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校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微
2016-03-16马天芳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1450
马天芳(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 511450)
广州高校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微
马天芳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511450)
[摘 要]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女大学生群体的人数逐年增加,成为高校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丽的风景,但令人担忧的是,女大学生思想中暴露出一些诸如人生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结合当前女大学生的个性特质,对女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起家庭、高校和社会等各层面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女大学生; 社会性别; 思想政治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大众化教育的到来,大学生人数在逐渐增加。而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大学生的人数也在逐渐攀升。那么目前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如何?该怎样对女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差别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女大学生的自立和主体意识,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她们能够在未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这将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所谓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社会或者群体作为施教单位,对女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政治理念等方面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使她们形成符合社会或群体要求的思想政治观念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为了了解高校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笔者选择了广州市各个高校的女大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调查时间为2015年9~10月,随机发放问卷275份,发放形式有两种:现场发放和网络发放,有效回收问卷250份。
在样本统计中,大一学生占56%,大二占31%,大三占10%,大四占3%;文科生占69.1%,理工科生占30.9%;学生干部(主要包括在班级、系、院校担任职务者)占39.5%,非学生干部占60.5%;中共党员占15.6%,入党积极分子占20.5%,团员占56%,群众占7.9%;来自农村的有54.5%,来自城镇的有45.5%。独生子女占58%,非独生子女占42%。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由那一个群体独立承担的,而是接受教育者以及社会各个施教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理论假设中,笔者提出,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来自家庭的影响,还受到学校、社会环境、甚至自身等各个因素的影响。所以在问卷设计中,也设计了有关家庭、学校、女大学生自身、社会环境等各个层面的指标或变量,并试图分析这些因素、指标或变量与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二、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在当前,大多数女大学生摆脱了传统社会腐朽思想的影响,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有自我成才的愿望,亦有远大的理想。但也有部分女大学生在思想中暴露出一些诸如人生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女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学校教育、所处的社会氛围以及自身等各个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一)家庭德育手段和方式存在问题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的社会化场所。一个人从小到大最休戚相关的教育单位便是家庭。家庭中的父母、长辈是子女的启蒙老师,理所应当承担着教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对子女的培育是否用心、是否尽到责任,关系着子女思想道德社会化的形成与发展。父母自身的文化修养、价值观念等通过日常的家庭生活方式和互动方式,也对孩子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在调查中,经过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在家庭教养方式和手段方面,有14.1%的家庭对于女儿过分娇养溺爱。将其视为小公主,惟命是从,百依百顺,无原则的迁就,物质上有求必应,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有19.1%家庭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非骂即打。久而久之,孩子产生“抗药性”,非但不买账,反而造成严重的感情对立,产生变态心理,变得忧郁、孤僻、或粗野,甚至逃出家门。还有30.5%的父母教育方式不统一,一边喊打,另一边却袒护。还有的父母自身不能以身作则等这些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许多女大学生在思想或行为上出现越轨行为,与家长自身素质的欠缺或不合格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高校无性别、单一的德育模式存在着缺陷
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单位便是学校,学校是进行系统化教育的正规场所,它使人类的教化活动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在社会严密控制下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管理以及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和方式、教学理念等都在某种程度上潜意识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信仰、信念、态度、规范和价值观的形成。韩愈《师说》中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指出了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一些知识外,还要向学生传输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已经逐渐有了大的改善,大多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特点。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当问到你对思想政治课程是否感兴趣时,有65.3%的女大学生选择不感兴趣。当问到你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时,有69%的女大学生回答者选择无性别意识的德育模式,居于首位。34.8%的女大学生认为教学手段单一化和教学内容枯燥。可见,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单一化,是影响女大学生消极对待思政课程学习的原因之一。另外,许多高校对于从性别意识层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关注女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等方面、以及塑造女大学生的男女平等意识、增强女大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四自精神方面仍较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相关责任部门自身没有意识到在教育中存在着性别偏见问题或者本身就不重视性别教育。他们认为,在高等教育中,给予男女大学生的机会是同等的或公平的,至于如何把握机会或结果如何,是女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当然,这种教育理念的存在,对于高校开展有特色的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利的。
(三)社会给予女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环境尚未形成
搞好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家庭、家长以及学校和老师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之外,社会也要给予女大学生一个全面、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目前这种社会环境和氛围仍旧没有形成。比如,男女平等观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女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没能完全享受教育的公平,在入学、选择专业、就业中遇到的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现象还明显存在,以致于有39.8%的女大学生持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逃避、消极观念。女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女生自身存在一些主观原因之外,也与社会上客观存在的原因有关,比如,在就业体制上,政府和社会还没有完全实施对女性进行就业权益的保护,还没有为女性营造一个健康、全面和自由的发展空间。
从社会舆论层面分析,传播媒介诸如网络、电视、杂志等所传递出的信息其蕴含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因此对于受众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特别是有一些媒体在宣传中故意弱化、歧视、边缘化,甚至扭曲女性形象,把女性角色定位于被欣赏、装饰品等,这种女性角色定位,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中,会逐渐内化为女大学生对自身的一种角色期待,难以形成女性的自觉主体意识,同时社会还会形成对女大学生的偏见,上述种种对于营造女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社会环境是非常不利的。
(四)女大学生自身还没有形成自觉的德育意识
要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价值观,对社会要有一定的道德责任感,除了外在环境会对女大学生施加影响外,女大学生自身也要将良好道德修养的塑造内化成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在调查中,当问到“你对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态度”时,有52.3%的人回答无所谓或不喜欢;但问到“你认为女大学生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吗”?有47.3%的人回答可有可无。可见部分女大学生从态度上不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在行为上,也有78.9%的人不关心思政新闻或不看思政新闻;在女大学生平时讨论的话题中,有66.8%的人选择恋爱、毕业或同学关系处理等问题,对于国际国内政治事件仅有13.9%关注。对于高校开设的讲座,女大学生热衷于参加家庭、婚姻、恋爱、心理健康辅导讲座,或者美容、化妆、瑜伽等女性专题讲座,而励志、人文、思政方面的讲座仅有29.7%的人选择。对于女性“为节省奋斗成本、不惜牺牲一切”的做法,有36%人持可以理解或说不清楚的态度。对于“宁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观点,有37.5%人持中立或支持的态度。可见,在女大学生群体中,大都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亦有远大的目标和成才的愿望。但亦有部分女生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表现出无奈、退缩,甚至失衡、堕落。有部分女生本来很独立和自信,但看到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又感到困惑和迷茫。她们迫切需要接受家长、老师等教育主体的正确引导。当然,最后也只有女大学生自身将如何培养四自精神当做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任务,并自觉地进行德育诉求,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效果。
三、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在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对于女孩的教育方面,父母首先要树立男女平等的教育观念,侧重培养女孩的自立、自强的精神。父母要抓住机会对女孩进行独立性教育,鼓励她们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不要想着依赖别人。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机会,多鼓励孩子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奋斗;其次对于女孩的教育不能一味的娇宠、溺爱。父母要用平等的心态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这种沟通协商的方式无形地渗透价值观念的教育。父母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对寻求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要回报社会,要怀有一颗的感恩的心。这些道德素质的培养对于女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更好地立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要注重性别教育,培养女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
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的教育机构,它的使命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公民,把社会的、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财富传给他们”。因此作为高校,要采取多元化、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方式,要“因性制宜”地开展一些性别教育课程,并把这些课程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比如女大学生成才学、女性心理健康、职业女性修养、婚恋与家庭等方面的课程,使女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激发自身潜质,提高自我创新能力。高校还可以举办一些关于女性的励志专题讲座,树立女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当然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不能流于形式,要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文化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女大学生感受到校园的关注度。性别意识教育可以引导女大学生树立男女平等意识,寻求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修养、学识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具备四自精神的新时代的女性。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女大学生的观念
人生伊始,就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逐渐形成各种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从中获取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要做好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然离不开社会的支持。首先,作为国家和政府,要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让女性在求学、就业等方面能够得到一视同仁,消除歧视女性的一些不平等现象;用人单位也要转变观念,消除对于女性的偏见,给予女性平等的就业机会,同工同酬;大众传播媒介也要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大众对于女性的尊重,剔除性别歧视。总之,全社会都要关注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她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让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四)女大学生自身要注重思想政治修养的培养
思想政治修养的提高除了社会化单位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之外,女大学生自身也要自觉、自主地进行自我修养。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实在思想政治方面也是如此,就是要求女大学生要经常进行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在思想政治修养上,人如果有了自觉性,那么在参与思想道德活动中就可以时时反省,不断提醒自己;就可以内心慎独,不断监督自己;就可以加强自我管理,不断提升自己,最终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女大学生属于年轻的群体,当处于重要的人生抉择路口时,自控和自我教导能力比较差,往往会迷失方向,但因为年轻,又正在接受大学教育,所以可塑造性强。如果她们能够从自己的内心加强自我修养,培育涵养美德的土壤,建立长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就会有崇高的理想,热爱生活,乐于助人,团结进取,有很强的责任心,并积极努力工作来回报社会,从而更好地在自我教育中构建自我认知能力,完善自己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邱国梁.女性违法犯罪[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
[2]王金玲.女性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赵浩.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89.
[4]陈曦,丁立华.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探析[J].2014(9):57.
[5]胡海燕.浅谈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赤峰学院学报,2011(3):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733(2016)02—0035—04
DOI:10.3969/j.issn.1671—4733.2016.02.011
[收稿日期]2016—03—23
[基金项目]2013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当代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3G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天芳(1973—),女,湖北钟祥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电话:1339264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