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内基于乡土文化的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以浙江省Y区幼儿园特色课程为例
2016-03-16车伟艳
车伟艳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区域内基于乡土文化的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以浙江省Y区幼儿园特色课程为例
车伟艳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乡土文化是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仅可以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拓宽幼儿的生活经验,更能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在乡土文化开发过程中应强调课程目标的生活化、突出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凸显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注重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幼儿园应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以环境为衬托,以主题为核心整合乡土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乡土文化;课程开发;课程实施
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浙江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以来,该省Y区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升工程,以“品牌建设” 为抓手,以“师资发展”为保障,以“示范辐射”为途径,提出并实施了“一园一品”工程建设。这是该区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打造优质学前教育的重要举措。本研究选取浙江省Y区(以下简称Y区)3所基于区域内乡土文化开发的特色幼儿园,了解该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及传承的意义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
乡土文化指发端并积淀于一个特定的地域,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包括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和语言文化等。乡土文化是同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积累并提炼的,蕴含了包含知识、态度、品行、技能等综合智慧的传统文化形态,具有经济、人文、聚合、审美的价值。[1]课程与文化有紧密的联系,而正是这种关系赋予课程以文化品性,确立了课程文化的主体地位,这意味着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品味、理想、追求和关怀旨趣对文化进行选择、内化,更重要的是建构自己特有的课程文化。[2]
(二)乡土文化传承的意义
课程是一种文化,它不仅传承文化,而且建构、提炼着文化。课程不只是传递知识的工具,也是创造和重新创造我们和我们文化的工具。[3]因此,园本课程建设就需要具有文化底蕴,当幼儿对乡土文化进行认知、探索和体验时,也有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幼儿重新建构和理解文化。这也是从小培养幼儿对乡土文化创造力的需要。对乡土文化要进行梳理,传承优秀的乡土文化,去除陈规陋习等负面的文化,在开展基于乡土文化的活动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判断力和创新精神,让幼儿深入了解、体验自己所生长的乡土文化,参与乡土文化的传承、创造、构建,在参观、操作、调查中深刻了解乡土文化,萌发幼儿热爱家乡、长大建设家乡的情感。教师应在新的形势下把当代的价值观、道德观、新规范、新理念融入到乡土文化的开发中,使乡土文化保持鲜明的时代特色,理性的思考,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创新。
浙江省Y区历史悠久,是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这里名胜古迹众多,自然景观奇特,风光秀美,民俗淳朴。Y区幼儿园基于本地域的乡土文化,积极开发了许多乡土文化资源,让幼儿了解本地的蚕桑文化、湖笔文化和渔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与工艺等。将这些丰富的本土元素融入到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中。经过几年实践的发展,乡土文化的种子已经播撒在孩子的心田,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与影响,使孩子能从小接受乡土文化,感受乡土文化内在的精神。同时,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不仅可以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拓宽幼儿的生活经验,更能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
二、区域内基于乡土文化的园本课程开发
“园本课程”源于“校本课程”的概念。虞永平教授认为,园本课程是“在幼儿园之‘本’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课程,‘本’是指幼儿园的基础、现状,涉及园风、教师、园长的状况、社区的状况以及家长的状况,其核心是本园儿童发展的现状、现实的需要、生长的环境、发展的特点[4]。园本课程是一种具有幼儿园特色,也体现了该幼儿园特点的课程形式,它突出的是由当地的教育资源所构成的本土教育环境对幼儿成长的积极价值。
乡土文化是一个地方风土人情、生产生活和社会习俗的重要体现,挖掘乡土文化不仅要了解物质文明,而且要挖掘其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搜集、整理本地域的乡土文化,挖掘乡土文化独具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这是丰富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的课程资源。该区在实施“一园一品”工程建设后,教育局组织开展幼儿园特色项目申报,并开展“打造特色,提升内涵”的交流活动,同时邀请专家为特色课程指导。各幼儿园深刻学习并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与当地的乡土文化特色,坚持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化特色课程培植,积极探索建立乡土文化特色的园本课程,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文化内涵品位。该区幼儿园以特色求发展,呈现出多元特色课程发展趋势。其中有A区幼儿园“丝韵文化特色课程”、 B幼儿园“迷你渔家乐”特色课程和C幼儿园的湖笔特色课程这三所幼儿园。这三所幼儿园在把握乡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在乡土文化开发过程中构建了生活化的课程目标、选择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构建开放性的课程实施和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一)强调课程目标的生活性
乡土文化本身是幼儿个体精神活动的最初场所,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基于乡土文化的园本课程目标能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使课程回归幼儿生活,使幼儿对该地区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和依恋感,使这些具有浓郁特色的乡土文化陶冶孩子,使他们身处其中感受、体验、学习本地乡土文化,让他们因为家乡的历史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萌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孩子长大后建设家乡、为家乡做贡献的美好愿望。
(二)突出课程内容的多样性
乡土文化课程的内容涉及到民谣、方言、民俗、历史传说、建筑、美食、风土人情和传统工艺等文化内容,基于乡土文化的园本课程开发不能仅仅是文化知识的开发,还应从了解乡土文化与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进行联系,从而拓宽幼儿的视野。
(三)凸显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课程实施不局限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幼儿还可以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科技馆、丝绸馆、文化街、养殖和种植基地等,教师也可以开发利用当地名胜古迹、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等资源,这些都可以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场所。如参观、调研、体验等方式,使幼儿更真切的感受乡土文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允许幼儿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乡土文化进行感知和了解,如有些幼儿喜欢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感知传统工艺,有些幼儿通过表演来感受丝绸文化的美丽,有些幼儿喜欢参观等实践形式。不管哪种形式,教师都要指导幼儿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学习、感知、探究、体验、反思来传承和创新乡土文化,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能动性,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教师让幼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感知乡土文化的方式,从而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对乡土文化的情感,领悟乡土文化的内涵和意蕴。
(四)注重课程评价的发展性
三所特色幼儿园注重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具体体现在:评价内容注重幼儿情感和态度的转变;评价内容不仅涉及到乡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更把态度、情感作为园本课程建设最重要的评价内容,依托乡土文化进行的园本课程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不能以学科知识作为考察重点,侧重幼儿在实际活动表现出来的对乡土文化的态度、情感、兴趣和合作精神等。教师对幼儿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做出客观评价,引导幼儿在参与中感受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反思中传承和创新乡土文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不仅对幼儿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探究欲望、情感体验、合作精神、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等进行评价,还需要对幼儿在参观、作品展示(手工作品、绘画作品等)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家长、教师、幼儿、社区工作人员等共同参与,增强评价主体间的合作与互动。幼儿之间的评价、幼儿自评也同样重要,通过评价提高幼儿对乡土文化的认知、体验和认同。评价对象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基于乡土文化课程开发注重过程,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关注幼儿的个性,在实施活动中关注幼儿在探索乡土文化时表现出来的态度、思维品质、合作、交流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
三、区域内基于乡土文化的园本课程实施
我国的乡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乡土文化与人类文明和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乡土文化资源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对于农村幼儿园而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全面的进行搜集、整理和提炼。幼儿园应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以环境为隐性课程进行衬托,以主题为核心整合乡土教育资源,结合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领域,[5]通过区域活动、游戏活动和实践活动促进幼儿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萌发幼儿热爱乡土文化的情感。
(一)创设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环境
教师要搜集真实的材料,在环境布置中要通过各种艺术表达来再现乡土文化,通过环境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实现让幼儿与材料的真实互动,让幼儿在尝试中获得发展,在交往中发展语言,培养幼儿坚强、自信、乐观和合作的积极态度。让幼儿充分体现探索的乐趣。B幼儿园 “迷你渔家乐”特色课程在环境布置方面处处体现迷你渔家乐的文化氛围,走进幼儿园,首先是水墨画背景——迷你渔家乐,公共区域的布置有渔船、鱼篓、渔网、各种鱼、在展示墙上有家长手工品展——自制布艺“鱼”,教师绘画作品展“渔”、纽扣贴画展“鱼”、幼儿活动展示角、渔家生活展示板、渔具展览板。在环境布置方面,处处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实施多样化的乡土文化活动
利用乡土文化,构建园本课程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从儿童的视角让儿童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感知乡土文化的独特与魅力。基于乡土文化的园本课程开发,要让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通过各种活动了解、体验和学习乡土文化。基于乡土文化的开发,强调要在各种活动中构建乡土文化,通过各种活动认知、探索、体验,使幼儿在知识、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获得发展。
1.主题活动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覆盖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主题教学活动对各个领域进行统整,让幼儿对乡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体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如A区幼儿园“丝韵文化特色课程”在《蚕的一生》主题活动中,有语言活动、音乐活动和科学活动等。语言活动包括故事、谜语和儿歌。如语言故事《彩色的茧子》,姑娘养了许多神奇的蚕宝宝,喂它吃什么颜色的饲料,就变成什么颜色的蚕宝宝,吐出什么颜色的丝,结成什么颜色的茧子。小猫喂蚕宝宝吃红红的饲料,沙沙沙,沙沙沙,变成红色的蚕宝宝,吐出红色的丝,结成红红的茧子。小熊喂蚕宝宝吃蓝蓝的饲料,沙沙沙,沙沙沙,变成蓝色的蚕宝宝,吐出红色的丝,结成蓝蓝的茧子。小兔熊喂蚕宝宝吃紫紫的饲料,沙沙沙,沙沙沙,变成紫色的蚕宝宝,吐出红色的丝,结成紫紫的茧子。谜语《蚕的一生》,一个姑娘真可爱,专把树叶当饭菜。辛勤吐丝献终生,织成丝绸做穿戴。小时候黑衣长大换白袍,造成小屋子里面睡大觉。儿歌《蚕宝宝》,蚕宝宝,起的早,吃了桑叶就睡觉,脱件衣服长大了;吐出丝,造了房,房子里面把身藏;打开窗,爬出房,长了一堆小翅膀。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模仿蚕宝宝的动作,如在音乐活动《蚕宝宝扭啊扭》的活动中,幼儿在音乐中学着“蚕宝宝”的样子,快乐的爬着、扭着。在角色扮演区角,幼儿扮演“蚕宝宝”和好朋友参加“蚕宝宝舞台秀”,跟着音乐跳着、扭着。在科学活动《蚕宝宝的一生》中,幼儿可以观察蚕的外形特征、喂食蚕宝宝和了解蚕的变化。
2.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可以结合主题活动进行,A区幼儿园“丝韵文化特色课程”有美丽的桑蚕丝角(蚕宝宝吐丝结茧,变成美丽的丝绸),在这个区角里教师放置了蚕茧、蚕被、丝绸用品(睡衣、围巾、扇子、衣服),让幼儿感受美丽的丝绸世界。特别是区角活动中的各种活动的选择和材料的提供。如:美工区的瓶盖子蚕宝宝、建筑区给蚕宝宝搭房子、音乐区中表演毛毛虫与蝴蝶,在自然区角里养蚕……其目的就是让幼儿在环境中感受蚕宝宝的一生,了解蚕宝宝的各种变化过程。
3. 游戏活动
C幼儿园的湖笔特色课程有游戏活动《玩转桑杆》,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可以用桑杆玩各种“跳桑杆”游戏,教师可以用桑杆搭建各种样式的锻炼场地,可以单脚跳、并脚跳、立定向前跳、蛙跳和跨跳等。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游戏活动,如跳房子、赶小猪、送蚕宝宝回家、钻拱门。B幼儿园“迷你渔家乐”特色课程中的游戏活动中充分利用改造的渔具,并与辅助材料合理搭配,探索出钻地笼、玩鱼篓、玩捞斗等游戏,同时探索一物多玩、如筛子的妙用(筛子拖拉小鱼、筛子滚球、筛子交替跳、筛子顶与走轮胎)、渔网(渔网夹夹子、渔网山洞、捕鱼喽、美丽的婚纱、软软的秋千、皮球蹦蹦床)、鱼筐(不倒翁、鱼筐装鱼、鱼筐袋鼠跳、鱼筐接鱼)、玩鱼桶(可以两人合作抬鱼桶、也可以分成两队比赛两手提鱼桶)。
4.实践活动
A区幼儿园“丝韵文化特色课程”组织的实践活动有参观丝业馆,感受琳琅满目的丝绸;实地参观,认识养蚕工具;体验活动(摸一摸,拉一拉,看一看,茧子拉出长长的丝,白白的茧子);忙碌的采摘(到桑叶园区采桑叶、桑果)。该幼儿园还种了几棵桑树,让幼儿观察桑叶的变化成长。B幼儿园“迷你渔家乐”特色课程充分挖掘材料的多样性,而这些材料是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渔具来自于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的经验,该园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生态自然环境资源,带领幼儿走进鱼塘,参观渔船——了解渔民居住地,尝试钓鱼、摸一摸、抓一抓、实际操作渔具;参观鱼市,了解不同种类的鱼。一方面为幼儿提供“直接感知、亲身体验”渔农的生活,另一方面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了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参观、操作中认同乡土文化、体验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基于乡土文化的课程开发提升了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其一系列活动注重生活性、体验性、开放性和社会性。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生活即教育,每个幼儿都生活在具有浓郁氛围的乡土文化之中,他们对乡土文化有社会生活的体验和经验的积累。幼儿园就是要采取多种途径拓展幼儿对乡土文化的实践,帮助幼儿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幼儿对乡土文化的情感。幼儿在探索实践中,通过参观、体验等活动、操作能力、意志、品格都得到了提升和锻炼;园本课程开发改进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学氛围、教学手段都发生了改变。使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开发课程的能力;同时基于乡土文化的课程开发丰富和完善了课程内容,提升了幼儿园环境创建,拓展了教学空间;教学不再局限于各种学科活动,而是遵循幼儿的生活经验,联系幼儿所处的社会文化,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6]。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乡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也提升了幼儿园文化品质。
[1]谢治菊.转型期我国乡土文化的断裂与乡土教育的复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56-161.
[2]靳玉乐,陈妙娥.新课程改的文化哲学探讨[J].教育研究,2003(3).
[3]刘正伟,李品. 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J]. 教育发展研究,2006(17).
[4]虞永平,孙琴干. 园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 早期教育,2002(8).
[5]杨莉君,曹莉.幼儿园在开发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以沅陵县幼儿园对当地苗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10(7).
[6]吴志芳.幼儿园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原则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Local Culture in the Region the Local Culture in the Region--Taking the Specialty Course of Y District Kindergarten in Zhejiang Province
CHE Wei-yan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Loc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rural kindergarten gardens. Th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can not only contact the actual life of children, broaden the life experience of children, but also enrich the content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we should emphasize the life-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highlight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the opennes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We should integrate education resources of local culture, taking children’s life experience as starting point, the environment as background, subject as the core. And it can promote children’s awareness and experience of local culture.
local Culture;curriculum development;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2016-10-16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研究课题“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湖州蚕桑文化为例”(项目编号:2014Z011)的研究成果。
车伟艳,讲师,博士,从事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研究。
G642
A
1009-1734(2016)12-00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