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学报跨越同质化走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刊之路*

2016-03-16

关键词:办刊学报期刊

周 静

(湖南工程学院 科技处 , 湖南 湘潭 411104)

地方高校学报跨越同质化走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刊之路*

周 静

(湖南工程学院 科技处 , 湖南 湘潭 411104)

地方高校学报对高校的依附性导致了高校的综合性或专业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地方高校学报的办刊模式,使得地方高校学报出现“千刊一面”的同质化现象。通过对目前地方高校学报运行模式现状分析,探索与实践办刊内容、形式和效益方面的专业特色化改革,创新办刊模式,进一步优化细分出版结构,走数字化、多元化、规模化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刊之路,逐步实现体制改革提出的“专、特、大、强”的总体目标。

地方高校学报;办刊模式;同质化;体制改革;总体目标

我国地方高校学报自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学校现有的学科专业设置栏目,体现学校的办学和专业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地方高校学报对高校的依附性导致了高校的综合性或专业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地方高校学报的办刊模式,使得地方高校学报出现“千刊一面”的同质化现象。[1]目前地方高校学报在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亟须与高校的自身发展相适应,与学术发展相结合,进一步优化细分出版结构,走数字化、多元化、规模化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刊之路,逐步实现体制改革提出的“专、特、大、强”的总体目标。

一 直视地方高校学报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高校学报伴随着高校的增加而逐渐增多,目前已达1700多种,占据了期刊总量的五分之一。地方高校学报的整体发展没有与其数量的提高并行,发刊量少局限于在本学校和兄弟院校间发行和传播,没有综合利用学报资源。大部分学报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优秀稿件缺乏,学术水平下降、专业特色缺少等问题[2]。地方高校学报虽然依托学校现有的学科专业设置栏目,体现学校的办学和专业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也逐渐显现出来,高校的综合性或专业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地方高校学报的办刊模式,使其出现“千刊一面”的同质化现象。

二 探索地方高校学报改革之路

对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学报出现的问题,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调整措施,深层次推进学报改革,同时在学报改革的大环境下与时俱进的理性分析和研究不可或缺。数字化网络时代,地方高校学报应该从对内容提供的规模化要求转向信息供应的集约化和定制化;改变原有思路,走科技之路,提高专业化程度; 大力培养编辑和专业作者队伍;更新理念开放办刊,做好特色栏目的建设,向学报出版的数字化方向发展。

(一)以高校核心的特色办学思路定位刊物

目前地方高校学报稿源压力越来越大,优质稿源外流现象严重,不是投向国外著名期刊就是国内核心期刊,地方高校学报的优质稿源缺乏。高校学报是展示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窗口,因此高校老师为了总结自己的科研成果、评定职称的需要等将大量无法在著名和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纷纷投向本学校学报,稿件内容涉及的范围广、纷杂,导致学报组稿的栏目多、学科方向多、内容分散,无法体现本校优势学科的专业水平,缺乏创新性。[3]

1.以媒介市场细分为契机,聚焦专题学术定位。当前知识媒介多样化,社会群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态发展,媒介必然要通过市场细分,以专业化的形态来满足市场需求。地方高校学报在媒介市场细分的环境下,应抓住市场细分的契机,聚焦专题学术定位才能在多元化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打破“千刊一面”的局面。具体措施有:(1)要分析自身的优势、读者群、稿源,不能大而全的定位。若内容涉及所有的学科或学术会导致内容繁多、内容没有特色;服务对象广,涉及到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师、学生,会导致服务对象不明确;没有特色内容、明确的服务对象就会导致稿源不稳定。(2)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科专业的发展、读者群的变化来及时调整定位,形成具有优势的学科学术定位,从而获得高质量稳定的稿源。(3)以优势学科、重要科研项目、优势学术专题、学科带头人为骨干核心的作者群、挖掘教学科研资源、总结教学科研经验、发表研究成果,由此可短时间内聚集专业和学科前沿,形成专业交流平台,如《河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开辟了“宋史研究”专栏,这一栏目是依托该校的优势学科,教育部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宋史研究中心”和一批国内研究宋史的一流专家学者,录用一批优质宋史稿件,使得这一栏目成为利用优势聚焦学科的成功典范。

2.以知名专家为依托,开辟专家与本校学报的合作。为知名专家的优秀研究成果开辟一条发表绿色通道,一方面是承担出版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是借助知名专家的名气吸引更多学者专家的关注和青睐。以专家的名望凝聚更多的学者组成核心作者队伍,覆盖整个学科,吸纳更多学科中的优秀稿件,形成大而充实的稿源网。例如《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转型之初设置了“特约稿件”栏目,重点依托富有战略性、引领性的行业发展专家撰写专业性文章,为学科研究者及时提供了行业规划和重点发展的信息,帮助他们确定自身的研究方向。此学报栏目文章都由行业中的专家、学者的稿件组成,为“特约稿件”栏目成为刊物的精品栏目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在行业内迅速崛起,占据了凸显的位置,同时也产生了很好的学术与社会影响。[4]

3.与学术机构、协会合作,优势互补双方资源有效利用。学术机构的学术研究比较集中,学术力量雄厚而高校学报有对外宣传渠道,二者资源合作优势互补,合力形成特色定位,不仅有利于聚焦学科优势还有利于促进学科机构、学会的发展。典型特色栏目定位案例如《湖南科技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儿童文学研究”学术栏目。

(二)关注科技前沿,发挥优势学科之力,提高专业化程度

由于以前我国科学技术相对封闭和落后产生了综合性高校学报。现如今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学科高度细分,同时也诞生了非常专业的学科研究者。他们的专业研究成果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性刊物发表实现传播。专业的学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作者同时也是读者,由此形成了读者的专业化阅读趋势,进而决定了刊物内容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综合性刊物势必被专业性刊物所取代。

我国计划经济和高等教育自我封闭时代的产物还表现为高校学报的内向型。虽然当时这一产物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模式虽然方便了作者、服务了学校,但失去了广大的读者群,尤其是专业读者群。

地方高校学报的综合性和内向型已与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不相适应,亟待打破综合性和内向型的办刊模式的壁垒,开创一条专业化、开放型发展之路。地方高校综合性学报改革视自身现状选择不同的方式和路径,在探索改革过程中应着力寻找到属于自身的专业特色化方向发展。

(三)走数字化、多元化、规模化的办刊之路

地方高校学报还存在着发行量偏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偏低的问题,载体单一、传播受到障碍,发行量少意味着学术影响力小。

1.剖析发行量少的原因。(1)发行量不仅仅是指学术期刊纸质的发行量,而且还有学术出版数字化网络传播。传统观念是以纸质发行量的多少来衡量期刊影响力的大小乃至学术质量的高下。如今正因为出版的纸质期刊逐渐被数字化网络传播所取代,网络传播将成为学术期刊传播的主要渠道,学术期刊传播渠道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据期刊数据库网站统计数据,优秀学术期刊年下载量以万计,点击率颇高。现代读者群的阅读注意力都转向数据库,纸质发行量必然下降。

(2)出版数字化网络传播悄然取代纸质传播的同时却陷入新的泥沼。各大期刊数据库通过市场包装,形式多样地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占据了有利位置,被读者群视为阅读文章的首选方式。这看似发挥了为学术期刊进行网络传播的作用,实质上却让高校学报在这些数据库中不再以独立的形式存在。表现为封面、目录的消失,论文散置于各个专题库中,以检索方式呈现于读者群面前,导致读者看到的只是文章而没有期刊,根本不能全面了解到刊物的定位、编辑思想和风格、专栏设置的特色。期刊数字化的重建不仅仅改变了编辑手段、信息载体和传播方式,更重要的是编辑观念和流程的转变。若只习惯于出版纸质期刊,那么数字出版必将处于被动地位。

2. 走数字化发展之路是必然势趋。当今互联网传播将是学报主要的有效传播途径,传播领域的地位决定着学报做“大”的可能。任何一家学术期刊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传播,都必须以网站为载体,但目前的问题是商业机构集约化经营的模式已被读者群接受,形成了稳定的阅读习惯。期刊数据库网站与入编期刊的关系表现为付出与回报不相符,期刊成为数据库的稿源之地却未能体现其本身的地位,学报品牌形象模糊不清。这种关系的存在不变必然成为学报做“大”的障碍。学报的数字化发展应与期刊数据库网站平等合作、资源优势互补。期刊与数据库相互依存,数据库的数据来源是期刊,期刊最重要的传播渠道则是数据库。只有期刊与数据库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抓住时机、平等合作,积极维护双方合法利益,方能真正步入期刊与数据库经营者的双赢道路上。

3.建立专业领域的对口合作,建立富有自身特色的集约化开拓发展道路。创建网络数字化专业学报,搭建集约融和型大平台,推进学报开创一条具有特色的集约化发展之路。方法措施可在探索中思考:(1)组建联合编委会和各专业分会、联合编辑部和各专业编辑部;(2)建立稳定的学科审稿专家库,制定审稿程序和统一标准;(3)按学科优势设立特色学报,学科专家对文章按专业学科分类审稿并甄选出优质文章进行组稿,数字化编辑时应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实现对有限资源的整合和最大效益的获得。[5]

4.实现数字化专业学报网络整体传播模式,建立高知名度的品牌学报。改革期刊网的建库和传播模式,建立平等合作的数据库网站。设立专业系列学报的专门入口,便于读者阅读整体学报内的文章(包括封面、扉页、目次页、正文、注释),以强化学报的品牌形象,数字化专业学报网络的整体呈现,可以使其成为真正集约型数字化学报发行商。

三 结 语

地方高校学报跨越同质化走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刊之路任重而道远,上述改革的方案和措施可以循序渐进的解决其现有的问题,最终实现学报 “专、特、大、强”的总体目标。方案的实施以名刊作为示范效应,逐渐扩大范围,以数字化的重组方式,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集约化平台,开创一条学报复兴之路。

[1] 叶红波. 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化改革的可行性——基于成功案例的分析[J]. 出版发行研究, 2014(6):39-42.

[2] 韩奋发. 高校学报的困境化发展与专业化转型[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1):137-139.

[3] 韩 芳. 2014年高校学报研究述评 [J]. 阴山学刊,2015(2):106-111.

[4] 叶红波. 打破综合性内向型办刊模式 走专业特色化发展之路——《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25(6):849-852.

[5] 曾绚琦.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及体制创新——“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创办启示[J]. 科技与出版,2013(11):30-32.

o Develop a Suitable Way and Avoid Homogeneity for the Journal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Jing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China)

Journal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pend on thei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leads to the same running patterns that are decided by the comprehensive or professional character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ome ways. Homogeneity of such journals with the same features has appeared. The reform of specialization in content, form and benefit, and innovation of running patterns should be carried out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running patterns of journal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ptimization and subdivision of the structure of publication, digitization, diversification and scale-development, and the global goal of “professionalization,specialization, enlargement, and strength” for the press system reform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local journa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ttern of running a periodical; homogeneity; system reform; overall goals

2015-11-16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项目(XJK011QGD015)。

周静(1978-),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讲师,研究方向:编辑学、高等教育。

G232

A

1671-1181(2016)04-0119-04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期刊问答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