称性。译文(2)中,“mind”(无所拘束)对应于 “cloud”,表达思绪缥缈无界、思绪飞扬;“sunset”与“old acquaintances”,虽然要落下,但却依依不舍,体现友人之间的情谊之深。译文(3)用了两个动词“float”和 “part”以及其各自的动名词形式展现对称性。而译文(4)用“wanderer”表示“游人”与下句的“old friend”对比,词汇、句法都显出对称性,显示两位故人不愿分开,却又不得不为之的复杂心情。这种空间上的对称性,不仅使读者对原文有更好的把握,也有力地凸显了译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

(四)隐喻相似性原则

《易传》中有“立象以尽意”之说,“象”是“意”的寄托物、喻借物。诗歌之美不仅在于语言形式,而在于其内在的神韵,即意境美,而境生于象并高于象。诗歌创作中,诗人依赖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在事物中提取相似性,即“意象”,并根据其情感逻辑建立起某种联系,形成内在化的结构。这样隐喻在诗歌创作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诗人不仅具有人类正常的认知手段,他还可能具有比普通人更胜一筹的类比能力和归类能力。诗歌的背景可以提托意象,展现不同的意境。而诗歌的翻译若能遵循隐喻的相似性原则,则更有利于把握诗歌的神韵。《送友人》是一首送别诗,虽然送行的地点风景优美,景色宜人,但是在整个行文上未感受到风景的秀丽,却处处在景色中体现哀伤之情。诗人对景物的描写和选择决定整篇诗的基调。诗中的“孤蓬”、“浮云”、“落日”、“马鸣”等意象,都可以看作是隐喻的相似性比拟,景物的描写烘托诗人无比感伤的情怀以及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眷恋之情。

从前文例2的译文可以看出,四篇译文都同时使用了“floating”这个动名词形式,表达诗人为友人在外漂泊不定而感到担心。四篇译文还不约而同地使用了 “part”的动词形式或者其变体,其使用频率之高,也说明译者在尽可能传达文章所蕴含的离别之意。译文(1)运用 “floating cloud”表达游离在外的孤独和无助感,用 “sunset”表现诗人和友人之间的友谊,即使面对分离,“友谊”依然如夕阳般不愿退去。译文(2)用 “Mind”来隐喻友人现在的思绪——漫无目的,心情复杂,不愿离开却又不控制于己,在表达友谊时与译文(1)选用了同样的景物进行隐喻描写。许渊冲的译文同样用 “cloud”表征诗人的思绪。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中用“wanderer”表示“友人”, “wanderer”意为找不到方向之人,这里隐喻 “友人”的方向迷失和前途的迷茫,其修饰语 “aimless”的同义复现,起到了增强表达的效果。“故人情”用“old friend” 和 “setting sun”进行隐喻,原文和译文意象出现了相似性的隐喻表达,这不仅构建了译文的神韵,同时也与原文的意象是等同的。这也说明虽然东西方文化差异大,但是人类还是具有共通的隐喻知识。

三、结语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古典文化和典籍的对外输出。典籍的外译也成为外国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对典籍翻译研究也就势在必行,从典籍的翻译现象中找寻本质,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典籍翻译。随着对这种翻译现象研究的不断积累和深入,将有可能形成对典籍翻译有意义的借鉴性或指导性经验。

[1] 王明树,文旭. “主观化对等”在翻译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8).

[2] 黄中习.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性研究[D].苏州大学, 2009.

[3] 任雪花,李游.互文性视阙下古诗英译重构[J].重庆:外国语文,2013,(4).

[4] 王明树.论诗歌翻译的详略度[J]. 重庆:重庆大学学报,2011,(4).[5] 李志凌.汉诗英译视域下译者主体构成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

[6] 李二占.语言符号象似性: 其定义及哲学和生物学基础[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5).

[7] 丁尔苏.释意方法与符号分类[J].四川大学学报, 2015,(6).

[8] 张吉吉.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定义及特征[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4).

[9] 卢卫中.象似性与“形神皆似”翻译[J].外国语,2003,(6):62-69.

[10] 吕叔湘.中诗译文比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00:132.

[11] Ezra Pound 的译文文本选自王明树的博士论文.“主观化对等”对原语文本理解和翻译的制约[D]. 西南大学, 2010.

[12] 许渊冲. 唐宋诗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13] 杨宪益, 戴乃迭. 李白诗选(英汉对照)[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9.

(责任编辑 何旺生)

Applying Iconic Principle to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Commenting onTakingLeaveofaFriendWritten by Li Bai

CHENG Ji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tudies,AnhuiUniversity,Hefei230031,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national strength and stepping-out 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e,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semiotics can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fully. It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roles of iconic symbols in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Based on a case study, the paper presents the power of iconic symbols in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iconic symbols; iconic principle; Li Bai;TakingLeaveofaFriend

2016-06-12

程静(1989-),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

I046

A

1674-2273(2016)05-0100-04

猜你喜欢

典籍对称性友人
一类截断Hankel算子的复对称性
致友人(组诗)
巧用对称性解题
横向不调伴TMD患者髁突位置及对称性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