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信天游”唱响城乡统筹
2016-03-16刘洪清
■文・图/本刊记者 刘洪清
志丹:“信天游”唱响城乡统筹
■文・图/本刊记者 刘洪清
时光倒回80年,有一个当惊世界殊的历史回响——1936年7月9日,中国共产党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公开声明:“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定都志丹县城。”其后,中央机关迁往延安,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在这里宣告胜利结束,中国革命也由此出现了历史性的大转折。“红都”志丹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红色江山”的奠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保安革命旧址、刘志丹烈士陵园、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在革命遗址众多的“红都”——陕西志丹县城,红色记忆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始终相伴。
“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这是30多年前志丹县贫穷的写照。
如今,低矮的窑洞群已变迁为现代化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河道上的水景观在夜幕下流光溢彩……无不彰显出新志丹 的繁华与活力。
“养老有钱拿,看病有钱花,我们农村和城里一样好!”这是30多年之后志丹农民的生活新貌。
是什么神奇的魔法使一个区域面积3781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5万的山区小县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保障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作为一名从事社会保障新闻的调查记者,我踏上了“红都”志丹的寻访之路,试图以社会保障的视角解构这个黄土高坡上的小县城城乡统筹历经的变迁。
“红都”志丹见证社保城乡统筹
在旅途中,我打开了一份志丹城乡一体化“说明书”——《延安市志丹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这份规划蓝图描绘了这样一个愿景:“全面提升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融合,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之间的差距。”我在脑海中锁定了此次调研的几个关键词:“提升水平”“覆盖城乡”“制度融合”“缩小差距”。
志丹人社部门正是将城乡一体化“说明书”演变为“民生答卷”的实践者。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牌、银牌,不如老百姓的奖牌。这份“民生答卷”老百姓满意吗?
“民生至上”的志丹范本
“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歌声传颂的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缔造者刘志丹,1936年他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在他短暂的生命里,创建了西北红军,建立起覆盖20多个县的红色政权。1936年6月,为纪念刘志丹,党中央将保安县改为志丹县,赋予这块英雄的土地永恒的纪念。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30年前的志丹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30年后,油气资源的发掘使这块贫瘠的土地迸发出了神奇的力量,奏响了改写昔日贫困历史、推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华美乐章。改革开放后,志丹不仅摘掉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而且把一个西部贫困县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生态大县、文化名县、经济强县。如今,这里正以统筹城乡、优化结构、转型发展、富民强县为战略,如火如荼地推进统筹城乡和转型发展两大核心任务,着力解决县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穷的根本性转变问题,努力建设富裕志丹。
县富了,不能让民穷。真正的穷根在农村,让农民致富有门路,生老病死有保障,一场城乡统筹之战在志丹开始打响。2016年11月18日清晨,杏河镇的街头早市非常热闹,商品的叫卖声、“信天游”的陕北小调在广播里此起彼伏,赶集的人们络绎不绝,商品也是琳琅满目,有鞋帽衣服、鸡鸭猪仔、蔬菜水果……穿过乡土气息浓厚的早市,我带着久未体验新农村的一股新鲜劲儿和好奇心走进了杏子川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理事长李启军以前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在志丹县2007年开始全面推进高标准、规模化苹果种植,打造优质山地苹果基地县的“苹果北扩战略”下,有着敏锐头脑的李启军闻声而动,注册成立了杏子川果业合作社。从2014年起,志丹县开始实施万人技能培训工程,每年开展果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全力转变农民的传统农耕思想,迈上了果业致富之路。
目前在李启军麾下的社员越来越多,果树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果品销路越来越广,发展形势越来越好!杏河镇政府镇长曹殿东介绍说,以前种农作物亩产收入只有200元,现在种果树亩产收入5000元,后年成效就更好,预计亩产收入能达到1万元到1.5万元。
从“谋生存”到“谋发展”,从“求温饱”到“求社保”,在城乡农民的生活迅速稳步提高的基础上,社保也成为农民的心之所向。近年来,志丹县新增财力的80%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相继突破3万元和1万元大关,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年均分别增长13.92%、15.43%,收入差距逐年缩小,城镇化率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残疾人生活补贴实现全覆盖,全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养老不发愁,看病不犯难
在东北“炕上唠唠嗑”,扯扯“二人转”是家常事儿。在西北家家户户也有大炕,闲时在炕头哼两曲“信天游”更是家常便饭。在杏河镇边咀行政村李咀村小组,一排排白墙青瓦、窑门花窗的村民新居映入眼帘。院落里堆放着玉米棒子,窗台上码放着南瓜、萝卜等时蔬,村民新居的入户门依然保留了窑洞门的陕北风格,撩开两边绣着十二生肖、中间绣着“幸福人家”字样的布帘,进入屋内吸引眼球的是一张大炕,炕边的墙上挂着一幅“幸福万年长”的陕北刺绣。77岁的主人张保元身边摆着一副拐杖,乐呵呵的脸上挤出了不少被岁月刻画的皱纹,他已经截肢10年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志丹曾经发动了一场改写历史、战天斗地、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大规模群众会战。男女老少不畏天寒地冻齐参战,镢掏锨铲人拉车,白战太阳夜战星,没有月亮点马灯,沟渠打坝造梯田,削平山顶造平原,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张保元曾经是这场大会战的一名战将。“那场大会战,遭遇塌方,腿打坏了,没钱治,拖到10年前腿就锯掉了。”张保元仍是满脸笑容,似乎在说着别人的故事。他似乎骨子里就藏着快乐的天性,从头至尾,屋子里都飘着爽朗的笑声。
张保元每个月享受养老金125元,高龄补贴50元,还有残疾人生活补贴60元。曹殿东介绍,过了80岁的老人,高龄补贴涨到100元,他快向100元的梯队进军了!“政策好着呢,日子也过得好嘛!”笑容再次在张保元的脸上绽放。
身体同样残疾的、63岁的郭治芳养老也不发愁!她和老伴靠养老金和小卖部谋生。郭治芳回忆,在她9岁的时候,腿部患疾,当时的医疗条件、家庭经济条件也差,没钱治病,最后导致腿部残疾。在小卖部的柜台里,她打开一个抽屉,拿出一串钥匙,打开另一个上锁的抽屉,端出一个用胶纸“缝补”过的硬纸盒,这里边装着她的“宝贝”——领取养老金的金穗惠农卡和存折。郭治芳拿着卡折步履蹒跚地挪回到炕前坐下,她说:“每月125元,好‘使唤’,需要花钱就去银行取。”(陕北方言“使唤”,方便快捷的意思。)
有了城乡居民医保,病人敢瞧病。图为参保患者在志丹县杏河镇中心卫生院测量血压。
“我有高血压,前些天刚买了50多元的药,医保现场就给报账了,自己只花了10多元钱。真的是好‘使唤’!”郭治芳再次用好“使唤”来点赞养老和医保制度给她带来的好福利。
养老保险曾经是有工作的城里人的专利。志丹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中心主任谷军介绍,从2008年起,志丹县将18周岁以上农业户口的农民,按照政府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个人自主选择缴费档次,政府就有相应补贴,缴费年龄为18至59周岁。“残疾人个人是不用缴费的,全部由政府补贴。”谷军介绍。从60周岁起每人每月领取60元养老金。已经年满60周岁的农民,不缴费就可直接领取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如今,基础养老金已调整到每人每月125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70元,省级财政补贴5元,市级财政补贴7.5元,县级财政补贴42.5元。农民老了也能领“退休工资”,这是志丹农村居民从前做梦也想不到的好事!2011年志丹县又将城镇居民纳入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范畴,并实现了市级统筹。经过9年的努力,志丹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上实现了由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的总目标。
杏子川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47岁的社员周进英和48岁的高如芬,感觉她们的日子像果树上的苹果一样红润起来。周进英说:“养老和医保我们都加入了,这个是好事嘛,咱们以后有钱了,得多缴。听说缴得多,以后拿得多。这事划算!”
因为城乡居民越来越感觉到参保的划算,居民参保缴费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志丹县红都社区的养老保险专干张艳告诉我,红都社区有3486户、11612名居民(含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城镇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缴费385人,享受待遇275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2976人(含学生、幼儿)。由于政策知晓率越来越高,养老待遇发放率达到100%,医保报销率也越来越高,主动参保率、缴费率也是越来越高,实现了制度运转的良性循环。
杏河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党朝辉最深切的感受是,以前农民生病是“小病养、大病扛、重病就得见阎王”,如今有了城乡居民医保,只要得了病,居民都会积极治疗。家住侯家河村的袁世花患脑梗塞、高血压住进了杏河镇中心卫生院,家住城山村的李延忠患慢性支气管炎并右肺感染也入院治疗。他们交了押金5000元,扣除门槛费500元和自费项目,大概能够报销3000元左右。“有医保,敢瞧病。”这是患者的心声。党朝辉说,患者在出院的当天,就能够现场结算领取报销的医保待遇。
59岁的石有旭躺在志丹县人民医院的病床上已经是第11天了,护士长给他测过血压后,告诉他指标一切正常,明天就可以办理出院手续了。石有旭患有“三高”( 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三种病症的总称)慢性病,“我是个老病号,每年都会住一次院,这次交了6000元押金。每次报销大概在4000元左右,参保自己出的少,看病报得多,是赚着了!”石有旭说,医保是最好的保障,是我们最大的靠山。
石有旭有6个孩子,是老一代农民工,开过小食堂、打过零工,摸爬滚打从农村一步步闯进城市,在县城买了套房子,目前和最小的儿子生活在一起。“医保每年缴150元,养老每年缴100元。”石有旭对社保缴费政策非常熟悉,明年就能够领取养老待遇了。奋斗了大半辈子,石有旭感觉自己该歇歇了,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医有所保,像城里人一样安逸地过上“退休”生活,“这就是我的梦想!”石有旭说。
随着城乡居民医保的全面覆盖,志丹县医疗机构的龙头老大——县人民医院医保科的工作人员由2名增加到8名,医保费用、大病费用、医疗救助都能够在一个信息系统、一个窗口实现“无缝对接”即时结算。医保科科长周宗萍介绍了这样一组数据,在城乡居民医保之前,城乡居民每月住院100多人、医疗费用20多万元。现在每月住院600多人、医疗费用200多万元。城乡居民医保为保障患者病有所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志丹县医疗保险经办处主任高海钧介绍,志丹县2005年启动实施新农合,2009年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012年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业务,实行城乡居民医保延安市级统筹、一体化管理,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150元,学生及婴幼儿90元,农村“五保”、城市“三无”人员,一、二、三、四级残疾人员,个人不缴费,由市、县区财政按比例予以代缴。高海钧告诉我:“城乡居民医保统一,消除了城乡、县区之间差别,消除了重复参保、重复享受财政补贴现象,节约了财政补助资金,经办机构、结算网络一体化,降低了经办运行成本。”
“关注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需,完善民生之基,我们黄土高坡上的人社部门在城乡统筹的大战略下,以‘民生重千钧,惠民贵在行’的实干精神,对上‘接天线’,对下‘接地气’,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民生答卷,一张城乡均等的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网正在逐步形成。”志丹县人社局局长李虎表示:“统筹城乡,最终是为了老百姓有更好的生活。我们将持续地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就业体系,拓宽就业创业渠道,让群众腰包鼓起来;进一步完善社保制度,实现城乡民生保障‘齐步走’,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让老百姓享受公平普惠而有尊严的生活……”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采访结束的回程里,“大地留下我的梦,信天游带走我的情”在我的耳畔响起,新的长征在路上……■