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岭》的原型批评*
2016-03-16张未末
张未末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寂静岭》的原型批评*
张未末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现代科技的长足发展使得人的异化愈加严重,由此所导致的人性的分裂,促使我们思考人类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人性如何得到救赎。《寂静岭》恰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于世纪之交诞生的作品。作品沉重而晦涩的基调,富含深意的场景架构,象征意味十足的仪式与符号,以及充斥其间的罪恶感,使得其在同类型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标杆,同时也使得其极为适合作为原型批评解剖的对象。
原型批评;精神分析;隐喻;《寂静岭》
《寂静岭》系列既指由日本游戏公司科乐美(Konami)发行的冒险类游戏,又指由20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的同名电影。《寂静岭》系列游戏一共出品8部,电影共两部,其中电影的剧情取材自连贯的《寂静岭1》和《寂静岭3》。整个系列大致讲述了以“寂静岭”为舞台所牵扯而出的各种故事,在此之所以不对游戏与电影进行区分,是因为该系列游戏注重角色塑造、气氛营造和心理暗示,剧情可视为一部长电影,故而将其合一。此外,该作品内涵深刻,所论述的内容常关乎人性善恶、人伦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探讨,部分还涉及到宗教、心理学、神秘学等方面的内容。选择原型批评以深度挖掘《寂静岭》的象征、隐喻和反讽意味,无疑有助于揭示作品是否影射了现实生活之中的问题与事件。
一 “世界”与“意识”
《寂静岭》的世界观设定是极为有特色的。在作品当中,总共有共时性的三个世界存在,分别是“现实世界”、“表世界”、“里世界”。这三个世界是处于同一条时间轴的,即共享时间的属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空间也是相重叠的,这一点可以从电影第一部结尾处体现,夫妻二人分属不同世界的一处场所且能彼此感应到;此外,手机等通讯手段在某些时候可以在“现实世界”和“表世界”中实现,这说明三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为了进一步揭示三个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根据原型批评理论,三个世界分别对应了三种不同的意识层面,即“现实世界”——“显意识”;“表世界”——“潜意识”;“里世界”——“无意识”。
(一)现实世界与显意识
寂静岭故事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在视觉上明亮的,有鲜明对比度的世界,就如同我们平常正常生活的世界一般。其所对应的是拉康所指的“象征界”,是秩序的环境反映,与显意识联系。在这个世界中人能够自觉认识到并可以有一定目的地控制意识现象和心理过程。不过现实世界正是我们意识进行生产和再创造的来源,在这个世界中被压抑和回避的意识会在之后的两个世界呈现。
(二)表世界与潜意识
与现实世界相比,表世界显得灰暗了许多,就像将现实世界的灰度调高了一般,且永远被迷雾所笼罩。表世界所折射的是人的浅层次潜意识,在这里,人的欲求以及恐惧和愧疚等负面情绪被部分投影了出来。在表世界出现的事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品主人公的欲望,如《寂静岭2》的玛利亚,《寂静岭4》的约书亚等,都是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物”的代偿,因为主体的强烈情感而在意识层面被“复活”。
(三)里世界与无意识
里世界是彻底的异世界,这里没有光明只有黑暗,充满了血腥和暴力。从根本上来说,里世界就是一团混乱的无意识,其总是展现出进入里世界的人的潜意识最深处的负面情绪。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指出,原始意象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范型,是一种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决定着人类知觉、领悟、情感、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致性。这解释了为什么虽然每个人所经历的里世界都有所不同,但如果有人的意识中有着相似的性质,他们可能会在里世界里相遇,并且相互看到对方的里世界的形态。
二 “寂静岭”的象征及隐喻
寂静岭当中的象征之物非常之多,这在于其糅合了大量的宗教、神秘学以及心理学内容,其中非常具有特色的意象有如下几个。
首先,表世界那永远无法散去的“迷雾”,这一则是暗示这个世界的非现实性,迷雾笼罩之下的灰白像极了人类朦胧的精神世界;二则是隐喻“寂静岭”的本质是一个“秘密”,其保存着人类对于神话、巫术、仪式和传说的各种想象。“寂静岭”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即将想象或者说意识具象化,所以在寂静岭所见所感便是个体内心所藏匿的隐秘之物的投影,好比电影《寂静岭》中喷酸液的怪物,实际上是游戏《寂静岭2》中男主角长年自我束缚在生病妻子身边痛苦心理的写照。
其次,里世界中充满金属风格的场景,始终转动着的风扇,四处铿锵作响的金属撞击声和烟雾以及蒸汽,似乎只存在红与黑这两种颜色的压抑环境等。这些所影射的毫无疑问是大机器生产的工业时代,这是后工业时代的艺术风格对没落的工业时代以一种末世的悲凉形象进行的渲染,同时也暗喻了工业时代以来人的异化的加速进程。 里世界的扭曲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个体的异化程度,愈是疯狂可怖的里世界,其来源的个体的病态愈发的严重,《寂静岭4》中的里世界就是一个典型的精神病人的歇斯底里所制造的炼狱。
再者,《寂静岭》系列的标志性的生物“Pyramid Head”,是一个极具深意的意象。从历史上看,这个形象可以追溯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刽子手。他们在行刑的时候会带着三角形的头套来遮盖脸部,一来避免被受刑者的家属看见,二来有利于将自己的情感和受刑者隔离开来。而从宗教方面考察,这个意象还具有“审判”和“惩罚”之意,其和基督教文化有紧密的联系,是信徒需要有人来惩罚其的罪孽但自身软弱而希望获得自我惩罚而具象出的存在。此外,根据佛洛依德的理论,虽然在几何学中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但是在心理学与美学中,却是“极不稳定”、“暴力”、“烦躁”的象征。这个极具男性特征的粗壮躯体形象本质上是个体的暴力倾向、残酷和解放性欲的渴望。无论是在电影中用极具性暗示作用的大刀“刺破”关着两个“女性”的铁门,并将已经“进入”铁门的大刀来回“搅动”;还是游戏中对其他生物做出类似强奸的动作,都印证了其产生的根源。
三 “寂静岭世界”的模式:心理与幻觉
加拿大学者弗莱将心理学和人类学揉入原型批评中,并在其《批评的剖析》中引申出了三种叙述模式,即古代神话模式、浪漫模式和现实主义模式。而根据荣格的观点,个体的意识既受外部现实的影响,又受内部无意识心理现实的影响,结合作品本身并参照弗莱的理论,寂静岭世界可以理解为“心理世界”和“幻觉世界”两种世界模式。
其中“现实世界”和“表世界”是心理模式范畴的。这种心理模式的素材主要源自外部现实,即客观实在的物质领域,包括生活中可观测的一切事物,还有来自人类意识经验这一具有历时和共时双重维度的人类族群记忆。对于其进行解读都是建立在个体的经验的基础之上,故而是浅层次的意象,这一点体现在这两个世界在表象上对于我们是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建筑还是生物,都还在经验认知范围以内,不会出现令人费解的现象,也不会有莫名其妙的生物出现。
而“里世界”是典型的幻觉模式范畴。在荣格看来,幻觉模式之下,一切都来源于人类内心深处的陌生化产物,它仿佛来自人类史前时代的深渊,仿佛来自与黑暗对照的超人世界,建立在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之上,有赖于艺术家神秘的内心体验和幻觉能力。在寂静岭当中,每一个进入到其中的人便成为了这个世界的创造者,细数《寂静岭》系列的“里世界”,如阿丽莎的“里世界”是其遭受火刑,被强奸、被抛弃等愤恨和怨念集合的恐怖世界;詹姆斯的“里世界”是他潜意识的深处对杀妻的罪行的悔恨产物;阿莱克斯的“里世界”则是他对失手杀死弟弟的无尽追悔的具现。为了弥补现实中已经发生或者不尽人意的结局,个体主动去寻找一个豁口用以释放现实的压抑,在向外探寻不到答案之后,他们转向内部,因此这些幻觉都表现出个体较之日常情感更为深沉的原始体验,这些源自无意识的原始意象或原始幻觉,个体将其加工塑造之后,便成为了各自的“寂静岭”。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和幻想这两个世界模式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粘黏,即意识和物质产生了共鸣。简单点阐释即是想象变为了现实。以作品为例,在《寂静岭:归乡》中,主人公并非是一个士兵,但其强烈的自我认知把他的理想(当兵)给误认成为已发生的现实,而他也一直认为自己进医院是因为在战场上受了伤,而不是被强迫送进了精神病院,但事实是其真的具备了士兵的技能。至于这种幻想对现实的“侵入”是否可以视为物质世界对意识世界壁垒的消解,还有待细致思考。
四 每个人心中的“寂静岭”
《寂静岭》这样一部有着庞大系列的作品,其受到广泛的推崇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荣格认为,艺术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是人类集体心灵深处的回声。伟大的艺术超出了个人的、偶然的和暂时的意义,它把个人的命运转变为整个人类的命运。显然的,“寂静岭”的故事原型深深地触动了受众潜藏深处的无意识共鸣,令他们长时期所积累的个人心理经验通过更为强烈的集体心理能量释放了出来。
《寂静岭》的艺术功能在于要实现维护完整的人性这一目的。每一代寂静岭的故事都是一个惨绝人寰的悲剧,残杀、弑亲、献祭等等,无一不给予人灵魂以强烈的震撼,给人以背负着沉重罪恶的感觉。从一开始,“寂静岭”就被设定为罪人内心煎熬的外在写照,在此即是“罪人的地狱”。而对于“罪”的起源的追寻,以及赎罪的过程,则可以视为基督教“原罪”神话的另一种延伸。这些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代偿的罪与罚,通过这部作品实现了在个体身上的补完,也从某种意义上满足了我们“赎罪”的祈愿。
在当下这样一种理性驱逐感性,秩序压倒无意识,科学取代神话的时代,人们面对物质的强烈冲击在其中迷失了自我。“寂静岭”的存在无疑为人们进行自我精神调节,恢复现实压抑下的心理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每个人心中存在的“寂静岭”,正守护着现代异化下的我们那破碎的人性。
[1] 赵炎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136.
[2] 弗赖伊.批评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3] 荣 格.心理学与文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 金敬姬.艺术——无意识的象征产物[D].中国美术学院,2008.
[5] 荣 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6] 荣 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7] 小 孔.寂静岭的世界[J].科学时代,2003(16).
The Prototype Criticism of “SilentHill”
ZHANG Weimo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kes the alienation of people more serious. The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enables us to think about how we can get real freedom and liberation. “Silent hill” is just the work in this background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 heavy and obscure theme with symbolic rituals and symbols and very deep sense of guilt, let it stand out in the same type of work, which makes it very suitable as a prototype criticism of the object.
Prototype criticism; psychoanalysis; metaphor;SilentHill
2016-05-05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6B524)。
张未末(1992-),男,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I106
A
1671-1181(2016)04-0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