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州窑的历史演变及独特价值考辨

2016-03-16胡平法

台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临海市越窑窑址

胡平法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台州 318020)

台州窑的历史演变及独特价值考辨

胡平法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台州 318020)

台州窑源于(三千年前)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章安境内回浦河上游在东汉到南北朝时曾经是台州窑核心区域。台州窑生产的器物在品种、造型、装饰和胎釉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六朝青瓷”中有一席之地。以许墅窑为代表的台州青瓷在北宋到达顶峰。台州窑的起源时间不比越窑晚,从陶器转为青瓷烧制的时间也不比越窑晚,而且六朝时期在釉色和装饰方面已与越窑明显不同,逐渐形成有别于越窑的自身特色。在我国青瓷史上,台州窑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相对独立的窑系。

台州窑;窑址;青瓷

在青瓷窑系中,越窑的知名度最高,历史地位突出。浙江东南沿海的台州地区,以往发现窑址很少,给人感觉台州是三面包围的无瓷区,经近年来文物普查,在台州的六个县市区相继发现东汉至宋代年间的窑址群,可见台州烧瓷历史悠久[1]。在黄岩、温岭、仙居等地出土一批陶瓷器与浙江省内越窑、瓯窑和婺州窑有差别,台州出土的陶瓷器具在造型、装饰和胎釉等方面风格独特,在汉、六朝到北宋,台州地区存在着有别于越窑的瓷窑体系。台州窑系观点的提出受到我国陶瓷界的重视。但在国内至今还没有人对台州窑进行过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更没有一本有关台州窑的专著,甚至连一本有关台州窑的实物图册也没有,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台州窑的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台州窑的起、兴、盛、衰,在越窑系统视野下给出一个合适的定位。

一、台州窑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

台州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台州烧制陶瓷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2014年发现临海市小芝镇峙山头遗址出土的黑夹沙红衣陶,据浙江省考古所初步考证为新石器早期陶器,比仙居县下汤遗址出土的器物还要早,但出土的陶器不能代表当时在那里已经形成陶瓷烧造业。从至今发现的70多处台州古窑址和古窑址群看,台州烧造青瓷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烧制历史一直延续到元代。其中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台州三门县的亭旁镇上坟墩,路桥区灵山,临海市的上山冯、峙山头,玉环县的三合潭等遗址,出土大量夹沙红衣陶及印纹陶和釉陶。商周时期,三门县的满山岛、玉环县的前塘洋和丫髻岩、仙居县的水底门、临海市的上山冯、路桥区的小人尖、温岭市的沈岙都出现了原始青瓷。春秋战国时期,台州黄岩的三童岙、椒江的太和山北麓有生产印纹和原始青瓷的窑址。台州地区具备适合烧瓷的土质,而且森林资源丰富,水运交通便利,这一切为台州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越窑的起源时间相比,台州窑的起源时间并不晚,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窑系。

二、章安境内回浦河上游是东汉到南北朝时期台州窑核心区域

从今台州市章安境内出土的陶瓷看,章安陶瓷烧造业起于商周时期,东汉后期渐趋成熟。章安陶瓷烧造业主要集中在章安境内回浦河岸,这与当时台州的政治、经济中心在章安有关。东汉后期,社会动荡,许多中原民族迁移江南,当时章安人口聚居密集,南朝的《临海记》、北宋的《太平御览》均有关于章安古城风貌的描述。从章安出土的“兖州济阳郡济阳县都乡观化里朱伟妻”墓砖可以发现,有人就是从兖州等地迁移到章安定居的。他们的到来给章安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以及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这为后来台州区域的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并形成地方特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从具体的几个窑址看,它们都依山临水,周边树林茂密,水源充足,磁土原料好,取柴、用水、运输方便。当时的交通以河运为主,因此陶瓷烧造业在那里开始兴起,可以说,当年章安青瓷窑群林立,窑烟滚滚。至今章安回浦河上游的临海市杜桥镇溪口的铁场、岙里坑、鲶鱼坑口一带,经考古发现的窑址有6处之多,遗址在1989年12月12日被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晋章安窑鸡首壶

东晋章安窑点彩碗

东汉时期,章安陶瓷无论是在胎坯原料的筛选方面,还是在釉料配方、烧制工艺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完全脱离了原始青瓷的胎胚,进入了“瓷境界”[2]。

越窑青瓷是在东汉时期烧出来的,如果说越窑青瓷是我国青瓷的鼻祖,那么,东汉以降,台州窑烧制的窑器日益发达,与浙东其他陶瓷产地如会稽、四明等地更加接近。章安一带出土的青瓷碗、堆塑罐等带有浓重的佛教气息,其青瓷莲纹饰刻画技艺的应用、佛教人物的描绘值得关注。可见,台州窑从陶器转为青瓷烧制的时间并不比越窑的晚,而且台州窑在章安范围烧制青瓷的工艺水平和器物的内容文化气息浓郁。从今天可以见到的普通汉罐来看,工艺水平也不比越窑的低。

三、台州窑在“六朝青瓷”中有一席之地

三国两晋时期是台州窑走向繁荣的开始。在回浦河上游以及灵江两岸发现的窑址,加上在台州其它地方发现的窑址一共有14处之多,尤以临海市涌泉西岙窑、溪口窑址群为最。分别位于今临海市涌泉镇和杜桥镇辖区内,其中杜桥镇的有岙里坑、鲶鱼坑口、安王山、官田山和开井村等窑址,官田山和开井村窑址因为破坏严重,没有明显的堆积层。

溪口窑址群、涌泉窑址起始东汉,经过三国、两晋到南朝,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可以说经久不衰。溪口窑址群的各个窑址堆积层都丰厚,一般在1至2米,最厚处达3米。

岙里坑窑瓷片

溪口窑址群的岙里坑窑址是1989年12月12日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铁场村后门山的山坑北面距山脚200米的山坡上。北距溪口村2.5公里,南离今椒江区章安镇也只有7公里。窑址约1000平方米,已经被辟为梯地,种满了杨梅和柏树,溪坑水从窑址旁边流过,汇入回浦河。岙里坑窑起于东汉,窑址出土的产品以烧制陶质器物为主,兼烧少量瓷器,该窑出土的三足支座底部模印有“宫”、“金”铭文,其工艺特点鲜明:一是采用的是轮制的方法;二是器物胎骨坚细;三是内外均施一层灰色陶衣,也有赭黄色的,岙里坑窑东汉末期的瓷上应用了多色的化妆土;四是使用莲瓣纹早。台州窑基本上是弦纹的纹饰。弦纹和凹弦纹是台州窑的主要纹饰,但是,台州窑在东汉末期已经使用莲瓣纹。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东汉九朵莲瓣陶质碗,就是在这个窑址中发现。这件器物内底饰一个圆圈,周围饰划九朵莲瓣,这是陶质品成熟的标志。

临海市鲶鱼坑口窑址,始于东汉,遗物堆积面积约1500平方米。此窑烧造延续时间较长,也是1989年12月12日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鲶鱼坑口窑址位于马岙村,回浦河与窑址的直线距离仅65米,堆积层比较厚,釉色以淡青、青中带微黄色为主。它的工艺特点:一是器型美观大方;二是施满釉,釉层薄;三是纹饰多样。

越窑铭文在唐代出现得比较多,有纪年、有姓氏、有数字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鲶鱼坑口窑址发现有在口沿、颈腹间用褐彩装饰的器物,更加难得的是在三国两晋时期的临海市开井窑址中,发现一块青瓷残片上有用褐彩书写的“日作”二字。

安王山窑的年代比鲶鱼坑口窑略晚一些,是西晋至东晋时期的。它位于溪口办事处的铁场村村北的安王山山脚,南与岙里坑窑址相距0.5公里,北与鲶鱼坑口窑址相距0.5公里。窑址西向,上面种满桔树,窑址前是一条小水沟,与回浦河直线相距只有70米。风格与鲶鱼坑口窑相近,但种类较少。

台州窑施青釉,以淡青和青中微黄、带黄为主,也有施乳浊釉、黑褐色釉的。从窑器中可以发现当时的两种施釉方法:浸釉、刷釉。西晋时期安王山窑址、鲶鱼坑口窑址出土的窑器通体施淡青釉,釉色晶莹带有玻璃质感,似冰如玉,这在同一时期同类型窑址中并不多见。

溪口窑址群生产的50余个品种,它的器物工艺特点:一是胎质厚实,坚致,素雅古朴,美观大方;二是满釉,釉色淡青如洗或青中泛黄,或呈青灰色,滋润光泽,部分器物上有褐色点彩;三是有席纹、凹弦纹、斜格纹、叶脉纹等纹饰;四是轮制成型,模印、雕、堆、刻、镂、捏等技法;五是窑具可分间隔具和垫具,间隔具大小不一,有三足饼状、蹄形锯齿口盂形等。蹄形间隔具的上端有环形托面,略凹,下端成锯齿形,支点少。垫具中间是空的,分筒形束腰和盂形。

在东晋至南朝期间生产陶瓷的临海市涌泉镇西岙窑址,比安王山的又略晚一些。西岙窑址位于涌泉镇西岙村吃酒坦,也就是村南约300米的方岸山麓。约100平方米的窑址已被村民开辟为枇杷园或橘园,窑址前为西岙坑,坑水自北向南流入灵江。东侧十多米处曾经是一口水塘,今堙塞。窑址的西北相距涌泉镇3.5公里,距离今椒江区章安镇也只有14.5公里。据当地村民说,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曾经发现过许多完整器物。西岙窑址的工艺特点:一是大量器物在器型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假圈足;二是胎质大多比较坚致;三是釉色青中泛黄,多饰褐色点彩;四是纹饰辨别性高,如凹弦纹、斜格纹、造瓣纹、莲瓣纹。

东晋至南朝时期,在章安陶瓷烧造技术中普遍使用莲瓣纹装饰,这是很重要的一项技术创新。筒形垫具和盂形间隔具等窑具的出现还说明台州窑在烧制的辅助工具上有了革新。

窑系形成于宋代,是指以一个名窑代表该瓷系瓷器的一般特征,各窑口生产相同或者相近品种的瓷器,每个窑口都有胎釉特征、装饰方法、烧制工序的不同,与其他窑系有明显差异。越窑以慈溪上林湖窑为代表,下图分8个方面,重点是釉色和装饰两个方面与东晋、南朝时期的台州窑比较。

名称 窑群 品 种 圈足 胎质台州窑 5处 50余个品种。釉色 装饰釉色青中泛黄,多饰褐色点彩。纹饰辨别性高,如凹弦纹、斜格纹、造瓣纹、莲瓣纹。假圈足胎质大多比较坚致。烧制工序 烧制方法轮制成型,模印、雕、堆、刻、镂、捏等技法。分间隔具和垫具烧制。慈溪上林湖窑东晋、南朝9处晋代以生产碗、盘、钵、壶、砚为主,烧制了堆塑罐、鸡首壶、唾盂、蛙尊等。南朝时以碗、盏托、罐、壶为主,碗分大中小多种,也有钵、砚和鸡首壶等。南朝青釉,釉层均匀柔和,胎釉结合紧密。褐色点彩,点彩小而排列紧密[6]。常见的纹饰有弦纹、斜方格纹。南朝碗多数外壁划莲瓣纹。流行重线莲瓣纹[6]。南朝胎呈灰白色。南朝时期把瓷胎放在匣钵内焙烧[6]。

这一时期的台州窑器物的种类、风格与周边的越窑比较,从器物种类看,它不比越窑主产地慈溪上林湖生产的器物种类少,而且从工艺上看,上林湖生产的器物与台州窑的一样都有斜格纹的纹饰和点彩,但是台州窑有不少的创新点,在釉色和装饰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已经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窑系。三国、两晋到六朝的台州青瓷业,从数量、质量而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台州窑在“六朝青瓷”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2]。只是上林湖生产越窑器物的延续时间比临海市溪口窑址群的时间更长,并且到唐、五代出现了官窑,开辟了面向海外的“陶瓷之路”,而台州窑的中心已经开始转移,在章安一带的台州窑逐渐衰落。

四、晚唐五代是台州青瓷烧制的兴盛时代

在南朝到初唐之间,台州窑的中心已经由章安的回浦河域转到灵江两岸,距离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临海县治很近,而且陆路、水路交通都方便,原材料、人工也充足。更重要的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许多人南迁到临海,带来了北方窑口的制造技术,促进了台州窑烧瓷工艺的发展。

南朝时期,台州窑址主要分布在灵江沿岸,今在临海市发现南北朝窑址7处,其中最著名的是临海市五孔岙窑址,烧瓷始于南朝而盛于唐。在温岭市三市镇下园山有中晚唐的窑址,一共8处,分布在塘下、岭口、岭脚等处。在唐末五代到北宋之间,还有临海市的许墅窑。

位于临海市扫帚山麓岙里水库大坝北端五孔岙村东的五孔岙窑址,于1958年2月,当地社员在修水库时被发现。同年3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了清理发掘。

从所能够采集到的标本来看,五孔岙窑址所烧瓷器以碗为大宗,其它还有壶、盘、罐、钵、瓶、洗、砚等,堆积层很厚,面积约2000平方米。它的工艺特点:前期的碗形制粗大,素面且胎质较为厚重;中期碗成喇叭口、低圈足,外壁釉色呈现青黄色,通常施半釉,且光泽差;后期釉层厚,釉色黄且有光泽。从不同时期的工艺特点可以看出,五孔岙窑的烧制技术是不断在改进的。

窑具有齿口蹄形、匣钵、支丁等多种,也有筒形支垫等。使用匣钵,五孔岙窑不比越窑上林湖使用的时间迟,甚至更早。

梅浦窑依山而建,分布范围广,龙窑长条形。由于至今未进行发掘,其详细结构待考,器物的色泽、工艺如何还不能下最终的结论。考察堆积层可知,其构筑过程跨越唐至元各朝代。

王安山窑起始于唐代早期,到唐代晚期仍有烧制。碗类作为日常用品,在其它窑口最常见,但是,在这个窑口出土的器物大宗的是盘口壶,还有罐、瓶、钵,以及作为净手或者浇花用的水注等,却没有见到碗类,实属少见。它的工艺特点:一是器物的胎骨坚硬,形制精巧;二是釉层较厚,釉质粗糙,釉色多呈灰色,有流釉,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不仅有青中泛黄的、微带褐色的,还有少量青褐橙三彩釉的,釉汁细腻,凝脂莹润,光亮照人[4];三是有凹底匣钵、筒形钵、啦叭形钵和垫环等多种窑具。晚唐五代是台州青瓷烧制的兴盛时代[2]。

五、台州青瓷在北宋达到顶峰

据统计,在台州各地发现晚唐至两宋的窑址一共有40余处,其中在临海市的许墅村口东面山咀头的南麓、松树坦,梅浦村后门山、凤凰山、瓦窑头、里岙、岭下、马尾坑和西泽里,大田街道的枪坦山,括苍镇的瓦窑山、回龙山,汛桥镇的利庄、东施岙、宋岙坦头;黄岩区沙埠镇的竺家岭、凤凰山西麓的窑坦、仙姑岭脚,院桥镇秀岭办事处的麻车、金山和黄泥田,高桥街道办事处的岙口,头陀镇的上路,平田乡的庄前瓦窑湾;温岭市大溪镇唐岭村的南窑山和老屋山、桥里村的后山头、高田村的西坡、照洋村的向东岸;天台县平桥镇前庞村的缸窑湾、上曹村的凉帽山,雷峰乡崔岙办事处的黄家塘,坦头镇的瓶窑村屋后山;三门县亭旁镇的上鲍;仙居县横溪镇的后墩头村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临海市的许墅窑址和黄岩区的沙埠窑址群。

许墅窑位于临海市古城街道许墅村,年代跨越唐未至北宋中晚期。外约350米处即灵江,与梅浦窑址隔江相望。1956年,临海箱版纸厂建厂测量时发现,同年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朱伯谦先生主持进行了发掘清理。它的器物以碗、盘、杯、罐、壶、莲花盂、粉盒、灯盏和熏炉等为主,种类多样。窑具分装烧类和垫烧类两种,前者有凹底、钵形等匣钵,后者有圈、饼、柱等多种,制作精致,较为罕见。并出土了少量高品质的黑瓷器,通体呈酱黑色、造型规整、釉色润泽。

许墅窑的工艺特点可以概括为几点:一是胎体轻薄,制作规整,特别是盘杯,造型精细雅致。二是装饰技法以刻花最为多见,有刻、划、刻划并用、镂孔等多种技法,技巧娴熟、细腻。三是纹饰的题材丰富,有花草、飞鸟等,在碗、盘的内壁多有纹饰,或者把花鸟以刻划结合的手法装饰在盘内,更具写实意味。四是釉色碧绿,匀净、清亮,以香薰为代表,与慈溪上林湖同时期的器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许墅窑瓷片

“南青北白”不仅是指上林湖的越窑器,也可以说是许墅窑的台州窑器。这是台州窑的一次质的飞跃,台州青瓷在“北宋步入顶峰,其后逐渐走向衰微”[2]。

许墅窑青瓷是台州窑巅峰时期作品的代表,出土器皿体现出高超的制瓷技艺及先进的烧造技术。许多研究青瓷的人看到台州窑与越窑的明显区别,但由于越窑影响太大,均把台州窑纳入越窑系,认为是地域性风格特征较为明显的一处越窑系窑址[5]。早在1995年1月,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根据许墅窑有镂空、刻花工艺的香薰、盒子等器物,以及一些标本,这些瓷器釉色青绿,胎质像玉一样细密,耿宝昌认为许墅窑可能是陕西法门寺出土“秘色瓷”的故乡之一[6],但是,多年来,这个论点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如果说许墅窑以镂孔装饰著名,那么黄岩沙埠窑群以刻划花繁缛闻名于世。沙埠窑群烧制生活用瓷、工艺瓷和外销瓷,有20多类50余品种,是当时我国青瓷的主产区之一。花纹图案有云龙、花鸟和花卉三大类。釉色青如玉,滋润光泽,有翠青、叶青泛黄、淡青和酱褐釉等,增加了许多新色调,这是台州窑制瓷工艺方面的一个突破。器物造型端庄古朴,胎骨致密坚硬,淘炬细腻[4]。敲击瓷片,其声如磬。制作技法多样,有轮制、手制、模制、透雕和塑瓷。烧制方法以套置叠烧为主。

沙埠窑碗

最后还得论及梅浦窑。梅浦窑址的后门山窑产品种类有碗、盘、杯、罐、壶、盒、炉、盏等物,所有器物多胎骨坚细,多施青色薄釉,亦有少量施黑釉。器物采用轮制方法制成,内壁布满刻花。其中碗可分6式,盘、杯、罐各有3式,壶可分4式。

梅浦凤凰山窑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种类丰富多样,出土的器物丰富,如钵、盘、注子、壶、杯、盒、盏、碗、罐、托等;二是釉色清亮、做工精细、胎体轻薄;三是通常以划花作为器具装饰技法,有刻、划、镂孔等技法,刻划技巧娴熟、细腻;四是纹饰有花草、蝴蝶、飞鸟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当时窑工们高超的制瓷技艺和烧造技术。粉盒中的精品“超越慈溪上林湖吴越官窑秘色瓷粉盒”[4],遗憾的是,胎釉、纹饰、技法堪称上乘的“台州窑”代表器物,却很难在历史文献上找到记载,如今也很难在民间找到一件完好的器物。2004年,因为建设高速公路,凤凰山窑址已经被毁,可见,今日保护、研究现存的其它台州古窑址显得更加迫切。

台州窑从商周开始烧制,到元代渐趋衰落,历史漫长。台州窑址的演变,从选窑址来看,古窑址多位于枕山近水区域,以运输、水源便捷性为依据,原料、燃料等获取亦便捷。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结合至今已经发现的台州窑址分布范围看,它的盛衰是与政治经济中心的盛衰紧密相连的。随着台州政治经济中心的内移,台州窑址逐渐从沿海到内地,从回浦河到灵江,从灵江下游向灵江上游发展、演变。可惜由于台州窑发现得晚,宣传得少,没有人对散布在台州各地的窑址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和论证,而且北方已经有五大名窑,在浙江省早有越窑之名,人们最多也就把它归入越窑系而不会说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窑系。

作为我国早期青瓷发源地之一的台州窑有着自己的辉煌篇章,它在“六朝青瓷”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北宋步入顶峰。台州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窑系,应当给予这样一个重新的定位,台州窑的精致需要让它尽早散发出光彩。

[1]朱伯谦.浙江古代瓷器的研究[J]//揽翠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金祖明.台州窑新论[J].东南文化,1990(6):152-156.

[3]方煜东.中国·上林湖青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4]金祖明.台州窑系(手稿)[Z].[2015-2-15]//http://www.docin. com/p-422687180.html.

[5]汤苏婴.临海许市窑产品及相关问题[J].[2015-8-17]//http:// tieba.baidu.com/p/2961405544.

[6]汪庆正.越窑、秘色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Study on Exclusive Value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aizhou Kiln

Hu Pingfa

(Ta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zhou,Zhejiang 318020)

Taizhou kiln was rooted from the original celadon in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the core production area of which was located in upstream of Huipu River in Zhangan.It is stylish on type,moulding,decoration and glaze,which gained a place among celadon of six dynasties.Xushu kil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aizhou kiln had reached the peak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Compared with Yue kiln,when the origin or development of Taizhou kiln is not later,it had forme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iating from Yue kiln on glaze and decoration.In Chinese celadon history,Taizhou kiln i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kiln department with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artistic value.

Taizhou kiln;kiln site;celadon ware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6.05.011

2016-10-08

胡平法(1966- ),男,浙江临海人,讲师,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高古瓷、地域文化。

猜你喜欢

临海市越窑窑址
临海市白水洋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临海市古城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越窑青釉直颈瓶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青瓷出越窑
临海市中小学教师作品选登
唐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
辽阳冮官屯窑址的调查与发掘
临海市2015年柑橘疫霉病大发生调查及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