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意识优化培育的策略

2016-03-16钟惊雷张国平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师范师范生

钟惊雷, 张国平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意识优化培育的策略

钟惊雷, 张国平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高师院校是目前我国培养师资的核心力量。伴随我国新一轮的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转型的进程,增强高师院校学生的教师意识已成为培养卓越教师和提高教师素质的前提。本文从师范生视角审视当前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意识”的培养,并就师范生教师意识的培养现状及其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师范生;教师意识;现状;策略

一、“教师意识”及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目前,随着国际教育改革的日趋深入,教师专业化发展日趋成为关注的焦点和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强调要关注、倾听教师的声音。教师不再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旁观者,与之相反,他们应该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1]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要重视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更要关注其主观、内隐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意识的觉醒已被视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什么是教师意识?我国学者姜勇认为所谓教师意识是教师对其在教育决策、开发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观点与态度,对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对于教育教学在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对于如何有效教学、学生如何有效学习等方面的综合观念与意识。[2]因此我们认为教师意识应该包括教师道德意识、知识建构意识、教学实践意识、教育科研意识、自主发展意识等五个方面。

二、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意识”培养的失落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对于推动我国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承载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纷纷以综合化发展为目标,开始了由独立“纯体”师范教育向开放式、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转型。但在转型的过程中,高师院校的“师范性”却逐渐削弱了,有学者曾提出我国的师范教育面临着“三忧”,即师范生生源的“质量之忧”、师范生就业的“转行之忧”和“观念之忧”。可见,师范生专业培养不充分、师范性淡化的问题成了教师教育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师范性,是我国高师院校区别于一般综合型大学的一个显著标签;师范生的教师意识是师范生区别于一般综合型大学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在高等师范院校都强调向综合化发展并改革教师教育模式的同时,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也进入了历史新阶段——教师专业化。由此,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及其所应具备的教师意识等问题显得越发重要。

众多学者认为强化师范生的教师意识能使师范生更加明确教师的地位、作用以及未来教师职业所需承担的重要责任,使其更加明确自身未来教师角色,内在激发其对教师职业的归属与认同,增强对教师事业的热爱,树立为教师事业奉献的职业理想,使其在教职职前阶段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充分的职业和心理准备,为其将来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意识”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本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师范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以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两种方式进行。问卷主要调查了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师范生的专业现状自评、教师意识五个具体维度(包括师德、知识结构、教学实践、科研和自主发展意识)的现状及其培养情况。选取了7个二级学院的12个师范专业360名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以湖州师范学院相关教师、管理者以及部分师范生为对象,访谈调查16人。

问卷与访谈调查的结果显示,师范生的教师意识较强,对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有较高的认可度,并且从教意愿普遍较强;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师范生的教师专业性程度及教师意识,随年级上升呈现阶梯式增长,但在很多方面仍存在问题:

首先,师范生教师意识的观念相对落后,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主要是师范生对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关于教师意识的新思维与新趋势认识不足;

第二,师范生缺少教师意识发展的同理情境,对多数师范生而言缺少教育实践、缺少教师角色的真实体验,许多师范院校在培养目标上更关注其培养的学术性而忽略师范性;

第三,师范生专业意识发展中的文化失落,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不考虑社会环境与中国文化复兴需求,师范生普遍缺乏文化内涵;

第四,师范生教师意识发展的内部结构不平衡,由于师范生对教师意识缺乏明晰、正确的认识,因此在其个人发展中不能全面发展自我;

第五,师范生教师意识发展的缺少有效指导,主要缺乏相关师资或个人发展规划指导等。

四、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意识”优化培育的策略

针对高师院校学生教师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培育。

(一)提升师范生之教师道德意识,构建学生师范性精神内涵

古往今来,教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准则,以高尚的职业道德而著称。师范生的教师道德意识即师德意识,是师德的深层结构,是促使教师不断陶冶情操,增强教育艺术修养,强化专业理论学习的精神力量。[3]作为准教师,师范生应能掌握教师职业的道德伦理,自觉遵守教师职业的师德规范。加强师范生的教师道德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意识培养的核心环节。

1.学生自主开发“师德养成与发展项目”

任何提升师范生教师道德意识的途径,唯有通过学生主体的道德体认才得以产生成效。由此,提高师范生自我道德教育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即师范生个人主动地提出道德修养目标,并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自身道德品质的能力非常关键。

高师院校学生应自主开发“师德养成与发展”项目,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行为四方面加强教师道德意识培养。师范生应通过理论学习,加强对师生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领悟;通过案例分析,加深教师道德情感体验,培养自我调节能力;通过指向一定教师道德目的的意志训练,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通过再现教师道德的榜样行为,促使良好教师道德行为的内化。

2.学校重视“师范性”校园文化建设

高师院校的校园文化体现其在校生的校园生活存在状态。良好的“师范性”校园文化,对师范生教师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校培养优秀教师人才的必要环节,是直接影响师范生成才的重要环境因素。

高师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树立“大师范观”,总体氛围以“师范性”为主,再以时代性和综合性补充之。在师范性的物质文化方面,应注重校园环境及教学设施布置的内在理念,即体现教师道德魅力;在师范性的精神文化方面,应关注教师道德的价值体系及思维方式,传播师德师风;在师范性的制度文化方面,应强调教师道德规范及校纪校风,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二)提升师范生之知识建构意识,建构师范性专业知识体系

合格的教师不仅应具有专业精神,还应具备丰富的教育学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新课标指出:“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是一种生命状态。”师范生的知识结构意识,即主动构建专业知识框架,形成教师知识体系的意识。

1.学生建立“教师学习档案袋”

随着知识革命的快速推进,知识总量以几何级数激增。倘若仅仅依赖于课本知识进行教学实践,就犹如水桶原理,将受制于自身的短板而无法发展;倘若仅仅依赖于四年教师教育的知识储备支撑教师生涯,就犹如枯井打水,将碍于教师专业终身发展的需求。

高师院校学生应建立各自独有的“教师学习档案袋”,养成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扩充知识容量,建立起教师特有的知识体系。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师范生的求知欲较强,但学习目的性模糊,知识建构意识不强。师范生建立学习档案袋的前提在于师范生自发了解教师文化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及精神,从而激发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建立学习档案袋的目的在于系统整理教师专业知识,再现真实的求知过程。

2.学校倡导“渗透式的知识教学”

师范生知识建构意识的养成还有赖于学校教师的科学引导。渗透式的知识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建构的三种途径是活动性学习,观察性学习与符号性学习。

在活动性学习方面,学校应实施创新的教育实践性课堂,使其与教育类理论课堂点对点的融合,培养师范生的知识活用能力。如教育研究方法学科的教学,可将整个教学比作学生自定研究项目的开发过程,并在学期末进行教育研究方法交流大会。

在观察性学习方面,任课教师应明确理解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积极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从而利于学生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认同,利于对实践性知识的内化。如班主任课程的教学,任课教师应由其重视自身行为举止对学生的专业催化作用。

在符号性学习方面,任课教师应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改变以往单纯强调知识数量和深度的教学方式,可通过跳跃式教学、聚焦教学和专题研修等个性化的授课方式高效传授教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建构的主动性。

(三)提升师范生之教学实践意识,寻求师范性实践发展之路

当前,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出现了“教师发展学校”的新趋势,提倡创建临床教学模式,即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密切的伙伴合作关系,共求教师发展。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意识,即学生自发运用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实践的意识。师范生唯有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探索而逐渐形成和发展教师意识,才能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促使自身专业成长。

1.学生组建师范专业发展共同体

高师院校学生应深化教师意识、团结协作,形成师范专业发展共同体,为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师范专业发展共同体,即高师院校学生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追求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所建立的教学发展群体,区别于一群师范生的简单集合。倘若只是将师范专业的学生硬性联系、缺乏融合,那么共同体就会流于形式。

2.学校创建多元教学实践平台

高师院校应增强学校、学生、社会三者间的互动,创建流动性的教学实践平台。洪松舟等人认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高师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必须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重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实践课程。[4]目前湖州师范学院已制定了教师教育教育实践性课程设置方案,开设以教育观察与体验为主的教育见习、以教育参与与感悟为主的教育研习、以教育实习与反思为主的教育实习、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四位一体的教育实践性课程。

流动性的教学实践平台的创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在学校与学生方面,高师院校应注重师范生内在教学实践意识的形成,创设师生协作的公选课,使学生乐于教学实践、忠于教师职业;在学校与社会方面,高师院校应积极学习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与当地中小学教育进行联姻,实现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教学双赢;在学生与社会方面,高师院校可在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共享学生资源,显示教育的社会价值。

(四)提升师范生之教育科研意识,激发师范生创新研究能力

教师职业的复杂性、教师角色的多元化均要求教师能不断反思与研究,并创生教学。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即学生自觉对周围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运用科研理论方法进行研究的专业态度。唯有通过教育科研活动,师范生才能更深刻领略教育的内在蕴意,才能真正体味教育教学中的趣味与价值,进而发展为研究型教师。

1.学生探究教育科研思维模式

教育科研意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升教师教育学术性的必由之路。师范生的科研思维模式化的关键在于广泛性地交流观点思想,以形成师范生特有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套思维模式。

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平日的言谈举止中,更体现在处事的思维模式上。在洞察力方面,师范生应以教师视角观察身边琐事,加强与教师职业的关联度;在分析力方面,师范生应从教育理论的现实存在性出发,寻找实践对称点;在执行力方面,师范生应尊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在教育科研中验证和发展教育理论。此外,学习习惯对学生科研反思能力的形成起很大影响,如随身携带笔记本以便即时记录所思所感,捕获瞬间思维闪光点。

2.学校发展师生科研一体化

“名师出高徒”是路人皆知的真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互通的。师生科研一体化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二是教师科研带动学生子课题的研究。这不仅有益于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层次的提高,更有益于营造“尊师爱生”、师生共进的学习型校园。

高师院校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开展应突破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形式,提倡以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为重心的探究性学习,为师范生构建了一种开放深入的研究环境;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应与学生科研紧密联系,教师的学术交流、著作论文等应谋求与学生科研论文、毕业论文产生交集,提升学术氛围。

(五)提升师范生之自主发展意识,优化教师之职业生涯规划

岳刚德指出,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5]师范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即师范生个体在对教师主体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对自身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师范生的自主发展应着眼于整个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其本质特征在于自主发展意识的主体性,其目的在于追求教师职业发展的最优化。

1.学生明确自我发展目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倘若没有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自主发展意识,就难以赢在职场。师范生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意识的灵魂,是教师职业生命力的源泉,是教师主体意识形成的有效引力。

师范生自我发展目标确立是学生不断自我否定、螺旋上升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自我认知与自我超越两方面。师范生的自我认知应通过定期的他评与自评,敏锐地觉察自身的弱点与缺陷,明确专业发展现状;师范生的自我超越,应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以目标为导向积极地进行自我完善,最终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2.学校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师范生的职业发展是指师范生在教师职业精神的引导下,在教育教学与教育实践中展开的,不断提升职业素养、走向职业成熟的过程。[6]科学、个性化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师范生自主发展意识的本质体现,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自我期望值,有助于学生实现高尚的职业理想。

高师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应从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教师观教育三方面加以把握。在人生观方面,高师院校应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教师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挫折,明确教师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结果;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学校应以教育的社会价值为指向,摆正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教师观方面,学校应关注学生教师生涯的终身发展。高师院校应长期收集信息反馈、扩大校友网建设并形成师范专业资源库,促进教师教育的终身发展。

[1]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6).

[2]史宁中,柳海民.教师职业专业化:21世纪高师教育持续发展的生命力[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9).

[3]王丽华.教师意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贾晋锋.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5]佟斯琴.浅谈高等师范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不充分的问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2).

[6]姜勇.关于教师专业意识的研究——从角色隐喻看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J].教师教育研究,2006(9).

[7]刘光余.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意识[J].当代教育科学,2003(16).

[8]邵焕荣.高师学生师德意识差异性特征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8).

[9]洪松舟,卢正芝.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失效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10]岳刚德.教师职业意识和专业意识之比较[J].全球教育展望,2009(12).

[11]赵彬.促使师范生职业发展是培养优秀教师的核心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12]洪明.欧洲教师教育改革的现状与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6).

Study On The Strategies of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Awareness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ZHONG Jing-lei,Zhang Guo-ping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Normal Universities is at the core of training teachers. With the new round of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and teacher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enhanc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teachers training at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 prerequisite for excellent teacher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ormal students in Normal University.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awareness and its strategies have been discussed.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eachers’ awareness; situation; strategy

2016-05-23

钟惊雷,副教授,从事师范教育研究。

G650

A

1009-1734(2016)12-0013-05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师范师范生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以大四公费师范生为例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